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但是在生活与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因为语
言存在句子偏误。

这些偏误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交流,让他们感觉困难与尴尬。

在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外国留学生的句子偏误,并分析其原因。

1. "I like much the tea in China."
这句话中的问题在于使用了much,而这个词应该是在询问数量的情况下使用的。

如果要表达"很喜欢",应该使用like very much。

此外,使用the也会让句子含义变得奇怪,因为没有明确指代的茶。

所以,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like Chinese tea very much."
直接翻译,这句话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使用了since而不是for,同时也没有使
用present perfect。

正确表达应该是"I have been learning Chinese for three months."
4. "She made my food spicy too much."
这句话中的问题在于使用了too much,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oo spicy。

同时,food是不可数名词,应该在前面加上a little。

所以这个句子应该是"She made my food a little too spicy."
这些句子偏误的原因大多是语法错误或意思表达偏差。

学习者应该多注意语法和语言
表达,提高对汉语的理解和熟练度,以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
解。

最新《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最新《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

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

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1.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了!”2.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例如:1.他觉得一点儿累。

2.他打完篮球,一点儿累。

3.我的头一点儿疼。

二、偏误的分类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语音偏误2.词汇偏误3.语法偏误4.语篇偏误5.语用偏误6.文字偏误例如:1.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你爸爸几岁了?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一)外因: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1.母语负迁移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

例如:(1)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I’ll meet him in my office.)“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不要生气我。

(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đưng tuc tôi .别生气我)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成语习得偏误分析导言: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汉语的成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也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

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这些偏误源于对成语的理解不够深入,或是将母语语法结构直接套用到汉语成语上,导致了成语使用的不准确和误解。

本文将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留学生在汉语成语习得中的偏误现象,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语言深层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一、成语意义的误解留学生学习汉语成语时,由于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往往会出现对成语意义的误解。

“画蛇添足”是一个常用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但是有些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画蛇,又加上了足”,认为是做了正确的事情。

这种误解源于对成语的字面意思看待,没有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

为了解决这种偏误,留学生应该多与母语人士交流,多阅读汉语经典文学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真正意义。

二、成语搭配的误用由于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结构不同,留学生也会出现成语搭配的误用。

“不可思议”这个词在英语里表示“惊人的”、“难以置信的”,但是当留学生将其直译为“unbelievable”时,却与汉语成语“难以置信”有一定的区别。

这就是典型的语法结构差异导致的偏误。

要解决这个问题,留学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多接触汉语语境,提高对汉语成语的搭配用法的敏感度。

二、对比分析及改进建议一、对比分析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的过程中,会受语言深层结构差异的影响,出现成语意义的误解和成语搭配的误用。

这是因为母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成语的时候产生偏误。

二、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提高汉语成语敏感度。

留学生应该通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接触汉语成语的用法,提高对成语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2. 深入了解汉语文化。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汉语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语言,语法结构独特,对外国人学习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见的语法偏误。

一、汉语句子结构的错误汉语句子的结构与英语等西方语言存在较大差别,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出现句子结构错误的情况。

例如,他们经常将状语放在主语后面,导致句意不清。

正确的句子结构应该是“主语+谓语+状语”。

二、动词时态的误用外国人学习汉语时经常出现动词时态错误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母语动词的时态用法与汉语不同,需要适应汉语中表达时间的方式。

例如,他们经常使用“了”表示过去事件,而不是使用正确的过去时态。

需要注意的是,“了”只是表示动作的完成,而不一定表示过去。

三、量词的误用汉语中存在很多量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往往容易出错。

他们经常使用错误的量词或者不使用量词。

例如,他们会说“我有两个猫”而不是“我有两只猫”,或者说“我买了苹果”而不是“我买了几个苹果”。

正确使用量词可以使句子更加准确和地道。

四、语序的错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常出现语序错误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母语语序与汉语不同,需要适应汉语的语序特点。

例如,他们经常将疑问词放在句子的末尾,而不是放在句子的前面。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疑问词+主语+谓语+其他成分”。

结论: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会出现语法偏误,主要是因为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导致的。

要克服这些偏误,外国人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并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不断纠正错误。

同时,教师在教授汉语时应注重帮助外国人解决语法问题,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

总结: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常出现语法偏误,主要包括句子结构的错误、动词时态的误用、量词的误用和语序的错误。

要克服这些偏误,外国人需要深入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并通过语言交流和教师的指导来纠正错误。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一、引言汉语是一门语序非常灵活的语言,语序的准确使用对于理解和表达意思至关重要。

对于泰国留学生来说,汉语的语序是他们常犯的错误之一。

本文将从泰国留学生常见的语序偏误出发,进行分析并提供改进建议。

二、主要问题1. 主谓宾语的顺序混乱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将主谓宾语的顺序颠倒。

他们可能会说“我买书”而不是“我买的书”,或者说“他吃饭”而不是“他吃的饭”。

2. 疑问句的语序错误在疑问句中,泰国留学生经常将句子中的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置在主语之后。

他们可能会说“你可以来吗?”而不是“你可以吗来?”,或者说“他有时间去参观吗?”而不是“他有时间吗去参观?”这种错误的语序使得疑问句的意思不清晰。

3. 修饰语的位置不当对于修饰语的使用,泰国留学生经常将修饰语放在名词之前,而不是正确地放在名词之后。

他们可能会说“他高个子的一个人”而不是“他一个高个子的人”,或者说“在他的房子里有一个大的电视”而不是“在他房子里有一个电视大”。

三、分析原因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语序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汉语和泰语的语序不同汉语和泰语的语序存在较大差异。

泰语是一种SVO(主-谓-宾)语序的语言,而汉语的语序则相对比较自由。

这种语序的差异导致了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将语序从泰语中直接翻译过来,并且忽视了汉语的语序特点。

2. 语法知识的不足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对于汉语的语法知识了解不够充分。

他们缺乏对于名词、谓语、宾语等在句子中位置的准确理解,从而导致了语序的错误使用。

3. 学习方法的问题部分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过于依赖于课堂教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们往往只重视对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而忽视了对语序的练习和掌握。

这种学习方法的问题导致了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语序偏误的现象。

四、改进建议为了帮助泰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序,我们可以提供以下几点改进建议:1. 比较汉语和泰语的语序差异学习者可以通过比较汉语和泰语的语序差异,了解到两种语言在语序上的不同之处。

外国留学生中文作文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中文作文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中文作文语法偏误分析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它不同于失误,失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本文以72篇留学生作文为语料,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偏误,并按照鲁健骥(1994)的分类,把偏误分为遗漏、错序、误代、误加四大类。

这四种类型从语法形式上进行分类,一般进行偏误分析都以此为框架。

通过对这些偏误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也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留学生语法偏误的类型偏误类型主要有四种:遗漏、错序、误代、误加。

从留学生的作文中也可以归纳出这四种偏误类型。

(一)遗漏偏误。

遗漏表现为框式结构缺少对应、附加成分的遗漏和意义较虚的词被遗漏。

框式结构包括短语结构以及配对使用的关联词。

关于附加成分的遗漏,鲁健骥认为,词尾、结构助词等容易被遗漏。

如,“得”、“的”、“了”等。

⒈“着、了、得”遗漏:⑴听他的话你一定想:“那有什么可害羞,他要感觉自豪才对。

”⑵如果你现在摔倒了那赶快站起来吧。

因为成功,正在前面等你。

⑶十年后,他成一个大学生,在每年他都是一次名。

⒉“的”遗漏:⑴比如我国家以前经济还没发展,技术也很落后。

⑵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两个方面,好方面和坏方面。

⑶在这道路上,往往不是平坦和顺利。

在汉语中,形容词、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人称短语等作定语时后边要用结构助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要用“的”(刘月华1983)。

(二)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

主要有结构顺序错误和逻辑顺序错误两种。

结构顺序错误分前置错误和后置错误。

前置错误是把该放在后面的成分放到了前面。

⒈状语的错序:⑴「也」我看报纸和课外的书。

⑵可能上帝「也」创造人的时候这样想的。

这类偏误主要是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

由于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时间和处所状语常常放在句末。

所以留学生常常出现这类错序的情况。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常常犯以下几种偏误:
1.汉字写错:
初学者往往对汉字的结构和笔画不熟悉,容易写错。

比如,“的”字易写成“得”,“是”字易写成“士”,“玩”字易写成“宛”等。

2.词义混淆:
初学者对一些近义词的区别不清楚,容易混淆。

比如,“高兴”和“快乐”,“会”和“能”,“看”和“看见”等。

3.词语搭配错误:
初学者对词语的搭配不熟悉,容易用错。

比如,“喝饭”应为“吃饭”,“穿上”应为“穿衣服”等。

4.词序错误:
初学者对汉语的语序不熟悉,容易将句子的词序颠倒。

比如,“我喜欢看电影”写成“喜欢我看电影”。

5.读音错误:
初学者对一些汉字的读音不熟悉,容易发音错误。

比如,“是”字的音读为“shì”而不是“shī”,“学”字的音读为“xué”而不是“xuè”等。

为了避免以上偏误,初级留学生应重视汉字的学习,多做练习题来熟悉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加强对近义词的学习,尤其是区分词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多积累词语的搭配用法,通过阅读和听说来加深记忆;多练
习句子的构造和语序,注意语法规则的应用;并在听说训练中特别注意读音准确性,多听多模仿。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语序偏误分析
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由于汉语与他们的母语泰语在语言结构和语序上存在差异,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语序偏误。

本文将从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谓宾语的语序偏误
泰语的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的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这一点容易导致泰国留学生的语序偏误。

一个泰国留学生可能会说:“我吃饭”(I eat rice),而正确的汉语语序应该是“我吃饭饭”(我吃饭)。

二、形容词的语序偏误
在形容词的修饰上,泰语通常将形容词放在名词后面,而汉语的语序是先形容词后名词。

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出现形容词的语序偏误。

一个泰国留学生可能会说:“我的书红色”(My book is red),而正确的汉语语序应该是“我的红色书”(我的红色的书)。

四、疑问句的语序偏误
在疑问句中,泰语通常使用助动词或疑问词在句首来表示疑问,而汉语通常使用助动词或是把动词提前来表示疑问。

这一点也容易导致泰国留学生的语序偏误。

一个泰国留学生可能会说:“你要喝什么?”(You drink what?),而正确的汉语语序应该是“你要喝什么?”(你想要喝什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出现语序偏误。

这是由于汉语与泰语在语言结构和语序上的差异所导致的。

为了纠正这些语序偏误,我们建议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应注重语法的学习和运用,并且多进行听说训练以提高自己的汉语语感。

可以通过与汉语母语者进行交流和纠正来改正语序偏误。

相信在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中,泰国留学生的汉语语序偏误将逐渐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分析作者:张志远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2期【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留学生会犯一些系统性的、相似的语法错误,这些语法错误往往是有规律可寻的。

但这些语法错误又不同于本国学生学习母语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它仅存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本篇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中心,以“中介语”理论为基础,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分析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的原因、类型和对策,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一、偏误分析的概念及其发展状况所谓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而中介语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都认为语言是一个转换生成的创造系统,只能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获得,并且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产生偏误是不可避免的。

三、常见的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类型及对策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偏误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成分缺失,也称遗漏或缺省,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另一类是成分多余,也称误加,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和不理解复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导致的。

(一)成分缺失成分缺失,也称遗漏或缺省,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1、单句的缺失偏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最大(1)缺失意义比较虚的语素。

例如:① *我应该把这只箱(子)拿上来。

② *有人在外(边)等你。

例①缺失的是名词的构词语素“子”。

此例来源于母语为日语的学习者,在日语中表示同一意义的名词只有一个语素“箱”,因此学习者在使用汉语“箱子”一词时易缺失后一语素“子”。

例②缺失了方位词的构词语素“边”。

此例来源于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韩语中与汉语“外”对应的词可以单独使用,而汉语中“外”后要加语素“边”、“面”或“头”,才能自由使用。

对策: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汉外词汇对比学习工作,熟读熟记与母语相对应的词汇。

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缺失意义较虚的词。

例如:① *他(到)图书馆看书去了。

② *他天天(都)很高兴。

例①来源于母语是韩语学习者。

韩语中与汉语介词功能相当的是助词,但是韩语助词在句中的位置与汉语介词正好相反,汉语出现介词的位置,在韩语中缺少对应。

所以学习者缺失了介词“到”。

例②受母语影响,缺失了表示总括的副词“都”。

对策:汉语缺乏形态,较多的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汉语虚词的重要性,掌握各种汉语虚词的用法。

(3)缺失短语的构成成分。

例如:① *有一条蛇掉进缸(里)。

② *从明天(开始),我要努力学习汉语。

例①和例②均来源于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

例①缺失的是方位短语中的方位词“里”,原因在于汉语中普通名词和方位词组合起来,才能表示处所,而该句对应的英语句子“A snake fell into the vat.”中,没有和“里”相对应的词语。

例②缺失的是与介词相照应的动词“开始”,因为在英语中介词“from”后没有类似于“开始”的词语。

对策: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汉外短语、介词对比学习工作,熟读熟记与母语相对应的词汇、短语。

(4)缺失特殊句型或句式中的成分。

例如:① *我看(见)他了。

② *我被他们抬了(起来)。

例①缺失的是动词谓语句中的结果补语,比较相应的英语句子“I saw him.”可以看出“saw”这一个单词已经涵盖了汉语“看见”这一动补短语表达的语义。

例②缺失的是“被”字句中的补语。

母语为韩语学习者常会缺失动词后面的补语成分,是因为韩语被动句中的动词性成分能够以简单形式出现。

对策: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汉外句型对比学习工作,熟读熟记与母语相对应的句型及成分。

2.复句的缺失偏误主要受分句间语义关系的影响复句的缺失偏误主要受分句间语义关系的影响,缺失的多为句间起关联或照应作用的成分,以及受上下文限制本应该承载一定信息的成分。

主要表现为每个分句内部没有明显的语法问题,但是整个复句看起来,却显得语句不通、语义不明。

(1)缺失关联词语。

例如:①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也)要买这本书。

② *如果大脑停止工作,生命(就)结束了。

充当关联词语的副词、连词,表示的意义较虚,而且在学习者的母语中没有对应的成分,因此容易被缺失,如例①缺失关联词语“也”,例②缺失关联词语“就”。

汉语中表示并列和承接关系的复句常常不用关联词语,但是其他关系的复句一般不能缺少关联词语,否则表义就不清楚了。

对策:理解复句间语义关系,加强关联词语的学习、理解。

(2)缺失代词。

例如:① *去年在加州学习,我有十个同屋,我跟(这)十个最要好的朋友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

例①缺失指示代词“这”,因为第三个分句中的“十个最要好的朋友”和第二个分句中的“十个同屋”指的是同一群人,前面需加指示代词“这”,才能使上下文衔接起来。

这是条很特殊的规则,而教材中往往没有提及,学生因不了解规则而出现缺失偏误。

对策:理解复句间语义关系,加强代词的学习、运用。

(3)缺失其他成分。

例如:①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更)写不好。

② *天气虽然好了,但是(仍要)注意身体。

例①缺失了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更”,例②缺失了表示情况或状态持续不变的副词“仍”和助动词“要”,这些词都承载了新的信息,缺失后,使原句表义不明。

究其原因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得还不够充分,不能自如地用较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只能简化要表达的语义内容以适应简单的句子形式。

对策:加深对汉语的虚词理解掌握。

(二)成分多余成分多余,也称误加,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1、单句中的误加主要是受目的语规则泛化的影响和母语的干扰(1)误加语素。

例如:①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汉语中常把词尾“们”附加在名词后,表示复数,但是名词前面不能再加表示确指的量词。

例①名词“学生”已经有了确定的数量词“十五”,因此后面不应再加“们”。

这是学习者因规则泛化而产生的误加。

对策:给学生讲清楚汉语语法规则的适用范围、条件,例如“们”后缀所代表的意义和使用的条件等尽量减少规则泛化。

(2)误加意义比较虚的词。

“了”和“的”是汉语学习的两个难点,用与不用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

比如,“了”通常分为两个,一个是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时态助词“了”(一般通称为“了1”),一个是出现在句末的语气词“了”(一般统称为“了2” )。

学生在使用时会出现以下偏误:① *我昨天不在[了]家。

② *时间过得很快[了],我到上海已经3个多月了。

例①中的动词“在”不是动作动词,不具有完成义,不能加“了”。

例②的前一分句带有程度补语,用来说明事情发展的状态,并非强调完成,也不能加“了”。

对策:要通过具体语境辨析汉语虚词“着、了、过”的用法,让学生理清每一个汉语虚词的使用条件,减少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3)误加句型、句式的标志性成分。

汉语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分为无标记和有标记两类,它们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比如当句中的施受关系明确,施事不必或不便出现时,常常使用无标记被动句。

可学生由于将汉语中的被动句与母语中的被动句相对照,常常误加被动的标记“被”字。

例如:① *字典[被]送给小王了。

例①中“字典”和“小王”显然都是动词“送”的受事,而施事没有出现,这时不应加“被”。

汉语中的充当谓语的动补短语有三种类型:不能用“得”的,必须用“得”的,用“得(不)”与不用“得(不)”构成平行格式的。

数量补语、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不用“得”;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都要加“得”;程度补语的否定形式也加“得”,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不加“得”。

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这些规则之前,常泛化“得”的使用范围。

例如:② *那件事我做[得]不了。

例②混用了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和程度补语的否定形式,误加“得”。

对策:熟练掌握汉语短语、句型的标志性成份,例如介词“被”、虚词“得”的意义和用法等,减少目表语言的规则的过度泛化和母语规则的负迁移。

(4)误加特定句法环境中不应出现的成分。

如:① *这辆车又[很]好又[很]便宜。

② *他被派到北京[做]调查名胜古迹去了。

一般情况下,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充当谓语时前面要加程度副词。

可是例①使用并列结构“又……又”,表示两种情况的并存,“又”连接的形容词前不能加程度副词。

因此学习者常因泛化前面的规则而出现偏误。

例②是一个被动态的连动句式。

动词“做”的误加是因为学习者套用了“做调查”和“调查名胜古迹”这两个动词短语。

对策:教学生辨析汉语副词的用法及搭配,减少目标语言泛化的影响。

2.复句的误加偏误主要与句子间的照应关系有关误加会使分句的时间关系、逻辑关系等内在关系发生矛盾,从而使句子语义不清。

(1)关联词语的误加。

例如:① *我一到北京[以后],就给你打电话。

例①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

关联词语“一……就……”和“以后”是一对时间概念不同的词语,用“一……就……”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时间间隔短,用“以后”,表示第二件事在第一件事之后发生,时间上有先后。

因此,如果用“一……就……”,就要去掉“以后”。

对策:辨析关联词语的用法,理解关联词语所表达的特殊句意。

(2)省略成分的误加。

例如:① *我认识几个中国朋友,他们很聪明,[他们]日语说得很好,[他们]也很熟悉日本的文化。

② *我买了咖啡,不过我还没有喝[咖啡]。

例①的第三和第四个分句都误加了“他们”,例②第二个分句误加了“我”和“咖啡”,不仅使语义显得啰嗦,而且使结构显得松散。

对策: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的句子的省略习惯,汉语重复相同的主语和宾语在下文当中都会省略,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3)其他成分的误加。

例如:① *前两天[太]热[了],这两天更热。

例①后一分句带有表示比较的副词“更”,前一分句应该是对事物的客观说明,不应该使用带有夸张语气的格式“太……了”。

对策:深刻理解分句间的语义关系、逻辑关系,理解动态助词“着”、“了”、“过”的用法。

四、总结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伴随习得过程的始终。

学习者正是通过地克服偏误学会语言的。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偏误要端正态度,要认识到偏误对语言习得过程的意义,鼓励学习者积极进行语言交际并帮助学生改正偏误。

本篇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中心,以“中介语”理论为基础,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及其发展状况,分析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的原因、类型和对策,我们得出留学生汉语语法成分偏误主要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以及不理解语义关系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