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

合集下载

伤仲永教案(附原文)

伤仲永教案(附原文)

伤仲永教案(附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感悟人生真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杜甫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理解。

2.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及其相关资料。

2.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作品集。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社会现实,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4. 诗歌鉴赏:讲解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杜甫的诗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伤仲永》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了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

在诗歌鉴赏环节,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现实,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理解的讲解还需加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课后,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反映社会现实的杜甫诗歌,如《春望》、《佳人》等,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杜甫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以及关于杜甫的研究资料,拓宽视野,加深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1. 讨论环节:设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2)学会从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3)学会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伤仲永》的诗句及意境;2.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 诗歌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汇的理解;2. 诗歌韵律、节奏的分析;3. 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诗文;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1.2 板书课题《伤仲永》,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诗文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诗句;2.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节奏齐读。

3. 解析诗文3.1 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3.2 解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3 讲解诗歌中的古代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4. 深入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5.2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6.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伤仲永》。

7. 课后反思7.1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7.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伤仲永》;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4. 学生能够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关爱他人。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教案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教案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精品教案第一章:课文导入1.1 课文背景介绍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介绍“伤仲永”一文的创作背景1.2 课文朗读与理解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题思想1.3 课文翻译提供准确的课文翻译,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第二章:词语解析2.1 难懂词语解释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古汉语用法进行解释2.2 词语用法举例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用法第三章:句子解析3.1 重点句子分析挑选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详细分析解释句子的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3.2 句子翻译提供重点句子的准确翻译第四章:文章结构分析4.1 文章结构梳理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要素4.2 文章主题阐述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s emotions and intentions第五章:课文讨论与思考5.1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讨论,提出问题,促进思考5.2 思考题布置布置针对课文内容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第六章:文学鉴赏与批评6.1 课文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表达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6.2 课文批评介绍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第七章:拓展阅读与比较7.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伤仲永》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介绍拓展阅读材料的内容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7.2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课文和拓展阅读材料之间的异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辨能力第八章:课堂活动与互动8.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场景鼓励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8.2 小组讨论划分学生为小组,布置针对课文主题的讨论任务鼓励学生分享观点,促进互动与交流第九章:作业布置与评价9.1 作业布置布置针对课文内容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作业类型包括阅读笔记、作文、问题解答等9.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提供反馈意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优秀表现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教案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课文主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10.2 拓展活动建议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写作比赛等活动,拓展学习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文导入: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掌握“伤仲永”一文的创作背景。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生平事迹。

(2)概述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的情感态度。

3.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伤仲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自己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5.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同伴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5.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等。

(2)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如认真完成、有所收获等。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背景和《伤仲永》的创作背景。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

《伤仲永》教案(优秀11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同学: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同学准备课堂争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课文导入什么是天才?怎样才干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同学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同学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问题组]a、全文可分为几局部,规范是什么?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3、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巩固训练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争辩。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争辩。

公开课教案:巩固旧知精读研讨引导同学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1、课文的两局部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局部?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叙事局部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局部是叙事,第二局部是说理。

两局部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重点在第二局部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教案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教案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能够正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伤仲永》全文的背诵与理解;2. 文言文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翻译;3. 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理解与应用;2.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3. 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探究重点句子含义;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重点词汇、语法,翻译难点句子;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伤仲永》全文;2. 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3.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4. 运用文言文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背诵、翻译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练习测试: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扎实掌握;3. 反思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课时布置】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

(重点)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1、文学常识:(请同学问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伤仲永》主备人:任义霞审稿人:韩静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1、谁了解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隶( ) 扳( ) 谒( ) 邑()泯( )称( ) 卒( ) 焉( ) 耶( ) 矣( )3、解释题意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悲伤、哀伤,痛惜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确把握句子停顿,顺畅朗读课文1、指明学生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停顿不当的句子。

(课件展示)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学生讨论)(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2)、父利其然也。

————愤怒语气(3)、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语气(4)、泯然众人矣。

————痛心语气3、集体朗读课文四、理解文句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轮流通译文句,并讨论纠正。

(可以每人译一句,注意突出重点字句的意思)。

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五、小结课文主要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秉赋少年到泯然众人的过程。

六、节节清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忽啼.求之(tí) 邑.(yì)B.日扳.仲永(pān) 环谒.(yè)C.不能称.前时之闻(chēng) 泯.然(mǐn)D.即.诗书四句(jí) 或以钱币丐.之(gaì)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怪)C.借旁近..与之(邻居)D.未尝识书具..(书写工具)3.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余闻之/也久。

4、选出下列句子代词不是指代方仲永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邑人奇之.D.复到舅家,问焉.5、翻译下列句子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是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泯然众人矣七、作业思考:方仲永才能衰败的原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复习提问1、作者简介及唐宋八大家2、文中重要词语(教师提问,同座互评)隶( ) 扳( ) 谒( ) 邑()泯( ) 称( )三、正确把握句子停顿,顺畅朗读课文1、指明学生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停顿不当的句子。

(课件展示)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学生讨论)(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2)、父利其然也。

————愤怒语气(3)、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语气(4)、泯然众人矣。

————痛心语气3、集体朗读课文四、复述课文(小组选举代表)五、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课文主要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秉赋少年到泯然众人的过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悲伤、哀伤,痛惜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六、合作探究、深化了解1、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于何处(用文中的语言)?(合作交流后明确):神奇的孩子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合作交流后明确):父异焉邑人奇之3、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合作交流后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

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合作交流后明确):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五岁“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表现平庸,“泯然众人矣”。

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

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是“闻”;写仲永少年时期才思衰退,是“见”;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由以“闻”的形式出现,“见”和“闻”有机结合,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年幼聪慧,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阶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5、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吗?你能举一两例子说说吗?(合作交流后明确):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学业。

(四)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个孩子曾经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学生。

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这是个不可救药的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去干,整天只管打猎和捉耗子,将来怎么办?”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他们抛开世俗的偏见,潜心于自己的研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令世人景仰的贡献。

6、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告诉我们什么?(合作交流后明确):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要勤奋学习,即使天资聪慧,也要重视后天学习。

七、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并交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

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成功的阶梯功夫不负有心人事在人为学贵有恒小结:课文通过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秉赋的少年到泯然众人的过程,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材料安排有详有略,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节节清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作业假如你的生活中有“伤仲永”的现象,请你写一封信与他们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