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

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通常包括理性行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制度理论等。
这些理论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在行政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
首先是理性行政理论。
理性行政理论强调政府决策和管理应当依据合理的目标和客观的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福利。
这一理论主要源自韦伯、泰勒和西蒙等学者的思想。
韦伯提出了理性行政的概念,他认为政府应当依据规范和合理目标来实现行政任务。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主张通过科学方法和标准化管理来提高行政效率;而西蒙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主张政府行为主体的有限信息和认知能力导致政府决策和管理不能完全符合理性选择的标准。
这些理论对行政管理理念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是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治行为主体的个人利益导向,政府决策和管理更多地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
这一理论主要由布恩和图韦斯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政治行为主体的个人利益驱动决定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解释政府行为主体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第三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行政管理方式,提倡引入市场机制和管理技术来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一理论主要由奥斯本和盖瑞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应当引入更加市场化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政府改革和行政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和演进。
最后是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强调政府行为主体的制度环境对于政府决策和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理论主要由诺斯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是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
制度理论对于政府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政府行为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综上所述,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包括理性行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制度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理解政府行为主体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和演进。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作者:曹凡来源:《人间》2016年第09期摘要:公共治理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理论之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西方国家便开始涉足,并且在公共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本综述将涉及对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概念的界定、核心理论和研究困境的研究。
本文以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为公共治理研究的起点,对公共治理的概念进行厘定,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然后论述公共治理的核心理论——网络管理理论,最后对公共治理理论面临的困境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方;公共治理理论;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8-01一、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背景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
二是与市场和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危机有关。
在对英国政府的分析中罗茨认为,英国政府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空洞国家”来概括,其表现为,私有化以及公共干预范围的缩小、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功能的缺失、英国政府功能的缺失等。
所谓国家的空洞化就是指公共部门变得零散化,而这种零散化导致政府在执行中的控制力变弱。
同时,组织网络不断增加,大量的复杂组织的管控变得更加困难,政府的控制能力也必然受到大众的质疑。
Kettl指出,因为政府的合同外包,使得政府发现他们自己正处在复杂的公私关系的环境中,而政府对这种情况的认识和了解却是很不缺的。
政府只有很少的控制力,但是他们却呈倒着一个他们无法真正彻底控制的体制负责。
那些不介入的控制不可能给予政府足够的影响力以调控网络,国家空洞化侵蚀了政府的协调与计划能力。
玛丽克劳德·斯莫茨认为,现在已经严重弱化了国家,重要的很多资源和控制力也由于地方的分权而被削弱。
杰夫斯特劳思曼在对公共管理发展的描述中提出,公共管理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更加趋向于协调理论、网络理论、治理理论以及制度构建和维持理论的方向发展。
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和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府 自身的改革。即政府仿效企业对内部机构、 管理流程
等方面进行改造 , 引入 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家精神和管
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二是政府与外部关系的
变革。即政府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 社会的关系, 通过解
除管制、 市场化、 服务外包等手段放松对市场的管制, 发
挥市场“ 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通过权力下放、 职能移交 等手段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基层, 职能回归社会 , 发挥 自 治 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服务供给的作用。西方政府改革的主 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政府职能的实现需要通过
英国下放人从传统的事后鉴证和报告向加强事前目标的确定以及事事权力的改革的内容其中就包拒米懈员考试录用权以中的控制从传统侧重对合法性的审查转变成注重3eii及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的制定权下放给具体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的评价最终形成一个以公众需求为政府部门和执行机构由各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导向以投入产出作为过程以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作点执行
政府职能 因素集中体现在 2 0 世纪 6 O 年代后期至
7 0 年代初期西方国家的经济滞涨, “ 凯恩斯主义” 影响下
政府职能持续扩大 , 另一方面是经济不景气以及税收的 减少, 财政危卡 门 自 使政府改革以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西方发达 国家的政府改革是在复杂的背景下进行
官僚 因素问题由来已久, 西方的代议民主制使得 官 僚拥有行使公共决策的权 力, 但是, 官僚 自身就是“ 经济
30
的建设上实行“ 联邦在线 2 0 0 5 ” 计划 , 要求联邦政府到
2 0 0 5 年所有政务实现网上办公。 2 . 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主要是
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变革, 由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变 成政府、 企业 、 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供给, 供给主体 的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和治理方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市场经济和个体自由。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分配,通过法治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通过社会福利系统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首先,市场经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核心。
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生产和消费,通过供需关系形成价格,进而影响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和健康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的基石。
其次,个体自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自由包括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
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宗教自由等,个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与他人合作、选择信仰。
经济自由则包括自由经商、自由选择工作和职业等,个体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并自由行使购买和销售的权利。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注重法治和社会正义。
法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法治保障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并规范了市场经济的运行。
社会正义则通过建立社会福利系统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福利系统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老龄养老金等,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最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社会参与是指个体和社会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包括利益集团的发声和意见反馈。
民主决策则是在政治和经济决策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通过选举和代表制度来实现民主。
综上所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以市场经济和个体自由为核心,通过法治保障权利和自由,通过社会福利系统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这种模式的发展得益于西方国家对市场经济、个体自由、法治和社会正义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 股东优先理论股东优先理论是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公司的首要责任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该理论提倡市场化、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主张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并享有决策权。
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股权市场的股价反映公司价值和绩效。
1.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关注的是代理问题,即当存在代理关系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为委托人着想。
该理论提出了如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如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构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1.3 董事会治理理论董事会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该理论认为董事会应该代表股东监督经营者,制定战略决策并确保其合理实施。
同时,董事会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组成、独立的监督机制等,以避免权力滥用。
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2.1 全面股东理论全面股东理论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关注股东、职工和社会的利益。
该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还应该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实现共赢。
2.2 添补短板理论添补短板理论强调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制度缺陷,主张通过引入外部机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必须借助外部监督和约束,通过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中介机构等方式来添补公司制度中的短板。
三、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比较3.1 目标取向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强调市场化、股东权益,推动公司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追求共赢发展。
3.2 治理机制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侧重于董事会的作用和责任,关注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一)治理的涵义1、治理的内涵以“governance"(“治理”)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
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为“统治”的同义词。
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
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
”(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
)——这是一个“政治——行政”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
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
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
——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与趋势

三、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启示
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和趋势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首先,我国应当加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发挥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 极作用,推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其次,我国应当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创 新,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后, 我国应当加强法治建设和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活力的领域,它不断演变和发展,以适 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艺术 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思考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角 色和价值。
谢谢观看
二、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主要流 派
1、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初在瑞士苏黎世兴起的一个文艺运动,它强调对传统艺术 的反叛和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达达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包括马塞尔·杜尚、 让·阿尔普和汉斯·贝尔墨。
2、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强调表现人的梦境和幻觉。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 家包括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斯·恩斯特和乔治·德·基里科。
一、治理理论的源流
治理理论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随着苏 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治理模式和体制。在此背景下, 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旨在解释和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治理、善治、公共治理、合作治理等。这些概念强 调政府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间机构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 与互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而是需要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过程。
参考内容
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是一个丰富而多元化的领域,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 迁和发展而不断演变。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进行深 入的了解和探讨。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White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MaxWeber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
Gulick、Urwick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
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
Taylor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
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Henri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
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
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
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
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
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一)治理的涵义1、治理的内涵以“governance"(“治理”)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
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为“统治”的同义词。
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
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
”(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
)——这是一个“政治——行政”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
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
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
——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3、治理兴起的主要原因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是治理理论兴起的根本原因。
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市场和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危机有关。
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密切相关。
——公民社会的成长经济全球化直接推动了公共治理模式的产生。
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活动跨越了国家疆域的限制,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国际性的跨国经济、社会组织,直接导致新的管理领域和管理主体的产生。
治理理论的产生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管理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一方而它使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更为便利,缩短了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之间的相对距离,密切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反馈,从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回应性和依赖性。
另一方而,信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而的拥有量,从而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垂直型单向度的权力运作方式提出了挑战,公民要求更多地参与管理。
4、治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治理”与“统治”(传统公共行政)的区别首先,传统官僚制在理论上先入为主地认为存在一个具有终极权威的权力中心,它通过一种与市场交易特质不同的公共行政体制输送服务,以纠正市场在公共经济中的失灵。
其次,传统官僚制在纵向关系上通过等级划分构建集中的命令结构,在横向关系上以“鸽笼式”的部门划分塑造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两者相互耦合而出一幅“精密仪器”的图象。
再次,传统的官僚制以“非人格化”、“中性”和“缺乏激情”的文官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规划者、组织者和承办者,以文官的声音而非使用者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作为反馈的回路。
Government refers to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Governance is the way government gets its job done. Traditionally, government itself managed most service delivery. Toward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wever, government relied increasingly on nongovernmental partners to do its work, through processes that relied less on authority for control. We have advanced theories about government, how it works and how we can make it work better. Our theory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nongovernmental partners who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executing government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is underdeveloped. (Donald F. Kettl: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America.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preface xi)(2)“治理”与“新公共管理”的区别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成为公共部门改革的主导性范式。
但是,着重应用市场方式的“新公共管理”存在忽视社会合意性、民主价值等嫌疑,这使它招致多方面的诘难。
关注国家一社会关系调整和市民社会价值的治理理沦的兴起,则为修正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弊端提供了理沦资源和实践途径。
Such network management involves negoti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it is therefo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is businesslike in NMP, and the public sector relies on central administrative control. NMP upholds and sharpens even furthe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hierarchic model. On the contrary, governance in policy networks recognizes that politics take place in networks to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is blurred and government is not the single dominant actor that can unilaterally impose its will(ibid.: 39). ‘Hierarchical, central top-down steering does not work in networks, which have no top’(ibid.). The sharp distin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s therefore not upheld in network management. (Anne Mette Kjær,Governance(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4), p45)(3)“治理”与“新公共服务”的区别也有人认为,治理是对“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整合。
(二)治理的层次1、三层次说治理的建设是建立在转型的三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在制度层次上创造中立的国家,在社会层次上创造自由的公共圈或曰民间社会,以及在个人层次上创造自由、‘自我’和‘现代’的行为模式。
2、四层次说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各国公民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民主协商和合作,是通过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地区治理(regional governance)——地区是介于国家与全球社会的中间层次,其组织的建立、规则的创制和秩序的维持都具有不同于国家和全球社会的特点,因此,地区治理就其治理方式、运作机制等既不同于政府治理,也不同于全球治理。
——EU国家治理(national governance)——组织治理——在特定的社会组织这一层次上,治理适用于分析和解释企业、公司以及社区内部的组织机构的结构关系、决策与执行的运行方式。
——World Bank3、五层次说增加——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区域治理和公共事务治理)(三)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主体多元化——治理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例如,在美国政府对“棕色地块”的治理过程中,就有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全面参与。
2、权责模糊化——治理理论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六重模糊的边界:(1)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2)公共部门与私营和非营利部门;(3)官僚组织内部不同层级;(4)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层级;(5)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6)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边界的模糊化不是一个暂时现象。
正如世纪之初,英国、欧洲直到世界其他部分在处理“疯牛病”和“口蹄疫”时所发现的,整个世界从中了解到传统边界已经无法包容这样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学会了要通过彼此合作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
3、关系伙伴化——治理理论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结构网络化——治理指行为者网络的自主自治;5、管理系统化——治理理论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