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体温调节原理
中枢如何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温度和湿度?

中枢如何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温度和湿度?一、中枢感知人体的温度和湿度的方式人体中枢感知温度和湿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皮肤表面的感受器和内部的温度感受器。
皮肤表面的感受器主要是热-冷感受器和湿-干感受器。
热-冷感受器能感知热量的变化,湿-干感受器能感知湿度的变化。
内部的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大脑的下丘脑中,能感知体内的温度变化。
1. 热-冷感受器感知温度的原理热-冷感受器是由一种叫做热敏受体的神经元组成的。
这些热敏受体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当温度升高时,热敏受体内的物质会释放出一种叫做激动物质的化学物质,通过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根据激动物质的浓度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并发出相应的指令调节体温。
2. 湿-干感受器感知湿度的原理湿-干感受器则是通过感知汗液的蒸发来判断湿度的高低。
当周围环境湿度较高时,汗液的蒸发速度会减慢,湿-干感受器会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会根据湿-干感受器的信号判断湿度的高低,并作出相应调节。
二、中枢如何调节人体的温度和湿度中枢调节人体的温度和湿度主要依靠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1.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自主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的。
当体温过高时,交感神经系统会通过释放一种叫做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来引起血管的收缩,使体表血流减少,从而减少散热。
同时,交感神经系统还会刺激汗腺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散热。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具有相反的作用,当体温过低时,副交感神经系统会通过控制血管扩张和汗腺停止分泌来增加体表血流和限制蒸发散热,以保持体温。
2. 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温和湿度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释放一种叫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物质来调节体温和湿度。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刺激甲状腺释放甲状腺素,甲状腺素能够提高基础代谢率和氧耗量,从而增加体内产热量。
此外,甲状腺素还能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体表蒸发散热,以调节湿度。
三、总结中枢能够通过皮肤表面和内部的感受器感知体温和湿度的变化,并依靠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
温度调控的原则是什么原理

温度调控的原则是什么原理温度调控的原则是根据生物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内部温度稳态的维持需求,通过调节机体内部各种生理功能对温度进行调节,以达到维持内部稳态的目的。
温度调控原理主要包括温度感受、温度调节以及热平衡三个方面。
一、温度感受温度感受是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作出反应的基础。
人体通过皮肤上的皮温感受器和体温感受器以及脑内部的温度传感器来对温度进行感受。
当外界温度变化时,皮温感受器感受到的温度变化信号会通过神经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发出调节指令。
体温感受器主要感受体内温度的变化,当体内温度升高或降低时,会通过体液循环系统传递相应的信号到体温调节中枢。
脑内部的温度传感器主要感受脑内温度,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脑内温度与体温之间的平衡。
二、温度调节温度调节是指机体在温度变化的刺激下,通过控制皮肤血管、汗腺、身体姿势、呼吸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变化来调整体温。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发出指令,使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并调整呼吸频率和姿势,以促进热量散发和减少热量吸收。
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体温调节中枢则会调整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并通过骨骼肌收缩产生热量等手段,来增加体温。
这些调节措施的目的是使机体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保持稳定的体温。
三、热平衡热平衡是指机体内外热量的平衡状态。
机体的热平衡维持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进行。
辐射是指机体的热量通过辐射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出去,传导是指机体的热量通过物体直接接触而传递,对流是指机体的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进行传递,蒸发是指机体通过皮肤散发水分来带走热量。
这些方式的选择和调节,使机体能够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保持内部稳态。
在温度调控中,机体会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温度调节机制,并通过各种反应来维护内部温度的稳定,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这种温度调控的原则是在保证机体内外热平衡的前提下,调节和维持体温的稳态。
通过温度感受、温度调节和热平衡三个方面的调节,机体能够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保持正常的温度稳定,确保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体温调节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体的腋窝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 ) (2)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 ) (3)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 )
(4)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 (5)男性的体温平均比女性高。( × ) (6)人的体温越高,代谢越旺盛。( × ) (7)人在高烧不退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 (8)人在寒冷时散热少于炎热时的散热量。(× )
结果。
3.主要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肝脏和 骨骼肌 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皮肤 是
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4.体温调节的机理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 冷觉感受器或温
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 体温调节 中 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1)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 收缩 ,进而减少散 热量;甲状腺 、 肾上腺 等分泌的激素量增多, 提高了 肝和骨骼肌 等细胞的代谢水平,引起机体
答案:C
3.思考探究 (1)当人处于 39 ℃高烧不退状态中,人体的 产热量和散热量呈现什么关系?
提示: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
(2) 试 分 析 在 剧 烈 运 动 后 出 现 “ 面 红 耳 赤”的原因。
提示:剧烈运动使机体产热增多,为维持体温 恒定,机体散热也会增多,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速 度加快,所以人会出现“面红耳赤”。
[解析] 解答该题应以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 解为基础,运用整体的观点和动态平衡的观点去 分析人的体温调节。
[答案] (1)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的热量 (2)不超过 1 ℃ 产热 散热 动态平衡 (3)37 ℃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填充:①冷觉感受器 ②温觉感受器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④相对恒定
第三节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2020版 必修3 第8单元 第2讲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

第2讲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考纲展示] 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考点一| 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1.体温调节(1)体温稳定的原理: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的结果。
(2)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3)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①温度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
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激素: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水和无机盐的调节(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其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
(2)人体内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与水平衡相比较,少了一个来源:人体代谢产生的;少了一个去路:呼气排出。
(3)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结构与激素①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②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a.产生部位:下丘脑。
b.释放部位:垂体后叶。
c.作用部分:肾小管和集合管。
d.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热觉或冷觉的产生是在下丘脑中。
(×)提示:热觉或冷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3)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提示:在此环境中产热仍等于散热。
(4)引起水平衡调节作用的因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5)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
(√)(6)抗利尿激素减少,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
(×)提示:应是抗利尿激素增多。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1)与体温调节有关的中枢都在下丘脑吗?提示;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

体温调节归纳总结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一个重要过程。
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产生和散发来确保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本文将对体温调节的机制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体温调节的机制1. 神经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的主要参与者是位于脑下部的视床核。
它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体温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视床核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少热量产生和促进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降低。
当体温过低时,视床核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热量产生和减少热量散发,从而使体温升高。
2. 内分泌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中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甲状腺素能够调节基础代谢率,影响体内的热量产生。
肾上腺素能够增加身体的糖原分解,从而增加能量代谢和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方法1. 汗腺散热:通过汗腺排出汗液,随着蒸发散发体内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这是人体最常见的散热方式。
当环境温度较高或者人体运动剧烈时,汗腺会被刺激增加出汗量。
2. 血管调节:通过扩张和收缩血管来调节热量的散发和保留。
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在低温环境下,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液流经体表的面积,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
3. 代谢调节:通过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热量的产生和散发。
新陈代谢速率的提高会导致热量的增加,降低体温;而低新陈代谢速率则会导致热量减少,升高体温。
三、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1.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增加人体的热量负荷,刺激汗腺排汗和血管扩张,促进热量散发。
而环境温度的降低则会减少体表的热量散发,使体温升高。
2.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减弱,体温较低,这是体温的低谷期。
而在清醒时,交感神经系统活跃,体温升高。
3. 年龄性别: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女性的体温调节相比男性稍差,激素变化会导致体温波动较大。
总结: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多种方式的热量散发,确保人体的体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体温调节生理学揭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体温调节是人体保持恒定温度的一种重要生理过程。
无论是在极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人体都能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适应和调节外界温度的变化。
体温调节生理学研究揭示了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反应机制和生理功能。
一、体温调节的原理体温调节是通过保持中心体温的稳定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恒定。
在人体内部存在一个温度调节中枢,这个中枢位于脑内的视床下核和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控制中心。
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这个中枢会通过神经信号和激素的调节,调整身体的热量产生和散发,以保持体温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二、对高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散发多余的热量,以降低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使得体表的血管容量增加,可以更多地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同时,人体会通过排汗来散热,从而通过蒸发的方式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另外,人体还通过增加呼吸和心率来提高新陈代谢速率,增加散热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三、对低温的反应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保持体温。
最常见的反应是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
这种收缩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寒冷空气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减少热量的散失。
同时,人体还会出现寒战的现象,这是一种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可以通过肌肉的运动产生热量来保暖。
此外,人体还会通过增加饮食来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四、体温调节失常的疾病体温调节失常会导致一些疾病,如发烧、低体温、中暑等。
发烧是由于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抵抗病原体的生长。
低体温则是指体温过低,常见于极寒环境暴露以及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中暑则是在高温环境中,由于体温调节失常,导致体温过高。
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温调节系统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体温调节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身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

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体温调节是人体维持稳定内环境的重要功能之一。
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保持体温在适宜范围内,这涉及到一套复杂的生理学机制。
本文将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并探讨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
一、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依靠中枢神经系统和周边组织器官的相互协调。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中包含一个称为“体温调节中枢”的特殊核团。
该调节中枢感知身体的温度变化,并通过神经信号来调节身体的温度。
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体温调节中枢将发出信号,促使身体采取保温措施。
例如,皮肤中的小血管会收缩,以减少体表散热;骨骼肌会通过颤抖产生热量。
此外,体温调节中枢还会刺激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
而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则发出信号,促使身体采取散热措施。
此时,血管扩张,使得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皮肤上的汗腺分泌大量的汗液,通过蒸发来帮助散热。
此外,体温调节中枢还会抑制甲状腺的功能,降低代谢率,从而减少热量产生。
二、体温调节的变化体温调节的生理学机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所变化,主要包括温度适应和体温调节的适应。
1. 温度适应温度适应是指人体在长期暴露于相同环境温度下,通过一系列适应性改变来维持体温稳定。
例如,在极寒的环境中,人体会逐渐适应寒冷,通过增加皮下脂肪层,增强代谢以产生更多的热量,并改变血液循环以保持体内温度。
2. 体温调节的适应体温调节的适应是指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通过调整体温调节的机制来适应环境。
例如,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对散热的需求增加,体温调节中枢会更快地刺激汗腺分泌,以促进体温下降。
三、体温调节的失调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发生异常时,就会出现体温调节的失调。
常见的体温调节失调疾病包括发热和降温失调。
1. 发热发热是指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感染、外界刺激或药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体温上升。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会提高机体的温度设定点,并通过促进热产生和抑制热散发来提高体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体温调节原理
人体的体温调节原理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等多个系统组成。
以下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原理的主要过程:
1. 中枢神经系统:人体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的下丘脑和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心。
当体温低于设定的正常范围时,体温调节中心会发出信号,促使体温升高。
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体温调节中心则会发出信号,促使体温降低。
2.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平衡体温的关键因素之一。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调节体温升高的过程,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方式来提高体温。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调节体温降低的过程,通过扩张血管、减少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3.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和调节体温调节相关的激素,如甲状腺素、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来影响体温的调节。
这些激素可以调节新陈代谢率、心率和血流量等生理过程,从而间接地影响体温。
4. 皮肤调节:皮肤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器官之一。
当体温升高时,血管扩张使皮肤血流增加,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散发体热,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当体温降低时,血管收缩使皮肤血流减少,从而减少耗散体热的方式,保持体温稳定。
综上所述,人体的体温调节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
肤等多个系统的协调作用来实现。
通过这些机制,人体能够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保持体温的稳定,并适应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