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划分层序的方法及技术手段综述

划分层序的方法及技术手段综述
2.2.2自然伽马
在砂泥岩剖面,纯砂岩GR最低,粘土最高,泥质砂岩较低,泥质粉砂岩和砂质泥岩较高。即自然伽电阻率高,泥岩电阻率低,因而可以通过电阻率曲线的变化来判断岩性,进而进行层序划分。
3.通过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划分
1.对地震反射的终止进行识别,将其视为框架顶底的界面;
关键词:地层层序、方法、岩性、测井、地震
引言
层序地层学自1987年由Vail等提出以来,已为大多数地质学家所接受,并在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研究、古地貌恢复、油气藏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初,地层层序的划分主要通过岩性岩相的方法,即通过野外露头的观察来进行层序划分。随着Cross等人建立了以基准面旋回为基础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测井及地震资料在划分地层层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页岩油、页岩气的开发,深水细粒沉积物层序的划分逐渐成为层序划分的难点和热点。在进行地层划分时,要根据当地实际的地质情况,往往选择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划分地层层序。
4.2TOC的应用
在厌氧条件下,TOC值与相对海(湖)平面呈正比。因此,最大海(湖)泛面的TOC值最高。在低位体系域,TOC值逐渐降低至最小值;在海侵体系域,TOC值逐渐增大到最大值[7]。
5.其他划分方法
5.1利用黄铁矿化程度划分层序
DOP(Degree of Pyritization)是指黄铁矿化程度,是目前判别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最有效的指标之一。当DOP<0.45代表富氧环境,0.45<DOP<0.75代表次富氧或受限环境,DOP>0.75代表贫氧和缺氧环境[7]。
5.2利用古生物划分层序
利用古生物确定层序边界的依据为:(1)有孔虫丰度特别是浮游有孔虫的丰度低;(2)出现近岸型微体生物化石组合。确定最大海泛面的依据为:(1)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丰度高;(2)出现深水型(或远洋型)微体古生物化石组合[8-9]。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

基于测井数据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综述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物理勘探成为了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测井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精度和准确度对于油气储量的估算和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至关重要。

在测井数据处理和解释中,层序地层划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层序地层划分是指将储层垂向上分成若干个层序单元,每个层序单元包含一个低位检测的最高点和一高位检测最低点之间的连续储集岩性。

层序地层划分方法通常基于测井数据,深度域间的测井响应差别以及泥岩和砂岩垂向上的变化可用于刻画不同类型的沉积层序。

经典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是基于沉积学原理,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基于沉积相分析的层序划分;第二大类是基于高频振荡的层序划分。

基于沉积相分析的层序划分,是以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沉积环境相似的地层为一个沉积相单元,用不同的层间结构界定层序边界。

例如“浊流积层构成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区的长轴、短轴、厚度比分析法”,以三角洲前缘斜坡区为一个沉积相单元,该区主要排泄浊流,因此所形成的储层具有不同的三维形态和比重特征。

然后先利用长轴、短轴、厚度比三个参数分析各储层单元水平比例,挖掘出最小阈值后,这些储层单元便成为层序单元的候选。

随后,通过详细地观测微观岩石组成和孔隙结构横向分异规律,确定每一个候选层序单元的精细边界,形成最终的层序划分。

基于沉积相分析的层序划分方法缺点是划分阈值的定义较为困难,所以方法的适用性较差。

基于高频振荡的层序划分,是利用地层中多种信号在沉积周期内的反复重复来构建层序。

以“石油地质综合物化性质综合划分法”为例,利用格点法来刻画地层垂向变异规律,并利用主成份分析、模糊聚类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分析,从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中,提取层序地层学信息来划分层序单元;根据每个储层单元井测参数不需归一化处理,即可直接计算其分布特点,以适应不同的测井资料。

方法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除了经典方法之外,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不断涌现。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1前言层序地层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和新技术[1]。

它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2]。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

它的出现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系的新方法,其理论指导的地层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地层形成过程和盆地建造控制作用的认识,其模式分析对地层格架的建立和数字模拟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使地层学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3]。

2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层序概念逐步精确化、理论方法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

2.1 层序概念的发展Mitchum等在l977年提出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by unconform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这实际上指的是地震地层学中的层序,这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是不同的。

因为:①地震层序的边界是现今界面上下地层物性差异的静态反映,可以看成一个物理界面;而沉积层序边界表象上为物理界面,但是更包含了剥蚀过程,应该是一个剥蚀地质体表现的物理界面,静态地震层序边界套用在动态层序边界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②Mitchum定义的层序概念没有全面的考虑到“成因相关”的范畴,边缘侵蚀盆地沉积所最终保留的不整合面之下的发育的地层与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是具有成因联系的。

所以说,Mitchum先前提出的层序的概念不够全面。

李绍虎据此对层序的概念进行了完善,提出层序是“一套成因相关的以残留最大水泛面及其相对应的不整合界面为界的相对整合的地层序列[8]”(李绍虎,2010)。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姜在兴【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2(019)001【摘要】This paper combined some related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scribed the progress of th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about sequence stratigraphy. It outlined some significant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on both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the 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cluding marine, lacustrine, and fluvial facies etc. ), carbonate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al and other sediments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e end, we point out that the future trend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pecilization in application areas, with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on deep-water sequence, carbonate sequence and sequence modeling.%结合"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的相关内容,阐述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进展;内容包括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涉及海相、湖相、河流相等)、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煤和其他沉积物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标准化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在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①王 华1,肖 军1,崔宝琛2,陈 亮1,严德天1(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合作经理部,北京100011)摘 要:从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大量的实际工作入手,论述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手段、方法和流程;描述与分析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地层单元界面,如层面、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界面、I型和II型层序界面的地表特征及其识别标志;针对野外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图件编制问题,提出了“点、线、面、体、时”系列图件的编绘流程与方法。

关键词: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849(2002)0420015208 层序地层学就是根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它包括野外(或称露头)层序地层学和室内层序地层学两个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但在实际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侧重于室内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地震资料或地震地层学,但我国的地震剖面资料总体上是比较缺乏的,且这些地震资料又大多集中在油气勘探部门。

而我国开展的大面积1∶20万和1∶5万区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这正是地表层序地层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1]。

由于钻井取芯的不连续性,地震剖面资料的分辨率达不到期望的精度等原因,而难以正确地揭示地下地质体的形态及内部的构成变化,这为依靠地下信息建立地质模型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而野外露头的直观性、可测性、完整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以及便于大比例尺研究的特性为建立精确的地质模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2~6]。

所以,笔者强调要加强地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工作。

1 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在经历了相模式研究、沉积体系研究、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阶段[7~14]后,它的概念和方法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石油公司已把它作为一种权威性技术加以应用。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综述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综述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二叠系乐平统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摘要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二叠系乐平统,包括吴家坪阶和长兴阶;其沉积相类型多样,沉积相分异明显,为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致相当于吴家坪阶的地层构成一个三级层序,而大致相当于长兴阶的地层组成另一个三级层序•在连陆台地上,吴家坪阶为一套含煤碎屑岩系地层,而且在孤立台地上的灰岩层中也发育煤层,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的迎风浪部分主要为颗粒滩相灰岩;长兴阶,连陆台地上主要由幵阔海台地相灰岩组成,在孤立台地上以及连陆台地边缘为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在台盆中,乐平统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夹硅质岩;在钦州至防城一带,覆盖在深水盆地相地层之上的是巨厚的乐平统磨拉石粗碎屑岩地层•这些特征表明了研究区域乐平统复杂的时空相变•从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入手,结合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资料,可以建立能反映出地层记录中“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的层序地层格架;最后,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及其相应的古地理图,又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出研究区域乐平统的沉积序列特征和古地理演变特点・2个三级层序所构成的乐平统,与欧美一带以持续性海退为特征的同时代地层形成较大差异•更为特别的是,如果说瓜达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与“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海退事件存在矢联的话,那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则与研究区域“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所指示的快速海侵事件相对应,从而表明了海侵■海退事件所代表的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事件之间较为复杂的尖系・尖键词层序地层格架古地理演化乐平统滇黔桂盆地及邻区引言早古生代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基本上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但是其间华南海洋并未完全消失,在广西钦州一带残留一个著名的“钦•防残留海槽”(钦州盆地)[1],向北还包括滇黔桂盆地和湘桂盆地等;滇黔桂盆地和钦州盆地的范围大致与Enos等⑵所定义的南盘江盆地的范围相当研究区域主要涉及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包括贵州南部、广西中部和西部、云南东部的广大地区•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和探索,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拟定了一个新的二叠纪年代地层方案[3,4],建议分别采用俄罗斯的乌拉尔统、美国西南部的瓜德鲁普统和中国南方的乐平统作为划分对比的标准•因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的确定[5],黄汲清先生⑹最早提出的“乐平统”即成为国际对比的标准•乐平统包括吴家坪阶和长兴阶,其形成时限大致为9Ma((260.4 ± 4) - (251.0 ± 1.5) Ma)[7,8].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乐平统,沉积相类型多样,地层发育较为完整,与欧美发育不太完整的、由一个逐渐海退序列所构成的同时代地层[9]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为层序地层研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0~14],结合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资料,以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为基础[15~17],把研究区域的乐平统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层序中(SQ为三级层序的简称,其中泥盆系13个(SQ1〜SQ13),石炭系至二叠系船LL1统包括6个(SQ14~SQ19),二叠系阳新统4个(SQ20-SQ23),二叠系乐平统包括2个(SQ24和SQ25))的SQ24和SQ25[18〜21]・2个三级层序不但代表了有规律性的2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又代表了一次明显的快速海侵事件•吴家坪期的两种类型的煤系地层,长兴期的海绵生物礁的发育等等,反映了研究区域乐平统富有规律的沉积相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点,这些特征较为清晰地反映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相应的岩相古地理图之中•因此,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乐平统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不但可以丰富“乐平统”这一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中的地层单位[7,8]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为在年代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的框架内研究“相迁移” [15-17]提供一个较好的实例.吴家坪期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从更大的空间范围上分析,吴家坪期为主的地层所构成的SQ24在研究区域的西北部为一套覆盖在峨眉L1I玄武岩之上的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地层,代表了从北西的冲积平原到南东的滨岸平原的古地理背景•向东,相变为夹含煤碎屑岩系的吴家坪组幵阔海台地相灰岩地层,局部煤系地层的发育代表了局部沼泽化的特点,反映了一个总体上为开阔海台地的古地理背景•在连陆台地边缘,三级层序SQ24主要为一套颗粒滩相颗粒灰岩及泥粒灰岩地层所组成,以紫云石头寨剖面和册亨大湾剖面、以及贞丰白层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在层序的顶部,或多或少地发育潮坪相(或局限海台地相)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地层•因此,连陆台地边缘总体上是一个颗粒滩相,该相带成一个复杂的“ S形展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这种复杂的形态是多条同生断裂带共同控制的结果,这些断裂带包括:紫云■罗甸■南丹■都安断裂、宜LU断裂、永福■来宾断裂、丘北■广南■富宁■那坡断裂、南盘江断裂、镇宁■册亨断裂•孤立台地上在灰岩层中发育煤层或煤线,即组成特殊的“合(11组煤系",以合山朔河剖面、靖西南坡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泥粒灰岩和粒泥灰岩层中夹煤层或煤线是其典型特征,三级层序SQ24的顶部发育的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地层所代表的环境变浅是三级海平面下降所造成的强迫型海退的结果;因此,这些由灰岩层夹煤线或煤层所构成的三级层序SQ24,代表了孤立台地内部曾经发育过特殊的潮坪■沼泽环境•在台间盆地中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夹硅质岩,属领薄组下部,紫云羊场剖面是其典型代表,其他许多剖面,它们代表了一个分布在孤立台地之间、孤立台地与连陆台地之间深水盆地的古地理背景,所以简称为台盆,与Chen等[35]所描述的泥盆纪“饥饿拉伸盆地”极为相似•在“钦州一防城"一带,为一套不整合覆盖在深水盆地上的厚度巨大的(最大厚度2000 余米)陆相磨拉石粗碎屑沉积•该套粗碎屑岩地层不整合覆盖在下伏的阳新统深水盆地相硅质岩地层之上,组成一个特殊的111麓平原相带,表明了东吴运动第一幕在该地区的造LU运动性质,并且表明自泥盆纪以来之二叠纪阳新世的“钦■防残留海槽"在阳新世末期已经尖闭.在南宁至靖西一带的孤立台地上,SQ24发育不全,局部地方甚至缺失;这与“钦州一防城” 一带的陆相磨拉石一起,反映了研究区域东南部阳新世与乐平世之交东吴运动第一幕所造成的较为强烈的地壳抬升•最为特别的是,东南部强烈的地壳挤压抬升与西北部峨眉111玄武岩所代表的拉张地壳背景[36]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明东吴运动第一幕在研究区域不但强烈,而且表现形式多样而反映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古构造背景[36].长兴期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氏兴期的地层总体上组成三级层序SQ25,其底界面为东吴运动二幕不整合面;顶界面为一个典型的淹没不整合面•而且该淹没不整合面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在连陆台地内部,它位于二叠纪晚期的长兴组开阔海台地相灰岩与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之间, 可能属于个初始淹没间断面,在这些地区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淹没不整合面[37〜39];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孤立台地上,作为三级层序SQ25的顶界面的淹没不整合面与二叠系■三叠系的分界面大体一致•与吴家坪阶所构成的三级层序SQ24不同的是,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一些孤立台地上构成三级层序SQ25的是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由此而表明了长兴期在研究区域是一个造礁期•在研究区域的西北部,SQ25主要为一套潮坪相含煤碎屑岩系地层(宣威组煤系上部;但是煤层不如吴家坪阶发育,代表沉积环境有所加深,表明了靠近西部古陆边缘的冲积平原至滨海平原的沉积特点•要说明的是,冲积平原相和滨岸平原相的分布范围明显要比吴家坪期小,从而间接地说明了长兴期曾经经历过海侵退积作用过程,该过程是三级层序SQ25海平面上升过程所造成的沉积环境加深的结果•在连陆台地内部向东则相变为长兴组幵阔海台地相灰岩,贵阳乌当、惠水水源剖面和册亨者王剖面所示,在这些地区三级层序SQ25的中下部主要为开阔海台地相泥粒灰岩和粒泥灰岩地层,层序的顶部发育的潮坪相白云岩以及灰质白云岩地层代表了由强迫型海退过程所造成的环境变浅,相序的变化成为划分层序的主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讲,在连陆台地东部的贵阳至广西三江一带,在三级层序SQ25的形成时期是一个清水浅水的开阔海台地至局限海台地背景•在连陆台地边缘及孤立台地的迎风浪边缘上,SQ25为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40,41],厚度200〜300 m;长兴期的连陆台地边缘的展布与吴家坪期基本上是一致的,也是受到若干同生断裂带共同控制的结果•在台盆中,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夹硅质岩,其空间展布特点类似于吴家坪期•在钦州至防城一带,中下部为陆相磨拉石地层;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吴家坪期相似,也表明了一彳、特殊的山麓平原相带•但是,在该相带,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地层直接盖在彭久组粗碎屑岩地层之上,表明二叠纪晚期的快速海侵事件在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类似于连陆台地上的情况•在南宁至靖西一带的孤立台地上,SQ25缺失,这是与东吴运动第一幕和第二幕相尖的构造抬升的结果,这些地方东吴运动第一幕和第二幕不整合面,以及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叠加在一起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地层间断面;上述现象说明,在孤立台地内部的隆安至凭祥一带为一片古陆,由此而代表的构造抬升与南东部“钦■防海槽”在东吴运动第一幕的尖闭存在对应尖系•长兴期是二叠纪一个重要的造礁期[40-41],在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上发育的海绵生物礁灰岩与吴家坪期的颗粒灰岩及泥粒灰岩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别•孤立台地上的长兴期生物礁的乐业烟棚剖面和富宁木央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在连陆台地上偏东部的地方以及孤立台地上的局部地区,SQ24和SQ25均由开阔海台地相灰岩所组成,二者区别不大而统称为吴家坪组和广西凤(1!剖面是其典型代表;但是,在这些地方与东吴运动第二幕相尖的强迫型海退事件[42〜44]相响应的是,在SQ24和SQ25顶部常常发育潮坪相或局限海台地相白云岩或白云石化地层,从而成为划分和识别两个三级层序的主要标志•研究区域长兴期地层所组成的三级层序SQ25的古地理背景,其总体形态与吴家坪期相比存在继承性,即在连陆台地上存在东西向相变(从西部的煤系地层相变为东部的碳酸盐岩地层)的同时又存在从北向南由浅变深(从浅水台地到深水盆地)的总体变化•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要的差异有:第1,西北部煤系地层分布范围有所变小,从而显示出长兴期早期较为明显的海侵作用;第2,在连陆台地边缘及孤立台地±SQ25由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所构成而与SQ24形成明显的区别;第3,在南宁至靖西一带的孤立台地上,长兴期的古陆范围有所扩大,这是东吴运动第二幕在研究区域东南部造成的地壳进一步抬升的结果・乐平统层序地层格架的总体特征研究区域的乐平统,从北向南由浅变深,从浅水台地变为深水盆地,而且在深水盆地背景中发育着大大小小的孤立台地,这些孤立台地与大片展布在浅水区域的连陆台地相对应;那些小型的孤立台地则可以形象化地称之为“丘”,狭窄的台盆则形象化地称之为“槽”,最终形成一个“台•盆■丘槽”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沉积特征各自迥异的岩石地层单位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种格局,这种格局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同生断裂带的控制•与上述空间变化相对应,研究区域的乐平统在时间变化上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首先,阳新世与乐平世之交东吴运动第一幕,使自泥盆纪以来一直发育着的“钦■防残留海槽”在阳新世末期尖闭,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厚度巨大(5000 m左右)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以及“钦■防残留海槽”北西部的南宁至隆安一带的孤立台地上乐平统残留不全,由此而代表了研究区域东南部较为强烈的挤压隆升状况,与北西部峨眉山玄武岩所代表的拉张构造背景形成明显的反差;其次,二叠纪与三叠纪过渡时期的台地淹没事件,造成了二叠纪碳酸盐台地的消亡,该事件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相对应,代表了一次显著的地质事件•在这种相变极为明显的古地理格局中,连陆台地边缘及其邻区就成为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和对比的理想地带,而且在该地带典型剖面的层序划分及其空间对比大致反映了研究区域乐平统层序地层的总体概况•从连陆台地内部到深水盆地,乐平统所包含的2个三级层序显示出以下变化特点:第1,连陆台地内部贵阳乌当剖面至惠水水源剖面,SQ24为一套煤系地层(龙潭组含煤碎屑岩系夹灰岩层),而且从乌当剖面至水源剖面含煤碎屑岩系地层呈明显的进积变薄现象,到水源剖面煤系地层盖在一套幵阔海台地相灰岩地层之上;SQ25主要为一套开阔海台地相灰岩,顶部的潮坪相或局限海台地相白云石灰岩和灰质白云岩所代表的环境变浅、以及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地层所代表的环境加深所代表的突然相变,表明了碳酸盐台地的消亡起因于台地淹没事件•第2,在台地边缘,以紫云石头寨剖面为代表,SQ24由一套颗粒滩相灰岩组成,颗粒滩相灰岩与下伏的茅口组海绵生物礁礁顶相白云岩地层之间的突然相变面代表了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构成的层序界面;SQ25则为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向南到紫云新民剖面,SQ24中下部为领嬉组盆地相泥页岩系、上部为斜坡相角砾灰岩并且在顶部发育潮坪相灰质白云岩,SQ25相变为一套以斜坡相角砾灰岩为主的地层•第3,在较短的距离内,2个三级层序均向南相变为一套盆地相泥页岩(领嬉组),以紫云羊场剖面为其典型代表•第4,在连陆台地上由龙潭组煤系地层、长兴组灰岩地层和大隆组硅质岩地层所构成的乐平统,到连陆台地边缘的紫云石头寨剖面变为大套灰岩所组成的吴家坪组,向深水的羊场剖面则相变为领薄组盆地相泥页岩系地层•在过渡性剖面,如惠水水源剖面,SQ24的中下部为吴家坪组灰岩地层,上部则为龙潭组煤系地层;在紫云新民剖面,乐平统则为一个从盆地相泥页岩系地层(领嬉组)到斜坡相角砾灰岩地层(吴家坪组)的沉积序列•这些变化不但显示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而且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海侵加深和海退变浅所造成的“相迁移”. 第5,从贵阳乌当剖面到紫云羊场剖面,存在2个最为明显的变化•首先组成SQ24的煤系地层,从北向南进积,在台地边缘的紫云石头寨剖面于SQ24的顶部还发育一套厚度5-6 m的铁质砂泥岩,该套砂岩曾经被命名为“甘桥砂岩" [22] , “甘桥砂岩”实际上就是龙潭组含煤碎屑岩系地层向连陆台地边缘进积尖灭的末端部分;该砂泥岩地层顶部古风化壳的发育,以及斜坡背景的新民剖面的同时代地层中的“潮坪相白云岩地层"和白云岩地层顶部的喀斯特化现象,较为明显地表明了SQ24顶界面是一个明显的区域平行不整合面一一“东吴运动第二幕不整合面”,而SQ24底界面则是“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18-21];其次,作为三级层序SQ25顶界面的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在连陆台地内部的乌当和水源剖面,位于二叠系内部的长兴组开阔海台地相灰岩和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之间而低于“二叠系■三叠系分界面”,在台地边缘的紫云石头寨剖面以及斜坡相的紫云新民剖面与“二叠系和三叠系分界面”大体一致. 在连陆台地边缘的册亨一带,也展示了相似的变化特征:首先,者王剖面吴家坪期煤系地层存在明显的进积尖灭,相变为大湾剖面的以颗粒滩相灰岩为主的地层,煤系地层向台地边缘的变薄尖灭代表了三级层序SQ24形成时期较为明显的“相迁移”;其次,长兴期地层所组成的SQ25,从者王剖面的幵阔海台地相灰岩相变为大湾剖面的海绵生物礁灰岩地层,而且代表三级海平下降期环境变浅的潮坪相灰质白云岩地层也存在从台地内部到台地边缘进积变薄的现象,表明了在同一个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中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相变; 第三,在册亨大湾剖面和者王剖面,两个三级层序顶部的潮坪相灰质白云岩地层所代表的环境变浅则称为识别层序界面的主要标志;第四、二叠纪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构成了三级层序SQ25的顶界面,表现为该层序顶部不同相带的沉积被一套盆地相泥页岩(罗楼组底部)所构成的凝缩作用沉积直接覆盖•上述特征表明,与欧美地区乐平世的总体逐渐海退序列相比较[23],存在以下差异:第1,研究区域的乐平统明显地包含2个三级层序,代表两次明显的长周期三级海平面升降变化,少于欧美地区的次数;第Z研究区域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快速海侵事件与欧美地区明显不同,该事件的结果是形成较为典型的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界面,而且该淹没不整合面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如果说瓜达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与“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海退事件存在尖联的话[24,25],那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则与研究区域“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淹没不整合面所指示的快速海侵事件相对应,从而表明了海侵■海退事件所代表的环境变化与生物灭绝事件之间较为复杂的矢系[26,27].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两次生物灭绝事件均与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事件存在尖联,瓜达鲁普世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与“峨眉[If玄武岩"火成岩省代表的岩浆活动事件相尖[28],而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则与“西伯利亚火成岩省存在尖联[29].因此,地球表层系统各种地质事件之间非常复杂的成因尖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层序地层格架还表明了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30,31]:如果把地层记录中由于空间相变所造成的相变面作为“静态相变面"的话,那层序界面就可以作为“动态相变面";前者常常斜交时间面造成“相变面穿时”,而产生大规模时间相变的层序界面常常伴随着地层间断则形成“间断面穿时” •应用生物礁的结构相,吴亚生和范嘉松[32-34]曾经计算了阳新世末期(SQ24的底界面(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所代表)、以及乐平世末期(SQ25形成时期晚期)的海平面下降幅度,得出了均下降200余米的结论•层序地层格架表明,龙潭组煤系地层自北而南的进积尖灭、到台地边缘的紫云石头寨剖面相变为“甘桥砂岩"、到斜坡相的紫云新民剖面相变为与上下地层的沉积环境极为不协调的白云岩地层,根据台缘斜坡相变浅为潮坪相推断,SQ24的顶界面(东吴运动第二幕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海平面下降事件的下降幅度也达到200余米的幅度•因此,地层格架所反映出的研究区域乐平世复杂而有序的沉积相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展布形式,在进行更大空间范围追索的同时,将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以及相应的岩相古地理图之中得到更好的反映.结束语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乐平统包含2个三级层序(SQ24和SQ25),该2个三级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形成背景具有不同的相序组构•对于三级层序SQ24,发育两种不同的煤系地层,一种是连陆台地上靠近古陆边缘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煤系地层(以龙潭组和宣威组下部为代表),另一种是发育在一些孤立台地上与灰岩层交互的煤系地层;由此而表明,该三级层序的形成时期一一吴家坪期在研究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对于三级层序SQ25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一些孤立台地的迎风浪边缘由一套海绵生物礁灰岩所构成;由此而说明,SQ25的形成时期一一长兴期,是一次较为重要的海绵生物造礁期•与欧美地区不同,研究区域乐平统的2个三级层序代表了2次明显的海侵■海退旋回•研究区域乐平统的层序地层格架还表明2个极为有趣的现象:首先,如果瓜达卢普世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与东吴运动第一幕不整合面代表的海退事件存在成因尖联的话,那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相对应的则是由淹没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快速海侵事件;该现象表明,生物灭绝事件与海侵一海退事件之间存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尖系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其次,二叠系顶部的大隆组盆地相硅质岩地层,在研究区域北部的连陆台地上直接覆盖在长兴组碳酸盐岩地层所构成的SQ25之上,在研究区域的东南部也直接覆盖在由彭久组上部的粗碎屑岩系地层所构成的SQ25之上;但是,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孤立台地上,几乎见不到大隆组硅质岩的踪迹,这些现象表明二叠纪一三叠纪过渡时期的台地淹没事件及其相尖的快速海侵事件首先发生在连陆台地内部碳酸盐生长和沉积速率较低的地区,以及首先发生在其它浅水区域,二叠纪末期更大规模的快速海侵才使研究区域连陆台地边缘生物礁、大部份孤立台地淹没消亡,二叠纪之后研究区域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古地理格局・参考文献[1] 赵自强,丁启秀,主编•中南区区域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71 -118[2] Enos P, Wei J Y, Lehrma nn D J. Death in Guizhou — Late Triassic drow ning of the Yan gtze carb on ate platform. Sedime nt Geol, 1998,118: 55 — 76[3] Jin Y G, Gle nister B R, Kotlyer C K, et al. An operatio nal schemeof Permia n chro no stratigraphy. Palaeoworld, 1994, 4: 1 —14。

(姜在兴,2012)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_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

(姜在兴,2012)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_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

第19卷第1期2012年1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Earth Science Frontier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9No.1Jan.2012收稿日期:2011-11-30;修回日期:2011-12-15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864);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2011ZX05009-002)作者简介:姜在兴(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mail:jiangzx@cugb.edu.cn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综述姜在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Jiang Zaixing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Jiang Zaixing.Advances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A summary fro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EarthScience Frontiers,2012,19(1):001-009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d some related contents of“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and described the progress of the theory and technical methods about sequence stratigraphy.It outlined somesignificant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on both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the 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including marine,lacustrine,and fluvial facies etc.),carbonate sequencestratigraphy,coal and other sediments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Inthe end,we point out that the future trend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and the specilization in application areas,with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on deep-water sequence,carbonate se-quence and sequence modeling.Key words:sequence stratigraphy;petroleum exploration;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carbonate se-quence stratigraphy;systems tract摘 要:结合“国际层序地层学研讨会”的相关内容,阐述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的进展;内容包括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涉及海相、湖相、河流相等)、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煤和其他沉积物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标准化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在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1 研究历程
济 阳坳 陷 的层序 地 层 学 研究 始 于 上 世纪 8 0年
代末期。《 应用层序地层学》 是我 国最早介绍国外层 序 地层研 究 的译作 (age t1”19 )济 阳坳 陷 Snreea【 90 , ., 层 序 地 层 的 研 究 可 以该 书 的 出版 为 标 志 。在 此 之
成 的这 些 坡 折 带 经 常是 沉 积 相 带 和沉 积 厚 度 发 生 突变 的地 带 , 不 同的盆 地 演化 阶段 控制 着 特 定 的 在 沉 积 相域 的分 布 , 与前 面提 到 的构 造坡 折 带 理论 这
立及其在油气勘探 中的应用取得 了大量宝贵经验。 在此 基 础 上 ,胜 利 油 田先 后 与 中国地 质 大 学 、 石油大学 、 中科 院等 国内知 名科研机构合作 , 整体 上对济 阳坳 陷层序地层进行 了较深人研究 , 体现在
后 , 陷 内东 营 凹 陷 、 民 凹陷 、 坳 惠 沾化 凹陷 和 车镇 凹 陷的层 序 地层 与 隐蔽 油 气 藏研 究 相 继展 开 , 特别 是 高 精 度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研 究 以 及 众 多 科 技 工 作 者 完 成 的诸 多 科 研 项 目对 济 阳坳 陷 层 序 地 层 模 式 的建
不 同学 派 、 同 区域 、 同层 段 、 同规 模都 有 取 得 不 不 不
都是一致的。以上诸多理论与实践给济阳坳陷的层 序地层研究带来 了新突破 , 与此 同时也展开 了针对 复杂断陷湖盆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 邓宏文等 ① 就东 营、惠民凹陷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与岩性油
收稿 日期 :0 80 .1修订 日期 :0 841 2 0 .30 ; 2 0 ..2 作者 简介 : 朱剑兵 , , 男 博士 ,9 9 19 年毕业 于石 油大学( 华东 ) 数学专业 , 前在胜利 油 田分公司物探研究 院博士后站从 事数 学地质与层序地层 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学生: 黎静容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指导老师: 谢锐杰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前言:简要回顾了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划分为起源阶段、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和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阶段:在总结了层序地层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难点的基础上,展望了层序地层学的未来和前景最后,对有关层序地层学研究等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的界线更为合理和实用,且优越于经典层序边界,且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讨论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在优化年代地层界线层型的作用,认为在海相地层中,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应该是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在陆相地层中,作者一提出,界线层型剖面点建立在最大洪泛面上是最好的选择,即应将陆相地层的界线层型剖面点建立在最大海泛面上第一个广泛分布的化石带之底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历程1. 1层序地层学的起源阶段自从Sloss J几1950年提出了层序的概念之后.层序地层学正式诞生。

但在当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层序地层学未得到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地震堪探新技术的兴起.使得地震堪探技术逐渐地被应用于盆地研究和油气助探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经济效益。

20世纪70年代.以V ail为首的Exxon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们将地质理论、地震堪探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创立了地震地层学,使得地层学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因此.地震地层学的出现被认为是地层学理论和实践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地震地层学通过对地层及其界而的反射特征的分析.逐步弄清反射界而之间的关系、反射界而之间所限定的地层体之间关系以及它们和海平而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此基础上.地震地层学的发展逐步完善.其成就表现在:在理论上.地震地层学促使人们对地层学以新的思考。

并导致现代地层学的产生;在实践上.人们开始利用地震速度来提取岩性信息并在盆地规模上开始对地层结构、沉积相的变化与区域分布进行分析预测。

V ail首先用地震地层学来研究海平而的变化;T odd和M itchum对墨西哥湾和非洲西部海上的三叠纪、侏罗纪及白纪世地震地层学进行研究;Clement对俄克拉何马格里区韦托加一奇卡沙趋向带的莫洛斯普林格底砂岩进行地震模拟.为油气堪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1. 2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可容空间概念的建立.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完善.主要研究海平而变化周期的不同时期(低水位期、海进期和高水位期)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沉积层序,并建立以地层不连续面为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旋回性地层的年代地层学体制以解释沉积环境及其有关岩相的分布.这些岩相单元可能限于以层而为界而的等时段内.也可以跨越时间面。

该阶段通常称为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

经典层序地层学学派中大致有3种层序划分方案。

其一是以V ail为代表}5i.以地层不整合或与该不整合对比的整合界而为层序的边界;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来解释地震地层.通过地震反射确定界而(沉积而或侵蚀而)的形态和分布,再根据在层序内与层序不整合界而的关系来解释沉积体系与沉积体系域.特别强调全球海平而变化是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

其二是以Galloway为代表,采用最大洪泛面及其对应的沉积间断而作为层序的边界,主要利用井的资料来进行沉积体系分析.在确定的三维相格架内分析寻找层序界而.特别强调层序是在相对基准而或构造稳定时期沿盆地边缘沉积的一套沉积物组合。

考虑了沉积旋回产生的3个变量.。

而且认为陆架边缘和斜坡上的侵蚀作用是一个不断发生的过程,并受多种因素控制。

其三是以Johnson为代表,采用地层不整合或海进冲刷不整合为界而的海进一海退旋回.即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具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沉积内下来的岩层。

上述3种层序类型尽管划分方法不同.但均强调海平而的变化是控制层序成因和相分布的内在机制。

1. 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阶段(现代层序地层学阶段)随着盆地油气堪探与开发向更复杂和更深入的方向发展.石油地质学家需要更精确的技术来提高层序地层分析的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

正因为如此.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理论和技术便应运而生。

其中.以Cross领导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成因地层研究组为代表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派的崛起,及其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石汕公司油气堪探、开发中发挥的显著作用和重要影响.突出地反映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新概念、新方法、新进展。

例如运用过程一响应沉积学原理进行高分辨率率层序划分与对比技术、正演与反演数值地层模拟技术、地层对储层中流体流动速度与流体单元控制的研究等。

与盆地或区域规模的层序分析不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以岩心、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的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变为三维地层关系预测的基础。

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及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骨架.对储层、盖层及生油层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

由于时间分辨率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地层预测的准确性,并能为地层流体流动最佳模拟提供可靠的岩石物理模型。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4个方而:地层基准而原理、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相分异原理和基准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2层序地层学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及难点2.1层序地层学的主要成就层序地层学由于其学术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巨大应用价值,己被广大的地质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堪探和盆地分析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理论上,它提出了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学概念,正如V ail所说:“层序地层学概念在沉积岩上的应用有可能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学概念,就象板块构造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构造概念一样。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木原则,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研究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通过对诸如构造沉降、基准而变化、沉积物供给以及气候等控制沉积作用的几个最基本因素的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层序成因,为层序划分和对比、层序特征分析、层序模式建立提供了标准或依据。

通过以不整合面和与之可对比的整合而为界,划分出层序、体系域、准层序和准层序组,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沉积层序划分原则和体系。

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的提出,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岩性地层与生物地层二重命名的混乱现象,将地层学的研究从描述性提高到具有系统完整的理论阶段。

在研究方法上,一些新的方法被引入到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来。

以不整合而和与之可对比的整合而为界的地层对比方法,与事件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放射性年代学、磁性年代学方法相结合,为层序地层分析的年代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武器。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层序地层学建立的先进的成因模式,能够有效地阐明生、储、盖的配置规律,提高了地层对比的精度以及对相带展布、砂体分布和各种地层参数的预测能力,为圈定有利地层-岩性圈闭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2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层序地层学研究尽管取得了多方而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侧,特别是体现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

⑴关于层序、准层序。

准层序这一术语虽被广泛应用,但其内涵和意义仍有很大争议。

VanWangoner等指出:许多拘泥于海平面旋回的Exx-on地质学家坚持认为,准层序仅是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因此他们把准层序解释为小层序。

他认为,频小层序和准层序之问的区别应从其物理特性进行识别,而不应从假设的海平面曲线上去寻我。

⑵不同级别层序或旋回的划分标志和对比问题,即不整合成因问题。

地层不整合是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还是受控于陆地高程的变化?不同性质、级别的地层不整合形成了不同性质、级别的层序。

为了有效进行层序对比,必须搞清层序的成因机制。

除海平面变化对层序的控制作用外,还应特别注意构造作用对层序成因的控制作用。

4)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将面临的挑战是考虑如何建立3大类体系域—等时沉积体系域、几何体系域、成因体系域的术语体系。

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他们是在何种概念体系中进行研究。

5)层序地层学模式的预测能力。

预测效果依赖于对数据资料的综合程度以及地质学家对盆地历史和沉积样式的解释能力。

地质学家仍然要考虑在时空上的响应关系。

层序地层学,特别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沉积学方法。

对露头、测井曲线、岩心及地震剖面的详细相分析,应当与大尺度的结构特征、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盆地几何形态以及构造发育状况相结合。

概念性沉积模式可由定量模拟加以检测,从而为勘探预测和储层地质学打下基础。

尽管地层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地质学家也应当致力于定量预测}z}。

⑵在海相盆地中存在的问题就海相盆地而言,确定全球性海平而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V ail等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中、新生代海平而变化年代表,并大胆提出了由于海平而变化的全球性,层序地层学可以成为全球性地层对比的手段,重建全球地层对比系统,但许多学者认为,在任何区域所建立的海平而变化周期,均受控于构造、气候、全球性海平而变化、沉积物供给等多种复杂因素,因此这些因素在地层中留下的标志,只能说是相对海平而变化。

在没有可靠方法滤去这些非全球性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全球性变化影响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关于不同级别层序的划分标志也存在较大问题。

由于层序地层的研究在西欧、北美多集中J几新生代,这些标准能否适用于中生界甚至更占老地层则受到质疑,一些盆地缺乏海进体系域,海侵初期即为最大海侵(即突变的最大海侵)。

日前国内学者己注意到从古生代到新生代,海平而变化具有阶段性,海平而升降旋回频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此外,层序地层学术语体系与己形成规范的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术语体系的对应也存在着问题。

⑶在陆相含油气盆地应用中受到的严峻挑战①层序分级比较乱,不同类型盆地,不整合界面发育程度差异很大,沉积速率差异也很大,难以采用统一的时间区间对层序分级。

②陆相层序内部组成、结构特征尚需要深人分析,体系域命名十分混乱,还没有建立人们公认的不同类型陆相盆地的层序发育模式。

③陆相层序成因,陆相区域层序形成主要受构造控制,其次为物源条件或古气候背景,对此没有疑义。

但构造运动如何控制层序形成演化过程,尚需要结合研究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具体分析。

④区域层序地层学研究较多,针对岩性油气藏预测评价和勘探部署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基本上没有深人。

⑤对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认识仍然基于以前的岩性地层学范畴,还没有深人到层序结构中讨论沉积作用。

⑥没有充分应用地震解释技术,没有形成配套的技术方法体系,影响了储层和岩性油气藏预测精度。

正是由于上述海、陆相沉积层序之间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各大控制因素在层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更具有争议性,因而许多学者认为,虽然层序地层学己成功地应用于几海相盆地,但对于湖泊沉积盆地,尤其是对以冲积沉积体系为主的陆相盆地或海陆过渡型沉积盆地而言,层序地层学的概念、理论和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