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
春节
清明节
复活节
情人节
中国: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 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 气,
西方: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 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 稣诞生)
中西方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春节的习俗,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 鞭炮, 舞狮子…
外国新年:当大钟敲响12下, 优美的乐曲 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 达旦地庆祝。
• 中国 团圆、招财进宝、年年高升 各时期节日有不同代表性的食物
• 西方 祷告、向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佳音,福星高照 大吉大利
中西方在宴席上体现的性格差异
中方:团团围坐,宴席要用圆桌,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西方:聚会形式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
中国: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 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
大家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是各自独特的,反映了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是节日的日期和起源。

在西方国家,节日的日期通常是固定的,比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而在中国,许多节日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比如春节、清明节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历法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

此外,中西方节日的起源也非常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古代的宗教或祭祀仪式,比如春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太阳的仪式。

而西方的节日通常源自基督教信仰或古代的庆祝活动,比如圣诞节起源于对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

其次是节日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节日通常是与家人团聚、享用传统美食,进行庆祝活动的时间。

比如春节期间,人们通常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拜年、放鞭炮等。

而在西方,节日通常是与朋友和社区一起庆祝的时间。

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与朋友举办派对、交换礼物,参加社区活动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上的差异。

再次是节日的象征物和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有一系列特定的象征物和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红色被视为幸运的颜色,人们会在家门口贴对联和福字,以祈求好运。

此外,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节日的象征物和活动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悬挂彩灯和圣诞袜,唱圣诞歌曲等。

这些象征物和活动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符号和审美上的差异。

最后是节日的意义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强调家庭团聚、祭祀祖先、追求吉祥和幸福。

比如春节期间,家人会团聚在一起,敬拜祖先,祈求来年的顺利和幸福。

而在西方,节日的意义通常与宗教或个人价值观相关。

比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象征着耶稣的复活和新生命的开始。

此外,西方的节日也强调慈善和友爱,比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关爱弱势群体。

总而言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在日期、起源、庆祝方式、象征物和活动、意义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历史、信仰、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喜庆、纪念和团聚的时刻。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其中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节日庆祝形式、传统食物和重要意义等方面探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节日的庆祝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都有固定的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赏花灯等。

而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仪式。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节日庆祝形式更加多样化。

在西方,圣诞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家中装饰圣诞树,送礼物给亲朋好友,举办圣诞派对等。

复活节也是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给彩蛋并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除此之外,西方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独立日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仪式和活动。

其次,在传统节日的食物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与节日的意义密切相关。

例如,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有饺子、年糕、汤圆等。

饺子代表着团圆、团结,是春节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之一、中秋节则以月饼为代表,有多种口味和形状,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此外,清明节有清明粿、踏青等,端午节有粽子等传统食品。

而在西方,节日的食物通常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在庆祝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准备火鸡、浆果布丁、姜饼等传统食物。

在复活节,孩子们通常会参与彩蛋装饰和寻找彩蛋的活动,同时还会享用兔子形状的巧克力和糖果。

感恩节的重要食物是烤火鸡、南瓜派和蔓越莓酱等。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是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的是与宗教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救主耶稣诞辰的纪念日,复活节是基督教耶稣复活的纪念日。

感恩节则是美国的传统节日,纪念欧洲移民和美洲土著人的和谐相处。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而其中一大方面就是节日文化。

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节日起源、内容、庆祝方式以及象征意义上。

以下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例如春节和清明节等。

这些节日起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农耕文化,是对祖先的感恩和祭拜。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起源于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

例如圣诞节和复活节等节日都与耶稣的诞生和复活有关。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起源根源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其次,中西方节日的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和家庭团聚、亲情、友情有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互相拜访亲友,共度团圆时刻。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更加注重个人和社交活动。

例如西方的情人节,人们会互赠礼物,表达爱意;感恩节则是家人欢聚一堂,共进丰盛的晚餐。

因此,中西方节日的内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第三,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活动;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寄托哀思和思念。

而在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在圣诞节,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用圣诞袜装饰家中等;在复活节,人们会参加彩蛋寻找活动、举行复活节狂欢派对等。

所以,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传统和习俗。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例如春节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新的希望;清明节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悼念。

而在西方,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象征物和意义。

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复活节的彩蛋象征着新生和重生。

因此,中西方的节日象征意义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特有信仰和价值观。

总之,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起源、内容、庆祝方式和象征意义上。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方节日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这表现在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历史背景、信仰体系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方人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三个方面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首先,中西方节日文化在节日的意义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国家,节日被视为庆祝、放松和享受的机会。

例如,圣诞节被西方文化认为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互相赠礼、举行晚宴、装饰圣诞树等,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而在中国,节日则更多地强调团圆和传统文化。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主要作为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祭祀祖先,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举办大型庆祝活动。

其次,中西方节日文化在庆祝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国家,节日庆祝方式多样,例如大规模的游行、狂欢节、焰火表演等,使得节日充满热闹和喜庆的气氛。

而在中国,节日庆祝方式更注重传统习俗和仪式的保持。

例如,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会赏月、吃月饼等。

以春节为例,中国人会贴对联、做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等,张灯结彩,到处弥漫着喜庆的气氛。

总之,中西方的庆祝方式体现了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最后,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传统习俗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国家,许多节日习俗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例如复活节,人们会进行献祭和彩蛋活动,象征着新生和复苏。

而在中国,传统习俗更加强调尊敬和传承。

例如,重阳节人们会登高、赏菊、佩戴菊花等,传承孔子等古代文化名人的尊敬之情;元宵节人们会进行猜灯谜、吃汤圆等活动,寓意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传统习俗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方节日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节日的意义、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地域、历史和宗教等差异,也与中西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关。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节日也逐渐受到关注。

虽然中西节日在很多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西节日文化,并从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背景1.中式节日文化背景: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耕文化、玄学信仰、古代祭祀相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自古代农耕文化的辞旧迎新和祭祀神灵的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巫术、驱邪的风俗有关。

二、庆祝方式1.中式节日庆祝方式:中国人在传统节日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家人团聚、祭祀祖先、赏月、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同时,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例如吃元宵、吃粽子等。

2.西式节日庆祝方式: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与宗教仪式及家庭聚会有关。

例如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吃圣诞大餐,并举行教堂仪式。

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彩蛋寻找游戏、家庭聚餐以及宗教仪式。

三、寓意与意义1.中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中国传统节日通常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例如春节承载着对辞旧迎新和祈福的希望,端午节承载着祈求平安和驱邪的愿望。

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2.西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西方节日的寓意和意义主要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象征着爱和宽恕,复活节象征着重生和希望。

这些节日为西方人提供了反思、庆祝和共享快乐的机会。

总结:中西节日文化在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式节日底蕴深厚,弘扬传统文化,而西式节日则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无论是中式节日还是西式节日,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节日也逐渐融合和互相影响,成为全球文化交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方的节日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

下面将比较中西方几个代表性的节日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对待节日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将节日看作是家庭团聚和祭祀先祖的时间。

与此相反,西方人更多地将节日视为休闲娱乐的机会,他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参加派对和户外活动,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与放松。

其次,中西方的节日内容和形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与农耕文化、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庆典,包括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放鞭炮、舞龙舞狮、守岁等传统活动。

西方的节日则更多与基督教有关,如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参加教堂仪式,并且有圣诞老人的传统。

复活节则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人们会玩彩蛋、参加教堂仪式等。

再次,中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也不同。

在中国,很多节日都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仪式。

例如,清明节时,人们会祭祖扫墓,向祖先献上食物和纸钱,并且当地会举行龙舟竞赛等活动。

端午节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统;中秋节会吃月饼、赏月等。

而西方人则更多地通过庆祝派对、宴会或者参加节日游行来庆祝节日。

例如,美国的感恩节时,人们会准备丰盛的感恩大餐,并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还有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等。

最后,中西方节日的象征物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有一些特定的象征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例如,春节时红包代表财富与好运,灯笼象征祥瑞美好,年画展示人们的美好愿望等。

西方的节日则有一些特定的标志和象征物。

圣诞节时,圣诞树象征生命与希望,圣诞老人象征善良与爱心,破晓前的12个钟声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等。

总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包括对待节日的态度、节日内容和形式、庆祝方式以及象征物等。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节日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节日是不同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节日的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来比较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其次,中西的节日庆祝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庆祝往往以家庭为中心,人们会全家聚在一起享受美食、赏花、放烟火等活动。

而在西方,节日庆祝往往以社区为中心,人们会举办游行、狂欢和派对等活动。

特别是在圣诞节和万圣节等节日,人们会装饰自己的房屋、街道和商场,共同营造节日氛围,互赠礼物,享受购物和社交的乐趣。

再次,中西的节日习俗有所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习俗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如春节期间的贴福字、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清明节的祭祖和踏青等,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

而在西方,节日习俗通常与宗教习俗和历史传统密切相关。

例如,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彩蛋寻找游戏,为彩蛋上色,举行教堂仪式,以纪念耶稣的复活。

除了以上的差异外,中西的节日文化还在礼物赠送、节日饮食和节日服饰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节日期间会相互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在西方,赠送礼物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圣诞节。

在节日饮食方面,中国节日通常有特定的传统美食,如春节的饺子、元宵和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而在西方,不同的节日通常有自己特定的节日食品,如圣诞节的火鸡和蛋酒,感恩节的南瓜派等。

此外,节日服饰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差异,中国节日通常会穿戴传统的礼服和节日服饰,而西方的节日服饰则更加多样化,如圣诞老人的红色礼服,万圣节的幽灵和骷髅服装等。

综上所述,中西节日文化在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两个文化的传统、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都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节日被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正如中国人现在用近乎狂热的热情过起了圣诞节一样,情人节也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们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国人对洋节的热情更甚于传统节日。

尤其是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

前人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趋于彼此融合中的各国节日文化、节日风俗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才是节日的永恒魅力、民族特色才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特征。

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

研究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继往开来,只有发掘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内涵,对节日文化进行革新,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随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抓住这个主题要素,即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才能共同实现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使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文献中更多的是从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角度出发比较分析,通过阅读分析这些文献,我得到了相应的启发,传统的七夕节的衰落和情人节的热捧有着鲜明的社会性意义,也让我认识到这一现象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出现的,不仅仅是我们有这类现象,其他处于文化弱势的国家也同样如此,从而启发我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分析两个节日的差异。

三、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缘起与发展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

由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

虽然两个节日属于相同的类型,都是有情人代表爱情的日子,但他们的缘起与发展,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

(一)情人节的由来情人节的来由,众说纷纭。

比较公认的来历是,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

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

修士瓦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

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

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

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

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

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

所以在英语中,情人节的直译就是“圣瓦伦丁节”。

(二)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七夕节则起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一个非常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双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嫂一起过日子。

嫂嫂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活。

一年秋天,嫂嫂逼着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够回家,牛郎无奈地只好赶着牛离开了村庄。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两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以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这件事很快就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了。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了以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它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了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已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飞上天去追织女。

眼看就要追到了织女,谁知却被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而哭。

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纷纷飞来,搭建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们两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后来,每年一到七月初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已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已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姻缘,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四、追捧与冷遇通过上文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属于同一类型的纪念性节日,只是西方的情人节充满了宗教般神圣色彩,而中国的七夕节则具有神话般的浪漫氛围,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蕴含。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中,西方的情人节也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可是当这样两个节日在中国大地上相遇、碰撞时,他们却具有了大相径庭的命运。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有点太疯狂。

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

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七夕节则日益受到冷落。

舶来的节日成了香饽饽,而本土的节日则有意无意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何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其原因很多,不能单一的认为是某个方面所造成的。

简单分析一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西方文化的侵染,使得中国人熟悉和了解了西方的情人节。

其实,不仅是在我国,在许多亚洲国家都是如此。

比如在日本,情人节时女性送巧克力给她喜欢的男性,而男性则在一个月后的白色情人节回赠礼物给女性以表衷肠等。

可见,西方的情人节,不光是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节日了。

这也是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浸染的同时,作为经济的附属品的文化也如同好莱坞一样传播并占据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身心,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追随着西方的文化潮流。

其次是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是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也是现在众多商家疯狂炒作的结果。

无论是我国还是日本等东方国家,情人节都和大众传媒及众多商家的疯狂炒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大众传媒之所以炒作,是因为很多标榜为精英文化的传媒执掌者一向以西方文化为追求导向,素以西方文化为自己的精英文化标向,商家之所以炒作,原因很简单,就是为利益所趋。

为了获取利益,对于他们来说,节日是越多越好。

因为每一个节日,这些商家都会借机会向年轻人促销商品,总使得某些商品为之畅销。

像情人节那天,玫瑰和巧克力之类的商品甚至于畅销到许多商家断货的地步。

越是畅销,他们就越是哄抬物价而从中牟利。

最后是西方情人节的内容更适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潮流。

像我国的七夕节,其内容有待更新,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如元宵节也只是吃元宵,赏看焰火,无其他节目,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

进一步而言,在经历了文革的断代、改革开放的潮流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产生割裂现象,新一代年青人所接触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已经极为淡薄,甚至很多年青人都不知中国众多传统节日的由来,和西方情人节相比,似乎使人无法喜爱。

火红的玫瑰花,让人心花怒放,即使是一个外表冷漠,不懂浪漫的女人人,也会被那一束束火红的玫瑰花所感染。

而巧克力迷人醇香的味道,是爱情的味道。

璀璨无瑕的钻石,更是象征着尊贵与爱情的坚贞不渝。

随着时代的变化,情人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像什么烛光晚餐、情人约会等等。

这些东西,又如何不令年轻人所追捧呢?相比之下,中国的七夕节走向没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现代元素符号。

传统的“七夕节”是有一定的仪式的:夜晚设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织女),少男少女学习模仿男耕女织,此谓之“乞巧”。

主要是祈求得到忠贞爱情与美满家庭。

七夕节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种生”,就是人们把红豆、绿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待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求子”;“彩线”就是姑娘们以各色彩丝,穿针引线,进行比赛;“瓜果”就是茂盛的瓜果架下,少女们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以求日后获得千年不渝的爱情。

“红豆、彩线、瓜果”,这些习俗在形式上过于传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可以加以改良发展来为今天所用。

“七夕节”备受冷落是一种传统的断代,一个重要原因是“七夕节”没有一个统一的且适合年轻人活动的载体。

而西方情人节,有情男女相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载体既简单而又浪漫。

“七夕节”活动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从而很难被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所接受。

两个节日相对而言,一个是具有西方外露表白的奔放特性,另一个是含蓄内敛的中国传统风情,而当今时代的年青人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成长,在感情表达方式上也趋向于西方的个性张扬,甚至以此为荣。

失去了父辈对传统节日的引导下自然导致情人节的热捧与七夕节的冷遇。

五、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优势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一冷一热对比鲜明。

那么,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正确看待不同的节日?如何扭转畸轻畸重的节日偏好?更深层次的考虑,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依笔者之见,在以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升其各自文化的内涵与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