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臣墓志铭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王尧臣墓志铭》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王尧臣墓志铭》真题含答案(2013·辽宁卷·T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
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
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C.多格.不行格:搁置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答案】选A。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二)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6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6分)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
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
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
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
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
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
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
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
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
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
”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
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
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
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专题3.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必修三、四)(提高篇)-锦此一鲤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王珂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
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
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
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计时。
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
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
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
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粗绳子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
“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
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
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圹志等。
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
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
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
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
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
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
选自《唐才子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选自《唐才子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节选自《唐才子传》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致仕:退休或辞职回家。
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十 文言文.pdf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
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古诗文中的含义作者:程立海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9年第03期在古诗文阅读考查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重要的内容,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单个字词的解释、句子翻译中的实词落实,以及内容理解等方面。
题型有填空、选择、简答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
考生应尽可能地做到目标明确,各个击破,不留死角,融会贯通,灵活迁移,达成目标。
为在高考考场上出色发挥,做好充分准备。
一、(《史弼传》)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诏书疾恶党人(2)乃豫敕断绝书属(3)明府摧折虐臣(4)九死不恨解析:本题考查的即是解释常用文言实詞的含义。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调动日常学习的知识积累,联系课文中讲授的相关义项,再结合上下句及语境来判断各个实词的意义,将熟知的义项带入句子,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来推断,如果能够解释通顺,则为正确解释。
答案:(1)憎恨。
(2)预先。
(3)打击。
(4)遗憾。
二、(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
B. 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 多格不行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
解析:著令,是规章制度之义。
答案:A。
三、(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意思是,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为“制度、规定”。
答案:C。
【提升攻略】一、“内”“外”迁移法。
就是把课内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灵活地迁移、“套用”到高考文言文语段的阅读与解题中去,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乃徙公治之”一句中,要求解释其中的“徙”,就与课文《淮阴侯列传》中“徙齐王信为楚王”一句的“徙”含义一样,都是“调任”、“调职”的意思。
义虎记清·王猷定文言文阅读答案

义虎记(清·王猷定)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17—21题。
(19分)义虎记(清·王猷定)辛丑春,余客会稽,集宋公荔裳之署斋[1]。
有客谈虎,公因言其同乡明经孙某,嘉靖时为山西孝义知县,见义虎甚奇,属余作记。
县郭外高唐、孤岐诸山多虎。
一樵者朝行丛箐中,忽失足堕虎穴。
两小虎卧穴内。
穴如覆釜,三面石齿廉利,前壁稍平,高丈许。
藓落如溜,为虎径。
樵踊而蹶者数,彷徨绕壁,泣待死。
日落风生,虎啸逾壁入,口衔生糜,分饲两小虎。
见樵蹲伏,张牙奋搏。
俄巡视若有思者,反以残肉食樵,入抱小虎卧。
樵私度虎饱,朝必及。
昧爽,虎跃而出。
停午,复衔一麂来,饲其子,仍投馂与樵。
樵馁甚,取啖,渴自饮其溺。
如是者弥月,浸与虎狎。
一日,小虎渐壮,虎负之出。
樵急仰天大号:“大王救我!”须臾虎复入拳双足俛[2]首就樵樵骑虎腾壁上虎置樵携子行阴崖灌莽,禽鸟声绝,风猎猎从黑林生。
樵益急,呼“大王”。
虎却顾,樵跽告曰:“蒙大王活我,今相失,惧不免他患。
幸终活我,导我中衢,我死不忘报也。
”虎颔之,遂前至中衢,反立视樵。
樵复告曰:“小人西关穷民也,今去将不复见。
归当畜一豚,候大王西关外邮亭之下,某日时过飨。
无忘吾言。
”虎点头,樵泣,虎亦泣。
迨归,家人惊讯。
樵语故,共喜。
至期具豚,方事宰割,虎先期至,不见樵,竟入西关。
居民见之,呼猎者闭关栅,矛梃铳弩毕集,约生擒以献邑宰。
樵奔救告众曰;“虎与我有大恩,愿公等勿伤。
”众竞擒诣县,樵击鼓大呼。
官怒诘,樵具告前事。
不信。
樵曰:“请验之,如诳,愿受笞!”官亲至虎所,樵抱虎痛哭曰;“救我者大王耶?”虎点头。
“大王以赴约入关耶?”复点头。
“我为大王请命,若不得,愿以死从大王。
”言未讫,虎泪堕地如雨。
观者数千人,莫不叹息。
官大骇,趋释之[3],驱至亭下,投以豚,矫尾大嚼,顾樵而去。
后名其亭曰“义虎亭”。
王子曰[4]:余闻唐时有邑人郑兴者,以孝义闻,遂以名其县。
今亭复以虎名,然则山川之气,固独钟于此邑欤?世往往以杀人之事归狱猛兽,闻义虎之说,其亦知所愧哉!注释:[1]宋荔裳:宋琬(1614—1673),清山东莱阳人,字玉叔,号荔裳。
语文初三上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皇祐元年,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使得待罪于亳,既释危机之虑,而就闲旷之优,其进退出处,顾无所系于事矣。
谓可以偿夙志者,此其时哉!因假道于颍,盖将谋决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
(选自欧阳修《思颍诗后序))(注释)①得请:所请获准;②颍:颍州,欧阳修准备退休于此;⑧待罪:做官,谦辞。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________)②因假道于颍(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3)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颍州作为退休后的终老之地?(请用原文回答)(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就是欧阳修如愿归居颍州后所作,由这一时期的诗文可见欧阳修晚年怎样的心境?2.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________②去任之日________(2)有人阻止郑板桥开仓济民,理由是什么?从郑板桥开仓济民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节选自xx《xx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iblioteka .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选以表因为,因也可;②选于,在;③选而,表顺承。
7、(题)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b、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c、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d、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
xx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
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口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b、xx军事才能杰出。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答案】a
【不是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原文的说法是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
①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答案与评分标准】
(1)①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7、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备注:
《王尧臣墓志铭阅读答案》一文由免费提供。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
篇五:
xx墓志铭阅读答案
a.xx军事才能杰出。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参考
答案:
(一)(19分)
4.a(3分)
5.b(3分)
6.b(3分)
[1]
篇二:
xx墓志铭阅读答案
篇三:
xx墓志铭阅读答案
篇四:
xx墓志铭阅读答案
摘要:
王尧臣墓志铭阅读答案,作者欧阳修。详细整理了有关201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的参考答案,仅供同学们参考之用。
篇一:
xx墓志铭阅读答案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
“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口后止,不为独见。
公为人纯质,虽责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
(有删改)
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考按虚实按:
按照
b、以释天下之疑释:
消除
c、多格不行格:
搁置
d、永和阴遣人xx动公阴:
暗中
【答案】a
【按:
调查。
6、(题)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后文应卒口恣横斥死
②边兵新败口好水,xx等战死
③至于是口后止,不为独见
a、因之且b、以之而
c、因于且d、以于而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