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黑龙江玉米种植受气候变暖影响论文

黑龙江玉米种植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深远的影响。
而黑龙江省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今后一段时期气候仍将继续变暖,这一现实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且喜温,气候变暖对其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关键词】黑龙江省;玉米种植;气候变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确认全球变暖,地表平均温度的升高的可能性,其原因90%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升高了(0.74±0.18)℃,过去50年的增温速率(0.13±0.03)℃[1-3]。
近50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21世纪由于人为排放增加,中国将继续变暖,尤以北方和冬季明显。
特别是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4]。
农业属百业之首,它的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以及其他部门的发展。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尤为重要。
黑龙江省全国纬度最高的省份,并且幅员辽阔,是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最为丰富和水土资源配置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温度的变化对黑龙江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1.黑龙江省的气候特征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
一月分的平均气温在-30.9℃-14.7℃之间,夏季温度普遍偏高,平均气温在18℃左右,全省≥0℃积温平均值在2000-3200℃,大部农业区介于2800-3200℃之间;≥10℃积温多介于2000-2800℃,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
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雪,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春秋分别占13%和17%左右。
1月份降水最少,7月份最多[6]。
2.黑龙江省主要种植作物的气候适应性黑龙江省的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一定发展,但占的比重低。
玉米的气候适应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

玉米的气候适应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杨春宏(兰坪县啦井镇人民政府,云南兰坪671408)[摘要]对玉米的气候适应性进行探讨,并从种植密度、灌溉方式及氮肥施用等方面,分析栽培手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这对我国玉米的种植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玉米;气候适应性;产量;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6)27-04-11玉米的气候适应性玉米源自热带地区,是适应性较强的高光效农作物。
温度、水分及光照等都对玉米的种植和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
1.1温度对玉米的影响玉米是喜温作物,不同阶段对温度的需求也不同。
研究发现,其种子发芽阶段的最低气温要达到8~10℃,以30~32℃为最佳,如果超过了44℃,则会影响发芽;出苗时期的气温要高于8℃,以30~34℃为最佳,最高不能超过40℃;在生长阶段,平均温度保持在20~26℃为最佳[1]。
1.2水分对玉米的影响水分是玉米生长不可缺少的,一些年降水量低于350mm 的干旱地区,需采取人工浇灌的办法来补充水分。
在玉米的生育阶段,共耗水约350mm ,不同玉米品种的耗水量也不同,早熟的一般要低于晚熟的。
研究发现,早熟玉米的耗水量为300~400mm ,中熟的为500~800mm ,晚熟的超过800mm [2]。
1.3光照对玉米的影响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大部分品种需要8~12h 的光照才能满足需求,最佳日照时间为12~15h 。
早中熟品种大多对日照时间长短不是很敏感,晚熟品种则较为敏感。
适宜南方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对日照时间长短较为敏感。
实际情况表明,将南部的玉米往北移,由于日照时间变长,气温变低,可使得生育期延长,玉米获得更充足的生长,产量更高。
2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2.1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长及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科学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构成科学的田间结构,方便光照及空气的流通。
对玉米的栽培中,群体构成对产量影响很大。
玉米低产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
然而,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给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我亲身经历了玉米低产的问题,在此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玉米低产的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玉米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差异较大,导致玉米产量不稳定。
如干旱、洪涝、低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都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2. 技术因素玉米低产与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关系。
目前,我国玉米生产技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品种选择不当、种植密度不合理、施肥水平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导致玉米产量无法达到最佳水平。
3. 管理因素玉米低产也与农业生产管理有关。
一些农民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种植技术落后,导致玉米产量低下。
此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如灌溉设施不完善、土壤改良不到位等,也会影响玉米产量。
4. 市场因素玉米低产还与市场需求有关。
近年来,玉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一些农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玉米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从而影响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二、玉米低产感悟1. 深刻认识到自然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作为农业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自然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努力提高玉米抗灾能力。
一方面,要选择抗病、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2. 加强玉米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能玉米低产与农民种植技能有很大关系。
因此,我们要加强玉米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能。
通过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
3. 注重农业管理,提高玉米产量农业管理对玉米产量有很大影响。
我们要注重农业管理,提高玉米产量。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密植,确保玉米植株间通风透光;科学施肥,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及时防治病虫害,降低损失。
4. 拓展市场渠道,提高玉米价格玉米低产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
不利气候对玉米生产影响应对栽培措施论文

不利气候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栽培措施摘要简述了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分析了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介绍了5种应对不利气候条件的玉米栽培措施,逐一分析了各栽培模式在应对不良气候变化中所体现的优势,为将来探索与不利气候变化相适宜的玉米栽培模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气候;玉米;影响;栽培措施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49-01气候变暖(或称温室效应)、降水分布不均、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等诸多现象是将来气候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势必会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尤以种植业为主,这将涉及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变化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有效应对不利气候条件(低温、干旱等)的影响,玉米栽培模式出现了诸多改进,现针对不利气候变化相适宜的玉米栽培技术进行讨论,并详细对其优势进行剖析,为玉米生产稳定增产提供参考。
1 不利气候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玉米生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恶劣的气候条件会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且可进一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气候变化将增加玉米生产的不稳定性,给局部地区玉米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曹铁华等[1]认为玉米产量可分为趋势和气象产量,后者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通常情况下,玉米生育期内降水、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其气象产量影响最大。
因此,笔者建议应加强抗旱减灾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减少不利气象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玉米影响因产区而异,温度升高对部分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玉米生产总体有利,但同时也会导致部分产区玉米生育期和有效灌浆期缩短,极端性天气事件出现概率增加,病虫害暴发几率升高[2]。
尚宗波[3]利用玉米生长生理生态学模拟模型,分别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12种气候条件下沈阳地区土壤湿度、玉米发育与生长的变化,进而指出未来气候条件下玉米均产会有所降低,减产幅度在5%~30%,具体表现为:随气候变化,玉米叶和雌穗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降低,而茎和根生物量则增加。
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广泛,生产量巨大。
然而,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探讨适应性研究,为玉米种植者和农业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直接影响1. 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气温的升高,直接影响到了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玉米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窄,高温会造成玉米花粉不活跃,导致花期受阻,降低了受粉率和果实结实率。
2. 降水不均: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持续干旱或暴雨等,会对玉米生长产生重大影响。
持续干旱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导致玉米根系发育不良,影响生长和产量。
暴雨则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导致玉米受灾和减产。
3. 病虫害增多:气候变暖极易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
玉米受到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如玉米花叶病、玉米螟等。
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升高和降水不均使得病虫害生存环境更加适宜,进而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间接影响1. 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可能改变土壤质量、病虫害种类与分布等因素,从而影响到玉米的生长环境。
2. 影响粮食品质与安全:气候变化引起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爆发,玉米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污染,降低粮食品质,甚至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三、适应性研究及建议面对气候变化给中国玉米生产带来的挑战,适应性研究势在必行。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适应性措施:1. 品种改良:通过培育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玉米的适应能力。
2. 调整种植结构:根据气候变化特点,选择适应性更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降低灾害风险。
3. 水资源管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技术水平,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因降水不足造成的干旱危害。
前郭县玉米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前郭县玉米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玉米生产与气候、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等因素有关,而气候条件对玉米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夏季玉米播种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便农民根据天气变化进行科学的种植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玉米的气候适应性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玉米种植,气候适宜性,高产栽培引言在玉米的种植中,应充分考虑气候、温度、土壤等因素,选择优质的玉米,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使其获得较好的产量,保障了农户的粮食生产利益。
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是吉林省仅有的一个蒙古族自治县。
前郭县地势由高到低,呈西南—东北走向,从台地到风蚀岗地逐步转变成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夏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冬天寒冷降雪少,冰冻期较长。
1.影响玉米种植的因素1.1玉米对气候适应的要点在我国,由于天气因素的影响,玉米的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是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研究。
在不同的区域,有适合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区域的作物。
在农业生产中,许多适合的地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于玉米的生长区域,其环境适应性和受环境影响的研究则更为深入。
但是,目前的研究大都限于区域范围,缺乏全面的分析,比如某些数据的差异和时间的差异,玉米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土壤的疏松有一定的要求。
玉米是一种富含粗纤维的粗粮,吃了对人体很有好处。
由于各地气候的差异,玉米的栽培种类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适宜种植黏玉米,有的地方适宜种植甜玉米。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选择适合的品种,不仅能提高玉米产量,而且能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1]。
1.2玉米的气候适宜性对玉米栽培地区的气候因子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光照。
没有光合作用是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它作物相比,它的光需求更加特定。
玉米喜欢光照,不能长时间暴晒,要适当的气温,这样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
根据试验结果,在玉米萌芽后,每天至少8小时以上的日照能加快玉米的生长发育,从而加快其生长。
和林格尔县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和林格尔县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附近,是一个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地区。
玉米作为当地的重要农产品之一,被广泛种植和收获。
而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气候条件。
本文将对和林格尔县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旨在帮助种植户更好地了解适宜种植玉米的气候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种植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
一、气候特点和林格尔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内陆气候特点。
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温差较大。
根据当地气象数据统计,和林格尔县的年平均气温大约在6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
1. 温度玉米的生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一般要求气温在10-32摄氏度之间,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28摄氏度。
和林格尔县的气温符合这一要求,夏季温度适宜,有利于玉米的生长生育,冬季温度较低,有利于秋收玉米。
2. 降水适宜的降水条件对于玉米的生长尤为重要。
在播种阶段,需要充分的土壤湿润来保证种子的发芽和生长;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降水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生长;成熟期需要干燥的天气来保证玉米籽粒的质量。
和林格尔县的降水条件适中,可以满足玉米的生长需要。
3. 光照光照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必需条件,良好的光照可以增加光合作用,促进养分的合成,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和林格尔县年日照时数较高,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促进生长。
二、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气候条件对玉米种植的影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导致了和林格尔县的年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夏季气温较以往有所上升。
这对于玉米生长期间的温度适宜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气温,以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2. 降水量不稳定气候变化导致了和林格尔县的降水量不稳定,旱涝频发,这给玉米的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需要通过改良土壤保墒能力,加强灌溉设施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栽培技术研究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玉米生产和气候条件、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与管理栽培技术有着密切地联系,其中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所以,研究气候条件对夏玉米播种期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使农户能够根据气候变化,合理研究玉米栽培技术,减轻豫南地区气象灾害对玉米的危害,从而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目的,也能对驻马店市的农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豫南地区气候变化对典型代表的驻马店市泌阳县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玉米高产的栽培技术,以期为促进该地区夏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气候灾害对河南省驻马店市玉米生长期的影响分析1、洪涝灾害对玉米生长期的影响在整个玉米的生育期,由于豫南地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季节性气候变化较大。
降水也主要集中在6-8月,这期间的雨量非常充沛,多暴雨,易形成洪涝灾害。
驻马店市降雨洪涝最早出现在6月份,最晚也会持续到9月份,暴雨季节经常连续降雨,其平均值甚至达到了300mm。
洪涝灾害对夏玉米的影响非常大,过多的水分会引起玉米的根茎的腐烂,甚至死苗。
2、冰雹大风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下冰雹时常伴有大风,会对夏玉米幼苗的生长严重受损。
在夏玉米中后期阶段,发生冰雹灾害会导致玉米植株的叶片撕裂,严重损害叶片的功能,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玉米的产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长时间的大雨和冰雹所带来的大风,如果遇到开花授粉期,会造成玉米植株折断,大面积倒伏,甚至是绝收。
3、花粉期阴雨、高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花粉期出现高温、阴雨天气较多,经常会造成夏玉米授粉不良,结实率降低。
7月下旬到8月是驻马店市的最高温时期,也是正值夏玉米开花授粉时期。
遇到高温阴雨天气,会导致玉米花粉粒吸水破裂,降低或丧失活力,授粉不良,导致秃尖、缺尾、缺行少粒,结实率降低。
8月中旬以后的一个月,该地区日温差较差,温差较小严重影响了干物质积累,再加上8月下旬以后温度仍旧较高,绿叶功能丧失早,灌浆期缩短,是籽粒关键受到影响,千粒重也会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引言: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
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家之一,中国的玉米种植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性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
1. 温度变化
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中国玉米生产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玉米是一种适合生长在温暖环境下的作物,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玉米的花粉活力降低,甚至造成不育现象。
高温还会抑制玉米的光合作用,降低光合速率,影响生长和产量。
2. 降水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如降水量和降水时期的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造成了不确定性。
降水增加可能导致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增加土壤的渗透性,造成根系缺氧和根系腐烂;而干旱则会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3. 极端天气事件
气候变化还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如风暴、干旱和洪水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玉米的生长环境造成短期且严重的破坏。
例如,强风暴可能摧毁玉米的茎和叶片,干旱可能导致玉米缺水而无法正常生长,洪水则可能淹没玉米地并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1. 品种改良
通过育种选择抗旱、抗寒和短生育期的玉米品种,适应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例如,研发耐高温品种,提高玉米花粉活力,以提高产量;选育抗旱品种,增强玉米的耐旱性,减少干旱对产量的影响。
2. 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并降低水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轻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品质。
3. 运用适应性栽培措施
在田间管理中采用适应性栽培措施,如合理的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对玉米生产的损害。
4.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广生态农业等。
这有助于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降低温度对玉米的影响。
结论:
中国玉米生产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加强研究与实践。
在优化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适应性调控措施,提高中国玉米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中国的玉米产量和质量才能在变化多端的气候条件下稳定增长
综上所述,针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可采取以下对策:品种改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运用适应性栽培
措施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旱、抗寒能力,减轻干旱对产量的影响,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增强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通过这些举措的综合应用,中国玉米生产可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然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仍然是必要的。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中国的玉米产量和质量才能在变化多端的气候条件下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