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技术

合集下载

(完整版)细菌培养技术

(完整版)细菌培养技术

第二节细菌培养检测技术节概述细菌的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实验中基本技术之一。

大多数细菌均可用人工方法培养,只有将细菌培养出来才能对它进行研究和鉴定知识点导航一.培养基的种类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人工制品。

适宜的培养基能使细菌在体外迅速生长繁殖,便于对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别。

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菌用培养基和特殊培养基。

(一)基础培养基只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基本营养成分,应用最广泛,为制备多种培养基的基础,常见的有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二)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腹水或酵母浸膏等有机物,可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需要或增菌用。

如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基中添加鸡蛋、马铃薯、甘油等。

(三)选择培养基利用不同种类细菌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而制成,使分离菌大量繁殖而抑制其它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培养基中含有的抑制剂能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或使其生长不佳,有利于目的菌的检出和识别。

选择培养基多为固体平板,用于从标本中分离某些特定的细菌。

(四)鉴别培养基培养基中加有某些特定成分,如糖、醇类和指示剂等,用于检查细菌的各种生化反应,以资鉴别和鉴定细菌。

(五)厌氧菌用培养基专性厌氧菌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故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半胱氨酸、硫乙醇酸钠等还原剂,降低培养基中氧化还原电势,并应与外界空气隔绝,使培养基本身为无氧的环境。

(六)特殊培养基为某些需要在特殊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培养之用。

如高渗盐增菌培养基、高渗糖增菌培养基、改良Kagan氏培养基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制备一般培养基的主要过程基本相似,包括调配、溶化、调整pH、过滤、分装、灭菌及检定和保存。

三.细菌检验室的注意事项及无菌技术细菌培养必须随时为防止污染和病原菌的扩散而进行操作,即无菌操作。

细菌检验室的注意事项如下:1.细菌的培养应在接种罩或无菌室内进行。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

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

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
28
例1、根据下面“枯草杆菌的培养和观察”的实验步骤, 回答问题 1、实验前一周,取少许新鲜的干稻草切成碎段,放入 锥形瓶中,加水(水 :草=10 :1)并煮沸30分钟后, 即用棉塞塞住瓶口,放在不见光的温暖处,或恒温箱 中。3---5天后,观察到液体混浊,表面出现一层白色 薄膜。 2、用玻璃棒挑少量薄膜,涂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许多不活动的枯草杆菌群体。
5
方法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称量 用天平称取0.5g牛肉膏、1g蛋白胨、
0.5gNaCl、2g琼脂。将称好的牛肉膏、蛋白
胨和NaCl放入烧杯。
2.溶化 向上述烧杯中加入蒸馏水100 mL,
用玻璃棒搅匀后,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当牛
肉膏和蛋白胨溶化后,加入琼脂,并继续用
微火加热。在琼脂溶化的过程中,要控制火
26
6、微生物接种时各项操作必须在___无__菌____条件 下进行.因此必须在___无__菌__箱____中操作.接种环境 在___酒__精__灯____上用灼烧去灭菌,双手用___7_5___% 的酒精消毒. 7、接种时将灭菌的接种环挑取少许___菌__体___,迅 速插入培养基试管里,在斜面上由_____里____向 ___外_____连连续划几道___蛇__形__细___线,然后将试管 口在火焰上灼烧,塞上____棉__塞_______.
正确的是(
)D
A、二者用的都是脱脂棉,可以防止水分吸附
B、二者的都不是脱脂棉,有利于水分的吸附
C、②所用的棉塞应该比①更紧,以防杂菌污染
D、①所用的棉塞应该比②更紧,以防滤一 捆,并且在管口外面包上一层牛皮 纸,然后,用线绳扎好。在每捆试 管外挂上标签,注明培养基名称、 配制日期和制作者姓名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院内感染相关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院内感染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样本采集、培养方法、鉴定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样本采集1. 采集样本的时间:根据临床需要和感染部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样本采集,例如在发病初期或者病情加重时采集。

2. 采集样本的方法: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样本采集,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3. 样本采集容器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样本类型,选择适当的采集容器,确保样本的质量和纯度。

二、培养方法1. 培养基的选择:根据不同的细菌类型和培养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肠球菌选择性琼脂等。

2. 培养条件的控制:根据不同的细菌类型,控制培养的温度、湿度、气氛等条件,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 培养时间的确定:根据不同的细菌类型和培养基的特点,确定适当的培养时间,以获得可靠的培养结果。

三、鉴定技术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

2. 生化试验:通过对细菌进行一系列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葡萄糖发酵试验等,进一步确定细菌的类型。

3. 份子生物学方法:如PCR、16S rRNA基因测序等,可以准确地鉴定细菌的种属和亚种。

四、结果解读1. 结果报告的格式:将培养和鉴定结果以标准格式进行报告,包括样本信息、培养结果、鉴定结果等内容。

2. 结果解读的标准:根据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对培养和鉴定结果进行解读,判断细菌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等信息。

五、质控措施1. 培养基质量控制:定期检验培养基的质量,确保培养基的成份和性能符合要求。

2. 培养条件控制:定期检验培养条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确保培养结果的可靠性。

3. 鉴定方法的验证:对新引入的鉴定方法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培养真菌细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真菌细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真菌细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真菌和细菌的一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配制培养基:选择适合真菌或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如牛肉汁、蛋白胨等,与琼脂混合在一起配置成营养基。

2. 高温灭菌:将配置好的营养基进行高温灭菌,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原有的细菌和真菌及他们的孢子。

3. 冷却接种:在无菌环境下,将少量的的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

接种时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并且做好环境与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防止杂菌感染。

培养基冷却后方可接种,以防止高温而杀死细菌或者真菌。

4. 恒温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箱中进行培养,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以上步骤完成后,就可以观察和记录细菌或真菌的生长情况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细菌或真菌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细菌检验技术—细菌的培养技术及培养现象的观察(微生物检验课件)

细菌检验技术—细菌的培养技术及培养现象的观察(微生物检验课件)
4.接种环、针,每次使用前、后都要在火焰上 烧灼灭菌。
5.进行培养基的分装、细菌接种都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 行,注意生物安全,防止污染。 6.无菌吸管头上应塞有棉花,不用口吹或吸液体。 7.实验室的所有感染性物品未经消毒灭菌不能拿出实验 室,应经消毒处理。 8.操作者要注意个人防护,穿好工作服,必要时戴好帽 子、口罩、手套等,离开时要更衣、消毒、洗手。 9.桌面、操作台需及时用消毒液擦干净。
❖ (三)接种与分离技术 ❖ 1.平板划线法:⑴分区划线法
❖ (二)连续划线法
❖ 2.斜面接5.倾注法
7 涂布接种法
三、细菌的培养方法
❖ 1.普通培养法 ❖ 2.CO2培养法 ❖ 3.微需氧培养法 ❖ 4.厌氧培养法
❖ 四、细菌的生长现象 ❖ (一)菌落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无菌操作技术 二、接种方法 ❖ (一)接种针和接种环
取细菌的用具。 ❖ (二)无菌室
提供无菌环境。
二、无菌技术
1.无菌室使用前的消毒:打开紫外灯照射 30min-1小时,或用5%的石炭酸喷雾消毒。
2.所用物品均应在使用前严格灭菌。使用时不 得触摸、碰撞未经灭菌的物品。
3.无菌的试管、瓶子打开后应在火焰上通过 2-3次,尽快盖好,或尽量靠近火焰;管、瓶 口切忌朝上暴露于空气下。
(二)细菌在液体中的生长现象 ❖ 1.均匀混浊 ❖ 2.沉淀生长 ❖ 3.表面生长 (三)细菌在半固体中的生长现象 ❖ 沿穿刺线生长。 ❖ 穿刺线两侧云雾状混浊。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无动力 现象
有动力 现象

《细菌培养技术》课件

《细菌培养技术》课件
《细菌培养技术》 ppt课件
xx年xx月xx日
• 细菌培养技术概述 • 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 • 细菌培养技术的方法 • 细菌培养技术的应用 • 细菌培养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目录
01
细菌培养技术概述
细菌培养技术的定义
细菌培养技术定义
细菌培养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方 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细菌,以 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的
养带来很大挑战。
培养条件要求高
细菌培养需要严格的温度、湿 度、pH值等环境条件,操作 复杂,对实验技能要求高。
培养周期长
一些细菌生长缓慢,需要长时 间培养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菌
落,影响实验进度。
样品污染问题
在细菌培养过程中,样品容易 受到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细菌培养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细菌培养技术正朝着 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实验
生化试验
分子生物学方法
通过生化试验可以进一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如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等。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扩增和DNA 测序,可以更准确地鉴定细菌的种类。
细菌的培养基制备
01
02
03
04
培养基成分
根据需要培养的细菌种类 和生长条件,选择适当的 培养基成分,如碳源、氮 源、水、无机盐等。
详细描述
气相培养法使用特殊的设备,如气相培养箱或气相层析系统,以提供适宜的气体条件(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和 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通过在气相环境中培养,可以促进某些特定类型细菌的生长和代谢。这种方法常用于研 究细菌在气相环境中的生长特性和代谢产物。
04
细菌培养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疾病诊断

细菌培养的注意事项

细菌培养的注意事项

细菌培养的注意事项细菌培养是生物学和微生物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实验技术。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菌菌落,以便进行相关实验和研究。

然而,细菌培养需要严格的操作和环境控制,以确保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细菌培养的注意事项:1. 实验室准备:在开始培养细菌之前,首先需要保证实验室环境的干净和卫生。

实验室应该经过彻底清洁和消毒,使用消毒剂清洁工作台、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试管等实验仪器和器皿。

2. 操作无菌技术:培养细菌必须使用无菌技术,以防止细菌污染。

操作时应穿戴无菌手套、实验室服和口罩,并在一个无菌的工作台上进行操作。

3. 培养基的选择:根据所研究的细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LB(Luria-Bertani培养基)、NA(Nutrient Agar琼脂)、MacConkey琼脂等。

培养基的成分和制备方法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

4. 培养基的制备:制备培养基时,应严格按照配方中所列的成分和比例进行。

培养基的粉末应该经过过滤或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以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制备后的培养基应保持在无菌条件下储存,避免细菌污染。

5. 前处理试验:在进行正式细菌培养之前,应进行前处理试验来检查培养基和菌株的适应性。

通过前处理试验,可以判断细菌是否能够在所选培养基上生长得很好,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6. 菌株的保存和传代:使用菌株前,应将菌株从冷冻保存管中快速解冻,然后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进行传代。

每次传代不宜过多,以避免菌株不良突变或培养基的污染。

7. 培养条件控制:细菌对于温度、湿度、氧气和营养物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细菌种类来控制培养条件。

通常,细菌培养需要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温度一般为37摄氏度。

培养箱中的湿度应符合菌株的要求。

8. 培养时间控制:细菌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需要在培养基上培养16至24小时,以确保菌落充分生长。

超过这个时间可能导致过度生长和菌落融合。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下面将介绍一般的培养方法。

首先,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是细菌和真菌生长的营养基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或者含有特定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

其次,消毒操作。

在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实验室器皿和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
以防止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消毒操作可以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器或者紫外线消毒箱进行。

接下来,接种操作。

将需要培养的细菌或真菌接种到培养基表面,可以采用平
板法、涂布法或者滴播法进行接种。

接种后需要用消毒棉签沾取75%酒精对接种
环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然后,培养条件设置。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设置适宜的培养条件,包
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一般来说,细菌培养需要在37摄氏度下进行,而真菌培
养则需要在25摄氏度左右进行。

最后,观察和记录。

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培养皿上的菌落形态和颜色,记
录下生长情况。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鉴定和分离培养。

总的来说,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包括准备培养基、消毒操作、接种操作、培养条件设置以及观察和记录。

通过以上操作,可以有效地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一)一般培养法 一般培养法系指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等在需氧条件下的培养方法,故又称需氧培养法。将 已接 种好的置 37℃孵箱中培养 18~24 小时。但标本中菌量很少或难于生长的细菌(如结核分技杆 菌)需 培养 3~7 天甚至 l 个月才能生长。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 某些细菌的培养,需要 5~10%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才能生长良好。可采用二氧化碳孵箱, 它能 自动调节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温度,使用极为方便。传统的方法则采用烛缸法,将培养基放入缸 内, 点燃蜡烛放在缸中,加盖(涂以凡士林)密闭。因燃烧而产生 CO2 大约占 5~10%,基本可满 足细菌培 养的要求。 (三)厌氧培养法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有特殊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应避免正常菌群的污染,尽量少接触 空气 并立刻送检。厌氧菌的培养法可大致分为:①物理学方法:遮断空气法(层积法)、 真空法、 空 气置换法、厌氧罐培养、厌氧袋法、厌氧手套箱等。②化学方法:焦性没食子酸法、硫乙醇酸 钠法 、黄磷燃烧法。③生物学方法: 需氧菌共生法、燕麦发芽法。④混合法:真空或气体置换与焦 性没 食子酸法相结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一.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人工制品。适宜的培 养基 能使细菌在体外迅速生长繁殖,便于对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别。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 选 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菌用培养基和特殊培养基。 (一)基础培养基 只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基本营养成分,应用最广泛,为制备多种培养基的基础,常见的 有肉 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二)营养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腹水或酵母浸膏等有机物,可供营养要求较高 的细 菌生长需要或增菌用。如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基中添加鸡蛋、马铃薯、甘油等。 (三)选择培养基 利用不同种类细菌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而制成,使分离菌大量繁殖而抑制其它细菌生 长的 培养基。培养基中含有的抑制剂能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或使其生长不佳,有利于目的菌的检出和 识别 。选择培养基多为固体平板,用于从标本中分离某些特定的细菌。 (四)鉴别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有某些特定成分,如糖、醇类和指示剂等,用于检查细菌的各种生化反应,以 资鉴 别和鉴定细菌。 (五)厌氧菌用培养基 专性厌氧菌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故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半胱氨酸、硫乙醇酸钠等还原 剂, 降低培养基中氧化还原电势,并应与外界空气隔绝,使培养基本身为无氧的环境。 (六)特殊培养基 为某些需要在特殊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培养之用。如高渗盐增菌培养基、高渗糖增菌培 养 基、改良 Kagan 氏培养基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 制备一般培养基的主要过程基本相似,包括调配、溶化、调整 pH、过滤、分装、灭菌及
hing at a time a源自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检定和 保存。 三.细菌检验室的注意事项及无菌技术 细菌培养必须随时为防止污染和病原菌的扩散而进行操作,即无菌操作。细菌检验室的注 意事 项如下: 1.细菌的培养应在接种罩或无菌室内进行。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 2.用接种环分离和移种细菌时,用前用后均需灭菌处理。一般采用火焰灭菌法。 3.从培养瓶或试管培养物中取标本或移种时,在打开瓶口、管口或关闭前,均要在火焰 上通过 2~3 次。切不可将含菌材料污染台面和其他物体。 4.如不慎将试管等打破造成菌液污染时,不要惊慌,应立即报告负责人,然后用 3%来苏 或 5% 石炭酸处理污染台面或地面,至少浸泡 30 分种。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第二节 细菌培养检测技术 节概述
细菌的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实验中基本技术之一。大多数细菌均可用人工方法培养,只有将细 菌 培养出来才能对它进行研究和鉴定 知识点导航
分离细菌最常用的为平板划线分离法。 1.将接种环火焰灭菌,待冷却后取标本或混合菌液。 2.用左手持起平板,使平皿盖向上放于台面上或打开平皿盖。 3.左手斜持(45℃角)平板,右手持已取材的接种环,在酒精灯上方 5~6cm 处作连续 划线法分 离细菌。划线时,接种环与平板呈 30~40°角,轻轻接触平板,以腕力平行滑动接种环。应避 免将 琼脂划破。先在平板上 l/5 处轻轻涂布,然后即可左右来回以作连续划线接种,线与线间留有 适当 距离,做到线密而不重复,将整个平板表面布满划线。 如果菌量较大可采用分区划线法。可将平皿分为若干个区(一般为 5 个区)。先在平板上 l 区轻 轻涂布,再在 2,3……区划线。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灭菌一次,冷后再化下一个区域。 每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级过 滤,从出风面吹出的洁净气流,以一定的和均匀的断面风速通过工作区时,将尘埃颗粒和微生 物颗 粒带走,从而形成无尘无菌的工作环境。使用时应提前 50 分钟打开紫外线杀菌灯,30 分钟后 关闭并 启动送风机。净化区内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件,以保持洁净气流型不受干扰。 (三)无菌室 无菌室又称洁净室(clean room),是在实验室内部安装的用于无菌操作的 小 室。室内应有空气过滤装置、紫外线杀菌灯等。 (四)生物安全柜 (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BSC)目前微生物试验中多采用生物安全 柜,是为操作原代培养物、菌(毒)株以及诊断性标本等具有感染性的实验材料时,用来保护 操作 者本人、实验室环境以及实验材料,使其避免暴露于上述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 和溅 出物而设计的负压过滤排风柜。 (五)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简称“BSL 实验室”,是指通过规范的实 验设计、实验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建造的实验室。在结构上由一级防护屏障 (安全 设备)和二级防护屏障(设施)构成,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安全设备和设施的不同组合,构 成了 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一级为最低。 六、接种法 根据待检标本的性质,培养目的及所用培养基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常用的有平 板划 线分离培养法、斜面接种法、液体接种法和穿刺接种法。 (一)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 分离培养法就是通过划线使标本或培养物中混杂的多种细菌在培养基表面逐一分散生长, 各自 形成菌落,以便根据菌落形态及特征,挑选单个菌落,经过移种而获得纯种细菌(纯培养)。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一区域的划线均接触上一区域的接种线 l~2 次,使菌量逐渐减少,以获得单个菌落(见图 201)。
图 20-1 细菌分离接种法 4.划线完毕,盖好皿盖,做好标记将平皿倒置,置 37℃培养 18~24 小时后观察结果。 (二)斜面接种法 主要用于划线分离培养所获得的单个菌落的移种,以得到纯种细菌和保存菌种,以及观察 细菌 的某些培养特性。 1.取菌种管置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拇指压住管底部上侧面。 2.火焰灭菌接种环。 3.以右手小指与手掌拔取棉塞(如同时持有两管,可用小指与无名指拔取另一棉塞),将 管口 迅速通过火焰 l~2 次。 4.将已灭菌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中,从斜面上取少许菌,迅速伸入待接种的培养基管中, 在斜 面底部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从底部起向上作曲折连续划线,直至斜面上方顶端。37℃孵箱中 培养 18~24 小时即可观察结果。 (三)液体接种法 肉汤、胨水、发酵管等均系液体培养基。用于增菌,观察细菌生长现象和检测细菌的生化 反应 等。 1.持好菌种管及培养基管。 2.灭菌接种环,由菌种管取菌,伸入培养基管中,在接近液面的管壁上方轻轻研磨,并 沾取少 许培养基液体调和,使接种物充分混合于培养基的液体中。 3.液体培养一般以 18~24 小时观察生长特征为好。 (四)穿刺接种法 试管内半固体培养基采用此法接种,多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做厌氧培养等。亦可用 于观 察细菌的某些生化反应。 1.持好菌种管和培养基管。 2.以灭菌接种针从菌种管取菌。 3.接种针直刺入培养基的中心(半固体或一般琼脂高层)直达管底部(深入培养基 3/4 处) 或 沿管壁刺入(醋酸铅高层),接种后接种针应沿原路退出。 4.经培养后即可观察结果。沿穿刺线生长,线外的培养基清亮者表示细菌无动力;穿刺 线模糊 不清,或沿穿刺线向外扩散生长,或整个培养基混浊者表示细菌有动力。 七、培养法 根据培养目的和细菌的种类选用最适宜的培养方法。常用的有一般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 法和 厌氧培养法。
5.工作完毕后,用紫外光灯照射 30 分钟,或用 3%来苏擦拭台面,并清洗双手。 四、接种环和接种针使用 接种环和接种针由三部分组成,即环(针)部分、金属柄部分和绝热柄部分。接种环和接 种针 通常选用电热(镍)丝,环的直径随使用目的而不同,一般多为 2~4mm,环和针的长度为 40~ 50mm。 接种环(针)使用前后均应进行灭菌处理,将接种环(针)末端直立火焰中,烧红镍丝部 分, 再使接种环(针)金属柄旋转通过火焰 3 次灭菌,冷却后用以取菌或待试标本。使用接种环 (针)完 毕后立即将染菌的镍丝部分于还原焰(内焰)中加热,烤干环(针)端附着的细菌或标本,以 免环 (针)上残余的细菌或标本因突受高热,爆烈四溅,而污染环境和导致传染危险。然后再移于 氧化 焰(外焰)中烧红灭菌,最后将金属柄部分往复在火焰中通过 3 次。用完后的接种环(针), 应立即 搁置于架上,切勿随手弃置,以免灼焦台面或其他物件。 五、接种操作区 为避免在接种过程中污染环境以及空气中的细菌污染培养物,接种均应在接种罩或无菌室 内进 行,此外细菌学实验室所必需的设备还包括无菌工作台、生物安全柜和生物安全实验室。 (一)接种罩 接种罩的式样很多,可用木框和玻璃制成,亦有用有机玻璃制成。接种罩 在用 前先以 3%石炭酸或来苏轻拭,内需装有紫外线杀菌灯,用前可先行照射,以保证罩内无尘埃 和细 菌。操作结束后,应立即清理内部,并作罩内消毒处理。 (二)无菌工作台 又称超净工作台(super clean bench),目前多采用垂直层流的气流形 式。通过变速离心风机将负压箱内经过预滤器过滤的空气压入静压箱,再经高效过滤器进行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