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细菌培养操作

合集下载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第一部分卫生标准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标准1.1、细菌菌落总数允许检出值见表——1表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1.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2、医疗用品卫生标准2.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卫生标准3.1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2、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4、污物处理卫生标准污染物品无论是回收再使用的物品,或是废弃的物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第二部分采样方法1、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2、空气采样方法2.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2.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2.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2.4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

3、物体表面采样方法3.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3.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3.3采样方法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实验室技术之一,用于检测和鉴定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和数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实验室操作流程、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以及结果的解读等方面。

一、实验室操作流程1. 样本采集:根据临床需要,从患者的感染部位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确保采样过程无菌,避免污染。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送至实验室后,首先进行预处理。

如血液样本需进行抗凝处理,尿液样本需进行离心分离等。

3. 细菌分离:将处理后的样本分别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培养基、巴尔通氏琼脂培养基等。

根据细菌的特性和临床怀疑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4. 培养条件控制:将接种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通常在35-37摄氏度下培养。

根据细菌的需氧性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如革兰氏阳性菌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

5. 细菌鉴定: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的形成,并进行形态学、生理学等方法进行初步鉴定。

如需进一步确认,可进行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

6. 结果解读:根据细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以及鉴定试验结果,判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并与临床病情进行对照,确定是否存在院内感染。

二、培养基的选择1. 血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血液中的细菌,如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巴尔通氏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尿液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 马尼托尔盐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5. 霍乱弧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霍乱弧菌。

三、培养条件的控制1. 温度:通常在35-37摄氏度下培养,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温度。

2. 氧气:根据细菌的需氧性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如革兰氏阳性菌通常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

3. pH值:保持培养基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一般为7.2-7.4。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操作注意事项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

一、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培养皿、试管和培养基,并消毒实验台面和操作工具。

2. 样本采集:从医疗机构内的患者或者环境中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3.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初步处理,如离心、过滤或者稀释等,以获得合适的样本浓度。

4. 培养基接种:将处理后的样本分别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培养基、巴氏培养基等。

5.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培养箱中,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促进细菌的生长。

6.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培养时间普通为24-48小时,有些特殊菌种可能需要更长期。

7. 细菌分离: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选择单一的菌落进行分离,避免混杂菌的干扰。

8. 细菌鉴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品系。

二、所需材料1. 培养皿:用于接种和培养细菌的平板,常见的有Petri培养皿和巴氏培养皿。

2. 试管:用于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也可用于培养基的制备。

3. 培养基: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常见的有血琼脂培养基、巴氏培养基等。

4. 培养箱:提供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促进细菌的生长。

5. 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配合染色技术进行细菌鉴定。

三、操作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源菌的污染。

2. 样本采集时,使用无菌采样器具,并确保采集到的样本能够代表实际情况。

3. 培养基的制备要准确,严格按照配方和操作步骤进行。

4. 培养箱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要根据细菌种类进行调整,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5. 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并及时记录和分离单一菌落。

6. 细菌鉴定时,应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院感细菌培养操作

院感细菌培养操作

1.目的: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抵抗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地方,加之化疗、放疗等手段的采用,影响病人免疫机能下降,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株增多,菌群失调,以及先进医疗仪器广泛应用等原因,增加消毒灭菌的难度,致使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前医疗实践的严重障碍,直接影响医疗效果。

进一步规范院内感染监测标本的程序,更好、更快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设备、试剂与材料VITEK 2 compact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 32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美国FORMAⅡ级生物安全柜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恒温培养箱各种培养基革兰氏染色液触酶试剂氧化酶试剂移液器无菌吸嘴3.院感标本采集3.1空气的采样3.1.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三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4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

3.2物体表面采样3.2.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

3.2.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则取100cm2。

3.2.3采样方法用5×5 cm2的标准来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无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支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3.3医护人员手采样3.3.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3.3.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枝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可以追踪感染源头,了解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和培养结果的解读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相关内容。

一、培养方法1.1 常规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方式。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分离和鉴定。

1.2 快速培养方法:采用自动化培养系统,可大大缩短培养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1.3 特殊培养方法:如厌氧培养、微生物生物膜培养等,适用于特定的感染病原体。

二、培养基的选择2.1 常用培养基:如血琼脂、肉汤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可用于一般细菌培养。

2.2 选择性培养基: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等,可选择性地培养特定的细菌。

2.3 富营养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培养基、富营养肉汤培养基等,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培养效果。

三、培养条件3.1 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适宜的培养温度,如37摄氏度适用于大多数人体病原菌。

3.2 pH值:细菌对pH值的敏感性不同,一般细菌培养的pH值范围在7.2-7.4之间。

3.3 氧气需求:根据细菌的氧气需求选择相应的培养条件,如厌氧菌需要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

四、培养时间4.1 常规培养时间:一般细菌培养需要24-48小时,具体时间根据菌种和培养方法的不同而异。

4.2 快速培养时间:快速培养方法可以将培养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提高了感染病原体的快速检测能力。

4.3 长时间培养:某些特殊细菌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如放线菌属细菌需要7-14天才能获得可见的菌落。

五、培养结果的解读5.1 形态学观察:观察菌落的形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5.2 生理生化特性检测: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细菌种属。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培养基: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 样本:从医疗机构内采集的临床标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

2. 实验仪器:- 培养皿:用于接种和培养细菌的平底玻璃或者塑料培养皿。

- 灭菌器:用于灭菌培养器具和培养基。

- 培养箱:用于维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 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

3. 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从临床标本中采集适量样本,注意避免外界污染。

2) 样本处理:将样本转移到无菌容器中,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3) 接种培养基:取一定量的稀释后的样本,均匀涂布在含有琼脂的培养基表面。

4) 培养条件: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5)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培养时间可在24小时至数天之间。

6) 细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菌形态和结构。

二、结果和讨论1. 结果记录:- 细菌种类:根据细菌形态和结构,记录不同细菌种类的存在与否。

- 细菌数量:根据培养皿上的菌落数目,记录不同细菌的数量。

- 细菌特征:观察细菌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记录细菌的特点。

2. 结果分析:- 细菌感染情况:根据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 感染源追踪:通过比对细菌特征,追踪细菌感染的可能源头。

- 细菌耐药性:对细菌进行进一步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评估细菌的耐药性。

3. 讨论和建议:- 细菌感染控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细菌感染控制措施和建议。

- 抗生素使用策略:根据细菌耐药性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策略。

- 实验改进: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实验改进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我们可以准确记录和分析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院感监测SOP

院感监测SOP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提高医疗质量, 确保医疗安全, 需定期对院内感染相关的各项 目进行监测,并及时发现院内感染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为采取控制感染措施提供依据。

二、: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需做院感监测的项目包括空气培养,手卫生,一次性物品细菌培养, 无菌物品培养,高压锅灭菌效果生物监测,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紫外线灭菌效果监测。

1、层流手术室定义不同级别的层流手术室,其空气洁净度标准不同1) . 百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 颗 (或者每升空气中≤3.5 颗) 。

可做关节置换、器官移植、脑外科、心脏外科、眼科等手术。

(本院无)2) . 千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 颗(或者每升空气中≤35 颗)。

本院有 1 间手术室,作为Ⅰ类切口无菌手术,如整形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等手术。

3) . 万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0 颗(或者每升空气中≤350 颗)。

本院有 7 间手术室,作为Ⅱ类切口,如单睑、鞍鼻等手术。

4) . 十万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00 颗 (或者每升空气中 ≤3500 颗)。

本院有 5 间手术室,作为Ⅲ类切口手术。

5) . 洁净辅助用房:本院为万级和 10 万级。

2、洁净手术室、洁净辅助用房要求表 1. 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注:本院手术室等级为Ⅱ、Ⅲ、Ⅳ级。

沉 降 法 手 术 区0.2 个/30min · Φ 90 皿(5 个/m 3) 0.75 个/30min · Φ 90 皿(25 个/m 3 ) 2 个/30min · Φ 90 皿(75 个/m 3 )细菌最大平均浓度 周 边 区 0.4 个/30min ·Φ 90 皿(10 个/m 3 ) 1.5 个/30min ·Φ 90 皿(50 个/m 3 ) 4 个/30min · Φ 90 皿(150 个/m 3 )5 个/ 30min · Φ 90 皿(175 个/m 3 ) 空气洁净度级别手术区100 级1000 级10000 级周边区1000 级10000 级 100000 级300000 级物体表面最大染菌密度(个/cm 2 )5555 手术室名称特 别 洁 净 手 术 室标 准 洁 净 手 术 室一 般 洁 净 手 术 室 准 洁 净 手 术 室等级ⅠⅡⅢⅣ表 2. 洁净辅助用房的等级标准1)设备材料: 90mm 培养皿,普通培养基, 37℃温箱. 2)采样时间:洁净手术室房间清洁并搽拭消毒后状态,然后进行测试,室内应无工作人员。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疗机构内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评估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状况。

院感细菌培养通常包括采集样本、培养细菌、鉴定细菌种类和进行药敏试验等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操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样本采集1. 样本类型:常见的院感细菌培养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2. 采集方法:根据不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3. 采集容器: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样本,并确保采集容器的密封性和标识清晰。

二、细菌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MacConkey琼脂培养基等。

2. 培养条件: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

3. 培养时间: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确定合适的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三、细菌鉴定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态、菌体形状、颜色等,初步鉴定细菌种类。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氧需求性试验、酶活性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细菌种类。

3. 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细菌的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亚种。

四、药敏试验1. 药敏试验方法: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2. 药敏试验药物选择:根据细菌的鉴定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3. 结果解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五、结果报告1. 报告格式:将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整理成标准格式的报告,包括样本信息、细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等。

2. 报告解读:对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进行解读,指导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注意事项:1. 采样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样本。

2. 培养过程中要控制好培养条件,确保细菌能够正常生长。

3. 鉴定过程中要准确判断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避免鉴定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抵抗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地方,加之化疗、放疗等手段的采用,影响病人免疫机能下降,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株增多,菌群失调,以及先进医疗仪器广泛应用等原因,增加消毒灭菌的难度,致使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前医疗实践的严重障碍,直接影响医疗效果。

进一步规范院内感染监测标本的程序,更好、更快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设备、试剂与材料VITEK 2 compact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 32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美国FORMAⅡ级生物安全柜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恒温培养箱各种培养基革兰氏染色液触酶试剂氧化酶试剂移液器无菌吸嘴3.院感标本采集3.1空气的采样3.1.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三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 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4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

3.2.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

3.2.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则取100cm2。

3.2.3采样方法用5×5 cm2的标准来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无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支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3.3医护人员手采样3.3.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3.3.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枝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

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cm2)计算。

3.4医疗用品采样3.4.1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3.4.2采样方法右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如输液(血)器、注射器和注射针等,取其中的一部分放培养液中培养。

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特殊医疗用品,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3.5使用中消毒剂的采集3.5.1采样时间采取使用中的消毒剂。

3.5.2采样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ml被检样品,加入10ml稀释液混匀。

(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剂稀释液用灭菌生长盐水;对于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在灭菌生理盐水中加入%硫代硫酸钠;对于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在灭菌生理盐水中加入3%(w/v)吐温80和%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剂,需在灭菌生理盐水中加入%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消毒剂,需在灭菌生理盐水中加入3%(w/v)吐温80,以中和被检样液的残效作用。

)3.6.1咽喉镜、支纤镜用10ml戊二醛中和液冲洗内镜后,送检实验室。

3.6.2胃镜、消化镜、宫腔镜用%硫代硫酸钠中和液冲洗内镜后,送检实验室。

3.6.3鼻咽镜、过氧化氢消毒的腔镜类用10ml生理盐水中和液冲洗内镜后,送检实验室。

3.7透析液的采样用灭菌的空试管取透析液10ml送检。

4.院感标本的运送及交接签收4.1标本的采集4.1.1空气标本的采集由临床科室负责完成,标本采集完毕,由临床各科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标本安全送回实验室。

4.1.2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内镜等由院感科负责组织采样,在规定时间内将标本安全送达实验室。

4.2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4.3标本收回实验室后,将标本的信息登记在“院感监测登记本”上。

4.4微生物室工作人员的验收根据微生物室院感标本拒收标准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将拒收,立即退回给送检人员,指出问题,告知标本重取,所有拒收标本均需在《标本拒收记录本》上登记。

拒收情况如下:4.4.1空气培养平板数目击者不正确(房间小于30平方米做3个平板培养,房间大于30平方米做5个平板培养)。

4.4.2未注明标本采集科别、来源和培养目的。

4.4.3标本明显受污染。

5.检测步骤见本文件末面流程图5.1空气标本的检测5.1.1细菌室收到标本后,将标本编写当日日期,用平板压住验单,直接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5.1.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

5.1.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50000N/AT,式中A——平板面积,cm2;T——平板暴露时间,min;N——平均菌落数,cfu/平皿。

即平皿上1个菌落等于空气中菌落数为157 cfu/m3 ,如果标本为3个点时换算=平皿上的菌落数×157÷点数。

5.2物体表面样本检测5.2.1细菌室收到标本后,将标本编号,振摇80次后,吸500ul于普通琼脂平板中,把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5.2.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如为儿科、爱婴区、新生儿科、儿科ICU 的标本时,还要排除沙门氏菌的检出。

5.2.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c m2)=平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A)/采样面积(cm2)。

采样液稀释倍数即是采集液总量与接种的采集液量之比值,即平皿上1个菌落等到于物体表面上菌落数为cm2。

5.3医护人员手样本检测5.3.1将标本编号,振摇80次后,吸500ul于普通琼脂平板中,如为儿科、爱婴区、新生儿科、儿科ICU 的标本时,加做一个HE平板,以监测沙门氏菌的检出。

把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5.3.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

5.3.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手细菌菌落总数(cfu/c m2)=平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A)/30×2(cm2),即平皿上1个菌落等到于物体表面上菌落数为cm2。

5.4灭菌或一次性医疗用品样本检测5.4.1样本采集完成后,接种于肉汤培养基,置35℃培养箱培养7天,每天观察一次,培养基有混浊则转种普通平板继续培养,观察最后结果。

5.4.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结果报告是否检出细菌。

5.5使用中消毒剂5.5.1细菌室收到标本后,将标本编号,振摇80次后,吸500ul于普通琼脂平板中,如为儿科、爱婴区、新生儿科、儿科ICU 的标本时,加做一个HE平板,以监测沙门氏菌的检出。

把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另接种于1个沙保劳培养基,置28℃培养箱培养7天,每天观察一次,观察最后结果。

5.5.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结果报告是否检出细菌及真菌。

5.5.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cfu/ ml )=平皿上菌落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A)/采样体积(1ml),即平皿上1个菌落等于消毒剂中菌落数为10 cfu/ ml。

5.6灭菌效果监测5.6.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菌片,放于溴甲酚紫蛋白胨水指示剂中,标本送检后,把里面的玻璃压碎,置于5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如指示剂颜色为紫色,说明无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生长;如指示剂颜色为黄色则说明有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生长。

5.6.2气体灭菌效果监测采用枯草芽胞杆菌菌片,放于溴甲酚紫蛋白胨水指示剂中,标本送检后,置于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如指示剂颜色为紫色,说明无枯草芽胞杆菌生长;如指示剂颜色为黄色则说明有芽枯草胞杆菌生长。

5.7内镜标本检测5.7.1将标本编号,用旋涡器充分震荡(振摇80次),取,加入直径9CM的普通琼脂平板上,把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计数,观察结果。

5.7.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

5.7.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细菌菌落数/镜=平皿菌落数×205.8透析液样本检测5.8.1将标本编号,振摇80次后,吸200ul于普通琼脂平板中,反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5.8.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

5.8.3结果计算: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平皿菌落数×56.质量控制6.1做好培养基及样本采集液的质量控制,确保其无菌以及适宜于细菌的生长。

6.2标本采集严格按照采集要求进行。

6.3做好培养箱的温度控制。

7.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见下表7.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7.3医疗用品卫生标准7.3.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7.3.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 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3.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100 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4使用中消毒剂卫生标准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 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5内镜消毒后的卫生标准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件;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6透析液消毒后的卫生标准7.6.1入水口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6.2出水口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8.院感标本报告的录入8.1在电脑点击“院感系统”,进入“院内检测”,在“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中根据检测的结果输入相关的项目。

输入抽检科别、标本类别、抽检项目、报告结果/细菌总数、标本单位、检出细菌、送检日期、报告日期、检验者、院感受办抽查、次数。

结果输完后按保存键,审核无误后按审核键。

按录入键继续下一标本的录入。

录入完毕退出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