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精品公开课)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主旨和寓意的领悟。
3. 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分析。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
3. 学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伤仲永》,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伤仲永》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伤仲永》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讨论。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旨寓意。
(2)教师强调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的发展,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的形成。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整理学习笔记。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5.《伤仲永》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借事说理的的写法。
3、调查并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深刻领会后天教育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学习重点: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借事说理的的写法。
2、调查并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文学常识填空:《伤仲永》选自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字_______,号 ____ ____ ,______ (朝代)著名的 ___________ 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陷害。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之一。
3、再读课文,试着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7)卒之为众人。
4、在文中()内给加点字注音,在【】给加点字解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其父,或.【】以钱币乞.【..【】宾客】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句;(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抒发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杜甫诗风特点的分析;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入解读;2. 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背诵,引导学生跟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伤仲永》的创作背景;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含义,理解诗歌主题;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感受友谊与爱国情怀;6. 诗句背诵:分组竞赛背诵诗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朗读。
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2)理解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友谊,珍惜人生。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3. 古典诗词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2. 诗歌意境的感悟;3. 诗歌审美情趣的培养。
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翻译、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伤仲永》,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品味诗歌语言美。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练习学生现场背诵诗歌,并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3. 学生对古典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1.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以便更好地了解诗人的风格和思想;2. 组织学生参观杜甫草堂,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3. 开展古典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3. 学生对古典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2.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帮助;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人和朋友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词语解释:的相关词语解释,如“伯牙绝弦”、“杵臼之交”等。
2. 句子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吾与点也”、“夫子哂之”等。
3.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布局和内容,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和习俗:如“庐墓”、“束脩”等。
2. 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文章理解作者对友人去世的悲痛和对友情的珍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4.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培养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伤仲永》全文。
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阐述自己的看法。
3.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朋友之间感人故事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伤仲永》的内容和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作文和课堂表现,评估他们在情感态度上的变化,如对友情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伤仲永公开课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认清字音。
2)会借助资料疏通文意,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3)能复述故事内容,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阶段,理清文章脉络。
4)评论仲永才能衰竭的原因,明白后天努力对培养才能的重要性。
5)学习有详有略的记叙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评论仲永才能衰竭的原因,明白后天努力对培养才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记叙方法。
三、教法诵读教学法、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复述故事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四、学法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归纳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五、课前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提前预习本课,试译课文并作好文言文分类式预习笔记。
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在初中的学习和小学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初中的学习容易还是更困难呢?小学的时候学习可能比较轻松容易,有的人成绩很好。
初中课程多且难,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学习困难而且有人的成绩出现下降的情况。
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小时候也很聪明,但是长大后却没有什么成就,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看看能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学习难题。
(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教师再做适当补充的方式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作者信息(并显示幻灯片)。
2、题解:明确本文是一篇随笔,了解随笔的文体知识,理解题目“伤仲永”的“伤”的含义。
(三)、听读课文,把握节奏1、教师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听读课文,注意生字字音、句子停顿、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四)、释译课文、掌握知识教师提示各段的重点词语,由学生分组分段自读翻译文章,竞赛完成幻灯片习题,教师再给予评价、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出示正确译文。
课文《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对友情、忠诚和牺牲等价值观的弘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学生互评,评价彼此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成果。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小短文。
3.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伤仲永》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伤仲永》,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伤仲永》的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伤仲永》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王安石的生平介绍、文言文阅读指导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课文阅读和分析,第二课时进行练习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3《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内容,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之”“其”“而”等文言词汇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
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
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
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
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
(教师板题:伤仲永)
二、题解
❖伤----悲伤,为……感到惋惜
❖伤仲永---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
三、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外知识延伸: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四、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仲(zhòng)隶(lì)尝(cháng)啼(tí)焉(yān)邑(y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
2、小组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五、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学生边翻译边把难以理解的字词画起来,教师帮助解决。
)
1、重点字词:
(1)尝:曾经(2)旁近:附近,邻居(3)文理:文采和道理(4)稍稍:纷纷(5)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6)扳:牵,拉(7)环谒:四处拜访(8)称:相当,符合(10)、闻:名声,动词作名词(11)泯:消失(12)众人:普通人,一般人2重点句子翻译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乡里的人感到很奇怪,纷纷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对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六、复述故事(播放视频)
要求:
❖ 1、交代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2、尽量不要看课本
❖ 3、发言清晰、响亮、流畅
❖ 4、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进行复述,可以适当地进行创新
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一)、仲永小时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二)、乡邑之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 父异之,邑奇之人
(三)、作者王安石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方仲永的神奇?
补充:记叙文的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
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出色的正面描写摹形传神,细致入微,所以很多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也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
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
象进行刻画描绘
(四)、后来方仲永的才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问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
邑人奇之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相结合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表现在——“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
有可观者” “父异焉”、“邑人奇之”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
(五)、你从仲永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自由说,言之有理即可)重视后天的学习,只是天赋很高,
如果不注重学习,最终也会沦为平庸之辈
…………….
六、本文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天资过人“泯然众人”
七、《伤仲永》还有可能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仲永之父: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邑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八、课堂小结
九、教师赠言(学生注意积累)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十、文言知识整理
1、重点虚词一
之
①忽啼求之:代词,它,指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重点虚词二
其
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它,诗
③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3、重点虚词三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一词多义
自:①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
闻:①余闻之也久听说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5、古今异义词
养父母今:抚养自己的非生身父母
古:赡养父母
今:文科、理科/文章内容或词句
文理方面的条理
古:文采和道理
6、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十一、练习巩固,中考连接
❖(一)对比阅读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意思对即可给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三)下列语句中的“之”字解释有错误的
一项是()
A.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B.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C.余闻之也久:他,指仲永,代词,
D.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十二、板书设计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表现在——“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
有可观者” “父异焉”、“邑人奇之”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