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学历案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常见的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及反应方程。
3、了解原子核人工转变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原理和过程。
(2)掌握几种重要的原子核人工转变实验及反应方程。
2、难点(1)对原子核人工转变过程中能量和质量变化的理解。
(2)分析和解释复杂的原子核人工转变实验现象。
三、知识回顾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天然放射性元素某些元素的原子核能够自发地放出射线,这种现象称为天然放射性。
3、放射性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它们遵循一定的规律。
四、引入新课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它们会自发地发生衰变。
但是,科学家们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通过人为的手段实现了原子核的转变,这就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五、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概念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核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原子核和粒子。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使用高速粒子去轰击原子核,以引发核反应。
六、常见的原子核人工转变实验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实验装置:用放射性物质放出的α粒子,通过准直后轰击氮原子核。
实验过程: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产生了一种新的粒子,并释放出一个质子。
反应方程:\(^{14}_{7}N +^{4}_{2}He → ^{17}_{8}O +^{1}_{1}H\)意义:这个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证明了原子核不是不可改变的,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开辟了道路。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实验装置:使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
实验过程: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产生了一种穿透力很强的中性粒子。
反应方程:\(^{9}_{4}Be +^{4}_{2}He → ^{12}_{6}C +^{1}_{0}n\)意义:中子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核的组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衰变与人工核反应(含答案)

衰变与人工核反应一、基础知识(一)、天然放射现象、原子核的组成1、天然放射现象(1)天然放射现象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还具有复杂的结构.(2)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物质发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的性质叫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2、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①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②原子核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③X元素原子核的符号为A Z X,其中A表示质量数,Z表示核电荷数.(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因为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同,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3、三种射线的比较(二)1.原子核的衰变(1)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2)分类α衰变:A Z X→A-4Y+42HeZ-2β衰变:A Z X→A Z+1Y+0-1e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二、理解1.衰变规律及实质(1)两种衰变的比较(2)γ射线:γ射线经常是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同时产生的.其实质是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核处于激发态)而辐射出光子.2.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核,产生另一种新核的反应过程.典型核反应:(1)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147N+42He→178O+11H.(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94Be+42He→126C+10n.(3)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为:27Al+42He→3015P+10n. 3015P→3014Si+0+1e.133.确定衰变次数的方法(1)设放射性元素A Z X经过n次α衰变和m次β衰变后,变成稳定的新元素A′Z′Y,则表示该核反应的方程为AX→A′Z′Y+n42He+m0-1eZ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列方程A=A′+4n,Z=Z′+2n-m(2)确定衰变次数,因为β衰变对质量数无影响,先由质量数的改变确定α衰变的次数,然后再根据衰变规律确定β衰变的次数. 4. 半衰期(1)公式:N 余=N 原(12)t /τ,m 余=m 原(12)t /τ式中N 原、m 原表示衰变前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数和质量,N 余、m 余表示衰变后尚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数和质量,t 表示衰变时间,τ表示半衰期.(2)影响因素: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温度、压强)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 三、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在衰变时能够放出α射线或β射线B.232 90Th (钍)经过一系列α和β衰变,成为20882Pb(铅),铅核比钍核少12个中子C .原子核的半衰期与物质的质量有关,质量大,半衰期长D .对物质加热或加压可以缩短原子核的半衰期 答案 A2、如图甲是α、β、γ三种射线穿透能力的示意图,图乙是工业上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金属内部伤痕的示意图,请问图乙中的检查利用的是( ) A .α射线 B .β射线C .γ射线D .三种射线都可以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可知,工业上需用射线检查金属内部的伤痕,由题图甲可知,三种射线中γ射线穿透力最强,而α射线、β射线都不能穿透金属,所以答案为C. 3、 在下列4个核反应方程中,X 表示α粒子的是( )A.3015P →3014Si +XB.238 92U →234 90Th(钍)+XC.2713Al +X →2712Mg +11HD.2713Al +X →3015P +10n答案 BD解析 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四个选项中的X 分别代表:01e 、42He 、10n 、42He ,选项B 、D 正确.4、(2012·重庆理综·19)以下是物理学史上3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x +73Li →2y y +14 7N →x +17 8O y +94Be →z +12 6Cx 、y 和z 是3种不同的粒子,其中z 是 ( )A .α粒子B .质子C .中子D .电子答案 C解析 第二、三个核反应分别是发现质子和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根据核反应方程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得,x 、y 、z 分别是11H 、42He 、10n ,C 正确5、 238 92U 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其能发生一系列放射性衰变,衰变过程如图所示.请写出①、②两过程的衰变方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①210 83Bi(铋)→210 84Po 钋[pō]+-1e ②210 83Bi →20681Tl [t ā]+42He5、(2012·大纲全国·15)235 92U 经过m 次α衰变和n 次β衰变,变成20782Pb ,则( )A .m =7,n =3B .m =7,n =4C .m =14,n =9D .m =14,n =18答案 B解析 衰变过程满足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先写出核反应方程:235 92U →207 82Pb +m 42He +n 0-1e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列出方程 235=207+4m 92=82+2m -n解得m =7,n =4,故选项B 正确,选项A 、C 、D 错误.6、由于放射性元素237 93Np(镎)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在自然界一直未被发现,只是在使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后才被发现.已知237 93Np 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20983Bi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209 83Bi 的原子核比237 93Np 的原子核少28个中子B.209 83Bi 的原子核比237 93Np 的原子核少18个中子C .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D .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4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 答案 BC 解析20983Bi的中子数为209-83=126,237 93Np 的中子数为237-93=144,209 83Bi 的原子核比23793Np 的原子核少18个中子,A 错,B 对;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α衰变的次数为237-2094=7次,β衰变的次数是2×7-(93-83)=4次,C 对,D 错.7、(2011·海南·19(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九级大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在泄漏的污染物中含有131I 和137Cs(铯)两种放射性核素,它们通过一系列衰变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在下列四个式子中,有两个能分别反映131I和137Cs的衰变过程,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53131I和55137Cs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A.X1―→13756Ba+10n B.X2―→13154Xe+0-1eC.X3―→13756Ba+0-1e D.X4―→13154Xe+11p解析根据核反应方程的质量数、电荷数守恒知,131I的衰变为选项B,137Cs的衰变为选项C,131I的中子数为131-53=78,137Cs的中子数为137-55=82.答案B C78828、三个原子核X、Y、Z,X核放出一个正电子后变为Y核,Y核与质子发生核反应后生成Z核并放出一个氦核(42He),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X核比Z核多一个质子B.X核比Z核少一个中子C.X核的质量数比Z核的质量数大3D.X核与Z核的总电荷数是Y核电荷数的2倍:答案CD解析设原子核X的符号为a b X,则原子核Y为a b-1Y,a b X→0+1e+a b-1Y,11H+a b-1Y→42He+a-3b-2Z,故原子核Z为a-3b-2Z. 镤拼音[pú]核反应类型的判断9()A.32He+21H→42He+11H是聚变反应B.23892U→23490Th+42He是人工转变C.23592U+10n→9236Kr+14156Ba+310n是裂变反应D.2411Na→2412Mg+0-1e是裂变反应答案AC解析在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分别守恒,选项B中的核反应是α衰变;选项D中的核反应是人工转变,选项B、D错误,选项A、C正确.10、(2012·广东理综·18)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核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下列释放核能的反应方程,表述正确的有()A.31H+21H→42He+10n是核聚变反应B.31H+21H→42He+10n是β衰变C.23592U+10n→14456Ba+8936Kr+310n是核裂变反应D.23592U+10n→14054Xe+9438Sr+210n是α衰变答案AC解析β衰变时释放出电子(0-1e),α衰变时释放出氦原子核(42He),可知B、D错误;选项A中一个氚核和一个氘核结合成一个氦核并释放出一个中子是典型的核聚变反应,A正确;选项C中一个U235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生成一个Ba原子核和一个Kr原子核并释放出三个中子是典型的核裂变反应,C正确.11、(1)现有三个核反应方程:①2411Na→2412Mg+0-1e;②23592U+10n→14156Ba+9236Kr+310n;③21H+31H→42He+10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B.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C.①是β衰变,②是裂变,③是聚变D.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2)现有四个核反应:A.21H+31H→42He+10nB.23592U+10n→X+8936Kr+310nC.2411Na→2412Mg+0-1eD.42He+94Be→126C+10n①________是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是研究原子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________是研究氢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②求B 中X 的质量数和中子数.解析 (1)2411Na →2412Mg + 0-1e 中Na 核释放出β粒子,为β衰变,235 92U +10n →141 56Ba +9236Kr +310n 为铀核在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为裂变.而21H +31H →42He +10n 为聚变,故C 正确.(2)①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的特点:箭头的左边是氦核与常见元素的原子核,箭头的右边也是常见元素的原子核.D 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B 是裂变反应,是研究原子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A 是聚变反应,是研究氢弹的基本核反应方程.②由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以判定,X 质量数为144,电荷数为56,所以中子数为144-56=88. 答案 (1)C (2)①D B A ②144 88 半衰期的考查12、一块含铀的矿石质量为M ,其中铀元素的质量为m ,铀发生一系列衰变,最终生成物为铅.已知铀的半衰期为T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经过2个半衰期后,这块矿石中基本不再含有铀B .经过2个半衰期后,原来所含的铀元素的原子核有m4发生了衰变C .经过3个半衰期后,其中铀元素的质量还剩m8D .经过1个半衰期后该矿石的质量剩下M2答案 C解析 经过2个半衰期后矿石中剩余的铀元素应该有m 4,经过3个半衰期后矿石中剩余的铀元素还有m8.因为衰变产物大部分仍然留在矿石中,所以矿石质量没有太大的改变 13、 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是原子核质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B .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C .把放射性元素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可以减小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D .可以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生物年代等解析 原子核衰变后变成新核,新核与未衰变的核在一起,故半衰期并不是原子核的数量、质量减少一半,A 错,B 对;衰变快慢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常用其测定地质年代、生物年代等,故C 错,D 对. 答案 BD。
c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X粒子
对X粒子的性质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有望揭示新的核力作用或基本粒子。
发展更先进的加速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需要发展更先进的加速器技术,使原子核粒子加速到更高的能 量,以实现更复杂的核转变现象。
探索其他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利用类似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探索其他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现象,进一步丰富核科学研究内 容。
诊断成像
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显像和诊断。
核医学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药物,用于治疗和诊断疾病。
在能源上的应用
01
核能发电
利用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进行发电,是当前主要的核能利用方式之
一。
02
核能供热
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进行供热,可大幅降低供热能耗。
03
核能推进
利用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进行推进,可用于航天等领域。
人工转变的概念
人工转变的定义
人工转变是指通过人为手段,使一个原子核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 过程。
人工转变的分类
人工转变分为聚变和裂变两种类型,其中聚变是指两个轻原子核聚合成一个 更重的原子核,释放巨大能量;裂变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 的原子核,同样释放巨大能量。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C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助于深入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为开发新 的人工转变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意义
C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技术在能源开发、医学成像、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前景,因此研究C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C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过程
实验原理
原子核衰变
原子核衰变是放射性衰变的一种,C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利 用外界因素使C原子核发生转变,从而获得新的C原子核。
高考物理原子核的组成

6.某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如下:X b 衰变 Y
则( D )
衰变 P
A.X的中子数比P的中子数少2
B.X的质量数比P的质量数多5
C.X的质子数比P的质子数少1
D.X的质子数比P的质子数多1
049.西安市重点中学2008届4月份理综试题 10 10 、某原子核有 N 个核子,其中中子 n 个,当该核俘 获一个中子后,放出一个 α 粒子和 β 粒子,它自身变
(3)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27 13
Al He P n
4 2 30 15 1 0
30 15
P Si e
30 14 0 1
(4)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优点:放射强度容易控制; 形状容易控制;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
2.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⑴利用其射线: 射线测厚装置、烟雾报警器、放射治疗、培育新品种、 延长保质期等。α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 静电泄出,从而消除有害静电。γ射线贯穿性强,可用 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各种射线均可使 DNA发生突变,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为示踪原子: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 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⑶进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 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齐全,各 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半衰期短,废料 容易处理。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
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二、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1.同位素 (1)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 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同种元素的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放射性同位素: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和人造两种,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原子核的组成

Al+ H → P+ n e 30 0 P → 14 Si + 1 e
4 2 30 15 1 0
这是用人工方法得到的放射性同位 素。
中子的发现: 三、中子的发现:
α
粒子轰击铍原子核. 粒子轰击铍原子核
—— 产生贯穿极强、不带电的 产生贯穿极强、 粒子。 射线。 粒子。人们以为是 γ 射线。
中子的发现: 三、中子的发现:
居里、 居里) (约里奥·居里、伊丽芙 居里) 约里奥 居里 伊丽芙·居里 用这种射线轰击石蜡,竟然打出高能 用这种射线轰击石蜡,竟然打出高能 质子。( 光子是不可能做到的) 质子。( γ 光子是不可能做到的)
4 2
He + N → O + H
14 7 17 8 1 1
第一个人工核反应 表明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研究原子核内 部结构就必须 要把原子核 轰开” “轰开”。
两个D形的金属盒,接在电源上。 两个D形的金属盒,接在电源上。D 形盒中间有一个窄缝, 形盒中间有一个窄缝,中心附近有一 个粒子源。 个粒子源。整个装置放在巨大的电磁 铁的两极之间。加速后的粒子可达20 铁的两极之间。加速后的粒子可达20 兆电子伏的能量。 兆电子伏的能量。
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 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 证实了中子
科学家玻特和贝克用α粒子轰击铍时, 科学家玻特和贝克用 粒子轰击铍 贝克 粒子轰击 发现有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 射线, 发现有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他们以为是 γ射线,未加理会。居里夫人的女儿艾伦娜 射线, 射线 未加理会。 ·居里和她的丈夫也曾在“铍射线”的边缘徘徊, 居里和她的丈夫也曾在“ 居里和她的丈夫也曾在 铍射线”的边缘徘徊, 最终还是与中子失之交臂。 最终还是与中子失之交臂。 1931年,约里奥·居里夫妇 年 约里奥 居里夫妇——居里夫人的女儿和 居里夫人的女儿和 居里夫妇 女婿公布了他们关于石蜡在“铍射线” 女婿公布了他们关于石蜡在“铍射线”照射下产生大量 质 子的新发现。查德威克立刻意识到, 子的新发现。查德威克立刻意识到,这种射线很可能就 是由中性粒子组成的, 是由中性粒子组成的,这种中性粒子就是解开原子核正 电荷与它质量不相等之谜的钥匙! 电荷与它质量不相等之谜的钥匙! 查德威克立刻着手研究约里奥·居里夫妇做过的实验 查德威克立刻着手研究约里奥 居里夫妇做过的实验 用云室测定这种粒子的质量,结果发现, ,用云室测定这种粒子的质量,结果发现,这种粒子的 质量和质子一样,而且不带电荷。他称这种粒子“ 质量和质子一样,而且不带电荷。他称这种粒子“中子
人工核反应

• 核力的本质仍在研究中。
五、放射性同位素及应用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叫放射性同位素 •利用它的射线:
根据射线、 射线、 射线的性质 •作为示踪原子:
检查地下输油管道漏油情况 进行诊断 确定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肥料的规律
• 分析径迹的情况可以确定,分叉 后的细长径迹是质子的径迹,短 而粗的径迹是产生的新核的径迹, 碰撞后α粒子的径迹不再出现。
• 从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产 生的新核是O17,核反应方程是:
14 7
N
4 2
He
178
O11H
上述实验以及后来用α粒子轰击氟、钠、铝 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发生了类似的反应,并且都 产生了质子。
T
T
CA
S F
M
实验步骤及结果:
1、适当选择铝箔的厚度,使荧光屏恰好不出现闪光 2、然后充入氮气
氮气N2
T
T
CA
S F
M
实验步骤及结果:
1、适当选择铝箔的厚度,使荧光屏恰好不出现闪光入氮气后产生了穿透能力比 α粒子更强的新的粒子,这种粒子可以穿透铝箔,打 在荧光屏上,出现了闪光。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1 1
H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
1 0
n
原子核的电荷数= 质子数
原子核的质量数= 质子数 + 中子数
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中释放出来的α射线就是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在一起放出的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
如:
1 1
H
(氕)
高考物理原子核的组成(中学课件201908)

§8.4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上一页
下一页
目 录
退 出
四、原子核的组成 1.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 和中子组成的。 2.核子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质子数+ 中子数 3. 核力 在原子核里,存在着一种比库仑力强得多的 吸引力,叫做核力,它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原子核内。 核力存在于核内所有核子之间。 核力只在 2.0×10-15 m 的短距离内起作用,超过这个 距离,核力就不复存在。
例如,铀核用 238 92 U 表示,则铀核的核电荷数为92,质 量数为238 。
核反应前后的质量数和核电荷数都是守恒的。 2. 用α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核反应方程式:
4 2 17 1 He 14 7 N 8 O 1 H
பைடு நூலகம்
上一页
下一页
目 录
退 出
三、中子的发现 1. 1920年卢瑟福预言: 原子核中除了质子外,还有一 种质量与质子相近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并称为中子。 2. 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用α 粒子轰击铍时,产生了 一种射线,有极强的贯穿力,认为是高能量的γ 射线。 3.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对这种射线进行了深 入地研究: (1)这种射线在磁场中不偏转,推断它是一种中性 粒子流。
上一页 下一页 目 录
退 出
练 习 1. 发现质子和中子的核反应方程分别是 、 。
2. 铍被α 粒子轰击时,产生的看不见的贯穿力很强的
不带电粒子是
3. 核子是
。
和 的统称,它们是构成 结合在一起 。 的基
本粒子,核子主要靠
4. 质量数为12,13,14,15,16 的氮核,各含多少个 质子和中子?
上一页 下一页 目 录
退 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单元: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要求:●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1、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知道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2、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等概念。
3、了解核力的简单特性。
教学重点:质子中子的发现方程,原子核的组成,用原子核的组成解释α衰变、β衰变对原子核结构的改变实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天然放射性元素能放出几种射线?这些射线的本质是什么?
(二)引入:天然放射现象说明某些元素的原子核可以自发的产生核转变(α衰变β衰变γ衰变),而用由人工控制的某些粒子轰击原子核也可以使其发生转变,即原子核可以发生人工转变。
(三)新授: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人为的用高速运动的粒子(如α粒子)轰击原子核而产生新的原子核的方法叫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装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78图9-12)
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78第二段文字)
现象:从荧光屏S上发现了闪光。
分析:闪光点的产生不是α粒子的效应,因为铝箔F的厚度能阻挡(或吸收)所有的α粒子,肯定是α粒子与氮气作用所产生的新粒子而引起的闪光,那么,它是什么性质的粒子?它是否带电?质量多大?
结论: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后产生了新的粒子。
为了证实上述实验的结果,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实验照片分析:
α粒子径迹碰后分叉:(图片P279图9-13)
分叉后的细长径迹---质子的径迹
另一条短粗径迹---新核径迹
发现质子的方程:
2、中子的发现:
思维过程: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已被人接受,最初有人认为,原子核可能是由质子组成的。
但不久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
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卢瑟福根据这一事实,预言原子内可能还存在着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他把它称为中子。
后来人们发现用射线轰击铍能产生一种能量较高、贯穿能力很强的中性粒子,英国查德威克经仔细研究终于发现中子。
(详见课本P279~P280:中子的发现)
学生阅读:课本p231"中子的发现"
阅读后思考:卢瑟福的正确假说,导
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可见假说的重要性。
你
从中得到什麽启示?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3、原子核的组成
①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数等于原子的原子序数,中子数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去质子数
②核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③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④核力:把各种核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力叫核力。
特点:作用距离短(只在2.0×10-15的短距离起作用,相邻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力强(远大于库仑力)。
作业:练习二:(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