醋炙法资料
中药醋制的常见方法与作用

中药醋制的常见方法与作用中药醋制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使用醋这种物质来改变中药的药性、缓和药性或增强药效。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醋制方法及其作用:1.醋炙法醋炙法是中药醋制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是将中药与一定比例的食醋进行拌炒,使药物受热均匀,直至完全吸收醋液。
醋炙法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中药的药性,增强其疗效,同时还能缓和某些中药的烈性,减少其副作用。
例如,生地黄经过醋炙后能增强其补血、止血的作用,而生石膏经过醋炙后则能缓和其寒性,增强其清热的功效。
2.醋蒸法醋蒸法是将中药与醋液一起放入蒸锅中蒸煮,使药物在高温下受热均匀,直至完全吸收醋液。
醋蒸法的作用与醋炙法类似,主要是改变中药的药性,增强疗效,缓和烈性。
例如,常使用醋蒸法处理蜈蚣、蝎子等动物类中药,以增强其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的作用。
3.醋煮法醋煮法是将中药与醋液一起放入锅中煮沸,使药物在高温下受热均匀,直至完全吸收醋液。
醋煮法的作用与醋炙法和醋蒸法类似,但需要注意的是,醋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4.醋浸淬法醋浸淬法是将中药放入醋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再用清水淬洗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质地坚硬、不易软化的中药,如自然铜、磁石等。
通过醋浸淬法处理后,这些药物能够更好地溶解于水,从而增强其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醋制法的常见方法包括醋炙法、醋蒸法、醋煮法和醋浸淬法等。
这些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中药的药性、增强疗效和缓和烈性等。
在应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药物和临床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同时还需要注意,在进行中药炮制时应当遵循专业的炮制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醋炙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醋炙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醋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肌肉疼痛和风湿病等。
主要通过刺激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加快伤口愈合和疼痛缓解。
醋炙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好醋和一块棉纱或纱布。
2. 清洁并消毒所需的部位,确保皮肤干净。
3. 将棉纱或纱布浸泡在醋中,使其充分吸湿。
4. 将浸湿的棉纱或纱布轻轻地敷在需要炙痛的部位上。
5. 注意不要过度湿润,以免醋流到皮肤其他部位。
6. 灵活调整醋炙的时间和频率,根据个人情况和对疗效的反应进行判断,一般可持续敷贴10到30分钟。
7. 炙痛结束后,用清水轻轻清洗皮肤,以去除残留的醋味。
需要注意的是,醋炙通常只适用于肌肉和浅表部位,如头部、背部、手臂、腿部等。
对于较敏感或脆弱的皮肤,或有破损、疮疹的皮肤,应避免使用醋炙。
在使用醋炙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醋炙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醋炙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醋炙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理疗方法,也称为灸法醋炙。
其目的是通过燃烧醋进行烟熏和温灸,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疗效。
醋炙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工作:准备好醋、火源、针灸器具等。
2. 在被治疗部位擦拭干净后,将醋倒在一个易燃的容器中。
3. 将火点燃,将火源靠近醋,等醋燃烧后形成浓烟时,将火用嘴吹灭即可。
4. 用灸炷夹住燃烧后的醋,接触于患处,进行烟熏和温灸。
5. 在烟灰熄灭后,用垫子或消毒棉球将针灸器具等消毒干净,避免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醋炙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误伤和不良反应的产生。
同时,在进行醋炙治疗前,应先进行体格检查,并了解自身的健康情况,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疗法。
4.6醋炙法

狼毒
•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
红、隔山堆 • 【来源】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狼毒 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以 根入药。秋冬挖根,洗净泥土,放入淘米 水中浸泡3日取出,再放入石灰水中浸泡3 日,取出,洗净石灰,置锅内煮2小时,取 出,切片晒干。
• 【炮制】 醋灵脂:将净五灵脂放锅内微炒,喷
洒米醋,再炒至微干,表面稍有光泽时取出,晾 干即可。如系灵脂块须砍成小块(每10斤用醋 1.5斤)。 • 【性味】甘,温。 •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炒炭止血。用于心腹淤 血作痛,痛经,血瘀经闭,产后淤血腹痛;炒炭 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研粉酒调敷。 • 【注意】不宜与人参同用。
(糖灵脂) • 灵脂米(散灵脂):长椭圆形颗粒,两端钝圆, 长0.5~1.2厘米,直径0.3~0.6厘米。表面粗糙, 棕褐色或黑褐色,显麻点,体轻,质松,易折断。 断面呈纤维性,黄色、黄绿色或黑棕色。气微弱, 味苦咸。 • 灵脂块:为鼯鼠尿和粪粒凝结而成的不规则团块, 黑棕色、黄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 润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形,表面常裂碎,显纤 维性,体轻,质较硬,但易碎。断面不平坦,可 模糊看出粪粒的形状,有的间有黄棕色松香样物 质。有腥臭气,味苦。以块状、黑褐色、有光泽、 显油润、无杂质者佳。
• 【性味】甘,平。 • 【归经】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涩精止遗。用于食
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 •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思考题 各药物的炮制作用。
• 【炮制】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洗
净,干燥,打碎。 • 【性味】辛、苦,寒。 • 【归经】归肝、心、肺经。 • 【功能主治】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 黄。用于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 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4.5醋炙法

三棱(ling)
•来源:
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块茎。主产 于江苏、河南、山东、江西等地。野生或 栽培。冬季至次春,挖取块茎,去掉茎叶 须根,洗净,削去外皮,晒干。切片生用 或醋炙后用。
处方用名:三棱、醋三棱
•性能:辛、苦,平。归肝、脾经。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应用:所治病证与莪术基本相同,常相须
• 【性状】初渗出的为黄白色液体,在空气
中逐渐变成为红棕色硬块。 • 【炮制】原药捣碎,炒至焦黑色,待部分 挥发油挥发后,稍冷,捣成小块即成。 • 【性味】苦,平。
•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外用消肿生肌。
用于跌打淤血肿痛,痈疽肿痛,胸腹诸痛; 外用治疮口久不收敛。 • 【用法用量】 1~4钱;外用适量,配入散 剂或膏剂敷贴患处。 • 【备注】(1)本品功用与乳香相似,故常 相互配伍应用。
【性状】本品常3~7朵簇生于短花 轴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脱落为 单朵。单朵呈棒槌状,多弯曲,长1~ 1。7cm,直径约1。5mm;花被筒表 面淡紫色或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先 端4裂,裂片淡紫色或黄棕色。质软。 气微,味甘、微辛。
• 【炮制】 芫花:除去杂质。 • 醋芫花:取净芫花,照醋炙法(附录Ⅱ D)
为用。然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 用法用量:煎服,3~10g.醋制后可加强 祛瘀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忌用。
莪术
• 【别名】温莪术、蓬莪术、山姜黄、芋儿七、
臭屎姜 • 【处方用名】莪术、醋莪术(zhu) •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的干 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冬季茎叶枯萎 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 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中药炮制:蜜炙酒炙醋炙盐炙油炙姜炙

中药炮制:蜜炙酒炙醋炙盐炙油炙姜炙老徐患有轻度肝硬化,大夫开了一剂药,其中黄连需要炙炒。
徐夫人取回药后,便用蜂蜜少许来炒黄连。
谁知,第二次看病时,大夫告诉老徐,黄连是要用醋来炒的,这样才有活血软肝的作用。
原来如此。
老徐夫妻照办,服药5天后,肝区疼痛症状明显好转。
所谓炙,就是将净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
根据辅料不同,一般分为:1.蜜炙:方法有两种。
①先将净药材与炼蜜加开水适量,拌匀,略润后,倒入锅内用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呈老黄色,不粘手为宜;②方法是将炼蜜置锅内,加适量开水加热至沸,再倒入净药材,用文火炒至表面呈老黄色,不粘手为宜,取出,放凉。
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炼蜜25~30千克。
蜜炙可增强药材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作用,如:蜜炙黄芪、甘草。
2.酒炙(又称酒炒):将净药材与酒(黄酒或启酒)拌匀,放置闷润,待酒被药材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干或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酒10- 15千克。
酒炙能增强药材活血通络作用,如:酒炙当归、白芍;亦可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酒炙黄连、大黄。
3.醋炙(又称醋炒):方法有两种。
①将净药材与醋拌匀,润至醋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干或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②先将净药材置锅内。
炒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炒至表面颜色改变,有腥气溢出(动物粪便类)时,喷洒定量米醋,炒至微干,起锅后继续翻动,摊开放凉。
一般每1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醋10~ 15千克。
醋炙能引药入肝,增强药材散瘀止痛的作用,如:醋炙延胡索:矫味作用,如:醋炙五灵脂。
4.盐炙(又称盐水炒):方法有两种。
①将食盐加适量水溶化,与净药材拌匀,润至盐水被药材吸尽后。
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取出,晾干。
②先将净药材置锅内,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此法宜于含粘液质较多的药材。
一般每t00千克药材或切制品,用食盐2 千克。
盐炙能引药入肾,增强药材补肝肾的作用,如:盐炙补骨脂、小茴香等。
中药炮制技术之醋炙法—延胡索

将晾干的延胡索放入容器中, 加入适量的醋,充分搅拌均匀 ,使每片延胡索都均匀沾上醋 。
炙烤
将拌好的延胡索置于炙炉中, 用文火慢慢炙烤。期间要不断 翻动延胡索,使其受热均匀。
烤制时间
一般需要烤制约10-15分钟,直 至延胡索表面呈现微黄色并有 香气逸出。
醋炙法炮制后的延胡索的性状和鉴别
性状
醋炙后的延胡索表面微黄色,有香气 ,质地脆而不易折断。
中药炮制技术之醋炙法—延胡索
• 延胡索简介 • 醋炙法的原理 • 醋炙法炮制延胡索的过程 • 醋炙法炮制延胡索的质量标准 • 醋炙法炮制延胡索的临床应用和
效果
01 延胡索简介
延胡索的来源和分布
01
延胡索来源于罂粟科植物延胡索 的干燥块茎,主要分布于中国南 方各省,如浙江、江苏、湖北等 地。
02
外科
醋炙法炮制延胡索具有活血散瘀、消 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骨折肿痛等外科疾病。
妇科
醋炙法炮制延胡索常用于治疗痛经、 产后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儿科
醋炙法炮制延胡索可用于治疗小儿腹 痛、小儿惊风等疾病。
醋炙法炮制延胡索的治疗效果和优势
治疗效果
醋炙法炮制延胡索具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表明,醋炙法炮制延胡索能够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胡索的生品与制品的区别
生品延胡索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 ,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细纵皱纹 。而醋炙法炮制后的延胡索表面呈黑 褐色,略有光泽,质脆易碎。
生品延胡索主要发挥镇痛、镇静、抗 炎等药理作用,而醋炙法炮制后的延 胡索药理作用更为显著,且易于煎出 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疗效。
12页中药炮制技术:炙法醋炙法

中药炮制技术的定义
01
中药炮制技术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 而制定的净制、切制、炮炙等制药技术。
02
中药炮制技术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理论指导下
的一门科学。
中药炮制技术是中药制剂和临床用药的基础,是中药质量控制
03
的关键环节。
中药炮制技术的重要性
中药炮制技术能够改变药物的性 能,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 的毒副作用,使药物更好地发挥
醋炙法的操作方法
选材与处理
选择质地坚硬、纯净的 药物,除去杂质,洗净
晾干。
拌醋与闷润
将食醋均匀洒在药物上 ,搅拌均匀,闷润至药
物内外湿度均匀。
炒炙与晾干
将药物置于预热的锅内 ,用中火炒至药物表面 微黄、发出焦香味时取
出晾干。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需保持锅内 温度适中,避免药物炒 焦或生水,同时注意安
全。
提高疗效
醋炙法能够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同时,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增强药物的作用。
05
醋炙法的实践案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醋炙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实践案例
醋炙法在中药炮制中应用广泛,如炙甘草、炙黄芪等。通过醋炙法处理,可以增强 药物功效,降低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疗效。
中药炮制技术能够保证中药制剂 的质量稳定,提高中药制剂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炮制技术能够满足临床用药 的需求,提高临床用药的针对性
和准确性。
中药炮制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中药炮制技术起源于古代,是中国古 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
仲
•
•
[处方用名] 杜仲、川杜仲、炒杜仲、盐杜仲。
[来源]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干燥树皮。堆置“发汗”, 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 [历史沿革] 现行,有切丝和块、盐炙等炮制
方法。
[炮制方法]
•
•
1.杜仲 取原药材,刮去粗皮,洗净,润透, 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
• [炮制研究]
1.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1)水溶性成分的变化:以盐水炙炒的炮制品 浸出物含量最高,盐炙砂炒品次之,生品杜仲最 低 (2)绿原酸含量变化:砂烫盐杜仲的绿原酸含 量高于炒盐杜仲。 (3)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杜仲盐炙后,有毒元素铅的含量下降,锌、锰、 铁、钙、磷6种元素含量均升高,尤以前4种升高 更明显。
• 3.酒黄柏—— 先拌黄酒,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 •
黄柏丝或块:黄酒=100:10
4.黄柏炭——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
黄柏
黄柏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炮制作用] • 生品——苦燥,性寒而沉,泻火解毒和燥湿作用较强。多 用于湿热痢疾,黄疸,热淋,足膝肿痛,疮疡肿毒,湿疹 等。白头翁汤;栀子柏皮汤(黄疸);黄连解毒汤。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 (1)降压作用: 均比生杜仲强 • (2)对子宫的作用:解痉,盐制品又强于生品,这与中医 用杜仲,特别是用盐杜仲治胎动不安是一致的。
•
(3)补肾作用:生杜仲和盐杜仲两者强弱无明显差别。
似的降压效果、中枢镇静作用和免疫促进作用。作用机理亦 相同
• (4)不同药用部位的作用:杜仲叶、枝、再生皮均具有相
• •
三、盐炙目的
•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增强补肝肾作用: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 增强疗疝止痛功效: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 增强泄热利尿作用:如车前子。
•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如知母、黄柏等药。
•
3.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辛温而燥之药。
四、操作方法
•
1.先拌盐水后炒 药先与盐水拌匀——被吸尽——文火炒至一定程 度——取出晾凉。
•
[历史沿革] 如“生用降实火,蜜炙则庶不甚伤胃, 炒黑能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 下” 。现行,有盐炙、酒炙、炒炭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 1.黄柏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刮去残留的粗皮, •
洗净,润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注意水 头,防发粘)
2.盐黄柏 ——先加盐水,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 黄柏丝或块:食盐=100:2 筛去碎屑。
• 另有镇静、利尿作用。
• •
黄
柏
[处方用名] 黄柏、川黄柏、盐黄柏、酒黄柏、黄 柏炭。
[来源] 本为品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se Schneid. 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 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2.盐杜仲 先拌盐水,再用中火炒至颜色加深, 有焦斑,丝易断时,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杜仲:食盐=100:2。
[炮制作用] • 生品——性温偏燥,能温补肝肾,强筋骨。较少 应用,多用于酒浸,如治卒腰痛的杜仲酒。
•
盐炙——直达下焦,温而不燥,能增强补肝肾的 作用。常用于肾虚腰痛,阳萎遗精,胎元不固和 高血压病。 用本品大剂量配续断、寄生可高血压临床表 现为头晕眼花、腰膝竣软属于肝肾不足者。
• 3.注意火力
一般宜小,采用第二种方法时更应控制火力。防盐粘附 于 锅上,达不到盐炙的目的。
•
知
母
•
[处方用名] 知母、肥知母、 知母肉、炒知母、盐知母。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 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 的 干燥根茎。除去须根者, 习称“毛知母”,除去外 皮者,习称“光知母”。 酒炒才升;益肾滋阴,盐 炒便入” 。现行,有麸炒、 盐炙、酒炒等炮制方法。
第三节 盐 炙 法
一、含义 • 盐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 盐的水溶液拌炒的方法。 二、辅料盐 1.盐 • 食盐的结晶体加适量水溶化,过滤而得的澄明液 体,主含氯化钠、另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镁、 硫酸钙等。
• 2.质量
白色,味咸,无可风的外来杂物,无苦味,涩 味,无异臭,氯化钠含量>96%,硫酸盐(以硫 酸根计)≤2%,镁≤2%,钡≤20mg/kg,氟 ≤5mg/kg,砷≤0.5mg/kg,铅≤1mg/kg。 3.功效 食盐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的 作用。 4.适用药物 多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的药物。
• 盐炙——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作用。 •
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遗精,足虚萎软,咳嗽咯血 等。如大补阴丸。 酒炙——降低苦寒之性,免伤睥阳,并借酒升腾之力,引 药上行,清上焦之热。用于热壅上焦诸症及赤白带下。上 清丸。 月经过多或崩中漏下和治肠风下血而兼有热象者。
2.先炒药后加盐水 药物用文火炒到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 炒干,取出晾凉。 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均用此法。 药物:盐=100:2。
•
五、注意事项
•
1.食盐的溶化 一般以食盐的4~5倍量为宜。防过多与拌不匀。
• 2. 注意操作顺序
含粘液质多的车前子、知母等药物,宜先拌炒药,再 喷盐水,以防发粘,且盐水不易渗透。
•
盐炙——引药下行,专于入肾,能增强滋阴 降火的作用,善清虚热。常用于肝肾阴亏, 虚火上炎所致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脊 竣痛。如大补阴丸。
[炮制研究] • 1. 皂苷粗品(乙醇提取物)含量以知母皮最高, 毛知母次之,光知母最低。认为知母以不去皮为 宜。
• 2.药理
(1)去皮:知母皮在实验深度下对大肠杆菌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略强于毛知母和光知 母,这可能与其所含皂苷有关。 (2)抗炎:生品高于炮制品 (3)镇静:酒炒品、清炒品高于生品,盐炙品 不明显。
• [历史沿革] “引经上颈,
[炮制方法]
• 1.知母
取原药材,除去毛状物及杂质,洗净, 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毛屑。
•
2.盐知母 先炒药,用文火加热,炒至变色,喷淋 盐水,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知母片:食盐=100:2。
[炮制作用] • 生品——苦寒滑利,长于清热泻火,生津润 燥,泻肺、胃之水尤宜生用。多用于温病壮 热烦渴,肺热咳嗽或阴虚咳嗽,消渴,大便 燥结。白虎汤;二母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