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关键词:魏晋风度;精神内涵;时代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最另类的时代,是人的意识觉醒,追求精神自由、人格尊严及生命价值的时代。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漢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魏晋名士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一种异于流俗的、超群洒脱的方式生活着并重新思考、诠释生命的意义,构筑了文学史上一道绚烂夺目的风景。
一、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魏晋时代是美的自觉的时代,《世说新语》中晋人发现了人物的美,包括人物的自然美,行为美,更重要的人格美。
如果说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那么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则求美,他们赋予美特殊的内涵。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魏晋时期品评人物即是从人物外貌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一种艺术审美的眼光对人物精神风韵进行关注。
对于自然美,魏晋士人特别追慕姿容行止的洒脱俊逸,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
《世说新语》专门有《容止》篇来表现时人的仪容之美。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当时以白皙、瘦弱、清俊为美,魏晋士人这种瘦削俊逸的形貌也恰增添了一些仙风道骨的清逸之气。
对于人格美,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魏晋人常喜爱用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物,这是人格美的一种整体表现,这种描述方式使自然美与人格美相互映衬。
魏晋风度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一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崇尚清淡谈玄之风,言称“越名教而任自然”。
尚“自然”,人竞慕之。
活跃其间的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士人对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极其重视,尚“自然”,在形态上和性质上都不同于先秦诸子那种总体上是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
思考中心不再是提出救世治世之良方,生命哲学从总体上取代了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
它开始注重的是个体的生命、个体的精神,超脱世俗又飘逸潇洒。
二魏晋风度、魏晋士人魏晋之谈玄崇无之风,究其原因,与当时黑暗动荡的政治环境不无关系。
司马氏篡权,为堵天下悠悠之口,故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名士们有意无意的卷入漩涡,然后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场。
从“华亭鹤唳不复可闻”,至“广陵散于今绝矣”,饱含着魏晋士人看似无所顾忌的背后,那份近乎绝望的忧愤与悲慨。
“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何晏),“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是他们作品中经常流露的情绪。
鲁迅先生深刻的说道“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晋书》言“魏晋亡,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稍不慎,则如性烈才隽的嵇康之言:“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虽欲无患,其可得乎?”由此可见,两晋时期,生命哲学已远远超过政治哲学。
乱世之中,明哲保身,也符合中国士人“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价值选择。
三魏晋风度、魏晋士人、陶渊明提到魏晋风度,最不能绕过的则是陶渊明,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有他那样走得彻底,也没有人走得他那样痛苦。
做官,辞官,隐居,没有人如他一样走得那样沉重,那样一步三叹。
“出世,入世”的困惑,生存和信仰的选择,都在他的诗歌中,平平仄仄艰难前行。
灵魂的执着和抗争,更让我们震撼。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晋宋易代之际,寻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任晋大司马。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名士言谈和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它是有关魏晋风度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哲学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对于这个“风度”这个词,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谦逊、自律和谨慎。
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毛玠为朝散大夫时,常谢牀下醒者。
对于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们不仅注重自律规范,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这种处世之道,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时的无措和不安。
如果我们能学习魏晋名士们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的哲学思想也令人深思。
他们注重“言必信,行必果”的准则,更加强调真实、泰然和稳重。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于嵩见孔融,谓曰:“汝为鬼雄,诈术之辈。
世俗之人不知汝之险,天下之士不见汝之险,何也?”孔融笑曰:“吾以骨肉之亲,故蒙侯景之隆。
君子之行也,君子之言也,岂有险阻哉?”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孔融在面对众人的质疑时,能够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对待身处困境的风范。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定和勇气。
最后,名士轶事,是《世说新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这些轶事里包含着面对人生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轶事:吕袭之初学礼,属意于尹文。
文每至,袭必奉笔墨,听经论,纪录其语;及数年,尹文卒,吕袭自可取焉。
文子诣袭曰:“吾为乡里谏官,俸钱无厌于来;今子在宰辅之侧,窃闻有苦,颇有以结交者,如何为而后可?”袭具言主上难以言之,将休,何恕礼法。
文子笑曰:“子非讼人,乃学者也。
从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看魏晋风度

从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看魏晋风度摘要:魏晋也就百年的历史,却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动荡、大转折时代。
政治上的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大批知识分子卷入其中深受其害。
残酷的现实使得一些上层贵族和门阀士族对社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对人生提出新的疑问。
魏晋风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魏晋名士追求个性的自由、独立的人格价值和尊严,重新思索、发现并把握生命的意义,以一种自然、真情、超逸、洒脱的方式生活,并以此来反抗虚伪的礼教。
关键字:黑暗动荡;开放;避世;魏晋风度Talking Wei Jin demeanour from the speech andbehavior of Wei Jin CelebrityABSTRACT:Wei Jin is a big turbulent and big transition time, a Chinese feudal society rising period although hundred years. The political darkness is decayed, fighting for power and profit of ruling class, large quantities of intellectuals are involved in deeply by its evil.The brutal reality causes some upper aristocrats and powerful family hereditary scholar classes has the disappointment to the society, raised the new question to the life.Wei Jin demeanor is then born under such background. They pursue the individuality freedom,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value and dignity, think, discovers and assurance meaning of life, with a nature and true feelings, the unconventionally graceful and free and easy way life, and revolts against the false Confucianism by this.KEY WORDS:dark and turbulence; make open to the public; disengagement; retire from the world; Wei Jin demeanor引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交织的时代,是一个社会上动荡不安,政治上腐朽黑暗,而在精神上却是极度开放、自由的时代。
试述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试述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魏晋时期,名士文化风靡一时,形成了独特的风度与心态。
这些名士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者,更是社会中的精英群体。
他们的风度与心态,体现了魏晋时期社会的精神面貌。
魏晋名士的风度,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
他们注重礼仪,讲究仪态,有着独特的风度。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出色,也注重修养自身,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另外,魏晋名士们还注重人际交往,善于结交朋友,建立人脉关系,为自身的事业发展增添了不少助力。
魏晋名士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思想与态度上。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生活,倡导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反对权威和僵化的传统观念。
他们注重自我实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
此外,他们的心态还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民生的关心。
总体来说,魏晋名士的风度与心态,展示了一个独立、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面貌。
他们的思想和活动,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魏晋时期的名士风范

魏晋时期的名士风范
魏晋时期的名士以谨慎、乐施、恕己、孝父母等质朴品格而出名,著有优秀的“四维”素养:忠信、智谋、刚柔、仁义。
拜访他们,不仅是有政治目的,也可以增长思想,增强精湛学问。
这一时期,名士之间以书画、棋牌、文言文形式聚会,以文字为媒介,以凝聚一致的思想、文化为活动目的。
他们主张以拓宽自己视野,提升自己才识。
多次联谊,交心友,建立良好的友谊,少了政治的取舍,畅所欲言,横谈禅睡,参悟他人真诚之心,继续侠义之人文主义的精神。
各家宴会上,有的练习诗词小品文,有的举行文坛练习,有的讨论乐往隐逸之法,有的演说七乐国家之舞等。
席上乐曲终夜,一气呵成,令人难忘。
会客后,愉悦不归者,转折酒令,缅怀着友人旧游,仰歌情歌,共同分享诗词小品文的情趣,结识知音,散发此间遗留的情怀,此地留影,留音犹在。
他们用自己独有的精神追求,改变那时期文化活动的状态,让临邑内宴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所谓名士,他们的友晓、礼仪、艺术知识都能引发人们的关注,但他们最了不起的特质在于,他们能用友谊之火,点燃一场精神的轰轰烈烈,令我们今日精神生活中不断期盼沉静又有力量的投入。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
的理解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文化精神。
从《世说新语》中可
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非常精致而又丰富多彩。
首先,魏晋时期的人们十分注重内涵,充分体现了他们的
文化精神。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尊重知识,重视内涵,崇尚文化。
比如,孟尝君和荀勖讨论“若事在,谁
能假乎?”的问题时,双方都以理性的态度展开讨论,体现出
他们重视文化的精神。
此外,荀彧在《世说新语》中也多次提
到“言之有物”,他强调,言论必须有具体的内容,而不能仅仅
是空谈。
其次,魏晋时期的人们也非常重视礼仪文化。
在《世说新语》中,礼仪文化几乎无处不在,从宫廷礼仪到家庭礼仪,人
们都讲究谨慎、礼貌。
比如,荀攸谈到“以礼受人”,强调人们
应该尊重他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礼仪
文化的重视。
此外,《世说新语》中还描述了许多家庭礼仪,
比如“老子之礼”,强调孝道,体现出家庭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魏晋时期的人们还重视自然文化。
在《世说新语》中,人们经常谈论自然,比如荀勖谈到“百草有其药,百病有
其疗”,他认为自然中有很多有益的植物,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这种观点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重视。
此外,人们还崇尚简朴的
生活,比如荀彧谈到“东西之乐,唯有质朴”,他认为简朴的生
活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观点也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文化的重视。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非常精致而又丰富多彩。
他们注重内涵,重视礼仪文化,并崇尚自然文化,这一切都体现出了魏晋时期人们独特的文化精神。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心态张英基摘要: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
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
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名士风度心态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1)。
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山水。
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起来。
嵇康曾云:“老子、庄周,吾之师也。
”“读庄、老,重增其放。
”(2);阮籍则“行已寡欲,以庄周为模则”(3)。
人们鄙弃汉儒的酸腐迂顽之气,说话为文,崇尚通脱之风,不拘于礼仪,什么事都很随便。
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又从根本上冲击了儒家的礼法传统。
重视自我,重视个性,重视才能,重视情感,便成了士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人生价值取向,为确认人的自然本性作出了理论阐释。
士人们大胆地改变了先前时代的那种严肃而谨慎的生活作风,追求精神娱悦,追求个性张扬,追求物欲奢华,大兴尽情地享受享乐之风。
由于当时社会政治时局极其黑暗、险恶,士人们为了全身远祸,或崇尚老、庄,清谈玄理,排调戏谑;或崇尚自然,高洁自恃,隐遁山林;或不拘礼俗,注重人格,追求精神解放;或纵酒行乐,放诞不羁,我行我素;或竞豪斗富,穷奢极欲,物欲熏心。
他们富于才华,浓于情感,沉醉于所谓“名士风度”之中,要把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坦露出来。
所谓“名士风度”,大致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其一、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看魏晋风度摘要:魏晋也就百年的历史,却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动荡、大转折时代。
政治上的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大批知识分子卷入其中深受其害。
残酷的现实使得一些上层贵族和门阀士族对社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对人生提出新的疑问。
魏晋风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魏晋名士追求个性的自由、独立的人格价值和尊严,重新思索、发现并把握生命的意义,以一种自然、真情、超逸、洒脱的方式生活,并以此来反抗虚伪的礼教。
关键字:黑暗动荡;开放;避世;魏晋风度Talking Wei Jin demeanour from the speech andbehavior of Wei Jin CelebrityABSTRACT:Wei Jin is a big turbulent and big transition time, a Chinese feudal society rising period although hundred years. The political darkness is decayed, fighting for power and profit of ruling class, large quantities of intellectuals are involved in deeply by its evil.The brutal reality causes some upper aristocrats and powerful family hereditary scholar classes has the disappointment to the society, raised the new question to the life.Wei Jin demeanor is then born under such background. They pursue the individuality freedom,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value and dignity, think, discovers and assurance meaning of life, with a nature and true feelings, the unconventionally graceful and free and easy way life, and revolts against the false Confucianism by this.KEY WORDS:dark and turbulence; make open to the public; disengagement; retire from the world; Wei Jin demeanor引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交织的时代,是一个社会上动荡不安,政治上腐朽黑暗,而在精神上却是极度开放、自由的时代。
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时代,其多姿的文化内涵令后人心驰向往。
自近现代以来,对魏晋时期的研究非常的盛行,研究内容涉及文化、思想、美学、艺术等方面。
而对于魏晋风度的研究更是常久不衰。
关于魏晋风度的研究,理论界是一个热门话题,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研究成果,之后成果颇多。
最先开始研究并提出“魏晋风度”的是鲁迅先生在1927年广州发表的一篇名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的演讲稿。
虽然通篇并未解释何谓魏晋风度,但纵观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将魏晋文章以及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服药与饮酒之风总结为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
自此“魏晋风度”以及与魏晋人士有关的思想、艺术、文化,成为现代学者津津乐道、意蕴无穷的话题。
1940年宗白华先生的《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给予魏晋以高度的评价,并且对晋人美的研究,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1944年,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论风流》一文更是将“风度”张大为“风流”。
1981年李泽厚《美得历程》出版,书中第五章题为《魏晋风度》,把这一议题的探讨和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把“魏晋风度”的内涵在美学和哲学向度上推进了一层。
1993年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更是从思想史角度,运用心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魏晋风度进行了一番正本清源的总结和阐释,提出了不少新意的见解。
纵观魏晋风度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对魏晋名士持一种同情的态度,对魏晋风度也多是正面的评价,这确实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的。
但是,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学者都关注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对魏晋风度产生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是有反作用的。
魏晋之际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的失望情绪与魏晋名士积极推崇的风度不无关系。
魏晋士人留给后世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们所特有的“才情风貌”,这些“才情风貌”通俗的来说就是魏晋名士的精神状态及行为方式。
只要翻阅《晋书》、《世说新语》等古籍就不难发现魏晋士人的“风貌”惊世骇俗,如王羲之的长子王玄之醉心于绿竹,自诉“何可一日无此君”[1];何晏喜欢穿妇人的衣服“胡粉饰貌,搔头弄姿”[2];王粲生前喜听驴叫;阮咸与猪抢食;袁山松喜欢外出游玩时唱歌,可是他唱的竟是挽歌;阮籍最喜爱的业余生活竟是打铁;刘伶最爱赤裸饮酒。
这些魏晋名士们用自己偏轨的言行向世人吐露在面对黑暗的政治、动荡的时局、遥不可及的未来时内心的恐惧与迷茫。
不管他们有多么的热爱生命、渴望自由、通脱放荡,他们内心还是无法摆脱那个社会所带来的压抑和恐慌。
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他们别无选择,唯有借嗜酒服药来麻醉自己,使自己沉浸在药、酒带来的快感之中;他们隐逸山林、醉心清谈,不问世事、不理俗事。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一)“魏晋风度”的含义魏晋风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有名词。
“魏晋风度”一词,最先提出来的是鲁迅先生,他认为“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心态跟时代精神,魏晋风度包括了魏晋时代文人华丽壮大的文章、饮酒以及以何晏为始祖的服药之风。
魏晋风度是一种在独特背景下诞生的独特心态与精神,它是指魏晋时代,在名士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是魏晋名士人生观的彰显。
魏晋风度,是在精神觉醒的前提下,名士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对礼教纲常的蔑视以及为逃避现实而自我放逐、游戏人间的种种行为的总和。
到底是何种原因造就了这独特的魏晋风度。
(一)“魏晋风度”产生的背景汉末魏晋之际,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魏晋风度作为一代特殊群体精神情感与行为方式的集合,其产生有着深刻的不可复制时代背景。
首先,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社会都充满着死亡气息的年代。
魏晋时代的死亡是全方位的,因为天灾与人祸并行,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整个社会之中。
汉末魏晋时期是一个天灾不断的时期,蝗灾、水灾、旱灾,交替发生,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自然灾害、疾病无情的吞噬着芸芸众生,文人名士自然也是难逃厄运,建安七子中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便是死于瘟疫。
夺去大量生命的自然灾害,对社会和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持久的震荡。
除去天灾外,人祸也造成了士人的大量死亡。
所谓的人祸一方面来自于汉魏之际,军阀的混战,战乱不断。
对于这一时期的惨状,诗人留下了自己最真切的悲鸣。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3],“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4],“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5],“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6]。
从汉末到魏晋,文人、士大夫除了要面对自然灾害与外部战乱所造成的死亡恐惧外,还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残杀。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使一大批忧国忧民的士人倒在了宦官的刀下。
后来曹操也大开杀戒,孔融、许攸、杨修等名士成了曹操的刀下魂。
司马氏集团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孙登曾对嵇康说过“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
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7],对于名士嵇康的命运孙登早已预见。
果不其然,嵇康终为司马昭所杀。
大规模的死亡,个人生命得不到任何保障。
由此,士人们深感人世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他们提倡及时行乐,认为一切都是虚妄的,传统的封建礼教解决不了士人们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他们苦苦追寻可以消除内心纠结的方法,用一切可以用的方式发泄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用不为传统礼教所接受的行为掩盖自己的恐慌。
残酷的政治斗争将士人们的参政热情一点点浇灭,他们试图逃离这个肮脏龌龊的政治舞台,远离那些虚伪的人情世故。
魏晋名士们为了避世躲祸,或饮酒酣睡,或放纵声乐,这都是政治环境造成了士人内心的扭曲。
对死亡的恐惧引发了士人对人生的反思。
世间的荣辱兴衰皆是虚妄的,唯有活着并且是毫无约束、放荡不羁的活着才是最实际的。
士人们开始寻找如何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活得自由、活得舒心。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历来所提倡的符合纲常伦理、礼仪名教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便不再适合魏晋名士的需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学日益僵化,儒士们整天沉浸在繁琐的章句之中。
自汉末以后,动荡的时局使得儒学的地位下滑,儒家所强调的理想人格越来越不被接受。
魏晋时期,士人们为人处世都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最终使儒家理想人格彻底破产的是曹操。
出身宦官之家的他,依靠“察举”[8],入朝做官,但他却很讨厌汉末的那些清流之士,但又认识到这些清流之士对稳固政权产生的影响,于是他就鼓励这些名士们追求“通脱”,只管追求物质精神享乐,不必太涉及政治,这就助长了一部分名士的浮夸风气。
“魏文慕通达,天下贱守节”[9],曹操的“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亦在被幸之列”[10],“明扬仄陋,唯才是举”[11],这就彻底打破了以往选拔人才符合德行兼备的标准。
既然儒家的那一套行为规范丧失了它以往强大的约束力,士人们就必须要找到另一种精神寄托,于是崇尚空谈的玄学应运而生。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士人形成了超越世俗的玄远思想,追求幽远的人生情趣。
士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淡泊名利,崇尚空谈,随性洒脱,对生命的肯定和眷恋精神形成了魏晋风度独特的内容之一。
面对社会的黑暗压抑,士人们无能为力,“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12]。
所以说,魏晋风度是在黑暗而动荡、迷茫而绝望的时代,魏晋名士们对压抑的抗争、对自由的呼喊、对虚伪的批判,当然也包括对现实的逃避。
也正是在这动荡的代背景下,使得魏晋名士想方设法的逃离自己救国救民的责任。
二、魏晋名士身上反映出的魏晋风度的独特内涵任何精神的产物皆以物质作为其载体。
魏晋风度之特有的精神便是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13]通过他们的人生实践表现出来的。
魏晋士人放浪形骸、独树一帜、旷达真实、对抗名教、自尊自信,“任情放达,风神萧朗不拘于礼法,不泥于行迹”[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