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词语解释: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关键词语,如“形胜”、“东南”、“朝气”等。
2. 诗句解析: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词的意象组合:理解词人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东南地区的风貌。
2. 词的艺术特色:把握《望海潮(东南形胜)》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整理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预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这一文学体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海潮(东南形胜)》,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发言,对《望海潮(东南形胜)》进行深入解析。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培养爱国情怀。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重要性和艺术魅力。
9.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0.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词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宋代词。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词语解释、诗句解析的掌握程度。
2.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了解对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的认同程度。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教学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引言】《望海潮》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名篇”。
这篇文章描写了家乡的繁华景象和海上商运,自然景色和社会经济情况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福建泉州市的繁荣景象。
本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了情感和思想,且充满了生命力,能够引发思考与共鸣。
本文以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课为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结构、主旨、核心词汇和句式,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解释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展现福建泉州市的地理、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爱家乡、了解与本地相关的文化元素。
【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文章结构、主题、词汇及句式。
二、教学难点: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 提问:谁是文学巨匠,创作了《望海潮》这篇经典文章?2. 分组交流:请学生围绕海浪、船只、市井、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词汇展开自由讨论。
二、课堂教学1. 呈现难点:如何更好地表达文化内涵。
2. 分析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主题。
3. 理解词汇:通过查找和理解精选词汇,理解其内涵和用法。
4. 解读语言:通过学习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分析句式:探究产生中心句子的因素,分析句子在表现中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1. 分角色讨论:学生担任角色,谈论人物在文本中的性格特点。
2. 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古诗词、史书资料等,更好地了解福州泉州市的地理和文化。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对《望海潮》文本的文化内涵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课堂交流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和沟通技能。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1.1.2 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1.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读、互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1.2.3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东南形胜的赞美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
2.1.2 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
2.1.3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诗歌深层意境的体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诗人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
3.2.2 学生互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
3.3.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3.3 解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练习翻译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4.2 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熟读并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4.2 分析并总结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5.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5.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6.1.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使学生了解宋代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把握宋代词的背景知识和词中的意象。
三、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宋代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海潮(东南形胜)》,感受词的韵律美。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词的意境。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望海潮(东南形胜)》,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宋代词的背景知识。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宋代词,进行赏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词赏析分享,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理解程度和对宋代词的兴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宋代词的了解,可以组织一次宋代词人的专题介绍,让学生了解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推荐一些经典的宋代词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九、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质量和词赏析的分享,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对词的理解、意象的把握、情感的体会以及对词人背景的了解。
十、教学总结:在课程的对整个《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收获。
4.1 望海潮(东南形胜) 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目的】1.疏通诗歌内容2.把握诗歌情感3.鉴赏语言手法(点染)【重点难点】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学习点染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知人论世1. 柳永(约980--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投赠之作真宗咸平末年,年青的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据说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诵读训练1.朗读指导: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要读出这种气势来。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2.反复诵读,读出情感。
三疏通诗意(详见课件)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
雾气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茂盛如云的树木,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
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使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海潮(东南形胜)》全诗。
相关古代文化背景资料。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解释古代文化背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诗歌的美。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望海潮(东南形胜)》文本。
相关古代文化背景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学课件或教案。
5.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诗词鉴赏指南或评论。
生僻词语解释词典。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柳永以及《望海潮》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第二步: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的把握。
6.3 第三步: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6.4 第四步: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全词通过描绘东南地区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振兴山河的壮志豪情。
其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的家国情怀,与当代青年学生"振兴中华"的理想追求形成呼应,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优秀教材。
本词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清新俊逸,用典丰富,想象瑰丽,长调大词的铺陈适宜口吟,有助于引导学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学情分析】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关注社会生活,渴望探索未知世界,形成远大理想,培养家国情怀。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兴趣不高,主要原因是语言隔阂导致理解和感悟的困难。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感知与体验中打开情感通道,在讨论与分享中实现对话与共鸣。
同时,要发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作用,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将抽象的诗词意象形象化、具体化,引领学生进入诗人构建的意境,感悟其情怀。
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共鸣,达成知行合一。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掌握词的字词内涵,理解词的整体意思。
(2)理解词中意象的寓意,品析作者构建的艺术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词的语言美、音韵美。
(2)通过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理解和把握词的主旨。
(3)通过情境再现,在比较分析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作者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操。
(2)学习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关系。
【教学重点】1.把握全词的主旨,理解作者志在振兴山河、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品析词的意象,领悟"海上升明月"等意象组合营造的雄浑壮阔的艺术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承上启下、照应全篇的关键句"卧看满天星斗"的深层内涵。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2.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阅读一首唐诗,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杭州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景象,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讨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北宋柳永的一首词,是一首投赠之作。
作者对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绘,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对于《望海潮》词中描绘了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学生理解是没有问题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判断并鉴赏作者运用的高超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有鉴于此,决定采取“由表及里”“抽丝拨茧”的方法进行引导,由学生自主探究,不进行硬性拔高,而强调课堂的自然生成。
从而贯彻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鉴赏品评词中的比喻、铺陈、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
3、体会并评价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鉴赏品评词中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词的意境美,鉴赏品评词中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条件猜一个城市名。
【条件】
1、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重要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苏轼、白居易都曾在此为官,并且都留下了着名的人文景观。
3、这里有着名的人文景观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虎跑泉等。
4、这里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5、这里有“白蛇传”的美丽传说。
6、这里有一个着名的湖,苏轼曾经为其写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7、这里盛产一种有名的茶叫“龙井”。
【答案】杭州
二、上阙欣赏
1、学生朗读,如有错误,正音。
2、今天的杭州风景宜人,看宋代柳永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杭州画卷。
这幅画中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颜色的?是怎样来画的?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市井美貌)
珠玑罗绮
云树沙堤怒涛波浪(霜雪)天堑(自然景观)
(意象)
3、从这些意象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怎样的杭州?
(总分结构)
&形胜都会————空间————因
繁华————————时间————果
(为什么杭州会如此繁华?)
三、下阙欣赏
1、学生齐读
2、上阙作者以“繁华”贯穿上下,是上阙的“词眼”。
下阙有没有一个字起到贯穿的作用呢?
&“好”或者“夸”
3、下阙写了哪些好景(夸了哪些方面)?
&西湖美景:
风景之美
音乐之美
生活之美
长官之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将杭州美景写得如此之美,说明什么?除此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目的呢?
&对杭州的喜爱、赞美
&投赠谒见之作————取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5、柳永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6、教师范读
四、拓展延伸
我们听了柳永夸了宋代杭州,他这一夸不要紧,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今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神往,一起夸一夸现在的杭州。
附:主要板书设计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