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发布时间:2021-08-31T10:58:57.09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8期作者:吕鑫[导读]吕鑫(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江苏无锡214181)【摘要】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中老年人骨折的高危型。

目前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有保守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等。

然而,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的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外科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常用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此次研究就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和治疗方法展开综述。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病机分析;治疗;进展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原因是股骨颈供血不足,由于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差,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不仅危害患者的健康,严重的情况下,还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1.股骨颈骨折病因现状及病机分析据调查发现,股骨颈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58%,老年人往往自身体能降低,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差,术后恢复较差,康复情况不佳。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高发疾病,老年患者股骨颈的血液供应较差,疾病往往会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迅速降低,常引起患者身体机能的迅速下降,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危及患者的安全。

股骨颈骨折是由创伤、超负荷、骨质疏松等因素导致的。

据研究发现,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间隙增加和骨强度下降,所以更容易出现股骨颈骨折[2]。

老年人常常伴有各种基本疾病,可导致老年人晕厥和跌倒以及股骨颈骨折,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往往是由于髋部周围肌肉的退化,无法成功抵抗有害的应力,此外,髋关节本身需要承受上身的高应力,此少量的外力就可能导致骨折[3]。

2.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2.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可以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分期开展治疗,早期中药治疗主要强调祛瘀止痛和消肿活血,中期中药治疗强调补充气血和疏经通络,晚期中药治疗强调强筋壮骨和益肾补肝。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中
医学强调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辨证施治。魏合伟等一1采用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28例,患者术 后服用具有补肾健脾活血功效的中药骨康方煎剂进行骨 质疏松病因治疗,结果表明优良率达89.3%,随访期间未 见原骨折部位再骨折病例。陈伯健等Ⅲo分别采用空心加 压螺钉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 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59例,根据骨折三期辨 证治疗:早期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期以补脾益气、和营 生新为法治疗;后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法治疗,结果 显示,疗效满意,全部病例均未发生术口感染、下肢血管栓 塞、脑血管意外等常见并发症。张津生等一纠采用牵引复 位、X线“C”型臂机下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围术期口服 苏氏接骨胶囊及钙尔奇D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 满意。 近年来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病原因、解剖 生理和生物力学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在提高骨折愈合率、 降低股骨头坏死及塌陷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临 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理特点、精神状况、骨质疏松情 况、骨折类型、肢体活动情况及患者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医院骨伤科
体的手术方法。Bhand撕等¨纠综合298位骨科医师的调 查结果发现,大部分骨科医师主张对较年轻(<50岁)患 cancer[J].Dis
tum。2002。45(1):98.103.
[27]张双红.早期食管癌诊断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
分册,2003,30(6):451.452.
一彗笔
.280.
堡jE国随医荭2Q!Q生§旦笙22鲞筮≥翅丛盟j盟型坠垂ndi篮氐婴盟也塑Q吐£hi堂,Y奠:22,丛!:3:』女!:2QiQ』量基曼!!巍垂;

我国近5年来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我国近5年来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4、重视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是推动研究 工作的重要保障。未来应加大对相关领域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 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水平,同时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形成稳定、高效的 研究队伍。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际同行进行合作与交流,可以引入先进 的理念与方法,加速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的进步。因此,应积极推动与 国际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提 升我国在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结论
本次演示对我国近5年来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 了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策略。我国在骨 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在队列研究、综合危 险因素探讨、跨学科合作等方面不断努力。希望通过本次演示的综述,能够引发 更多相关领域学者和专家的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的深 入发展,为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近5年来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 先,研究方法和对象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尽管我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横断面 和病例对照研究,但队列研究等更为深入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此外,目前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某一地区或群体,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差异不够。
其次,对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研究仍不够全面。尽管我们了解到年龄、性 别、遗传、饮食和运动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关,但仍有很多潜在的危险 因素尚未被发掘。此外,这些危险因素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探 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加强队列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 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其次,拓展研究视野,将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纳入 研究范围,以便更好地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最后,进一步深化对骨质疏 松症危险因素的研究,以便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骨质疏松骨折研究报告总结

骨质疏松骨折研究报告总结

骨质疏松骨折研究报告总结
骨质疏松骨折研究报告总结出,骨质疏松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

研究表明,骨质疏松骨折与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相关,主要影响脊椎、髋部和腕骨。

家族遗传、性别、年龄、激素水平、营养不良等是骨质疏松骨折的主要风险因素。

识别和诊断骨质疏松骨折是至关重要的,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骨密度检测、X射线和磁共振成像。

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通过骨密度治疗和药物治疗来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严重骨折或其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

预防骨质疏松骨折是关键,主要包括饮食调整、适度运动、避免摔倒和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

此外,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也是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重要手段。

骨质疏松骨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包括疼痛、残疾和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不过,该报告也指出目前对于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动、 认 知 障碍 、 步 态 和平 衡 紊乱 、 感 觉 缺 失 及体 位 性 低
血压 等 均是 股 骨颈 骨折 的危 险 因素 [ 5 1 。 骨质 疏松 导 致
者 的年 龄 、 身 体健 康状 况 ( 包 括预 期生 存 时间 的长短 与 1 3常生 活 活 动能 力 的强 弱 ) 、 骨折 类 型 ( 骨 折 部位 及 错 位程 度 ) 、 骨质 量 等 4个 方 面考虑 l 1 o 一 。其治疗 原 则是 早 期 准确 的复位 , 牢 固可靠 的 固定 , 早 日离床 活 动 , 避 免 长期 卧 床产生 的各 种并 发症 。其 治疗 目的是使 骨折 早 期得 到 稳 固的连 接 , 力 求早 期下 床活 动 , 尽 最 大努 力减 少各 种并 发症 的发生 ,早 日恢 复患者 日常生 活 的 自理 能力 。 目前 临床 主要 分为保 守 治疗及 手术 治疗 , 其 中手 术治 疗 主要包 括 内 固定 术及 人工关 节 置换术 等 。 3 . 1 保 守治 疗 保 守 治 疗 在 国 内 主要 包 括 持 续 牵 引
疑 。也有 学者 提议 应用 C T改 良后 的 G a r d e n分 型和按
治疗 将会 发展 并产 生骨 结构 的改 变 。因而极 易 造成 股 骨颈 骨折 ,大 多数 的老 年性股 骨 颈骨折 主要 因骨质 疏 松造 成 。国外 文献资 料统 计分 析约 8 0 %的股骨 颈骨 折
骨折 解 剖部位 分型 相结 合 的方 法指 导 临床治 疗 。但 各
随年 龄增 长 引起 的骨质 退化及 女性 绝经 后雌 激 素缺 乏
所导 致 的骨质 疏松有 关 [ 2 ] 。 一般来 讲 , 女性 年龄> 5 0岁 、
男性 年 龄> 6 0岁 即开 始 出现骨 量 丢失 、 减少 , 如不 及 时

骨折临床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骨折临床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骨折临床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骨折常见于骨质疏松、外伤、肿瘤等因素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骨折临床现状,总结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进展,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2. 骨折的现状2.1 骨折的发病情况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骨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并呈上升趋势。

老年人和儿童是常见的骨折人群。

骨折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中居高不下,主要由于骨质疏松和摔倒等因素引起。

同时,儿童骨折主要由于运动伤害和意外事故导致,也在增加。

2.2 骨折的诊断和评估方法骨折的诊断和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医学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临床症状观察主要根据患者的疼痛、肿胀、畸形等表现来判断是否骨折。

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等,可直观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类型。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通过血液检测骨代谢指标,如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来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骨折的修复情况。

3. 骨折的治疗方法3.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外固定、石膏固定和功能锻炼等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外固定是通过外部装置固定骨折断端,使其复位并保持稳定,创伤较大时常用于暂时固定。

石膏固定是通过将石膏包裹在患肢上,使骨折断端保持固定,促进骨折的愈合。

功能锻炼包括早期活动、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可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3.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骨折,包括开放性骨折、关节骨折和病理性骨折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内固定和骨外固定两种方法。

内固定是通过外科手术将金属器械植入骨折断端,使其复位并保持稳定。

骨外固定则是通过外部装置固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的愈合。

4. 骨折的进展和挑战4.1 进展近年来,针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较大的进展。

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3D重建和高分辨率显微镜,使骨折的诊断更加准确和精细化。

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如关节镜和内镜手术,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骨折修复材料和骨生物技术的发展,如生物活性材料和干细胞技术,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股骨颈骨折诊疗技术

股骨颈骨折诊疗技术

股骨颈骨折诊疗技术一、概论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随着社会人口年龄的增长,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年轻人中股骨颈骨折的发生主要由于高能量创伤所致,常合并有其他骨折。

股骨颈骨折存在2个主要问题:①骨折不愈合;②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因此一直是创伤骨科领域中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

二、股骨颈骨折的病因学因素1.骨骼质量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

由于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而女性的体力活动相对较男性少,再加上由于生理代谢的原因其骨质疏松发生较早,故即便受伤暴力很小,也会发生骨折。

目前普遍认为,尽管不是唯一的因素,但骨质疏松仍是引起股骨颈骨折的重要因素,甚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将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看做是病理性骨折。

骨质疏松的程度对于骨折的粉碎情况(特别是股骨颈后外侧粉碎)以及内固定后的牢固与否有直接影响。

2.损伤机制大多数股骨颈骨折创伤较轻微,年轻人股骨颈骨折则多为严重创伤所致。

Kocher认为创伤机制可分为2种:①跌倒时大转子受到直接撞击;②肢体外旋。

在第2种机制中,股骨头由于前关节囊及骼股韧带牵拉而相对固定,股骨头向后旋转,后侧皮质撞击髋臼而造成颈部骨折。

此种情况下常发生后外侧骨皮质粉碎。

年轻人中造成股骨颈的暴力较大,暴力沿股骨干直接向上传导,常伴有软组织损伤,骨折也常发生粉碎。

三、股骨颈骨折的分型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有很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3类:①根据骨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②根据骨折线的方向进行分类;③根据骨折的移位程度进行分类。

Garden(1961)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将股骨颈骨折分为4型。

I型:不全骨折,股骨颈下方骨小梁部分完整,该型包括所谓“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完全骨折,但无移位;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该型骨折X线片上可以发现骨折远端上移、外旋,股骨头常表现为后倾,骨折端尚有部分接触;IV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该型骨折X线片上表现为骨折端完全失去接触,而股骨头与髋臼相对关系正常。

2024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研究进展(全文)

2024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研究进展(全文)

2024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研究进展(全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2]。

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等特点[3]。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普通创伤性骨折的区别主要在于,骨折部位的骨量低、骨质量差,其内固定及其植入物容易发生松动和脱出现象,骨折愈合能力也因此而下降,骨折后如果缺乏早期并且全面的治疗,很容易导致骨折后不愈合或二次骨折的发生[4]。

目前国内外对于OP的防治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已有详细的阐述[5-10]。

但聚焦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治疗方法还主要以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热敷和推拿为主,物理因子的治疗又相对较为保守,同时缺乏规范化的综合康复分析[11-14]。

由于OP导致骨骼变脆和易碎,骨折的稳定性可能会下降,导致骨折愈合过程变慢,医护工作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力度的过大过小都会造成康复的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康复工作的难度。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密度较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骨细胞的活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骨折的愈合时间延长,增加了再次骨折的风险,过早开展康复则可能造成骨折复位不稳再次发生骨折的情况,而过迟开展康复容易出现感染、压疮等并发症,从而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所以需要更加细致的康复[15-17]。

本文旨在提出评估术前康复达到标准的方法、如何灵活运用VAS评分、充分发挥康复器具的作用、加强冲击波和水疗等物理因子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具体的康复综合分析内容,以期能对科研工作者及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相关参考。

1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的意义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防止二次骨折发生,以及骨折早期并且全面的康复至关重要[18]。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可分为3个阶段:急性期、急性后期和康复期。

在急性期和急性后期,目的是控制疼痛,保持骨折的稳定性,限制卧床休息,并保持患者尽可能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关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大会,把骨质疏松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1]。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危害是并发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椎体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损伤程度最重,轻度外伤就可引起骨折,一般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高,其骨折后的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仍是目前治疗中的棘手问题[2]。

我们就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病机制,外科治疗及预测与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病机制骨质疏松的共同病理特征是全身或局部骨量减少,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等比例减少,在进入老年以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肌细胞核、细胞浆、细胞器及骨细胞周围的基质发生改变,骨组织表面或成骨细胞层破损,使骨组织的生物反馈调节作用消失,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骨基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以钙盐沉着减少。

在早期表现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消失,骨小梁数量减少,剩余骨小梁负荷加大,发生显微骨折,骨结构遭到破坏。

进一步发展,骨皮质内表面1/3逐渐转换成类似松质骨结构,皮质骨变薄,造成骨强度明显下降,骨强度主要包括2个方面:(1)骨量:指骨的数量或容积,其单位是骨密度(BMD)。

(2)骨质量:指骨品质,包括骨微结构,骨转换率,骨基质的矿化,骨胶原蛋白等[3]。

由于骨质疏松患者股骨头颈交界处的骨强度明显下降,从而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骨质疏松的本质特征是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从而导致骨折的危险性增加。

骨生物力学性能取决于材料的质量、材料的数量、材料的几何分布、微结构的完整程度。

股骨上端的力学结构是典型力学体系,股骨头颈部有2种不同排列的骨小梁系统,一种为内侧的压力骨小梁系统;另一种为外侧的张力骨小梁系统,这两种骨小梁系统在股骨颈交叉的中心区形成一个三角形脆弱区域即Ward三角区,自重轻而负重大,应力分布合理,受力性能极佳,骨小梁的排列能最大限度的抵抗弯曲应力,这种结构可以使之在不同的载荷下,随压力方向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弹性变形,从而可以承受较大的应力和变形。

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逐渐发生退行性变,骨小梁稀疏,张力骨小梁及压力骨小梁减少尤其明显;同时Ward三角区在老年人常常仅有脂肪填充,使此区更加脆弱;再者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4,5]从而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一、股骨颈骨折分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选用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其治疗方案必须考虑骨折部位、类型、移位程度、患者年龄、受伤时间与伤前健康状况等综合因素。

股骨颈骨折分型尤为重要,其目的是为了估计预后并指导正确选择治疗方法。

1. 按折线方向分型(Pauwels分型):外展型:骨折线的Pauwels角小于30。

,这种骨折剪力小,骨折稳定。

内收型:骨折线的Pauwels角大于50。

,此类骨折骨折端极少嵌插,骨折线之间剪力大,骨折不稳定,股骨头坏死率高。

Pauwels夹角度数越大,即骨折线越垂直,骨折端所受到的剪式应力越大,骨折越不稳定,不愈合率也随之增加。

但该分型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患者由于疼痛等原因,在拍X线片时骨盆常发生倾斜,骨折线方向会改变。

同一股骨颈骨折,由于骨盆倾斜程度不同,在X线片上可以表现出自Pauwels I至III型的不同结果。

第二,Pauwels分型与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无明显对应关系。

目前此类分型已很少应用。

2. 按骨折线部位分型:头下型:骨折愈合困难,股骨头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头颈型:骨折剪力大,骨折不稳定,远端向上移位,常导致股骨头血管损伤,使骨折不愈合和易造成股骨头坏死。

经颈型:供应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尚存,因而能较好地愈合。

基底型: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转子之间,骨折容易愈合。

其中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均系囊内骨折,基底型系囊外骨折。

由于各型的X线表现受投照角度影响很大,此类分型也已很少应用。

3. AO分型:将股骨颈骨折归类为股骨近端(编号31-)骨折中的B型(31-B)。

31-B1型:头下型,轻度移位。

①嵌插,外翻≥15。

;②嵌插,外翻<15。

;③无嵌插。

31-B2型:①经颈型,经颈部基底;②颈中部,内收;③颈中部,剪切。

31-B3型:头下型,移位。

①中度移位,内收外旋;②中度移位,垂直外旋;③明显移位。

AO分型系统是基于其骨干系统分型而建立的。

其分型复杂,较难记忆,其严重程度与预后并无明显关系。

因此目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4. Garden分型:I型,不全骨折无移位;II型,完全骨折无移位;III型,完全骨折,有部分移位且远端上移并轻度外旋;IV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远端明显上移并外旋。

Garden分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股骨颈骨折分型,其中自I型至IV型,股骨颈骨折严重程度递增,而不愈合率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也随之增加。

二、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其治疗原则是早期准确的复位,牢固可靠的固定,早日离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现阶段临床上使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简单固定类:包括外固定架、多根空心螺钉等。

此固定的优点是创伤小、花费较低。

外固定架的缺点是患者带架期间活动不够方便,影响生活质量,需要针道护理,有一定的针道感染率,若固定范围过长,部分患者的膝关节屈伸功能将受到影响。

加压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为瑞士AO学派上个世纪80年代所设计,自身体积小,对股骨颈血运干扰小,而且其内固定的稳定性较其他内固定物强,有研究表明其术后股骨头坏死率较低[6],已经成为近年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金标准”。

2. 侧钢板类固定物:最早使用加压滑动鹅头钉(Richard钉),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经国际内固定学会(AO学会)改进后称为动力髋螺钉(DHS),以一根粗大宽螺丝的拉力螺钉与套筒钢板及加压螺钉连接,在复位及骨折愈合过程中可使两骨折端靠扰,产生静力及动力滑动加压作用,较先前的各类固定方式明显改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在国内得到推广。

缺点是滑动固定系统存在相对不稳定,因钢板位于负重力线的外侧,抗旋能力弱。

固定力臂较大。

另外,手术切口长创伤偏大,应用于年老体弱患者需考虑耐受性问题。

3. 假体置换术:近年来,假体置换术成为国内学者广为推崇的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术后患者可以尽快活动肢体及部分负重,以利于迅速恢复功能,防止骨折合并症,特别是全身合并症的发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死亡率降低。

第二,相对于内固定而言,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股骨颈骨折后不愈合及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次性治疗。

考虑到内固定后较高的失败率,Rogmark[7]主张对于移位性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宜首选假体置换,Tidemark等[8]通过对术后髋部并发症、再手术率、髋部功能活动等综合评价后亦证实了这一点。

目前,常用的假体置换主要分两类,即半髋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半髋置换可分为单极人工股骨头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全髋置换主要分为有水泥型与无水泥型,在是否采用骨水泥的问题上,Weise等[9]认为对于多数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采用骨水泥固定可以立即提供一个稳定的关节,患者能够在术后迅速活动关节并可以负重行走,可以减少假体松动和下沉的发生。

随着技术的普及和改进,此类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其缺点是关节置换产生的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假体断裂、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及感染、脱位等。

内固定术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内固定效果仍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10]。

对于高龄、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其脆弱的骨质不能给内固定物提供牢固的锚着点或骨支持,有时术中就会发生问题,或在术后随着负重使内固定植入界面破坏可导致内固定物松动、退出、再骨折等并发症。

为此,许多学者都着力研究内固定设计、材料的改进、手术技术的完善以及骨质疏松骨质的加强,以改善早期内固定的可靠性。

常用的方法有骨水泥加强固定技术,角度锁定钢板(LCP,LISS),羟基磷灰石(HA)涂层固定材料和注射型骨水泥(NorianSRS)等。

至于选择加压空心螺钉还是关节置换治疗Garden III型或IV型股骨颈骨折,尚存在不同的争议。

有报道一组平均年龄80岁(70~96岁)股骨颈骨折Garden型III型IV型的患者,均为外伤性骨折,并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及病理性骨折等疾病,随机选择空心钉内固定及髋关节置换,术后4年随访结果表明髋关节置换组在髋部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空心钉内固定组[11],Rogmark[12]报道也与之相符。

据一项调查统计,年龄小于60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9%的医生愿意选择内固定,年龄在60~80岁,25%的医生倾向于内固定治疗,大多数医生选择双极头髋关节置换,年龄大于80岁,94%的医生选择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其中60%的医生选择单极髋关节置换[13,14]。

总之,对于绝大多数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首先考虑解剖复位,使用可靠的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手术者的经验,按照其适应证综合分析,慎重选用。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预测与防治20世纪70年代初,Singh提出根据股骨近端骨小梁形态变化估计骨质疏松程度,按张力骨小梁、压力骨小梁及大粗隆骨小梁的多少将骨量变化分6度。

此后不久,他对此指数做方法学描述时又分为7度,由7~1度代表由正常到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骨量减少。

Singh指数分度是基于骨小梁的多少及形态结构变化而确定的,不代表BMC的绝对值,不能作为骨折阈值指标,但因其符合骨小梁的吸收、消失规律,可在骨盆平片上测量,方便,实用,易于掌握,适合基层医院及大规模普查。

因全身不同部位骨骼的骨量丢失速度不同,股骨以外部位的任何指标都难以准确地反映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程度,因此Singh指数在预测股骨颈骨折方面很有意义,探索Singh指数各度的组织形态学特点有一定价值。

目前,很多医生正在研究预测骨折发生的一些相关指标。

如居住环境,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等社会因素[15],年龄,跌倒史,平衡能力,行走速度和视力等临床因素。

股骨颈骨密度和脊柱骨密度测量也能够很好地预测股骨颈骨折的风险[16]。

股骨颈骨折预防原则:首先要减少骨量丢失。

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类饮料。

特别强调不用或少用皮质激素类和非甾体类药物,多饮奶类,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进行锻炼。

这些方法均可维持并增加骨密度,强化肌肉力量,增进平衡能力,降低髋部骨折风险。

锻炼计划应个体化,最好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骨质疏松一旦确诊,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或间歇使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或雌激素替代治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