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杂志读书笔记

生物杂志读书笔记

【篇一:《中学生物学》读书心得】

《中学生物学》读书心得

--读《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

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

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

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

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

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

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

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

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高中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

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

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

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

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

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

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

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

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

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

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

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

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

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

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

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

义及范围。但在平时

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

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

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

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

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

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

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

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

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

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

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

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看了这篇文章有利于我们现在学习的教学设计,在做教学设计的时

候除了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新知识外,

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对重点的新概念要重点的与之前

学生可能接触过的错误的前概念区分,这也是我们这是以后真正去

给学生上课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

这篇文章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我们避

免不了,学生在进入高中的时候,已经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

物课接触、学习到了许多生物学科的知识,而且学生也会从互联网,平时生活学习到相关的生物知识,这些知识数量很多,有部分学过

的知识是因为当时知识水平不够而没有深入学习,只学习浅表,而

有一些信息是错误的,这就使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生物的时候会有

这些前概念的干扰。作为老师应利用各种方法,如课堂提问,及时

了解及发现学生是否有错误的前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受到干扰、误导,影响学习效果。

生物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与其他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文

章作者举例说明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在其中涉及的化学键在

化学学科中有学习到,而在政治学科中也有对“通货”的学习,老师

可以利用学科交叉,以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学生辨析前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在学习专业的知识外,也要相应的了解相

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使自身的知识面更广,利用更多的知识来丰

富课堂的教学。

虽然有时候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会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

困扰,但只要正确处理,前概念也能为生物教学服务。这就需要老

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前一个概

念时能为后面概念的学习作铺垫,学习后面概念时能以先前学过的

概念为例,巩固前后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体系。在这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作为教师,为了

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一些概念,通常会举例,打比方等,这时要特别

注意自己举的例子是否合适,要避免因为教师不经意的失误也可能

成为干扰学生以后学习的前概念。

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面的知识,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看这些相关的杂志报刊书籍能使我了

解到更多的新的知识,与时俱进,汲取其中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充实

自己,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篇二:《走进名师课堂——初中生物》读书笔记】《走进名师课堂——初中生物》读书笔记为了丰富业务知识,提高

教学水平,我选择了《走进名师课堂——初中生物》这本书,翻开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吸引了我,一篇篇精彩的教学设计,令人佩服

得五体投地。新颖的教学方法让人望尘莫及。读着这书,就好像有

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她偱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

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名师们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并落实在课

堂实践中,展示了他们如何理解、把握和处理生物学科新课程教学

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为广大初中生物教师提供一个从教育理念到教

学实践的引领和示范。我如饥似渴,贪婪地读了一篇又一篇,感受

颇深。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

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构建,他不仅是一种认知活

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

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新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对知识的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

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

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这种新理念。

一篇篇精彩的教学设计生动的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每一篇又

不失个人风格、特色,亮点很多,如繁星闪烁,令我赞叹、钦佩。

我的心中也荡漾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呈现出和谐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令

人震撼的课堂生命力。我深深的感悟到在21世纪要如何做老师,如

何做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优秀的老师,要走很长的路。

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

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们大多凭借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以及

创新精神,从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般来说,一节课中,通常有三个容易走神的“关键时期”:一是刚

开始上课时。这时,学生因为课间活动,心理和情绪往往处于兴奋

或不稳定状态;二是一堂课大约进行到一半时,学生的神经处于相

对抑制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三是临近下课的几分钟,学生注意

力分散,精神比较疲惫。

还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形成新的刺激,

在其大脑中形成新的兴奋点,使教学活动又一次活跃起来。

有爱才有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爱,一个不能去爱自己学生的老师,

任其有多么渊博的学识和超强的能力,也不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

神的好老师的。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受到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的

老师,除了他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精湛的专业水平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心中有爱,有着对自己的学生无私而博

大的爱,这也是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在。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

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

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

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

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从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中

可以看出,这些新理念都能融入其中。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使

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注意

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我要做的就是赶紧行动起来,更认真的搞好教学工作,并努

力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教研和教改活动,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会尽我所能,取这些优秀教师之所长,应

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读书笔记】

分子生物学读书笔记

第1篇化学和遗传学

第1章孟德尔学派的世界观

知识点:

1. 孟德尔定律是什么?

答:显性和隐性基因都是独立传递的,并且在性细胞形成过程中能

够独立分离。这个独立分离规律(principle of independent segregation)经常被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

基因存在,并且每一对基因在性细胞发育过程中,都可以独立地传

递到配子中。这一独立分配律(principle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经常被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

第2章核酸承载遗传信息

知识点:

1. 中心法则:

答:1956年,crick提出将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称为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转录翻译

复制 rna

其中,箭头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环绕dna的箭头代表dna

是自我复制的模板。dna与rna之间的箭头表示rna的合成(转录,transcription)是以dna为模板的。相应地,蛋白质的合成(翻译,

translation)是以rna为模板的。更为重要的是,最后两个箭头表

示的过程,只能单方向存在,也就是说,不能由蛋白质模板合成rna。也难以想象由rna模板合成dna。蛋白质不能作为rna的模板已经

经受了时间的验证,然而,正如我们将在第11章中要提到的,有时rna链确实可以作为互补的dna的模板。这种与正常信息流的方向

相反的事例,与大量的以dna为模板合成的rna分子相比,是非常

少见的。所以,大约50年前提出的中心法则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基本

正确的。

第3章弱化学作用的重要性

知识点:

1. 弱化学键主要有4种:

答:范德华力, 疏水键, 氢键及离子键。

2. 弱化学键的作用:

答:介导了到分子内/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分子的形状及功能。

第4章高能键的重要性

知识点:

1.蛋白质与核酸的形成:

答:蛋白质是氨基酸间通过肽键连接, 核苷酸间通过磷酸二脂键连接

而形成核酸。以上2种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形成都是由高能的 p~p水

解提供能量, 对反应前体进行活化。

2. atp的作用:

答:atp被称为生物的能量货币, 其上储存的高能磷酸键可以直接为

生物反应供能。

第5章弱、强化学键决定大分子的结构

知识点:

1. 强化学键的作用:

答:核酸(dna/rna)和蛋白质都是由简单的小分子通过共价键组成的高分子。这些小分子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其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功能。

2. 弱化学键的作用:

答:核酸(dna/rna)和蛋白质的三维空间构型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弱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和维持。除少数特例外,对这种弱的相互

作用的破坏(如加热或去污剂),即使不破坏共价键,都将会破坏

其所有的生物活性。

3.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答:1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多肽链中氨基酸的线性顺序。3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多肽链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

空间结构。可用x射线晶体衍射和核磁共振术进行测定。

4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多亚基蛋白所形成的结构。

第2篇基因组的维持

第6章 dna和rna的结构

知识点:

1. dna由多核苷酸链构成:

答:通常dna最重要的结构特征是两条多核苷酸链

(polynucleotide chain)以双螺旋的形式相互缠绕。双螺旋两条单链的骨架是由糖和磷酸基团交替构成的;碱基朝向骨架的内侧,通

过大沟和小沟可以接近碱基。dna通常是右手双螺旋。大沟中有丰

富的化学信息。多核苷酸链以磷酸二酯键为基础构成了规则的不断

重复的糖-磷酸骨架,这是dna结构的一个特点。与此相反,多核苷

酸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却是无规律的,碱基排列顺序的不规则性加

上其长度是dna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

习惯上,dna序列由5’端(在左边)向3’端书写,一般5’端是磷酸

基而3’端是羟基。

2. 双螺旋的两条链序列互补:

答: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和胞嘧啶(c)配对的结果是使两条相互缠绕的链上的碱基序列呈互补关系并赋予dna自我编码的特性。

3. 碱基会从双螺旋中翻转出来:

答:有时单个的碱基会从双螺旋中突出,这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叫做

碱基翻出(base flipping)。

4. dna双链可以分开(变性)和复性:

答:当dna溶液温度高于生理温度(接近100℃)或者ph较高时,互补的两条链就可分开,这个过程称为变性(denaturation)。dna

双链完全分开的变性过程是可逆的,当变性dna的热溶液缓慢降温,dna的互补链又可重新聚合,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由于变性的dna

分子具有复性的能力,因此来源不同的两条dna分子链通过缓慢降

温也可形成人工杂交分子。在第20章里,两条单链核酸形成杂交分

子的能力被称为杂交(hybridiztion)。这是分子生物学中几项不可

缺少的技术的基础。例如,southern印迹杂交(第20章)和dna

芯片分析(第18章,框18-1)。

由于双螺旋dna的光吸收比单链dna少40%。当dna溶液温度升

高到接近水的沸点时,光吸收值(absorbance)在260nm处明显

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hyperchromicity);而减色效应则

是因为双螺旋dna中的碱基堆积降低了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吸光度增加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叫做dna的熔点(melting point)。

5. 连环数由扭转数和缠绕数共同决定:

答:连环数(linking number)是指要使两条链完全分开时,一条

链必须穿过另一条链的次数(用lk表示)。

连环数是扭转数(twist number,用tw)和缠绕数(writhe number,用wr表示)这两个几何数的总和。扭转数仅仅是一条链

旋绕另一条链的螺旋数,即一条链完全缠绕另一条链的次数。在三

维空间里双螺旋的长轴经常重复地自我交叉,这称为缠绕数。

6. 细胞中dna呈负超螺旋的意义:

答:负超螺旋含有自由能,可以为打开双链提供能量,使dna复制

和转录这样的解离双链的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因为lk=tw+wr,负超

螺旋可以让双螺旋扭转数减少,负超螺旋区域因而有局部解旋倾向。因此,与松弛态dna相比负超螺旋dna更易于解链。

7. 拓扑异构酶有2种基本类型:

答: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可以催化dna产生瞬时单链或

双链的断裂而改变连环数。拓扑异构酶Ⅱ通过两步改变dna连环数。它们在dna上产生一瞬时的双链缺口,并在缺口闭合以前使一小段

未被切割的双螺旋dna穿过这一缺口。拓扑异构酶Ⅱ依靠atp水解

提供的能量来催化这一反应。相反,拓扑异构酶Ⅰ一步就可以改变dna的连环数,其作用是使dna暂时产生单链切口,让未被切割的

另一单链在切口接合之前穿过这一切口。与拓扑异构酶Ⅱ相比,拓

扑异构酶Ⅰ不需要atp。

原核生物还拥有一种特殊的拓扑异构酶Ⅱ,通称为促旋酶,它引入

而不是去除负超螺旋。

8. rna的结构与功能:

答:rna与dna的3个不同之处:

第一,rna骨架含有核糖,而不是2’-脱氧核糖,也就是说在核糖的

c2’的位置上带有一个羟基。

第二,rna中尿嘧啶(uracil)取代了胸腺嘧啶,尿嘧啶有着和胸腺

嘧啶相同的单环结构,但是缺乏5’甲基基团。胸腺嘧啶实际上是5’

甲基-尿嘧啶。

第三,rna通常是单多聚核酸链。

从功能上讲,mrna是从基因到蛋白质合成的媒介,trna作为mrna

上密码子与氨

基酸的“适配器”,同时,rna也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另外,rna还

是一种调节分子,通过和mrna互补序列的结合对翻译过程进行调控;最后,还有一些rna(包括组成核糖体的一种结构rna)是在细胞中

催化一些重要反应的酶。

9. 碱基对也可以发生在不相邻的序列中,形成称为“假结”(pseudoknot)的复杂结构。

10. rna具有额外的非watson-crick配对的碱基,如g:u碱基对,这个特征使rna更

易于形成双螺旋结构。

11. 一些rna可以是酶类:

答:rna酶被称为核酶(ribozyme),具有典型酶的许多特性:催

化位点、底物结合位点和辅助因子(如金属离子)结合位点。

最早被发现的核酶是rnasep,一种核糖核酸酶,参与从大的rna前

体生成trna。 mrna前体、trna前体和rrna前体间插序列即内含子(intron)的切除过程称为rna的剪接(rna splicing)。

12. rna的功能有哪些?

答:(1)有些rna本身就是一种酶,具有调节功能;

(2)rna是一种遗传物质(主要为病毒的遗传物质);

(3)rna可以作为基因和蛋白质合成的中间体;

(4)rna可作识别子(如:mrna);

(5)rna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分子主要通过序列互补结合阻止蛋白质

的翻译。

第7章染色体、染色质和核小体

知识点:

1. 一些概念:

答:(1)染色体(chromosome):在细胞中dna是和蛋白质结

合存在的,每条dna及其结合的蛋白质构成一条染色体(chromosome)。

(2)核小体(nucleosome):dna与组蛋白结合所形成的结构称

为核小体(nucleosome)。

(3)染色体是环状或线状的。

(4)基因组密度的简单衡量方法是每mb基因组dna上基因的平

均数目。

(5)突变基因和基因片段是由于简单的随机突变或在dna重组过

程中的错误所造成的。假基因则是因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的作用而形成。

2. 每个细胞都有特定的染色体数目:

答:大多数真核细胞是二倍体(diploid),也就是说,细胞中每条

染色体有两个拷贝。同一个染色体的两个拷贝叫做同源染色体(homolog),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但是,一个真核生物中的所

有细胞并非都是二倍体,某些细胞是单倍体或多倍体。单倍体(haploid)细胞每条染色体只有一个拷贝,并且参与有性生殖(例如,精子和卵子都是单倍体细胞)。多倍体(polyploid)细胞中每

条染色体都超过两个拷贝。

3. 基因组大小与生物体的复杂性相关:

答:基因组的大小(单倍染色体中dna的长度)在不同的生物种有

相当大的变化。由于生物的复杂性越高所需的基因也就越多。因此

基因组的大小与生物体的复杂性相关也就不足为奇。

4. 导致真核细胞中基因密度降低的因素:

答:首先,当生物体的复杂性增加时,负责指导和调控转录的dna

区段——调控序列(regulatory sequence)的长度显著增长;其次,在真核生物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通常是不连续的。这些分散的非蛋

白质编码区段称为内含子(intron)。内含子转录后通过rna剪接(rna

splicing)的过程从rna中删除。

5. 人的基因间隔区序列主要由重复dna构成:

答:几乎一半的人类基因组由在基因组中重复多次的dna序列组成。重复dna一般有两种:微卫星dna和基因组范围的重复序列。微卫

星dna(microsatellite dna)由非常短的(小于13bp)串联重复

序列构成。基因范围的重复序列(genemo-wide repeat)要比微卫

星大得多,尽管这些重复有许多种类,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都是转座元件(transposable element)。

转座元件是指能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序列,这

个过程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6. 真核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着丝粒、端粒和复制起始位点:答:(1)复制起始位点(origins of replication)是dna复制机制集合并起始复制的位点。

(2)着丝粒(centromere)是dna复制后染色体正确分离所必需的。与复制起始位点相似,着丝粒指导一个精细的蛋白质复合体的

形成,此结构也称为动粒(kinetochore)。

(3)端粒(telomere)位于线性染色体的两端。端粒通过一种特

殊的dna聚合酶——端粒酶(telomerase)来完成线性染色体末端

的复制。

7. 细胞周期及有丝分裂:

答:细胞完成一轮分裂所需要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大多数真核细胞的分裂会使子代细胞维持与父本细胞一致的染色体

数目。这种分裂类型称为细胞的有丝分裂(mitotic cell division)。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可以分为4期:g1、s、g2和m。

dna合成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合成期或s期(synthesis或s phase),导致每条染色体的复制。复制后配对的每条染色体叫做一条染色单体(chromatid),配对的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通过一个叫做黏粒(cohesin)的分子聚在一起,这一过程称为姐妹染色单体的聚集(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染色体的相

互分离。

染色体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有丝分裂期或m期(mitosis,m phase)。

8. 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

答:见书p151图7-15和p153图7-16。

9. 核小体是染色体的结构单位:

答:在真核细胞中大多数dna被包装进核小体。核小体由8个组蛋

白所形成的核组成,dna缠绕在组蛋白核上。每个核小体之间的

dna(“念珠”上的“线”)叫做连接dna(linker dna)。

与核小体结合最紧密的dna叫做核心dna(core dna),它像缠绕

线轴一样盘绕组蛋白八聚体约1.65圈。

10. 组蛋白是带正电荷的小分子蛋白质:

答:组蛋白是目前所知的与真核dna相关的丰度最高的蛋白质。真核细胞一般包括5种组蛋白:h1、h2a、h2b、h3和h4。

在每种核心组蛋白中都存在一个保守区域,称为组蛋白折叠域(histone-fold domain),调节这些组蛋白中间体的组装。

每个核心组蛋白有一个n端延伸,称为“尾巴”,这是因为它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构,而且是完整的核小体中易接近的部分。

11. 许多不依赖于dna序列的接触介导核心组蛋白与dna间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