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区位理论综述
4-3 区位理论

特征讨论pp61-64 Kojima’s
1.Vernon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有无关联? 2.Vernon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 产品的周期视角(创新、成熟、标准化)与FDI的关系如何?
修正——PLCII引入国际寡头行为
1.创新寡占阶段(innovation-based oligopolies):厂商凭借“技术优势”获得寡
理论渊源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y Gap Theory)
1961年《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中提出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 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对贸易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模仿时滞 对技术差距形成非常重要。 模仿时滞是指从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分为三类:消费者 需求时滞、生产商反应时滞、仿制国的掌握时滞。 理论逻辑:技术领先国引入技术创新而获得领先差距,向外国出 口产品。外国则经历由进口、模仿生产到最终向创新国出口这一 转变。而创新国则不断引入更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创造出新一 轮的技术差距。
谢谢!
PLCI关键词
三个基本假设:各国企业创新机会并不均等;企业家对投资、贸易 机会的认识和把握是信息传递的函数,企业沟通成本随着企业与 市场间的距离扩大迅速增加;知识是决定投资、贸易的重要变量。 新产品(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特有优势)
不同的生产地点(直接投资阶段性发展) ——产品创新阶段(Phase of Introduction); ——产品成熟阶段(Phase of Maturation); ——产品标准化阶段(Phase of Standardization);
理论渊源
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 )
区位理论(我讲课的随笔)

区位理论(我讲课的随笔)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著作《孤立国》的出版。
杜能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蓬勃发展,交通运输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区位问题。
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者龙哈德(Wilhelm Launhardt)提出了“龙哈德区位三角形”(standorts dreieck),其论文《商业趋向的理论》(1872)、《工业合理区位的确定》(1882)已体现出工业区位论的早期思想。
20世纪初,工业区位论的集大成者德国经济学者韦伯(A.Weber)在其经典著作《工业区位论》中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和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等人对工业区位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对城市空间配置的研究。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在其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绘出了正六边形市场网络图,由此创立了中心地理论。
7年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A.Losch)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市场网络模型,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因此,这些理论又被称为古典区位论。
现代区位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区位论的研究将数量统计、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等数量方法以及系统论、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用于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进行描述。
背景19世纪后半期是西欧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_一个综述

。
世 纪初 在
,
。 ’
,
世 纪得到极
年代以
农 业 圈 层 种 植 现 象 所 揭 示 的 理 论 意 义 在 于 他 引人
了 运 输 成 本 作 为农 业 区 位 选 择 的 重 要 因 子 从 而 形
,
,
大发 展
,
。
“
区 位 理 论 是 区 域科 学 的基 础 是 解 决 非 空
〕
间 经 济 问 题 的 有力 工 具 ,
,
展 生 产 能 力 过 剩 市 场 需 求 不 足 市 场 开 拓成 为 企
于 地 貌 特 征 河 流 以 及 道 路 的 影 响 区 位 选 择从 一 条 直 线 演 变 为 平 面 或 拓 扑 网络 因此 在古 典 区 位 论 研
。
、
,
业 生 存 与 发 展 的 关 键 出 现 了 主 要 分 析需 求 对 工 业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学报 哲 学社 会 科 学 版
年
第
卷
第
期
古 典 区 位 论 到新 古 典 区 位论 一 个 综 述
涂
妍
,
陈文福
,
四 川 大学 经 济 学 院 四 川 成 都
摘
要 本 文 对 区 位 论从古 典 到新 古 典 的发 展 历 程 进 行 了 综 述 并 对 古 典 区 位 论 和 新 古 典 区 位 论 进 行 了 对 比 分 析
出的
。 ・
构 建 新 的模 型 使 区 位 理 论 更 接 近 客 观 经 济现 实 为 区 域 经 济 学 的 不 断 发 展莫 定 了 坚 实 的 理 论 基 础
一 区 位论 的形成
区 位 理 论 最 先 研究 的 是农 业 中 因对 土 地 的 不 同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对其作了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区位理论大全

区位理论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
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目录1概念2农业区位3工业区位4中心地5城市利用1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2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区位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三圃式农业——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
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 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结论
随着离市场距离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
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
•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在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成本指向所决 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次偏移。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运费指向理论
1、主要观点:
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 即运费(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2、工业原料的性质与重量
遍在原料 (1)原材料 局地原料 损重原料 纯原料
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背景
从“孤立国”的假想空间出发,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 生产方式,探索这种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19世纪,德国的农业制度改革; 杜能本人是农业资本家;
1826,他发表了《孤立国》,认为当时流行的泰尔轮作式农业
生产方式并非是合理农业经营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区位理论
农业区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 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 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 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论
单位运费率是相 同的
图1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区位理论
西方区位理论综述

民经济的关系》 是第一部关于 区位 理论的 古典名著。他提出了实践经验较强 的区域 经济 理论——孤立 国理论, 即资源 配置 的
地 理 空 间效 应 。他 认 为 , 市 周 围 土 地 的 城
识的外溢性 , 通过外包 的初级形式 , 可 附加值 比较低的业务 , 但企业一定要在 以使这些接包 企业掌握技术 、取 得经 接 受这 些 业 务 的 同 时 , 重 对 发 包 企 业 注
利用 类型及 农业集 约化 程度 都是 随其与
城 市距离 的远近 而呈带 状变化 的 由 内向
发包企业 也可 以向价值链 的高附加值 的融合 , 引进 资本 的同时, 在 也学到一
的方 向跃 进 。 如 果 发 包 企 业 是 这 个 产 些核心的技术 , 实现 向价值链 的高附加
外的一系列 同心 圆 ,这 些 同心圆被 称 为 “ 杜能圈 ”每个 圈都有 自己的主要产 品和 , 自己的耕作制度。杜能研究农 业圈层现象 的理论意 义在 于: 引入 了运 输成本作 为 他
企 业 将“ 核 心 资 源 ” 生 产 制 造 环 节 有 效 的考 核 , 然 会造 成 企 业 产 品 质 量 非 的 不
甚至产 品 设计 、 售后 服务等“ 外包 ” 出 的下 降和成本 的提高。
去 , 以促 进 接 包 企 业 的发 展 。由于 知 可 2 接包 企 业 虽然 接 受 的都 是 那 些 、
供 参考。
这样导致这些接包企业对发 大 的关注度 放在价值链上 的关键 环节 低的业务,
或 优 势 环 节 上 面 ,并 在 这 些 环 节 上 分 包企业依赖性过大, 容易失去 自己的核 缺 被 配 更 多 的资 源 , 以维 持 其 领 先 优 势 。为 心 业 务 , 少 自主 知 识 产 权 , 锁 定在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提要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发展为主线,围绕该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并进行简单评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区位论和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发展两条线索进行,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
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一)农业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在该书中,杜能还创建了著名的农业圈层理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以此形成农业的区域配置。
通过这个理论,杜能证明了决定各地区农业布局最佳类型的是级差地租,而非自然条件。
(二)工业区位论。
劳恩哈特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系统完整地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在前人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严谨地表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
其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场所,即生产费用最低、经济效益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
他认为,运费、劳动费用以及集聚等因素是工业区位指向的决定性因素。
(三)中心地理论。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
他认为,当只有一个服务点市场区时,最理想的服务范围为圆形服务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区位理论综述
提要本文分析了区位理论的发展历程,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区位理论的发展演化,以期对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位理论;区域经济;演化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起源的基石,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根据其研究内容的差别,西方区位理论可以分为传统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一、传统区位理论
传统区位理论主要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影响微观区位或厂址选择的各种因素,其研究对象一般均是以所求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的抽象的、理想化的单个小厂商及其聚集体——城市。
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古典区位理论和近代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是指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杜能是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他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他提出了实践经验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即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效应。
他认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其与城市距离的远近而呈带状变化的由内向外的一系列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每个圈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和自己的耕作制度。
杜能研究农业圈层现象的理论意义在于:他引入了运输成本作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从而形成了农业区位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尤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促进了钢铁、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工业区位问题显得突出起来。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对工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
韦伯首先引入了“区位因素”这个前人未曾用过的概念,他是第一个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经济学家,并完成了一般区位理论的构造,使古典区位论,特别是工业区位论达到了一个顶峰。
(二)近代区位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逐渐代替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由此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根本性变化,区位论的研究逐渐从以成本为重心偏向市场。
区位理论即由
古典区位理论演变为近代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在其博士论文《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从区位选择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和其他级别的中心地等级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中心地腹地的服务中心,根据所提供服务的不同档次,各城市之间形成一种有规则的等级均匀分布关系。
中心地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区对其进行了检验。
有学者在澳大利亚南部、美国华盛顿等地区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心地体系并不符合克氏模型。
因此,许多学者开始放松中心地理论中严格的理论假设,探索不同消费水平、消费者行为和不均匀运输表面等条件下的中心地变化。
20世纪五十年代后,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和修正,进而取得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集中见于他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的空间分布》一书。
从经济区位的观点来看,他的区位理论是以最大利润原则代替韦伯的最低费用原则为特点,标志着区位论研究从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
廖什第一个把需求作为空间变量,引入成本和需求两个空间变数。
同时,廖什也发现最佳区位问题不能只考虑单个厂商,还要考虑到厂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样,问题的复杂化使区位系统的平衡不能再用图解的方式来表达,而只能以一个实际上可能不易求解的方程式系统来表达。
总之,市场网络的分异和排列由多个因素影响并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原则。
由这种市场网络按经济原则排列所形成经济分布空间的等级序列,廖什称之为“经济景观”。
二、传统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的过渡
传统区位理论主要指二战以前对单一企业或工厂和城市区位的研究,这无疑都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存在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它以微观经济学完全竞争下的厂商理论为基础;它的分析方法是局部均衡的和静态的;它只注重运输费用或劳动力费用等经济因素,忽略了制度、技术创新以及经济政策等的作用。
从20世纪二十年代起,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几乎同时陷入了结构性危机。
到三十年代,地区性的经济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地区间的两极分化加剧。
为了缓和地区性结构矛盾,各国都开始注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区位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
帕兰德对工厂区位和市场区域进行了研究,他是第一位论及市场地区范围问题的经济学家。
美国学者胡佛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位结构,他还以函数的形式来表达区位布局问题;艾萨德在《区位和空间经济》一书中阐述了区位理论的一般原则;亚罗索提出地租区位论,认为地租决定着城市产业布局,得出城市的同心圆理论。
纵观区位理论的演化,可以看出,区位理论是通过不断放宽假设条件,同时将各个理论与其他学科和现实问题相联系、融合而发展的过程。
三、现代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二战后的十几年,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冲击了几乎所有的国家,极大地改变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区域经济问题。
为了科学地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区位论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和人文地理学者进行了广泛地合作,促进了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应用的区域模型;所研究的产业部门的扩展;对人及其行为进行了考虑等。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区位理论的空间区位理论和方法,即现代区位理论。
现代区位理论的形成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的发表为标志。
从其研究内容来看,现代区位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五大学派。
以胡佛、区萨德为代表的成本-市场学派;以普莱德为代表的行为学派;以拉克、摩尔为代表的社会学派;以达恩、奥特伦巴为代表的历史学派;以加里森、哈格特为代表的计量学派。
总之,与战前区位理论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由德国学者来完成所不同的是,战后区位理论主要是由美国学者来进一步发展和延伸的。
其中,以艾萨德对区位理论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大,他是现代区位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
二战以后,现代区位理论吸取了凯恩斯经济理论、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城市科学和经济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计量革命”所产生的新思想,对国家范围和区域范围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经济规划和经济政策、区域人口、教育、技术水平、消费水平、资本形成的条件、失业和货币金融的差异等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和综合的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了经济学的一门新分支——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