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培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了解纯培养的原理及方法,以及熟悉细菌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
二、实验原理1. 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细菌分离培养是指将混合菌落中的单一细菌分离出来,使其在无竞争的环境中独立生长。
常用的方法有均匀涂布法、斜坡涂布法和点式涂布法。
2. 纯培养原理及方法纯培养是指将混合菌落中同一种细菌分离出来并进行单独培养。
常用的方法有挑选法和稀释法。
3. 细菌培养基制备与使用细菌培养基是供给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和条件的一种人工环境。
根据不同需求可制备不同类型的细菌培养基,如寒偏好性、厭氧性、选择性、差异性等。
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普通营养琼脂平板、LB 平板等。
三、实验步骤1. 细菌分离培养(1)取一支无菌的铂丝,将其消毒并冷却。
(2)取一份混合菌落,将铂丝在其表面轻轻刮几下,使细菌附着在铂丝上。
(3)将铂丝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
(4)重复以上步骤,涂布多个琼脂平板。
(5)将琼脂平板放置于恒温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 纯培养(1)取一份混合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挑选出同一种细菌。
(2)取一支无菌的铂丝,在混合菌落表面轻轻刮几下,使细菌附着在铂丝上。
(3)将铂丝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并进行单独培养。
3. 细菌培养基制备与使用(1)按照需要制备不同类型的细菌培养基,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2)将需要进行分离或纯化的混合菌落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四、实验结果1. 细菌分离培养经过适当时间的培养后,可看到琼脂平板上出现单一的细菌菌落。
2. 纯培养经过适当时间的培养后,可看到琼脂平板上只有挑选出的同一种细菌菌落。
3. 细菌培养基制备与使用制备好的细菌培养基可用于分离、纯化和大量繁殖特定细菌。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器材需消毒并严格无菌操作。
2. 均匀涂布法需注意铂丝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
3. 液体培养基需注意摇晃均匀以使细菌均匀分布。
4.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和工作台面。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习报告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并能够正确使用细菌培养基和培养设备。
二、实验原理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是一种将混合菌液中的不同种类的细菌分离出来并进行单独培养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细菌的生长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将不同种类的细菌分离开来。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
-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斜面培养基等。
- 接种工具:接种环、接种针等。
-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显微镜、培养箱等。
2. 实验步骤1) 菌种的准备:将各种菌种分别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
2) 培养基的制备:按照配方制备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等,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3) 接种方法:a) 平板划线法:将菌种接种环在琼脂平板表面划线,使细菌分散生长,形成单个菌落。
b) 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环在液体培养基中稀释后,涂布在琼脂平板表面。
4) 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的观察:观察不同菌种在琼脂平板上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 菌种的鉴定:根据菌落的特征和生长习性,对不同菌种进行鉴定。
四、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准备菌种、制备培养基、进行接种操作以及观察菌落等技能。
同时,我也明白了细菌分离培养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还可以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到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从而对菌种进行初步鉴定。
总之,本次实习让我对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为我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
2. 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
3. 培养出单一菌株,为后续的鉴定和研究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细菌分离培养是指将混合菌落中的单一细菌分离出来,使其在无竞争的环境中独立生长。
常用的方法有均匀涂布法、斜坡涂布法和点式涂布法。
本实验采用均匀涂布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三、实验材料1. 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2. 细菌样本:土壤样本3. 仪器:无菌操作台、无菌镊子、无菌移液器、无菌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箱等四、实验步骤1. 无菌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中,将培养基平板倒置放置,待平板凝固。
2. 取样:用无菌镊子取少量土壤样本,放入无菌试管中。
3. 制备土壤悬液: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用无菌移液器充分振荡,使土壤样本充分悬浮。
4. 稀释:取适量土壤悬液,加入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制备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
5. 接种:用无菌接种环蘸取稀释后的土壤悬液,均匀涂布在营养琼脂平板表面。
6. 培养:将涂布好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7. 观察结果:定期观察平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平板上有不同形态的菌落生长,说明土壤样本中存在多种细菌。
2. 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如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初步判断部分菌落可能为同一种细菌。
3. 对疑似同种细菌的菌落进行挑取,进行纯培养。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均匀涂布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操作简单,易于观察菌落特征。
2. 在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至关重要,以免污染样本和培养基。
3.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等,需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4.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细菌鉴定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菌的生长特性,掌握了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为后续的细菌鉴定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培养实验,从复杂的环境中分离出目标细菌,并进行单菌培养,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采集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等。
2. 采用稀释涂布法或筛选培养法,将样品中的细菌分离出来。
3. 通过单菌培养,将目标细菌进行纯培养。
4. 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等。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出了多种细菌,并进行了单菌培养。
经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我们发现了一株具有潜在生物防治应用价值的细菌,其在抗菌活性、生长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特性。
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证明了分离培养实验在细菌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从复杂的环境中分离出目标细菌,并为其后续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发现了一株具有潜在生物防治应用价值的细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展望:
基于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潜力,探索其在生物防治、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探索分
离培养实验在细菌研究中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应用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资源。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
不同类型的细菌的分离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适用于混有多种细菌的情况,通过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2.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对于一些无法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使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法。
常用的方法是稀释法,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表现为不生长,以获得纯培养。
3.单细胞(孢子)分离法:在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都是混杂在群体中的少数种类。
此时可以通过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这种方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②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 (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用以培养对 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2216E)
③ 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类物质,利于所需分离的细菌生 长,而抑制不需要的细菌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某种微生物 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利:一种定量检测鳗弧 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及其制备)【利用鳗弧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 】
④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含有某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
基。某种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培养后,产生某种代谢产物,
能与这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发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反应;
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TCBS)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病料在接种培养基后,经过一段时间,应检查其 生长状况。首先用肉眼检查有无细菌生长;若有, 则需进一步检查菌落是否纯一。形态特征包括: 大小、形状、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 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 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 (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
水可直接涂布平板
• 平板置于28℃ 恒温培养箱培养24h,观察细菌生
长状况
(注意:操作台在使用前后都需要用酒精棉球擦拭
台面,保持操作台的整洁)
.
8
二、细菌的培养
培养基:培养基是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用于微生物 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培养基的种类
①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 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普通营养琼脂)
11
生化鉴定管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 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 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
分离细菌和培养基的条件

分离细菌和培养基的条件细菌分离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特性和功能。
在进行细菌分离和培养时,需要一定的条件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本文将介绍分离细菌和培养基的条件。
一、细菌分离条件1. 无菌操作环境:细菌分离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实验室中的工作台、培养器具和试剂瓶等都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操作人员要穿戴好无菌衣物和手套。
2. 样品来源:细菌可以从多种来源中分离得到,如土壤、水体、食品、人体等。
在选择样品时,要考虑到需要研究的细菌类型,并确保样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3. 适当的培养基:不同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同,因此选择适合目标细菌生长的培养基非常重要。
培养基的成分应包含细菌所需的碳源、氮源、矿物质和生长因子等。
4. 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不同的细菌对温度和pH值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常温下的细菌分离宜在25-30℃进行,而嗜热菌则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pH值也要根据细菌的需求进行调整,通常在7左右。
5. 适当的氧气浓度: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也不同,有些细菌需要氧气进行呼吸,而有些则为厌氧菌,不能在氧气存在下生长。
因此,根据细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氧气浓度非常重要。
二、培养基制备条件1. 培养基成分:培养基的成分应根据细菌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调配。
常见的培养基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生长因子和缓冲剂等。
这些成分可以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
2. pH值调节:培养基的pH值对细菌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大多数细菌的生长pH范围在6-8之间。
因此,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要根据细菌的需求调节pH值。
3. 灭菌处理:培养基在制备完成后需要进行灭菌处理,以杀灭其中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常见的灭菌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紫外线照射和过滤等。
4. 培养基的固化:一些细菌需要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便于单个菌落的形成和分离。
在制备固体培养基时,常用的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如琼脂。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考点◇ 基本条件◇ 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细菌培养的方法◇ 细菌的生长现象◇ 细菌L型的检查【内容讲解】细菌培养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内,并在适当的环境内,使细菌生长和繁殖。
分离培养是指从标本中培养出细菌或者从混有多种细菌的标本中将各个菌种分别同时培养出来。
一、基本条件(一)细菌实验室(二)无菌实验室(三)基本设备和器具(一)细菌实验室标本接种、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等工作都要在此完成。
1.细菌室必须安装严密的门窗,以防室内环境受到外界的污染。
且室内禁用风扇,避免细菌的播散。
2.细菌室必须安装供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置于操作台上面lm处,每天开始工作前照射20min。
对其消毒效果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失效的灯管。
3.室内应备有消毒剂,用于试验中发生菌液洒溅时的及时消毒处理。
同时还应备有供工作人员浸手用的盛有消毒剂的水盆、肥皂及自来水源等。
4.室内操作台须每日用消毒剂擦洗,地面至少一周用消毒剂擦洗l次。
5.对接收的标本、无菌器具、用过的物品等应明显分开并放在指定位置。
同时要对用过的物品及时进行灭菌处理。
6.细菌室根据当地的气温特点,安装空调机,以适合细菌实验工作。
同时室内应设置必要的消防设备。
(二)无菌实验室无菌实验室是细菌实验室内用于无菌操作的小室,其内部装饰、消毒条件要求更严格。
1.无菌室应完全封闭,人员出入应有两道门,其间应隔有缓冲区。
2.用前应以紫外线消毒30min,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彻底消毒。
3.在无菌室中一般仅限于分装无菌的培养基及传染性强的细菌的接种,不进行有菌标本的分离及其他操作。
4.无菌室内应仅限操作人员进入,而且进入无菌室应着隔离衣和专用鞋,操作时戴口罩,随时保证室内的无菌状态。
5.条件有限的实验室,可用超净工作台代替无菌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操作。
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
6.无菌室应配备空调设备,保证不因室温而影响工作。
(三)基本设备和器具温箱、C02培养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高压蒸气灭菌器、干烤箱;冰箱和冷藏柜;接种器具,包括接种环和接种针;pH计;火焰灯或酒精灯;平皿、试管、吸管等玻璃器皿,以及离心机、天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目的:掌握在各种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并观察生长现象。
实验材料:菌种、普通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斜面培养基、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
实验内容:一、平板划线接种法(分离培养法)原理:通过在平板上划线,将混杂的细菌在琼脂平板表面充分的分散开,使单个细菌能固定在一点上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菌落,以达到分离纯种的目的。
若需从平板上获取纯种,则挑取一个单个菌落作纯培养。
用途:分离出纯种细菌,以利作纯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操作方法(三区划线法):1、右手拿接种环,烧灼冷却后,取菌液一环。
2、左手抓握琼脂平板(让皿盖留于桌上),在酒精灯火焰左前上方,使平板面向火焰,以免空中杂菌落入,右手将已沾菌的接种环在琼脂表面密集而不重叠的来回划线,面积约占整个平板的1/5-1/6,此为第一区。
划线时接种环与琼脂呈30-40度角轻轻接触,利用腕力滑动,切忌划破琼脂。
3、接种环上多余的细菌可烧灼(每划完一个区域是否需要烧灼灭菌视标本中含菌量多少而定),待冷后,在划线末端重复2-3根线后,再划下一区域(约占1/4面积),此为第二区。
4、第二区划完后可不烧灼接种环,用同样方法划第三区,划满整个平皿。
5、划线完毕,将平板扣入皿盖并作好标记,置37℃温箱孵育18-24小时观察琼脂表面菌落分布情况,注意是否分离出单个菌落,并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透明度、色素等)。
二、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用途:凡肉汤、蛋白胨水,各种单糖发酵均用此法接种。
可以观察细菌不同的生长性状、生化特性以供鉴别之用。
操作方法:右手执笔式握住接种环,灭菌冷却后取单个菌落。
1、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托住液体培养基之下端,右手小指和无名指(或手掌)拔取试管塞,将管口移至火焰上旋转烧灼。
2、将沾菌的接种环移入培养基管中,在液体偏少侧接近液面的管壁上轻轻研磨,沾取少许液体与之调和,使菌液混合于培养基中(图5)。
3、管口通过火焰,塞好试管塞,将接种环灭菌后放下,经37℃温箱孵育18-24小时,取出观察生长情况。
三、半固体穿刺接种法用途:观察细菌动力,保存菌种。
方法:1、以无菌操作用接种针挑取单个菌落,立即垂直插入培养基中心至接近管底处循原路退回。
2、管口通过火焰,塞上棉塞,接种针灭菌后放下。
试管置37℃温箱孵育18-24小时,取出后对光观察穿刺线上细菌生长情况:细菌有无向周围扩散生长,穿刺线是否清晰等。
图5 液体(左)及半固体(右)培养基接种法四、斜面培养基接种法用途:常用于扩大纯种细菌及实验室保存菌种。
操作方法:1、以无菌操作法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自斜面底向上划一直线,然后再从底向上轻轻来回作蜿蜒划线。
2、管口通过火焰,塞上棉塞,接种环烧灼后方可放下。
置37℃温箱孵育18-24小时,取出观察斜面上菌苔生长情况。
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在细菌学诊断中,分离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分离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在含多种细菌的病料或培养物中挑选出某种细菌。
在分离培养时应注意:选择适合于所分离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培养温度、气体条件等。
同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并做好标记。
[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2)掌握厌氧菌培养的原理及其方法。
[实验材料]菌种:大肠杆菌斜面、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肉汤等。
器械:剪刀、记号笔(以上小组共用)。
培养基:普通肉汤和普通琼脂斜面、普通琼脂和鲜血琼脂平板、酒精灯、接种环(以上每人一套)。
[需氧性细菌分离培养法]1.划线分离培养法此法为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法。
平板划线培养的方法甚多,可按各人的习惯选择应用,其目的都是达到使被检材料适当的稀释,以求获得独立单在的菌落,防止发育成菌苔,以致不易鉴别其菌落性状。
划线培养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左手持皿,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及中指将皿盖揭开呈20。
左右的角度(角度愈小愈好,以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皿中将培养基污染)。
(2)右手持接种环,从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肉汤中取少许材料涂布于培养基边缘,然后将接种环上多余的材料在火焰中烧毁,待接种环冷却后,再与所涂材料的地方轻轻接触,开始划线,方法如图(5-l)。
(3)划线前先将接种环稍稍弯曲,这样易和平皿内琼脂面平行,不致划破培养基。
(4)划线中不宜过多地重复旧线,以免形成菌苔。
(5)接种完毕,在皿底上作好菌名、日期和接种者等标记,平皿倒扣,置37℃培养。
2.纯培养的获得与移植法将划线分离培养37℃24h的平板从温箱取出,挑取单个菌落,经染色镜检,证明不含杂菌,此时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移植于琼脂斜面培养,得到的培养物,即为纯培养物,再作其他各项试验检查和致病性试验等。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两试管斜面移植时,左手斜持菌种管和被接种琼脂斜面管,使管口互相并齐,管底部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松动两管棉塞,以便接种时容易拔出(图5—2)。
右手持接种棒,在火焰上灭菌后,用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并齐同时拔出两管棉塞,将管口进行火焰灭菌,使其靠近火焰(图5—3)。
将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先在无菌生长的琼脂上接触使之冷却,再挑取少许细菌后拉出接种环立即伸入另一管斜面培养基上,勿碰及斜面和管壁,直达斜面底部。
从斜面底部开始划曲线,向上至斜面顶端为止,管口通过火焰灭菌,将棉塞塞好(图5—4)。
接种完毕,接种环通过火焰灭菌后放下接种棒。
最后在斜面管壁上注明菌名、日期和接种者,置37℃温箱中培养。
(2)从平板培养基上选取可疑菌落移植到琼脂斜面上作纯培养时,则用右手执接种棒,将接种环火焰灭菌,左手打开平皿盖,挑取可疑菌落,左手盖上平皿盖后立即取斜面管,按上述方法进行接种、培养。
3.肉汤增菌培养为了提高由病料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机会,在用平板培养基做分离培养的同时,多用普通肉汤做增菌培养,病料中即使细菌很少,这样做也多能检查出。
另外用肉汤培养细菌,以观察其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也是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其操作方法与斜面纯培养相同:无菌取病料少许接种增菌培养基或普通肉汤管内于37℃下培养。
4.穿刺培养半固体移植用穿刺法接种。
方法基本上与纯培养接种相同,不同的是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垂直刺人培养基内。
要从培养基表面的中部一直刺入管底,然后按原方向退出即可。
5. 倾注培养法取3支融化后冷却至45℃左右的琼脂管,用接种环取一环培养物移至第一管内,摇匀。
从第一管取一接种环至第2管,振荡。
再由第2管取一接种环至第3管,混匀。
将3管含有培养物的琼脂分别倒入3个灭菌培养皿内做成平板,凝固后倒放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第一管的平板菌数甚多,而第2、第3管之平板则渐渐减少,此法现在应用较少。
6.芽孢需氧菌分离培养法若怀疑材料中有带芽孢的细菌,先将检查材料接种于一个含有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然后将它置于水浴箱,加热到80℃,维持15~20min,再行培养。
材料中若有带芽孢的细菌,其仍能存活并发育生长,不耐热的细菌繁殖体则被杀灭。
7.利用化学药品的分离培养法抑菌作用:有些药品对某些细菌有极强的抑制作用,而对另一些细菌则无效,故可利用此种特性来进行细菌的分离,例如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结晶紫或青霉素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以分离革兰氏阴性菌。
杀菌作用:将病料如结核病病料加入15%硫酸溶液中处理,其他杂菌皆被杀死,结核菌因具有抗酸活性而存活。
鉴别作用:根据细菌对某种糖具有分解能力,通过培养基中指示剂的变化来鉴别某种细菌。
例如SS琼脂培养基可以用做鉴别大肠杆菌与沙门氏杆菌。
8.通过实验动物分离法当分离某种病原菌时,可将被检材料注射于敏感性高的实动物体内,如将结核菌材料注射于豚鼠体内,杂菌不发育,而豚鼠最终患慢性结核病而死。
实验动物死后,取心血或脏器用以分离细菌。
有时甚至可得到纯培养。
[厌氧性细菌的分离培养法]厌氧菌需有较低的氧化一还原势能才能生长(例如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需氧化一还原电势降低至0.1lV时才开始生长),在有氧的环境下,培养基的氧化一还原电势较高,不适于厌氧菌的生长。
为使培养基降低电势,降低培养环境的氧压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厌氧培养法甚多,主要有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3种方法,可根据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而选用。
1.生物学方法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组织(如马铃薯、燕麦、发芽谷物等)或动物组织(新鲜无菌的小片组织或加热杀菌的肌肉、心、脑等),由于组织的呼吸作用或组织中的可氧化物质氧化而消耗氧气(如肌肉或脑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能消耗氧气,碎肉培养基的应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组织中所含的还原性化合物如谷胱甘肽也可以使氧化一还原电势下降。
另外,将厌氧菌与需氧菌共同培养在一个平皿内,利用需氧菌的生长将氧消耗后,使厌氧菌能生长。
其方法是将培养皿的一半接种吸收氧气能力强的需氧菌(如枯草杆菌),另一半接种厌氧菌,接种后将平皿倒扣在一块玻璃板上,并用石蜡密封,置37℃恒温箱中培养2~3d后,即可观察到需氧菌和厌氧菌均先后生长。
2.化学方法利用还原作用强的化学物质,将环境或培养基内的氧气吸收,或用还原氧化型物质,降低氧化一还原电势。
李伏夫(B.M.JIbbob)法此法系用连二亚硫酸纳(Sod~Lkrn hydrosulphite)和碳酸钠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其反应式如下:Na2S2O4 + Na2C03 + O2—→Na2SO4 + Na2SO3 + C02取一有盖的玻璃罐,罐底垫一薄层棉花,将接种好的平皿重叠正放于罐内(如系液体培养基,则直立于罐内),最上端保留可容纳1~2个平皿的空间(视玻罐的体积而定),按玻罐的体积每1 000cm3空间用连二亚硫酸钠及碳酸钠各30g,在纸上混匀后,盛于上面的空平皿中,加水少许使混合物潮湿,但不可过湿,以免罐内水分过多。
若用无盖玻罐,则可将平皿重叠正放在浅底容器上,以无盖玻罐罩于皿上,罐口周围用胶泥或水银封闭(如图5-5)。
焦性没食子酸法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溶液中能吸收大量氧气,同时由淡棕变为深棕色的焦性没食橙(Purpurgallin)。
每100cm3空间用焦性没食子酸1g及10%氢氧化纳或氢氧化钾10ml,其具体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1)单个培养皿法:将厌氧菌接种于血琼脂平板。
取方形玻璃板一块,中央置纱布或棉花或重叠滤纸一片,在其上放焦性没食子酸0.2g及10%NaOH溶液0.5mL。
迅速拿去皿盖,将培养皿倒置于其上,周围以融化石蜡或胶泥密封。
将此玻璃板连同培养皿放入37℃温箱培养24~48h后,取出观察。
(2)Buchner氏试管法(图5—6):取一大试管,在管底放焦性没食子酸0.5g及玻璃珠数个或放一螺旋状铅丝。
将已接种的培养管放人大试管中,迅速加入20%NaOH溶液0.5ml,立即将管口用橡皮塞塞紧,必要时周围封以石蜡。
37℃培养24~48h后观察。
(3)玻罐或干燥器法:置适量焦性没食子酸于一干燥器或玻罐的隔板下面,将培养皿或试管置于隔板上,并在玻罐内置美蓝指示剂一管,从罐侧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放于罐底,将焦性没食子酸用纸或纱布包好,用线系住,暂勿与氢氧化钠接触,待一切准备好后,将线放下,使焦性没食子酸落入氢氧化纳溶液中,立即将盖盖好,封紧,置温箱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