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寡营养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海洋中寡营养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海洋中寡营养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录

1. 摘要 (1)

2. 前言 (1)

3. 寡营养细菌生态分布 (1)

3.1 寡营养细菌在海洋中的分布 (1)

3.2 寡营养细菌在淡水中的分布 (2)

3.3 寡营养细菌在土壤中的分布 (2)

4. 海洋中微生物的研究概况、现状及发展前景 (2)

4.1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2)

4.2 海洋微生物的现状 (3)

4.3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发展前景 (3)

5. 海洋中寡营养细菌的分离纯化 (4)

5.1 传统分离纯化及培养办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新型的分离培养纯化及培养办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寡细菌的适应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形态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附着机制 (6)

6.3能量储存..........................................................................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抵抗性增强 (8)

7.总结和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海洋中寡营养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摘要:寡营养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较困难,并且生长慢,研究周期长,所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其研究进展缓慢,但近几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寡营养细菌在生态中的分布及其生态作用引起了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的广泛关注,寡营养细菌在生态、环境、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中的重要性已受到人们重视[3-8]。本文将从寡细菌的分布、分离培养、及环境适应机制等几方面对现有寡细菌的研究做出介绍。

2.前言:

寡营养细菌(Oligotrophic bacteria)又称贫营养细菌,是指在寡营养生态环境(如远洋、深海、贫瘠土壤等环境)中生存并定义为第一次培养时能在含碳1~15 mg/L培养基中生长的一类细菌[1]。它们又被分为两类:如不能在富营养培养基上生长,称为专性寡营养(oligate oligotrophic),既能在富营养培养基又能在贫营养培养基上生长被称为兼性寡营养(facultative oligotrophic)。由于还存在一类微生物只能生长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为了与寡营养微生物有所区别,Poindexte提出了“富营养细菌”(copiotrophicor)一词,指的是能发酵碳水化合物的细菌[2]。寡营养细菌主要生长在有机质贫乏的极端环境中,寡营养细菌生态分布很广,构成了生物圈的大部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关键作用。

根据寡营养细菌的培养性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4种类型:(1)仅在初次分离时能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上培养的细菌;(2)初次分离时能在营养贫乏的培养基上培养,然后也能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培养的细菌;(3)仅在特殊的营养贫乏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4)在实验室尚不能培养,但在电子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细菌。

3 寡营养细菌的生态分布

3.1 海洋: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自然环境都是以贫营养为特征的。浩瀚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研究表明,海水中可溶性有机碳浓度为0.35~70mg/L,颗粒性有机碳浓度为3~10mg/L,有机碳的平均水平相当低,但自然环境中低浓度的

有机碳却可以被海洋细菌所利用。二十余年前,已有学者从海水中分离培养出寡营养细菌[11-12],在低营养的海湾水域中分离到的细菌主要包括鞘细菌、弧菌、生丝微菌、假单胞菌、捧状杆菌等,在低营养海洋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大量所谓滤过性细菌。其中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pyxis alaskensis)作为海洋贫营养细菌的典型代表,己作为模式菌株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13]。在低温条件下也存在贫营养细菌。Slbaova首次发现肾形杆菌(Renobaceter)、甲基杆菌(Mehytolbacetrium)、新月柄杆菌(Cacuolbacter cesrecnut)等5株贫营养细菌能长期生存在-2°C的低温环境中[14]。

3.2 淡水:通常所指的低营养淡水环境的范围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甚至蒸馏水。研究表明,湖泊河水、地下水、缺乏有机质的饮用水、甚至蒸馏水等环境中都可分离出寡营养细菌[15-18]。目前,人们对相对静止的湖泊的研究较为详尽,研究结果表明释放到水体中的有机杂质含量在湖泊生态系统总光合强度的10—4O%间波动。富营养湖的光合强度可达3—5mg碳/L,而寡营养湖不超过0.1mg 碳/L[19]。假单胞菌、柄细菌、鞘细菌、微环菌等已在寡营养湖中分离出来,甚至在蒸馏水中也分离到鞘细菌。

3.3 土壤:一系列研究数据表明,土壤也是微生物生长的寡营养环境。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分别从土壤、沙表土中分离培养出寡营养细菌[20-23],土壤中大部分细菌群落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少部分能获得足够的能量以供生长;即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也只有l5—3O%的细菌群落是活跃的。柄细菌、生丝敢菌节杆菌等部分土壤细菌显示寡营养细菌的特征。在低营养环境中不仅存在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的存在。Kimura的研究小组从土壤中分离到7株隐球酵母(Cryptococcaceae),它们也能长期耐受低营养的环境[24]。

4 海洋中微生物的研究概况、现状和发展前景

4.1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概况:目前,海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不仅是微生物学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更是生物多样性科学发展的巨大进展,它在微生物的遗传研究、微生物新物种资源开发方面等都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25-27]。最早对微生物多样性开展的研究是显微镜的发明

者列文虎克利用显微镜进行的,之后科赫建立了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但是这些传统观察、分离纯化技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们不可能全面而且准确的反映出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中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则打破了这种局限性,虽然应用分子生物学要求技术很高,但是它能全面反应遗传信息的差异性。目前微生物多样性的每个单一研究方法己经成熟,但是每一个单一方法都有本身的局限性。只有将不同研究方法进行组合优化,才能更全面更好的反应微生物群落本身的多样性信息,目前综合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并未成熟[28]。现代分子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主要有:核酸的探针杂交技术、16SrDNA克隆文库方法、DGGE等基因指纹技术等[29],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有: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限制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荧光原位杂交(FISH)、16SrDNA克隆文库等。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相同长度的DNA片段因为其碱基序列组成不同决定了它的解链区域和解链温度不同。而DGGE胶则是加了变性剂(尿素和甲酞胺)形成变性梯度的聚丙烯酞胺凝胶,变性剂浓度逐渐增加,当DNA迁移到最低解链区域所需变性剂浓度时该区DNA域解链,DNA迁移率降低,因此不同序列的DNA片段出现了不同带型。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是DGGE的衍生技术,所不同的是,DGGE所用的是变性梯度,而TGGE 用的则是温度梯度,当DNA片段迁移到最低解链温度时同样会解链,形成不同的条带。限制片段多态性分析:即LP是最早发展的一项DNA标记技术,它是利用不同DNA 片段的限制性片段长度不同,从而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分型。荧光原位杂交:设计核酸探针,将核酸探针与待检测DNA杂交经过变性一退火一复性,则探针会与同它是同源互补的序列形成靶DNA一核酸探针杂交体,将探针的某种核营酸做报告分子标记,则该报告分子会与荧光素标记了的特异亲和素发生免疫反应,经荧光检测体系可对待检测的DNA进行定性、定量或定位分析。16SrDNA克隆文库:提取样品中微生物基因组总DNA,扩增其16SrDNA全长片段,构建载体将目的片段克隆至细胞构建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RFLP分析,分析其基因指纹图谱,对阳性克隆子分型,代表序列测序,从而获得文库多样性信息。通过对克隆文库的coverage C进行评价,评估构建的文库是否有足够容量以代表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Coverage C 越大则文库容量越大越能反应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但随着文库容量增大,OTU 数目会随着增加,因此克隆文库coverage C不能达到100%。

4.2海洋微生物的研究现状:浩瀚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其中蕴藏着及其重要的微生物宝库。自从20世纪80年代,海洋生物技术兴起以来,世界各国均积极的对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发掘利用开展研究。目前,各国对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初见成效,其中美国遥遥领先,主要应用在:海洋活性物质药物、高端化学产品、环境保护、生物治理等方面,例如劳伦斯·利弗莫尔用海藻研制出“海胶”,该材料属于可降解产品将来有望替代聚苯乙烯。而日本则致力于: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生物磁学、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的研究应用。相对于较发达国家,我国的海洋微生物开发起步晚、技术不够成熟海水中微生物的纯化分离现状北极海洋微生物由于生存环境的特殊性生存竞争非常激烈,因而形成了不同于陆生微生物的强防御能力和强识别能力,这些独特的能力是产生新型物质的基础。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海洋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赤潮等现象屡屡发生,海洋环保刻不容缓,积极分离培养保护海洋微生物的遗传资源成为当务之急。Jalmasch在太平洋深海底的火山口附近发现了一种氧化硫细菌,该细菌是初级生产者。Jose从海底分离出一株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的细菌,它具有转化硫化物功能。我国目前己经建立了专门针对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微生物菌种保存库,用以收集和保藏各种菌株以保护各地宝贵的微生物遗传资源。

4.3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前景在海水中微生物从表层到深海污泥分布广泛,微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而且生物含量巨大。微生物在人们对医药开发、保健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们还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海洋中寡营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5.1传统分离纯化培养方法:微生物的纯化培养是指从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将一种细胞传代培养,从而得到单一的后代。科赫建立的微生物的纯化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方法是采用标准的实验室培养方法,该方法用在分离作为早期生命活化石的寡营养细菌时效率显得低下,会丢失大部分宝贵的生物资源。后来研究发现,通过稀释培养法能从用传统培养方法已证明无菌的材料中分离出大量的专性和兼性寡营养细菌[30-31]。

传统的常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平板划线分离法:在无菌操作台上,灼烧接种环待接种环不烫,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分离样品,在无菌平板上分区划线,第一针划完后灼烧接种环,待接种环不烫后再划线,随着划线次数增加,微生物细胞将逐步分散,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后可得到纯化菌落。②稀释倒平板法:用无菌水将待分离样品做梯度稀释,取少量梯度稀释液分别与溶化并冷却的培养基混匀,倒平板,待平板凝固干燥后,适宜温度培养,便可在稀释梯度适宜的平板上得到单菌落。③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在显微镜下,用孢子分离器或者用特制的毛细血管取下单个孢子或者单个细胞,置于培养基中适宜条件培养。④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法:不同微生物对化学试剂、抗生素等具有不同的抗性,利用微生物这种特性制选择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添加某种微生物具有抗性而能够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试剂,以期获得目的菌株。

5.2 新的分离纯化培养方法:

5.2.1.原位培养技术

目前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大约有100万种, 在庞大的环境微生物库中,目前分离纯化出来的可培养微生物却不到海洋微生物种类总量的1%,能够在实验室成功分离培养的海洋微生物更少。据统计,可培养得到的微生物占环境微生物总量0.0001%~15%,海洋寡营养细菌更是难以分离纯化培养。可见传统的实验室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技术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针对难培养和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Kaeberlein提出了原位培养技术。Kaeberlein认为微生物自然生长环境无法模拟这与实验室培养条件有差别,这成为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培养的关键。Kaeberlein设计了独特的小室原位培养法,从而获得一些运用经典方法无法培养的菌株[32]。

5.2.2灭绝稀释培养法

Button等提出了灭绝稀释培养法(Extinetiondilutioneulturingmethod)用以最大限度地分离海水中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贫营养细菌:将海水样本进行一系列的稀释直到没有微生物细胞存在为止,然后将各稀释管分别培养,观察各管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再做进一步的分析。该方法目前被认为是分离水生贫营养细菌最有效的方法[33]。

5.2.3扩散箱培养法

Kaeberelni等设计了扩散箱培养法,用于分离不可培养的海洋微生物:在扩散箱子的底部装有用0.03um孔隙的聚碳酸醋膜,膜上面放上含有微生物(作为“合作”微生物)的琼脂,箱子顶部装有同样的聚碳酸酷膜,在顶膜与琼脂之间留有一薄层空间,该空间可充满海水。顶部和底部的膜都能与海水进行化学物质交换,但却限制细胞的移动[34]。

5.2.4高产量培养法

Stpehanie等对寡营养细菌分离后如何获得最大的寡营养细菌生物量进行探讨,设计了高产量培养方法(High Throughput Method),以供对不可培养的细菌进行培养、鉴定以及生理特性分析。其主要过程为:利用荧光显微镜对接种物直接计数,将接种物稀释成1-5个细胞/mL,按每孔1mL滴加到微量滴定板中,按要求的时间和条件进行培养,再从每个孔中取200uL培养物,分别排列在过滤膜上,染色,再将滤膜转到载玻片上,用荧光显微镜筛选呈阳性反应的培养物,供进一步分析[35]。

6. 寡营养细菌的适应机制

海洋微生物由于生存环境的特殊性生存竞争非常激烈,因而形成了不同于陆生微生物的强防御能力和强识别能力,这些独特的能力是产生新型物质的基础。寡营养细菌正是在这种特殊生存环境下形成了耐低温、耐饥饿、耐辐射等生理特性。寡营养细菌的适应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1形态变化

寡营养环境中的细菌具有独特的饥饿生存适应方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急剧减小其细胞体积和内源呼吸来减少营养需求。同时,由于基质浓度非常低,寡营养细菌不仅仅通过被动的扩散渗透和主动输运收集有用的基质,为了最大限度地收集基质,更加有效地捕捉有机物,寡营养细菌细胞的比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都非常大。在形态上,它们可以变成长度达到正常繁殖体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例如,有的贫营养细菌能够借助柄或丝状体,增加细胞面积,吸收有机物和低浓度的氮和磷。有研究表明,处于海洋环境的细菌在低营养环境条件下多呈球形,这样可以增加表面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提高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处于此状态的细菌因能

透过0.45um的滤膜而被称为滤过性细菌或超微型细菌。许多细菌处于此状态时丧失了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能力,但仍保持活力,因而称为活的非可培养状态。6.2 附着效应

在分离培养细菌时已利用它的这一特性,尤其对于水生菌,如鞘细菌凭借其固着器或鞭毛轻易附着到物体表。在水一空气交界处,小分子的憎水性分子、大分子以几腐殖质容易聚集,细菌在表面生长具有一定优势,

如能利用固定到体表的脂肪酸以供生长。海洋细菌还可通过附着到海洋动物内脏和表面而受益。

寡营养微生物较少以游离状态存在,通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寡营养生物膜是附着在固体表面的层状积聚体。生物膜的形成减少了外界寡营养环境和其他不利的生存环境对其中细菌的影响,是微生物适应贫营养环境的结果。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尤其在较低营养浓度的环境中,生物膜占生物总量的99%一99.9%。在自然界,河边、地下水层、湖泊岸边、水生植物与动物体表面等,都有生物膜的存在[36]。

6.3 能量存储

既然寡营养细菌能在自然环境中长期生存,并且对营养要求很低,因此一种自然的稳定的能量来源是它们所必需的。研究发现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这些气体在任何环境中都微量存在,因此极有可能被寡营养细菌用来作为能量储备,以对付其生存环境可能出现的营养物质缺乏。事实上,寡营养细菌具有显著的从大气中摄取营养物质的能力,以利用大气中的微量碳、氮凉来维持正常的生长。细菌在贫营养状态或者说营养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就会进入一种降低代谢活性的生理状态(休眠状态),使它们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存活较长时间,或者诱导特殊代谢基因的表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首先,寡营养细菌对营养基质利用更充分。处于饥饿生存状态的细胞,由于能量缺乏,代谢机制的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对基质的利用效率提高。寡营养细菌采用的是K-生长战略,有较小的最大增值速度,即通过降低半饱和系数,尽可能多地吸收不同类型的基质。这种低的半饱和系数是微生物逐渐适应低营养环境的结果[37]。有人认为半饱和系数是由细胞膜传质过程控制的,当生物量与污染物比例发生变化时,细胞膜会调节外界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率或传输能力。尤其当生

物量较高,而营养物质相对缺乏时,细胞膜不得不强化其主动传输能力,因而增强细胞对基质的亲和力[38]。寡营养细菌细胞膜上不但有各种不同的专一性营养物质吸收系统,而且还具有同时吸收混合营养物质的转运系统,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一种贫营养细菌通常能够吸收和利用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类型的有机物,所以在营养比较贫乏的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有的贫营养细菌还具有从大气中摄取营养物质的能力,以利用大气中微量的碳源和氮源来维持正常生长。对贫营养细菌营养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当环境中的碳浓度较低时,贫营养细菌的Km(米氏常数)值较富营养细菌低,因而贫营养细菌对碳的亲和力大于富营养细菌,这说明相对于富营养细菌,在低营养环境中的贫营养细菌具有较大的营养竞争优势。

其次,寡营养细菌代谢水平变低,繁殖速度变慢。细菌细胞的代谢最低水平是细胞的内源性代谢,即当缺乏外来可作为能源的物质时,细胞便利用内存的物质;而当细胞内贮存的物质陷入缺乏时,细胞便开始死亡,因此细胞的内源性代谢是受时间限制的。第二个水平是维持代谢,当有外源性物质存在时,细胞不进行生长而只是维持活性,这时的代谢称维持代谢,处在这种状态的细胞叫作非生长细胞或休息细胞。由于其在生理上表现为代谢低下,有潜在繁殖能力而不出现明显增殖,也称之为细菌的潜生体。因为没有生长,此时外来的能源和碳源物质(如葡萄糖)只用来供给细胞能量,而这些能量是消耗在维持细胞生命的各个过程。例如维持细胞活性、生物大分子(RNA和蛋白及细胞壁的多糖)的稳定再合成、细胞质的pH值和渗透压的调节、向细胞内的活性运输及其它方面。

6.4抗性增强

低营养环境中的细菌对除营养匾乏以外的其他不利环境也有相应的适应机能。与高营养基质生长的细菌相比,贫营养基质下生长的细菌具有较高的抗性。有关嗜肺军团菌L的研究已证明,在龙头水中培养出生长速度缓慢的细胞较在浓培养基中培养的生长速度快的活细胞对消毒剂更具有抗药性。生长于贫营养“自然生境”中的肺炎军团菌比营养琼脂中生长的细菌有6一9倍之多的抗性,无荚膜、有英膜的肺炎克雷伯式菌株在贫营养基质下生长对自由余氯的抗性分别增加了2倍、3倍。细菌的抗性还可能来自环境中的DNA。最新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活细菌都可向环境主动分泌或因死亡裂解而释放DNA,这些遗传信息可被感受

态细菌(不利的生长条件是细菌形成感受态的重要生理基础)获得。如果细菌一旦获得合适的基因,它将有可能扩大环境中其所能利用的营养物质范围或获得抵抗生长抑制因子(如抗生素)的能力,从而能继续生存下去。此外,很多研究表明细菌的抗性也可能因为细菌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增强,颗粒物质、器壁等的表面对附着于上的细菌有保护作用。

以上各种生理适应机制之间井不矛盾,寡营养细菌极可能采用多种机制联合来适应低营养境。能形成孢子或孢囊的细菌无疑又多了一条适应策略。此外,新的适应机制尚待阐明。

7.总结:

Button等提出了灭绝稀释培养法是分离水生贫营养细菌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的检出水源中寡细菌的含量。寡营养细菌所有的耐低温、耐饥饿、耐辐射等生理特性也为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利用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寡营养细菌有可能是早期地球环境中的主要微生物。寡营养细菌能否在此时繁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又是如何适应环境条件,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对于人们认识生物的进化生态学以及早期生物在地球环境有机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寡营养细菌生态分布很广,构成了生物圈的大部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对寡营养细菌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整个生物圈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再认识,进而促进极端环境生态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寡细菌为环境污染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环境污染造成湖泊富营养化,寡细菌在相应的处于劣势,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寡细菌的质和量可为环境污染评价提供综合参数。

参考文献

[1]Kuznetsov S I,Dubinia G A,Lapteva V A.Biology of oligotrophic bacteria.Ann Rev Microbiol,1979,33(3):377—387

[2]Poindexter JS.oligotorPhy:Feast and famine existenee[J]. Adv Microbiol Ecol,1981,5(1):63一90

[3] Hattori R,Hattori T.Sensitivity to salts and organic compounds of

soil bacteria isolated on diluted media.J Gen Appl Microbiol,1980,26(1):1—14

[4] Tada Y,Kobata T,Nakaoka C.A simple and easy method for th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using oligotrophic bacte—ria.Lett Appl Microbiol,2001,32(1):12—15

[5] Morita R Y.Bacteria in Oligotrophic Environments,Starvation—Survival Lifestyle.New York:Chapman&Hall.1997.10_一12

[6] Arthur L K.Oligotrophs and copiotrophs.Bioessays,2001,23(7):657—661

[7] Stephanie A C.Stephen J G High-throughput methods for cultur—

ing microorganisms in very--low--untrient media yield diverse new marine isolates.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2,68(8):3878—

3885

[8] Ravenschlag K,Sahm K,Amann R.Quantitative 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marine arctic sediments fsval—bard).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1,67(1):387—395

[9] Hattori R,Hattori T.Sensitivity to salts and organic compounds of soil bacteria isolated on diluted media[J]·Gen Appl Microbiol,1980,26(1):l-14 [10] Morita RY.Bacteria in OligotroPhic Environments,Stvaration一Suvrival Lifestyle[M].New York:ChaPman&Hall.1997.10-12

[11] Stahl DA,Key R,Flesher B.The Phylogeny of marine and fresh water caulobaeters reflects their habitat[J].J Bact,1992,174(4):2193-2198 [12] Fegatella F,Caviehcioli R.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tarvation in the marine oligotrophic ultramicrobacterium Sphingomonas sp.strain RB2256[J]Appl Environ Micorbiol,2000,66(5):2037-2044

[13]Ostorwski M,Fegatella F,Wasinger V,Guihaus M,Corthals LG,Cavicehioli R.Cross-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s from Proteome Porfiles of the marine oligotorphic ultrmaierobaeterium,Sphingopyxis alaskensis[J].Proteomics,2004,4:1779-1788

[14] Slabova OI,Nikitin DI.Infiuence of the Incub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Reaction of OligotroPhic Baeteria to Stress[J].Mieorbiology,2004,73(6):650-653

[15] Copre WA,Jensen TE.An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picoplanktonic organisms from a small lake[J].Micorbail Ecol,1992,24(2):181-197

[16]Sehaffter N,Zumstein J,Pxariaux A.Factors influeneing the bacteriologieal water quality in mountainous suarfce and groundwaters[J].Acta hydrohim hydtoboil,2004,32(3):225-234

[17] Jaeggi NE,Schmidt一Lorenz W.Baeterial flora in fresh and stagnant water in drinking water purification and in the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J].Zentralblalltt Hygiene

Umweltrmedizin,1990,190(2):217一235

[18] Faveor MS,Carson LA,Bond WW.Pseudomonas aeurginosa:Growth in distilled water from hospitals[J].Science,1971,173:836一838

[19] 王颖群,严共华.寡营养细菌[J].微生物学通报,1995,22(5):302一304

[20] Ohta H,Hattori T Oligotrophic baeteria on organic debris and plant roots in a paddy field soil[J]. Soil Biol Bioehem,1983,15(1):1一8 [21] Hattori T.Physiology of soil oilgotrophic bacteria[J].Miocrboil Sci,1984,1:102一104

[22] Whnag K,Hattori T.Oligotrophic bacteria from rendzina forest

soil[J].Anotnie van Leeuwenhoek,1988,54(1):19-36

[23] 王平,李阜棣,胡正嘉.小麦内根圈中几类微生物群体数量比较的研究[Jl.华中农业学报,1994,13(4):318一324

[24] Kimura Y,Nkanao Y,Fujita K,Miyabe S,Imasaka S,IshlkawaY,Sato

M.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easts able to grow at low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J].Yeast,1998,14:233-38

[25] Yan Z C,Dong X Z.The content ofmierobial diversity and a perspective on its application.Microbiology,2001,28(l):96一102.

[26] Liu G X,Ma X J,Chen T.Progress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ies on

mieroorganisms in permafrost sediments.Joum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4,26(2):188-191.

[27]J iang J,Yang B L,Lu H K,et al.Research on the bioaetive substances ofmarine microorganisms.Joumal of Yun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Edition),2004,26(6A):91一95.

[28]Zhou J,Lei T.Review and prospects on methodology and affeeting faetors of soil mierobial diversity.Biodiversity Seienee,2007,153:306-311.

[29] Xing D F,Ren N Q,Wang A J.Application of fluoreseene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Inmicrobial ecology.Microbiology,2003,306:114一119 [30] Tada Y,https://www.360docs.net/doc/5617480.html,e of oligotroPhie baeteria for the biologieal monitoring of heavy metals[J].Appl Mierobiol,2000,881:154~160

[31] Zlatkin IV,Vishnevetskaia O,Nikitin DI.Some aspects of antibiotie resistance of oligotrophic baeteria[J].Antibiot Khimioter,1991,36(1):34一37.

[32] T.Kaeberlein,etal.Isolating“uncultivable”mieroouganisms inpure culture in a simulated natural environment[J].Scienee,2002,296:1127一1129.

[33] Button DK,Schut F,Quang P.Viability and isolation of marine baeteria by dilution culture:Theory,Porcedures and initial results[J]Appl Enviorn Microbiol,1993,59(1):881-891

[34] Kaeberlein T,Lewis K,Epstein

SS.Isolating“Uncultivable”,,microorganisms in pure culture in a simulated natural environment[J].Science,2002,296:1127-1129

[35] Stephanie AC,Stephen JG.High-throughput method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in very-low-nutrient media yield diverse new marine isolates[J].Appl Environ Mierobiol,2002,68(8):3878一3885

[36]Sehwartz T,Hoffmann S,obst U.Formation and bacterial composition of young,natural biofilms obtained from public bank-filtered drinking water

systems [J].Wat Res,1998,32(9):2787-2797

[37]桑军强,王占生.BAF在微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中的应用 [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2):21-23

[38]Ostorwski M,Fegatella F,WasingerV,Guihaus M,Corthals LG,Cavicehioli R.Cross-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s from proteome profiles of the marine oligotrophic ultrmaierobaeterium,Sphingopyxis alaskensis[J].Proteomics,2004,4:1779-17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令第九号公布一九八三年三月一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防止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三章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四章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五章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六章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防止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的任何船舶、平台、航空器、潜水器、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排放有害物质,倾倒废弃物,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损害的,也适用于本法。 第三条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海洋环境,并有义务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第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和海滨风景游览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的确定,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开展科学研究,并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与分离

实验1: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一、教学要求 二、基本内容 培养 无菌技配制培养基的原 的培养基的配制计算→称量→溶化→调pH 实配制培养基的方法→分装→加棉塞→灭菌→倒验平板 室平板划线法培分离、纯化大肠杆菌 养稀释涂布法系列稀释平板涂布 1.培养基的种类和化学成份 培养基的种类有很多划分标准,按物理性质分: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加入琼脂多少)。液体培养基用于扩大培养和工业生产,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分离,鉴定,计数(菌落数量)。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按照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自养还是异养,碳源不同,自养微生物为无机碳源,如硝化细菌是二氧化碳或碳酸盐,异养微生物为有机碳源,如大肠杆菌是葡萄糖等有机物。 2.常见微生物类群 原核生物(如细菌大肠杆菌――二分裂、革兰氏阴性、异养兼性厌氧性肠道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等)、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真菌(酵母菌――出芽生殖.异养兼性厌氧性微生物、霉菌、食用菌)、病毒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NA分子(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3.无菌技术 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灭菌方法: 。灼烧灭菌法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

分离分析论文资料

膜分离技术与分子蒸馏技术 摘要:分离分析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分离分析方法关乎着实验与生产的成败,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所采用的的分离技术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对膜分离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原理特点应用 前言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经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重大高新生产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各个领域;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伴随着人们对真空状态下气体运动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真空蒸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膜分离技术 1.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透过特性的过虑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物理的分离、纯化和富集的过程。膜分离法有许多的种类,虽然各种膜分离过程具有不同的原理和特征,即使用的膜不同,推动力、截流组分不同,适用的对象和要求也不同,但其共同点为过程简单、经济、节能、高效,无两次污染。大多数膜分离过程中物质不发生相变,分离系数较大,操作温度可为常温,可直接放大,可专一配膜等。相对与传统工艺,膜分离具有以下优点:艺简化,一次性投资少,方便维护、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节省资源;运行无相变,不破坏产品结构,分离效率高,提高产品的收率和质量;不需用溶剂或溶剂用量大大减少,因而废水处理也变得更加容易[1]。 1.2 膜分离技术的种类 目前,国内外在制药和医疗上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教案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监测防治的措施。 2.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教学建议 1.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海洋污染物质来源》示意图,分析各经济生产部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泄漏和排放到海洋的途径,给海洋生态带来的危害,给人类带来的威胁等。在分析了海洋污染问题之后,可自然过渡到海洋生态破坏的问题上。针对海洋生态破坏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特别着重在人为因素的的分析上。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也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有关的录像资料,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印象。 2.关于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在教学中,教师将此部分内容合并到海洋环境保护标题下,在讲海洋石油污染

时,以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为例,说明造成的危害和监 测防治措施。关于海洋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可以用有关 的科教片进行展示,比用语言描述效果要好。 3.关于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课堂阅读讨论的方式,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和读《专属经济区》示意图,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讨论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教学分析 海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 海洋形成已有几十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已有几千年 的历史,但并未发生严重污染问题,就是因为海洋对有 害物质具有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经过物 理过程(扩散、稀释)、化学过程(氧化、还原)、生物过程(降解等)的作用,一部分或全部被海水吸收、沉降、稀释或转化,海洋环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海水的 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数量超出 了环境的自净和容纳能力,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 海洋环境容量是衡量海水自净能力大小的标志,它是指 在不危害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某一海洋环境 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海洋环境容量是海洋环 境质量控制和产业规划的一个依据。

保护海洋环境倡议书

保护海洋环境倡议书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特别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环境!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保护海洋环境倡议书,希望能够帮到您!保护海洋环境倡议书一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提供庇护的蓝色伊甸园。然而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承受了过度的重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责任!明天,由省海洋与渔业厅发起的海南省XX年海洋保护行动计划将正式启动,在这重要的时刻,我们向社会各界郑重倡议 一、积极参与全省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各项活动。珍视海洋环境,呵护蓝色家园,我们责无旁贷!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省,在海洋保护中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也肩负着自己的特殊责任。承担这一责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正式启用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标志。在本次启动仪式上正式推出的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标志,它蕴涵了海洋、环境、海南、和谐、未来的深刻含义。今后,我们将在各种场合广泛应用这一标志,并使之真正成为我们海洋环境保护行动的醒目标记。 三、保护海洋环境,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呼吁各界人士不向海洋丢弃垃圾、排放污水,不损害海洋生态资源,不捕捞受保护的海洋生物,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法律规章禁止的海洋生物制品。善待海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四、呼吁各界人士加入我们的志愿者行列。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更是我们全体公民的崇高责任。不分老幼,不分职业,我们张开双臂,热切欢迎所有热爱这片蓝色家园的朋友成为我们的志愿者,与我们一起宣传蓝色生态保护理念,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海洋环境的事情,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使海洋永久美丽、家园永久安宁。 为了我们的海洋、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筹)

实训六 细菌的分离、移植及培养

实训六细菌的分离、移植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目的要求能利用不同的被检材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观察细菌的培养特性,并会进一步移植培养。 仪器及材料温箱、病料、实验用菌种、营养琼脂培养基、肉渣汤(疱肉)培养基、接种环、酒精灯、烙刀、镊子、剪子等。 方法与步骤 (一)细菌的分离培养 1.平板划线分离法(视频四)平板划线是通过将被检材料连续划线而获得单个菌落,因而划线愈长,获得单个菌落的机会也愈多。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右手持接种环于酒精灯上烧灼灭菌,待冷。 (2)无菌操作取病料若为液体病料,可直接用灭菌的接种环取病料一环;若为固体病料,首先将烙刀在酒精灯上灭菌,并立即用其将病料表面烧烙灭菌,然后用灭菌接种环从烧烙部位插入组织中缓缓转动接种环,取少量组织或液体。 (3)左手持平皿,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皿盖打开一侧(角度大小以能顺利划线为宜,但以角度小为佳,以免空气中细菌污染培养基)。 (4)将已取被检材料的接种环伸入平皿,并涂于培养基一侧,然后自涂抹处成30~40°角,以腕力在平板表面轻轻地分区划线。 在细菌病诊断或药敏试验时,为了提高效率,常可将皿盖放于酒精灯附近,左手持培养基,使划线的平面与右侧台面的角度小于90°且在酒精灯附近,右手持接种环取病料连续划线。 (5)划线完毕,烧灼接种环,将培养皿盖好,用记号笔在培养皿底部注明被检材料及日期,倒置37℃温箱中,培养18~24h观察结果(实图6-1)。凡是分离菌应在划线上生长,否则为污染菌。 2.倾注分离法取3支融化后冷至50℃左右的琼脂管,用灭菌的接种环取一环培养物(或被检材料)移至第一管中,随即用掌心搓转均匀,再由第一管取一环至第二管,搓转均匀后,再由第二管取一环至第三管经同样处理后,分别倒入三个灭菌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h观察结果。(实图6-2) (二)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常用肉渣汤(疱肉培养基)培养法。先将试管倾斜,使培养基表面露出一点,然后接种被检材料或菌种,接种后将试管直立,即封闭液面。最后置37℃温箱中培养24~48h。 (三)细菌移植 1.斜面移植(实图6-3) (1)左手持菌种管及琼脂斜面管,一般菌种管放在外侧,斜面管放在内侧,两管口并齐,管身略倾斜,斜面向上,管口靠近火焰。 (2)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持接种环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 (3)将斜面管的棉塞夹在右手掌心与小指之间,菌种管棉塞夹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将二棉塞一起拔出。 (4)把灭菌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挑取少量菌苔将其立即伸入斜面培养基底部,由下而上在斜面上弯曲划线,然后管口和棉塞通过火焰后塞好,接种环烧灼灭菌。

痢疾杆菌分离与鉴定培训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许银怀 第一节概述 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 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 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 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美国

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 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 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 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 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 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 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 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第二节病原学 一、抗原分类 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 (一) 菌体(O)抗原 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 4个群及35个抗原型。 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

实验四:细菌的接种、培养和分离技术

实验四:细菌的接种、培养和分离技术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从而获得若干种细菌纯培养技能 (2)掌握细菌纯种分离的方法: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 (3)掌握几种接种技术: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 二、实验原理 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当我们希望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三、实验器材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1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1ml和5ml无菌 吸管,无菌培养皿; 3、接种环,土样,酒精灯等。 四、操作步骤 1、倒平板将加热融化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倒平板,并标明培养基的名称。 2、贴标签接种前在试管上贴上标签,注明菌名、接种日期、接种人姓名等。贴在距试管口径2-3厘米的位置。 3、点燃酒精灯。 4、接种 取接种环右手拿接种环(如握钢笔一样)、在火焰上将环端烧红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入试管的其余部分,均用火烧过灭菌。 环冷却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先使环接触边壁,使其冷却。 取菌种待环冷却后轻轻沾取经稀释10倍的土壤悬液-环,然后将接种环移出菌种管,注意不要使环的部分碰到管壁,取出后不可使环通过火焰。 接种在火焰旁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划线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划线,其目的都是通过划线将样品在平板上进行稀释,使形成单个菌落。常用的划线方法有下列二种: 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挑取土壤悬液一环,先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一次平行划线3-4条,再转动培养皿约70°角,并将接种环上剩余物烧掉,待冷却后通过第一次划线部分作第二次平行划线,再用同法通过第二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三次平行划线和通过第三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划线(图A)。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于温室培养。 ⑵将挑取有样品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上作连续划线(图B)。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温室培养。 环灭菌将接种环烧红灭菌。 5、挑菌将培养后长出的单个菌落分别挑取接种到上述三种培养基的斜面上,分别置25℃和28℃温室中培养,待菌苔长出后,检查菌苔是否单纯,也可用显微镜涂片染色检查是否是单一的微生物,若有其他杂菌混杂,就要再一次进行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海洋环境保护论文

海洋环境保护 中文摘要: 大海是生命的故乡,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它从太阳吸收热量,又将热量释到大气,从而调节气候,因此,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环境幽美,自古就是人口密集之地,目前全世界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美国海洋学家西尔斯亚.厄尔说;我们这个星球的特点是受海洋主宰点的,天气和气候也是受海洋控制的海洋汇集的生物种类之多冠与全球,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的特点也将发生变化。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已经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要发展,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来避免造成对环境更难挽回的伤害,这个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

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

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 在细菌学诊断中,分离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分离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在含多种细菌的病料或培养物中挑选出某种细菌。在分离培养时应注意:选择适合于所分离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培养温度、气体条件等。同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并做好标记。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2)掌握厌氧菌培养的原理及其方法。 [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斜面、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肉汤等。 器械:剪刀、记号笔(以上小组共用)。 培养基:普通肉汤和普通琼脂斜面、普通琼脂和鲜血琼脂平板、酒精灯、接种环(以上每人一套)。 [需氧性细菌分离培养法] 1.划线分离培养法此法为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法。平板划线培养的方法甚多,可按各人的习惯选择应用,其目的都是达到使被检材料适当的稀释,以求获得独立单在的菌落,防止发育成菌苔,以致不易鉴别其菌落性状。划线培养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左手持皿,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及 中指将皿盖揭开呈20。左右的角度(角度愈小愈好,以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皿中将培养基污染)。 (2)右手持接种环,从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肉汤中取少许材料涂布于培养基边缘,然后将接种环上多余的材料在火焰中烧毁,待接种环冷却后,再与所涂材料的地方轻轻接触,开始划线,方法如图(5-l)。 (3)划线前先将接种环稍稍弯曲,这样易和平皿内琼脂面平行,不致划破培养基。 (4)划线中不宜过多地重复旧线,以免形成菌苔。 (5)接种完毕,在皿底上作好菌名、日期和接种者等标记,平皿倒扣,置37℃培养。 2.纯培养的获得与移植法将划线分离培养37℃24h的平板从温箱取出,挑取单个菌落,经染色镜检,证明不含杂菌,此时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移植于琼脂斜面培养,得到的培养物,即为纯培养物,再作其他各项试验检查和致病性试验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保护海洋环境的倡议书

保护海洋环境的倡议书 保护海洋环境的倡议书1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保护海洋行动吧! 1、用大管子把淤泥全部抽走; 2、把污水换成清水,在水里放些鹅卵石,养一些小鱼,小虾,这样,水会变得很美; 3、请有关部门做一个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请不要乱扔垃圾!” 4、在报纸、电视等媒体明文禁止,群众监督与城管协查,若有违背,严惩严罚加曝光。 5、拿出资金,进行海涂污泥的清淤和整治。 6、。塑料袋用完了应该扔进垃圾桶里,而不要把它随手扔进海洋。 7、在商场里买东西的时候不要用塑料袋,应该自己带布袋子或竹筐,这样既环保又节约。 8、用完了的塑料袋还可以放在一起,等到有很多的时候再拿去卖。 9、平时多组织些植树活动,特别是在海塘旁,要多种点树。 10、爱护花草,平时不睬草地,不乱摘花。 11、大家不能乱人垃圾,更不能仍进河里。 12、平时自觉把垃圾人进垃圾桶,还要把垃圾分好类。 13、平时要有收集废旧电池的习惯,等到收集到一堆时,再将它

们放入回收站。 14、不要在海塘壁上制作“城市牛皮癣”。 15、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品。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保护海洋环境的倡议书2 近百年来现代文明的发展却严重的污染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被称为环保号大敌的“白色污染”,已称为影响海洋环境的一道难题。大约五分之四的海洋垃圾都来自人们在陆地上丢弃的废弃物,通过风吹雨刷带入河流,排水管和下水道一路来到海洋中。塑料垃圾又占全部海洋垃圾的百分之九十。有专家估计在海洋中,每一平方公里约有二万件塑料垃圾。有专家称,进入海洋的塑料制品已经在北太平洋中部缔造了一个相当于六个法国大小的新大陆,如果以现在的扩张,二十年后这块“塑料陆地”的面积将是现在的九倍。 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和致命的伤害。有科学家称,每年会有数十万的海岛和数万海洋哺乳动物,因为吞食或被缠在海洋垃圾中而死亡。在澳大利亚凯斯发现了一只已经死亡的鲸,在它的胃里竟有长达六米的塑料物。有260多种海洋动物都因为把塑料袋当作食物吞下,由此饱受折磨。然而研究表明,塑料垃圾对动物的伤害和威胁愈演愈烈,还在日趋严重。 朋友们,为了保护浩海的的蓝色海洋,保护奇妙的海洋生物,也为了保护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为人与动物创建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方法及步骤(内容充实)

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及操作步骤 无菌取血液或脏器、淋巴结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面培养基、普通肉汤培养基,37℃恒温培养24 h,观察其生长特性。目前细菌分离培养的常用方法有平板划线分离法、加热分离法和实验动物分离法。 平板划线接种法 这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分离接种方法。它可以从被检病料中通过划线可使细菌分离、分散生长而形成单个菌落(有利于从含有多种细菌的标本中分离出目的菌),以便挑选可疑菌落作纯培养加以鉴定。具体操作: 1、右手持接种环,在酒精灯上火焰灭菌; 图1 病料采集图2 接种环灭菌 2、待接种环冷却后,挑取被检料少许,左手持琼脂平板,以食指为支点,用拇指和无名指将平皿揭开一空隙。大约20℃时,迅速

地将接种环轻轻地涂布在培养基的边缘。 3、在涂布处来回移动作曲线形划线接种。(注意:划线时,以腕力使接种环在琼脂平板表面划动,尽量不要划破培养基,划的线条要密,但不能重复旧线,以免培养物形成菌苔。) 图3 平板划线接种法 4、划线完毕,合上平皿盖,将琼脂平板倒置,放入37℃温箱内培养18-24小时。 注意:分离培养用的平板培养基应表面干燥,可于临用前置37℃孵育箱内30分钟,这样表面即干燥有利于分离培养,又使培养基预温,对培养某些较娇弱的细菌有利。

细菌药敏试验方法操作步骤 药敏试验是抗菌药使用以前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环节,一个正确的药敏结果能够科学的指导养殖户用药,减少抗菌素使用的盲目性,从而减少养殖户损失。在临床实际生产中具备重要意义。 1、在“超净台”中,用经(酒精灯)火焰灭菌的接种环挑取适量细菌培养物,以划线方式将细菌涂布到平皿培养基上。具体方式;用灭菌接种环取适量细菌分别在平皿边缘相对四点涂菌,以每点开始划线涂菌至平皿的1/2。然后,找到第二点划线至平皿的1/2,依次划线,直至细菌均匀密布于平皿。 图4 接种环划线 2、以无菌操作将灭菌的不锈钢小管(外径为4毫米、孔径与孔距均为3毫米,管的两端要光滑,也可用玻璃管、瓷管),放置在培

《生物产品分离分析技术》教学大纲

《生物产品分离分析技术》教学大纲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Bioproducts 课程编码:27A11417 学分: 4.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64 其中讲课:32 实验:32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推荐教材:顾觉奋主编,《分离纯化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1. 欧阳平凯编著,《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严希康主编,《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 俞俊棠主编,《新生物工艺学(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俊玲主编,《生物产品分离分析技术实验》,济南大学出版社,2016。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对分离过程的特殊要求,掌握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工业操控方式与操控因素及其适用性。培养学生结合基础知识分析解决试验研究和工业化生产可能遇到的根本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较好地运用各种分离技术来设计合理的提取、精制的工艺路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对分离过程的特殊要求,掌握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工业操控方式与操控因素及其适用性。培养学生结合基础知识分析解决试验研究和工业化生产可能遇到的根本问题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地位,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以及生物分离过程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准确理解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难点:正确理解生物分离过程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的区别,准确理解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1.生物分离工程的历史及应用;2.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建议学时:4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实验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在细菌学检验中,细菌的分离培养是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分离;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菌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分离培养的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或者从污染的众多杂菌中分离出纯的病原菌。细菌分离培养应先从被检材料或病料中分离培养单个菌落,然后钓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再将纯培养物移植培养。 目的要求 1.学习、掌握需氧菌和厌氧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技术。 2.了解细菌的菌落形态及其在各种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 3.了解培养性状对细菌鉴别的重要意义。 4.掌握钓菌、纯培养及移植技术。 操作步骤 一.需氧性细菌分离培养法 1. 平板划线分离法 菌种被其他杂菌污染时或混合菌悬液常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种分离,此法是借助将蘸有混合菌悬液的接种环在平板表面多方向连续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细胞在平板表面分散,经培养得到分散的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成的菌落,从而达到纯化目的。 但划线分离的培养基必须事先倾倒好,需充分冷凝待平板稍干后才可使用;为便于划线,一般培养基不宜太薄,每皿约倾倒20 ml 培养基,培养基应厚薄均匀,平板表面光滑。划线分离主要有连续划线法(图4-1)和分区划线法(图4-2)两种。划线法示意图见图4-3。 (1)连续划线法 以无菌操作用接种环直接取 平板上待分离纯化的菌落。将菌种 点种在平板边缘一处,取出接种 环,烧去多余菌体。将接种环再次 通过稍打开皿盖的缝隙伸入平板, 在平板边缘空白处接触一下使接 种环冷却,然后从接种细菌的部位 在平板上自左向右轻轻划线,划线 时平板面与接种环面成30~40度 角,以手腕力量在平板表面轻巧滑 动划线,接种环不要嵌入培养基内划破培养基,线条要平行密集,充分利用平 板表面积,注意勿使前后两条线重叠。 划线完毕,关上皿盖。灼烧接种环,待 冷却后放置接种架上。培 养皿倒置于适 宜的恒温箱内培养。培养后在划线平板 上观察沿划线处长出的菌落形态,涂片 镜检为纯种后再接种斜面。 (2)分区划线法(四分区划线法) 取菌、接种、培养方法与“连续划 线法”相似。分区划线法划线分离时平 板分4个区,故又称四分区划线法。其中第4区是单菌落的主要分布区,故其划线面积应最图4-1连续划线法 图4-2分区划线法 图4-3 划线分离示意图

(环境管理)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二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这应该说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策略。保护海洋环境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尤其是要抓好污染源的管理,这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海洋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以利于降低治理“三废”的成本,发展生产,同时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许多年来,中国在工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治理工业“三废”,大搞技术革新,广泛开展综合利用,为消除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成绩。在广泛地调查研究和积累许多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实践证明,这也是搞好海洋环境保护的正确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保护环境,防患于未然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体现。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时,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正确处理好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城市和农村、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关系。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强计划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力求避免或减少开发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工、农、林、牧、渔、盐、副业、养殖以及其它海洋资源开发的布局上,除注意原料、动力、水源、交通等条件外,还需考虑地质、地形、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以及生物资源的特点,要综合研究,权衡利弊,协调统一,反对各行其是,不能只顾生产,忽视环境保护,既要注意短期的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今后可能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不能只顾利用,不顾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发展社会主义企业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害”与“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害”是由生产中的“废”所造成的,“废”与“宝”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可以相互转化。促进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的内容很广,一方面是指资源本身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经济、合理的联合企业。只有把治理工业“三废”同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才能尽量做到把“三废”中的危害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来弃之为害的“三废”,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大搞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就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达到投资少、收益大、品种多、危害小的合理开发的目的。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每个人和各个方面。只有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关心,大家齐心协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许多海洋环境保护措施才能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搞好。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

实验四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实验四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在细菌学检验中,细菌的分离培养是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从混杂微生物中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分离;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菌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分离培养的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或者从污 1 2 连续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细胞在平板表面分散,经培养得到分散的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成的菌落,从而达到纯化目的。但划线分离的培养基必须事先倾倒好,需充分冷凝待平板稍干后才可使用;为便于划线,一般培养基不宜太薄,每皿约倾倒20ml培

养基,培养基应厚薄均匀,平板表面光滑。划线分离主要有连续划线法(图4-1)和分区划线法(图4-2)两种。划线法示意图见 图4-3。 (1)连续划线法 将菌 取出接 养后在划线平板上观察沿划线处长出的菌落形态,涂片镜检为纯 种后再接种斜面。 (2)分区划线法(四分区划线法) 取菌、接种、培养方法与“连续划线法”相似。分区划线法

划线分离时平板分4个区,故又称四分区划线法。其中第4区是单菌落的主要分布区,故其划线面积应最大。为防止第4区内划线与1、2、3区线条相接触,应使4区线条与1区线条相平行,这样区与区间线条夹角最好保持120度左右。先将接种环蘸取少量菌在平板上1区划3-5条平行线,取出接种环,左手关上皿盖, 2次平 . 至约 分摇匀后,自第一管取一接种环内容物至第二管,以同样方法自第二管移种至第三管。然后分别倾注一个已灭菌的平皿,凝固后倒转置于37℃温箱内培养24h。结果多数细菌在琼脂内生长成菌落,仅少数菌落出现在表面,通常第一个平板内的菌落数较多而

密集,第二、三个平板则逐渐减少,可见单个菌落。 3.芽胞需氧菌分离培养法 如果被检材料中可疑有带芽孢的细菌,可先将被检材料加少量生理盐水或肉汤,置于80℃水浴箱中维持15~20分钟,或85℃加热10分钟,再进行培养。材料中若有带芽孢的细菌仍可存活而 而对 放入灭菌乳钵或组织匀浆器内,加3~5倍量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吸取一定量混悬液注射(肌肉、腹腔、皮下或静脉)入易感实验动物,待实验动物死后,取其脏器,常可分离到纯的病原菌。例如,疑有猪丹毒杆菌存在的病料,可注射于鸽体,鸽死后,再

海洋环境保护

淮海工学院 海洋环境保护报告书 题目:海洋环境保护 系(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工151 姓名:陈超伟 学号:2015121660 2017年11月10日

海洋环境保护 陈超伟 摘要: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生活和消费不可短缺的根本物质之一。地球总储水量约为1.4×10^9,其中大约97.5%是海水。大海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圈,以他的博大,丰饶影响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地球人类。对海洋不停探究,钻研和认知的同时,海洋的资源和资源价值逐渐被人类认识和注重,随之而来的海洋权势之争也愈演愈烈。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问题的集中,陆地资源的枯竭,人类对海洋的青睐和倚重更加明显。 关键词:海洋污染;生态破坏与灾害;污染控制;海洋监测;海洋生态价值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EN Chaowei Abstract:Water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basic materials for survival, life and production of all living things on the earth. The total water storage of the earth is about 1.4 x 10^9, about 97.5% of which is seawater. As the largest geographical unit on the earth, the ocean has influenced and nourished generations of earth people with its extensive and fertile influence. While exploring, studying and recognizing the oceans, the value of the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of the sea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and valued by mankind, and the ensuing dispute over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ierce. With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deple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human favor and reliance on the ocean is more obvious. Key words: marine pollution;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disaster;pollution control;Marine monitoring;Marine ecological value 地球上海洋占据了大部分,现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促使着人们不断向自然环境不断索取,沉寂了几万年的海洋也被人类打破了平静。几千年前,海洋对人类来说是陌生的,极为可怕的。随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学会了捕鱼,开始向海洋索取资源,人类与海洋和谐的度过了上千年。后来,人类不在满足于鱼类,开始探索海洋,向海洋深处进发,人来发展的同时,海洋也在默默地承受这污染。 海洋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海洋食品,海盐,矿物资源,并承担这调节气候,提供能源等功能。然而,

实验四 细菌的划线分离与培养

实验四细菌的划线分离与培养 一、实验前要说明的几点问题 点名,查看学生出勤情况。总结上次作业,提出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讲解。 二、板书部分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需氧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 2.了解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原则及方法。 (二)实验容 1.用普通琼脂平板做一次划线分离培养。 2.用普通肉汤做一管大肠杆菌的移植培养。 3.用普通琼脂斜面做一管金黄葡萄球菌的移植培养。 4.用划线法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示教) (三)作业 1.为什么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 2.进行分离培养应注意哪些事项? 3.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哪些?(重点叙述平板划线法) 4.叙述真菌的划线分离方法。 三、实验容 主要容有分离培养及目的、注意事项、分离培养的方法、真菌的培养方法、患病动物病料中分离培养、钓菌、移植。 1.什么是分离培养及目的:分离培养是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之一。分离培养之目的,在于从被检材料中由多种细菌里分离出一种细菌。 2.注意事项: 1)分离培养前应考虑所分离的细菌的特性,选择适合其生长需要的培养基(需氧还是厌氧、营养的要求高还是不高、培养温度等)等。例如:链球菌在普通琼脂不长,要加血清或血液。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要求较低,普通的培养基即可生长。 2)防止污染。分离培养的整个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培养基和一切用具必

须彻底灭菌;操作时必须靠近火焰;操作完毕后,禁止再让培养基接触外界空气。 3)防止接种器械过热,很容易杀死分离培养的细菌,如接种环在烧灼灭菌后,不能立即钓取细菌材料,应在酒精灯旁凉凉;另外还应注意防止已钓取菌料的接种环,不慎通过火焰而将细菌杀死。 4)初代分离时发现有多种细菌,观察找到目的菌落,再拿一肉汤培养基纯化培养。然后在接种实验动物,作成凝集抗原,做血清学鉴定,。还可以反过来做抹片染色观察。 3.分离培养的方法: 主要分需氧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厌氧菌的分离培养方法和需要CO菌的培养分离方法。 1)需氧菌的分离培养法 (1)平板划线法:划线后有单个菌落,便于观察菌落的形态、溶血性等。方法左手拿琼脂平板,使其与水平面成45。角;右手拿铂金耳,使之与水平面平行,靠近酒精灯火焰操作。将接种环于酒精灯火焰中灼烧灭菌,待其冷却后,蘸取欲检材料少许,注意不要划破琼脂,不要划得太疏,以免造成浪费,不要重复划线,以免形成菌苔。划线方法:方格划线、蛇形划线、区域划线、交叉划线,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划线。划毕,将接种环烧灼灭菌,于皿底用蜡笔标记被检材料名称及日期,倒转置恒温箱中培养。 思考题:方格划线哪个地方会长出单个菌落比较多? (2)倾注法:不常用,这里不做介绍 2)厌氧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厌氧菌生长繁殖的环境不能有游离氧的存在。故在培养厌氧菌时,必须创造一个厌氧环境,一般以降低氧的力或保持减低的氧力为原则。目前应用于厌氧菌的分离方法颇多,现就其中较简便且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1)焦性没食子酸法利用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溶液能大量地吸收氧的原理进行厌氧培养。通常100cm3空间用焦性没食子酸1g,1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10ml。具体方法有下列有平板培养法、干燥器培养法。平板培养法是将厌氧菌划线接种于适宜的琼脂平板,取一小团直径约2cm的脱脂棉,置于平皿盖的面中央,其上滴加10%氢氧化钠溶液约5ml;在靠近脱脂棉的一侧放置焦性没食子酸约

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

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吧。 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一、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同样的问题。 保护海洋环境虽然海洋产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但是海洋环境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 所以如果不能处理好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海洋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再间接地影响到海洋经济和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 也就是说海洋环境保护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2、为人类提供宜居的环境海洋对气候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是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自古以来人类都会有意识的选择靠近海洋的地区定居,如今沿海地区的人口数量更是爆炸式的增长,有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当地的人口承载极限。 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给海洋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造成了海洋环境的破坏,这种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沿海居民的居住环境。 三、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不仅仅是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不受侵犯,它还包括了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发展安全等等很多的内容,这些方面的国家安全问题虽然不如军事领域的国家安全看上去那么令人紧张,但是一旦国家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就会从国家内部根本上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严重的影响。 保护海洋环境海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必须的材料和空间。 海洋环境是否安全影响到国家资源的独立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性,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