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展开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一、背景1.1 作者背景:戴望,生于1931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作品深受文学界和读者的赞誉。
1.2 作品背景:《雨巷》是戴望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首诗歌,当时正值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1.3 时代背景: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二、主题2.1 自然与人情:《雨巷》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表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2 孤独与渴望:诗歌中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渴望的情感,诗人通过雨巷的意象,表达了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 人生与命运:《雨巷》通过雨水的润物和洗涤,反映了人生的曲折和命运的无常,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反思。
三、结构3.1 自然意象: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雨巷”、“雨水”、“青石板”等,构成了诗歌独特的意境。
3.2 情感表达:诗歌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雨巷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3.3 艺术手法:《雨巷》运用了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引起读者共鸣。
四、语言4.1 抒情语言:《雨巷》采用了抒情的语言风格,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4.2 生动形象:诗歌中的形象生动鲜明,如“雨巷”、“青石板”等,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4.3 音韵美感:《雨巷》的语言优美流畅,音韵和谐,给人以美感和愉悦。
五、表达方式5.1 意境营造:《雨巷》通过对雨巷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2 情感抒发: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引人深思。
5.3 人生感悟:《雨巷》通过雨水的润物和洗涤,反映了人生的曲折和命运的无常,给人以启示和反思。
《雨巷》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引言概述:《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雨巷中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情感表达和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背景:戴望,中国现代诗人,生于1918年,曾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1.2 作品背景:《雨巷》写于1940年代,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
1.3 创作动机:诗人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表达对战争时期人们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
二、主题内容2.1 雨巷景象:诗中描绘了雨巷中细雨绵绵,街灯昏黄,行人匆匆的景象,展现出一种阴郁而忧伤的氛围。
2.2 生活感悟:诗中反映了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生活的苦涩和无奈,但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的坚守和希望。
2.3 情感表达:诗中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三、艺术特色3.1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描绘雨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阴郁而忧伤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3.2 符号象征:诗中运用了雨巷、细雨、街灯等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3 语言表达:诗中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四、情感表达4.1 爱国情感:诗中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时期人们的关怀,展现出一种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
4.2 人文关怀: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怀和对人们的关注,表达了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关怀。
4.3 希望与坚守:诗中展现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坚守和对未来的信心,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五、韵律节奏5.1 韵律节奏:诗中运用了平仄押韵的韵律形式,使诗歌具有一种流畅而优美的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雨巷》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雨巷》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戴望舒的一首诗歌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通过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雨巷》的诗意与艺术魅力。
正文内容:1. 诗歌背景与主题1.1 诗歌背景描写:《雨巷》以一个雨夜的巷子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雨巷中的人们和环境。
1.2 主题阐述:诗歌主题以寄托思乡之情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2. 诗歌的艺术手法2.1 比喻手法的运用:通过比喻手法,诗人将雨夜的巷子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2.2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歌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雨夜的寂静与内心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2.3 描写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将雨夜的细碎声音、湿润的空气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诗歌的情感表达3.1 对故乡的思念:诗人通过描写雨夜的巷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人们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留恋之情。
3.2 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描写雨夜的巷子中的人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 诗歌的意境与艺术魅力4.1 意境的营造: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寂静、湿润的雨夜巷子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4.2 艺术魅力的展现:诗歌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表达,展现出了诗人的独特艺术魅力,使读者为之动容。
5. 诗歌的价值与意义5.1 文化价值:《雨巷》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代表了一种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5.2 人文价值:诗歌中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5.3 艺术价值:《雨巷》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现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总结:通过对《雨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背景与主题、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意境与艺术魅力以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雨巷》说课稿3篇

《雨巷》说课稿3篇《雨巷》说课稿3篇引导语: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下面小编整理的《雨巷》说课稿,欢迎阅读。
《雨巷》说课稿篇1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
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二.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雨巷说课稿精选十篇

雨巷说课稿雨巷说课稿「篇一」美丽的孤独——《雨巷》说课稿一、说教材《雨巷》是鲁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中新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戴望舒用他独特的诗风替新诗的音节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他用那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像。
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鲁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以“美的真谛”来组织文本,从而来突显它的审美性。
《雨巷》出现在这一单元,就让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雨巷》是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
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
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
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
五、说教学难点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淅沥沥的雨点打在印有山水画的油纸伞上,他如同一名孤独患者慢慢的行走寻觅着心中的“她”。
《雨巷》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雨夜的街巷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和感悟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希翼能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首经典的现代诗歌作品。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介绍:戴望,中国现代诗人,生于1956年,曾经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
1.2 诗歌创作背景:《雨巷》创作于1980年代,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给诗人带来了灵感。
1.3 诗歌影响:《雨巷》被广泛传播和赞誉,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创作。
二、主题内容2.1 雨夜景象:诗中描绘了雨夜中的街巷情景,雨水淅淅沥沥,寂静而悠长。
2.2 生活感悟:诗人通过雨夜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量,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2.3 心灵寄托:《雨巷》中的雨夜景象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三、艺术特色3.1 抒情语言:诗人运用抒情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雨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悠然静谧的氛围。
3.2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雨夜,街灯,雨声,窗棂”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3 音韵优美:《雨巷》的音韵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自然,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
四、表现手法4.1 对照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照手法,如“雨夜”与“街巷”,“寂静”与“悠长”,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和表现力。
4.2 比喻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窗棂”比喻了人们的心灵,通过物象的比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3 拟人手法: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雨声轻,风声低”等,使诗歌更具生动感和情感共鸣。
五、感悟内涵5.1 爱与美:《雨巷》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5.2 心灵寄托:《雨巷》中的雨夜景象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中职语文大赛《雨巷》说课稿

中职语文大赛《雨巷》说课稿中职语文大赛《雨巷》说课稿1一、说理念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
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
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1、激趣导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
2024说课稿雨巷范文

2024说课稿雨巷范文今天我要说的课程是《雨巷》。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课程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雨巷》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
它是一首朗诵诗,主要通过描写雨巷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是一首具有深意的诗歌作品。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雨巷》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并朗读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雨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文学的魅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是感悟体验法和欣赏鉴赏法。
学法是:参与互动法,思维导图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和音频的呈现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雨巷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雨巷的情景。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雨巷的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和情感。
然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雨巷的意象和诗歌的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自由发挥和互动探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朗读与解读我会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雨巷》,然后解读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同时,我也会提醒学生注意音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
环节三、欣赏鉴赏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呈现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雨巷的景象和情感。
同时,我会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和鉴赏《雨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环节四、创作表达在学生对《雨巷》有了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我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创作空间,让他们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来表达对雨巷的想象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巷》。
依据新课标要求及对本单元的理解,下面我将从以下六大方面来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讲中国现代新诗,荷尔德林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能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我想用这句话足以诠释为什么以诗歌开启高中语文的教学。
新诗在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摆脱了古典诗歌严阵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戴望舒的诗不仅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新诗的特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获得美感享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接受旨在“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人文熏陶。
2说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从意象、情感、节奏、结构、表达技巧、语言方面了解新诗的基本特征。
初步建立象征性比喻性意象的概念。
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掌握分析诗人的情感的方法。
用普通话读出诗歌的情感、节奏,能背诵诗文。
学写简短的新诗,通过具体的形象、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形式美,内容美。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发挥想象,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情感。
二、说教法:
1加强诵读。
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
诵读时可借助江南雨巷画面进行朗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
教学中,借助声像材料范读并指导学生。
2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朦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联系时代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作一定的解读,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3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我需要学生课前准备两点)
1、课前准备两点:
划出诗歌节奏,标出韵脚,熟读成诵。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课外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生平。
2、导入:同学们,你可曾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走过一条悠长的小巷,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触动?今天我们就伴随着音乐走进雨巷诗人戴望舒心中的雨巷,去感受他的想象,去触摸他的情弦。
去领略那份优美的浅吟低唱。
(引人情景)
3、环节一初步感知
如何初步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听范读
教师提问:请同学谈谈听范读之后的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
目的: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的感受力
2点一名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提问:请同学找出诗歌中直接表现诗歌感情基调的词语。
(答案:愁怨忧愁哀怨惆怅)目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怎样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
3学生分析思考
教师提问:这些词反复吟唱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反复渲染一种愁绪,写出愁在心中积淀之浓之久)
目的:理性认知诗歌中直接抒情词汇的作用
环节二完成教学重难点
分析意象的抒写,体会诗歌在抒情上的含蓄性
1学生阅读后思考
教师提问: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学生可能会提出:“我”雨巷、丁香姑娘)
目的:寻找意象
提示:意象即赋予了抒情主体主观审美或情趣的形象、物象。
2研读文本,发挥想象
教师提问:请同学结合诗歌中的描述,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三个意象。
“我”—独自彷徨希望
视觉:丁香一样的颜色,
嗅觉:丁香一样的芬芳
动作描写:在雨中彷徨彳亍撑着油纸伞淡雅、妩媚动人、隐忍、惆怅、,显得高洁而孤傲,
细节描写: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内在:哀怨又惆怅
雨巷—悠长寂寥凄清颓圮的篱墙(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特定氛围起烘托渲染作用)
目的:考查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细想内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联系生活,培养想象力;训练口头表达。
3研讨课后习题四(结论: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在继承古典意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
目的:探讨丁香这一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
4研读文本,探讨形象与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关系
教师提问:三个意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参考答案:雨巷是我与丁香姑娘所处的环境,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
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
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只是性别不同,像在照镜子,情感相同、动作相同、所处环境相同。
)
目的:感受意象就是寄寓了抒情主人公情感与审美的形象或物象;为进一步挖掘诗人的情感做铺垫。
5研读文本,探讨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而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一首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
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
“丁
香一样的姑娘”也有象征派的感觉,你怎么理解“姑娘”?(参考答案:丁香或许只是“我”虚幻的想象。
诗中的姑娘,我们既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结合诗人所处时代及思想生平,我们也可以吧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知己。
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
6总结意象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用意象表达情感既使诗歌有画面美,有使得情绪的宣泄很隐蔽很含蓄)
环节三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研读文本,体味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教师提问: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
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本诗在节奏,在韵律反面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长短不等,但间隔有致,一韵到底。
2、特别是诗人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词语的重迭、音组的停顿和反复拉长了诗的节奏,构成了一种回荡往返、摄人心魄的音乐旋律,“雨巷”、“悠长”、“姑娘”、“芬芳”、“惆怅”等词在韵脚中一再重复,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而且使得低回迷茫成为诗歌的主旋律加强了情感抒发。
3、复沓句式的妙用,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环节四总结全诗
教师结语:读完读完全诗,我们很渴望看清楚丁香姑娘的容貌,然而她只是一个飘来又飘去的影子。
但是一种“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却“呈现读者的神经”。
四板书:
抒情主人公“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
诗人自己
实指诗人心中期待已久姑娘或知己美丽高洁而忧郁的
远了-消散了象征虚指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对未来渺茫的憧憬雨巷象征苦闷人生或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