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世界第一节:物体的运动第二节:力的作用第二章:力的运动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节:摩擦力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五节:杠杆原理第六节:滑轮与轮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及效果。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力的运动规律的掌握。
2. 摩擦力的计算。
3. 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 杠杆原理与滑轮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第三章杠杆原理、滑轮与轮轴等内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2. 板书细节:用图示、公式、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15N,方向向北,求物体的合力。
论述题: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答案:1. 合力为约18.03N,方向为东北方向。
2. 略。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八上课件:2.2.1.运动的描述-动与静

【点悟】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 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类型之二 拓展 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北
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甲、乙两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 情况是( B )
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3.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 汽车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以 路旁 树木(地面) 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
4.[2018·平顶山期末]如图所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跑步机,人在跑 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在室内小空间跑步 健身的效果。此时,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 跑步机的皮带 是运动的、 相对于 地面 是静止的。
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在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 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10.[2017 秋·安达期末]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 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向右运动 的,轿车是 向左运动 的, 骑自行车的人是 向右运动 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11.如图所示,观察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B )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简介物理与物理学2. 物理量的测量3. 物质的性质4. 力与运动5. 热现象6. 光现象7. 电流与电路8. 电磁现象详细内容涉及物理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物质的三态变化、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热量传递、光的传播与反射、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等。
2. 教学重点: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实验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天平、刻度尺、电流表、电压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章物理概念。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解析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重点概念、定律。
2. 板书右侧:展示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3. 板书中间:详细解析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的性质及三态变化。
(2)已知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答案:(1)物质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3)电流表读数:I=U/R=10V/5Ω=2A;电压表读数:U=IR=2A×5Ω=10V。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 6.1 质量 (共22张ppt)

第1节 质量
学习目标
1.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换算,会粗略估 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2.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 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 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课堂导入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认识质量
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 通常用字母 m 表示。 物体与物质的区别: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 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比如课桌、课本;物质是指组 成物体的材料,如筷子是由竹子这种物质组成的。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测量质量
1. 质量测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如图所示。
新知探究
3.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观:称量前,要观察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
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 (2)放: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3)调: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
知探究
4. 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天平调节平衡后,不要调换托盘的位置,不要移动天平的位置已调节
好的天平如果移动了位置,需重新调节平衡后才能测量;天平平衡后, 两个托盘不能互换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平衡.。 (2)天平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物品直接放在天平 托盘里。 (3)添加砝码的原则:由大到小,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拿。 (4)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最大称量和感量,也就是它能称的最大质量和最小 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超过最大称量或小于感量时,均不能直接称量。
课堂小结
新知探究
生活中的“质量” 与物理学中的“质量”不同。 生活中的“质量”是指品质,主要是指材料或物品的 品质好坏;物理学中的“质量” 侧重量,指的是物 体 所含物质的多少。而日常生活中,我们买菜、水果等 物品时,常说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多少千克,这里 说的重量,是质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的折射 课件

第二节 光的反射
7、人迎着月光走路时,看到水面是 明亮 的(明亮或黑 暗),它产生的是 镜面 反射;看到地面是 黑暗 的,它产生的 是 漫 反射。如果人是背着月光走时,看到水面是 黑暗 的, 看到地面是 明亮 的。
第二节 光的反射
8、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45°,入 射光与镜面的夹角是 45°,当入射角减小10º时,入射光与 反射光夹角是 70 ° 。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二节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类型: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仍然是平行光线
平行光线入射
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镜面反射 光滑平面 镜面反射
入射光线是平行光 线,经反射后仍然是平 行光线。
漫反射
凹凸不平
漫反射
入射光线是平行光 线,经反射后射向四面 八方。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例一、已知图中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4.05 105
第二节 光的反射
6、晚上,要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 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 去,则:(1)白纸比较 亮 ,(填“亮”或“暗”),因为 它产生 漫 反射;(2)镜子比较 暗 ,因为它发
生 镜面 反射。从正面看去,则:(1)白纸比较 暗 , (填“亮”或“暗”),因为它产生 漫 反射; (2) 镜子比较 亮 ,因为它产生 镜面 反射。
( D)
A、转过5º,且离开入射光线
B、转过5º,且靠拢入射光线
C、转过10º,且离开入射光线
D、转过10º,且靠扰入射光线
第二节 光的反射
13、一束太阳光与水平线成30°,要想用平面镜平使太阳 光照亮井底,应怎样安置平面镜,平面镜与水平线的夹角多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探讨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1.2 直线运动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解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2.1 长度测量学习目标:掌握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2 时间测量学习目标:理解时间单位,学会使用停表和秒表。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学习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速度学习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速度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第四章:力和运动4.1 力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课件

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物距,用字母u表示。 物距的变化会影响成像的方式和位置。
像距
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像距,用字母v表示。像 距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决定了成像的特点。
02
成像规律探究
实验器材准备与操作
80%
凸透镜
选择焦距已知的凸透镜,确保表 面干净无划痕。
100%
光源
使用平行光源或点光源,如蜡烛 或LED灯。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焦距变化对成像影响
焦距越长,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弱,成像位置 距离凸透镜越远。
焦距越短,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成像位置 距离凸透镜越近。
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焦距变化会影响成像的大小 和虚实。当焦距增大时,成像会变小且变虚;当焦 距减小时,成像会变大且变实。
放大镜原理及应用
原理
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 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 、放大的虚像。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 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应用
放大镜广泛应用于阅读、观察细小物 体等领域。对于视力不佳或需要观察 细节的人群,放大镜是一种实用的辅 助工具。
05
总结归纳与拓展延伸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03
成像类型与特点
倒立缩小实像
1 2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会在 透镜的另一侧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此时,像的位置会落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3
应用
这种成像规律被广泛应用于照相机、摄像机等光 学仪器中。
倒立放大实像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光线传播路径及特点
光线传播路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PT课件《认识运动 》

花香分子在空气中的运动,引来了蜜蜂采蜜
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组成,
观看二氧化氮扩散现象 二氧化氮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在运动
一杯水放的时间长了, 会怎么样?
一滴红墨水滴在清水中 会怎样?
3、下列变化中可称为机械运动的是( C )
A.物体温度从150C升高到25℃ B.电灯从亮到不亮的过程
C.小刚同学做100米短跑
D.指南针指向南方
4、.地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关于原
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的是( B )
A.原子、电子、病菌
B.电子、原子、病菌
B.液态的运动比较活跃。
C.气态的运动最剧烈。 分子的运动情况决定了物质所处的状态。
固态的微观模型
固态物质的分子有一定 的位置,就像教室里听 课的学生,只能在自己 的位置上活动;所以有 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的微观模型
液态物质的分子相对 活跃,就像课间时教 室里的学生,所以有 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 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C.电子、病菌、原子
D.原子、病菌、电子
课堂总结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 2、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的实质: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种不同运动:
(1).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
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停表
机械停表
讲授新课
4.温度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5.电的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6.力的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7.体积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小结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物理实验的结果 都要通过测量才能得到。
测量同一物理量的仪器,可能有不同的规格和 不同的使用方法,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合理选择。
讲授新课
三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后“算”
物理量的原数字不变, 原单位与换用单位之
间进行等量代换
将各物理量单位 前的数字进行化
简运算
讲授新课
长度单位换算:
(1)600m=_______μm
(2) 180m=
km
600m= 600×106 μm= 6×108 μm 180m= 180×10-3km = 0.18km
讲授新课
二 实验:测量长度 1.长度测量工具
1.科学探究 主要环节:
猜想与 假设
提出 问题
交流与 合作
设计实验、 制订计划
进行实 验、收 集证据
评估
分析 论证
讲授新课
下面是小明和小红在物理课上探究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段对话,你能根据你所掌握 的探究的步骤说出他们分别进行的是哪一步?
小红:小明,你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 关吗? 提出问题
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们是通 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物理实验发现与物理有
关的问题。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讲授新课
一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视频:七色光带
讲授新课
视频:两个音叉的谈话
讲授新课
视频:饮水鸟
讲授新课
视频:神奇的光现象
讲授新课
小红:下列我们就对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数据 进行一下分析,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分析论证 小明:实验的结论得出来了,下列我们再来看一 下我们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是否严紧。
评估
小明:好了,我们拿着我们的探究方案和结论 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交流与合作
讲授新课
四 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
讲授新课
动手试一试
随堂训练
1.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说 明实验室的作用( A ) A.科学探究的基地 B.重大发明的基地 C.科学发现的起源地 D.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
随堂训练
2.测量长度的仪器有_刻__度__尺___、游__标__卡__尺__和_千__分__尺___。
3.测量质量的仪器有天__平__等,_秒__表__是测量时间的仪器, _温__度__计__是测量温度的仪器,测量力的仪器是_测__力__计__, 测量体积的仪器是_量__筒__和_量__杯_。
刻度尺
盒尺
三角尺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讲授新课
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讲授新课
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尺寸
小明:我想可能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因 为我发现在我推桌子的时候,如果里面有很多书的时 候推起来较费力。 猜想与假设
讲授新课
小红: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来验证一下你的 想法。
小明:好的。 讨论中… …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小明:实验方案已经制定好了,下列我们来做实 验吧!
实验中… …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讲授新课
小结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 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及规律。
让我们走进科学探究的基地——实验室。
讲授新课
科学探究的基地 实验室
讲授新课
二 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1.长度测量仪器
游标卡尺
千分尺
刻度尺 盒尺
讲授新课
2.质量测量仪器
质量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砝码
讲授新课
3.时间测量仪器
讲授新课
一 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
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米”的发展史
2.国际单位制(SI)
国际“米原器”的两件复制品
规定了长度、质量、时间等物理量的基本单位。
讲授新课
3.长度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他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km dm cm mm 微米 纳米 μm nm
随堂训练
4.小明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为圆形或四棱柱,他 想了解支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个环节( B )
A.猜想与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分析与论证计
随堂训练
5.早晨起床后,小康同学觉得有点头晕、发冷不舒服, 他想量一下体温,检查一下是不是感冒、发烧,他应 该选用下列的哪种仪器( C )
1m 1 dm 1 cm
讲授新课
(3)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讲授新课
(4)测量单位换算方法步骤:
先“换”
将气球放入玻璃 杯中,吹鼓气球,这 时提起气球,即能把 杯子吊起来。
用吹胀的气球 做小车的动力,比 一比,看谁的小车 跑得快。
讲授新课
小制作、小发明
课堂小结
走进实验室: 学习科学探究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认识测量工具 科学探究步骤
长度 温度 电
质量
力
时间 体积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度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分析论证 评估 合作交流
导入新课
当夕阳西下时,天边为什么 常有红色的霞光?
究竟是闪电在前,还 是雷声领先?
为什么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 雪崩?
导入新课
圆珠笔里的笔油是如何从 笔管流到笔尖的?
铅笔放在水里,似乎断了, 为什么?
拉链美观实用。它闭合、开 启的原理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 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及其规律(科学探究的目的)。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物理学是以观察、实 验为基础的科学。
A.秒表 B.电流表 C.体温表 D.刻度尺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通过上面几幅图片,我们发现目测是不太可 靠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 正确的判断呢?
这就需要使用测量工具了。要科学地进行测 量,就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 这个标准量叫作单位。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重点) 2.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重点) 3.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