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喉鞘蕊花的研究进展

毛喉鞘蕊花的研究进展
毛喉鞘蕊花的研究进展

佛司可林说明书

【中文名称】:佛司可林 【中文别名】:弗斯可林;毛喉萜;福斯高林 【英文名称】:Forskolin 【英文别名】:COLEONOL;ForsLean 【CAS编号】:66575-29-9 【分子结构】: 【贮存条件】:4℃冷藏、密封、避光 【熔点】:230-232℃ 【外观】:白色粉末 【密度】:1.23 【纯度】:HPLC≥98% 【用途】:佛司可林用于含量测定/鉴定/药理实验等 【溶解度】:DMSO: 5 mg/mL stable at least 6 months at room temperature 【分子式】:C22H34O7 【分子量】:410.50 【有效期】:2年 【鉴别方法】:MS,NMR 【推荐测定方法】:HPLC 【中国药典测定方法】:液相 【注意事项】:防止阳光直射 【药理药效】:具有显著的抗癌、抗病毒活性 【提取来源】:毛喉鞘蕊花。 毛喉鞘蕊花,草本,直立或上升,高约40厘米。茎粗壮,具四棱及四槽,分枝,被长柔毛。在上部较密。叶卵圆形,顶端钝或急尖,基部骤楔形下延成柄,边缘具圆齿,近肉质,两面密被绒毛及柔毛;叶柄长6-15毫米,密被柔毛。轮伞花序由6-10花组成,多数排列成总状花序,总状花序长约2.3-10厘米;苞片卵圆形,长约8毫米,宽约7毫米,顶端尾状急尖,边缘具缘毛,外面被微柔毛,在开花时脱落;萼钟形,长约6毫米,喉部内面密被长柔毛,5齿,后齿大,心形,顶端短尖,余4齿近三角形,先端钻状渐尖,在果时常增大且下弯;花冠紫蓝色,长约1.2-1.5厘米,外面被稀疏的腺点,花冠管向下弯,向喉部逐渐增大宽至3.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4浅裂,裂片不相等,下唇延长,长圆形,舟状;雄蕊4,内藏或稍外露,花丝在中部以下合生成鞘状;花柱外伸。小坚果圆形,压扁。花期9月。【质量承诺】:非人为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我司负责退货换货。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孙成、李峰、李炎平、周明军指导老师:杨勇勋 年级专业:(2009级应用化工技术) 摘要: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鞭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介绍和说明;最后一部分是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为了寻找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我们对马鞭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现通过硅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马鞭草中分离得一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光谱,鉴定化合物为马鞭草苷,此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为下一步的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环烯醚萜苷马鞭草苷 Abstract:This paper includes two chapters: part 1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y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the last part is the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To find the iridoid glucosides constituents which have many bioactivities such as anticancer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we investigat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Now, one compound was isolated From the Verbena officinalis L. by the various chromatography such as silica gel column.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evidences and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1was elucidated as verbenalin.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y of compound 1provide a basis of exploitation a new drug. Key words:Verbena officinalis L chemical constituents iridoid glucosides verbenalin

0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类群 2.1 萜类 (terpene) 2.2 甾体类 (steroid) 2.3 苯丙烷类 (phenylpropanoid) 2.4 醌类 (quinonoid) 2.5 黄酮类 (flavonoid) 2.6 鞣质 (tannin) 2.7 生物碱 (alkaloid) 2.8 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 (cyanogenic glycoside, glucosinolate, nonprotein amino acid) 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差异很大,通常归为萜类化合物(萜类、甾体类)、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醌类、黄酮类、鞣质)、含氮化合物(生物碱、氰苷、芥子油苷、非蛋白氨基酸)三大类 除以上三大类外,植物还产生多炔类、有机酸等次生代谢物质 多炔是植物体内发现的天然炔类,主要分布于菊科及伞形科植物,现已发现1000种左右 有机酸广泛分布于植物各部位,一些有机酸如茉莉酸在植物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也可将次生代谢产物分为抗生素(植保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生物碱与毒素等不同类型 3.1 萜类 terpene ?萜类或类萜在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由异戊二烯组成,有链状的,也有环状的,一般不溶于水 ?萜类种类依异戊二烯数目而定,有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和多萜之分 ?萜类的生物合成有两条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丙酮酸/磷酸甘油醛途径,前者研究得比较清楚,后者仍有些未明,两条途径都是经过异戊烯基焦磷酸(IPP)进一步合成各种萜类化合物 3.1.1 单萜(monoterpene) ?单萜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多分布于樟科、松科、伞形科、姜科、芸香科、桃金娘科、唇形科、菊科的植物中?单萜常温下一般是挥发性液体,沸点140-200℃。有的单萜与糖结合成苷,则不具有挥发性 ?单萜依据碳架可分为链状、单环、双环和三环4个大类 3.1.1.1 链状单萜 ?月桂烯(杨梅烯,myrcene)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杨梅叶、松节油、黄柏果油、桂油、柠檬草油、啤酒花油和芫荽油等挥发油中含有;是香料工业中重要的反应中间体 ?芳樟醇(linalool)(里哪醇、沉香醇) 化学名: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具一个手性碳原子,有一对对映异构体。(-)-(R)-芳樟醇存在于香紫苏油、香柠檬油、芳樟油中, (+)-(S)-芳樟醇存在于芫荽油、桔油及素馨花挥发油中。芳樟醇具有抗菌、抗病毒和镇静等作用。芳樟醇对正常人体的心脏和呼吸功能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具降压作用;具有优美而偷快的花香香气不同旋光性的芳樟醇具有不同的香气。用于多种香型的香精调配,如百合、丁香、橙花等各种香精。是合成芳樟醇类香料化合物和维生素E、A的重要原料。世界上每年耗用量数万吨,产值数亿美元。我国每年需要量达400吨,主要依靠进口(林耀红,1997)。西南化工研究院于1997年底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年产1000t芳樟醇生产装置,该装置1999年已建成投产 芳樟醇与茶叶:茶叶中的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其含量在新梢各部位的分布表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各季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最低,加工过程中,芳樟醇大量产生于揉捻及发酵工序 芳樟醇还有四种顺式和反式毗喃型及呋喃型氧化物。 ?柠檬醇,顺式异构体称为橙花醇(nerol),反式异构体称香叶醇或牦牛儿醇(geraniol),均有玫瑰香气。橙花醇的香气更为柔和,常用于香水配方。 ?柠檬醛(citral),反式的习称香叶醛(geranial),顺式的称橙花醛(neral)。柠檬醛通常为混合物,以橙花醛为主,具有柠檬香气 ?香叶醇( geraniol ):香叶醇是玫瑰中的主体花香成分,是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具典型玫瑰香型。祁门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极高。香叶醇在新梢各部分的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和加工变化与芳樟醇相似。1990年,Yano 指出香叶醇的前体为香叶基-β葡糖甙;1993年,Guo相继在乌龙茶的研究中分离并鉴定出了香叶基-6-O-R-D-吡喃木糖-β-D-吡喃葡糖甙,第一次发现单萜烯醇配糖体的糖体部分存在非单糖结构。 3.1.1.2 单环单萜 ?柠檬烯(limonene),(+)-柠檬烯在芸香科桔属植物果皮的挥发油中约含90%,(-)-柠檬烯存在于薄荷、土荆芥、缬草的挥发油中 ?萜品醇(terpineol),也称松油醇,存在于樟脑油、八角茴香油及橙花油中,用于香料配制 ?薄荷醇(menthol),又称薄荷脑。由于有3个不对称碳原子,应有4对不同的立体异构体

(行业分析)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7.7%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1.1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

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 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依然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与2003年比较,2004年医药制造业总体和化学药的增长步伐都明显回落,而中药行业则与上期基本持平,利润增速还有所提升,行业的经营稳定性相对突出。1997到200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3倍多,占整个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18.60%增长到2004年的26.10%。由于支持中药行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如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持续存在,可以预计中药行业的这种稳定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1.2国际市场状况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强化,我国中药的出口额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7.7亿美元之后,曾持续走低,连年大幅度滑坡,落后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002年之后这种势头有所好转,出口额开始回升,2003年,则取得稳定增长,于8年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可以说国产中药在国际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种子活力与生物膜的研究现状

植物学通报 2004, 21 (6): 641 ̄648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种子活力与生物膜的研究现状① 杨永青 汪晓峰②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种子活力与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活力高的种子,膜结构比较完整,在吸水时,膜系统恢复的速度较快,并且修复的较完善。研究表明,超干和引发处理可使膜结构得到保持与修复,很多种类的物质参与了膜结构的保护,例如可溶性糖、蛋白质(包括酶)、两性分子、Ca2+、多胺及其他非酶促自由基清除系统等,保护物质协同作用,稳定膜脂及膜蛋白的结构,保持膜系统的完整性,使膜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强化了种子活力。 关键词种子活力,生物膜,结构,功能,保护物质 Advanc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embrane and Seed Vigor YANG Yong-Qing WANG Xiao-Feng② ( Department of Bi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 Abstract Seed vigor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iomembrane. Mem-brane structure of higher vigor seed is more integrated, and restored more rapidly and perfectly when the seed absorbs water. Last results showed that desiccation and priming could make the membrane structure to be preserved and restored. Many kinds of substances protect the membrane structure, such as soluble sugars, proteins(include enzymes), amphiphilic molecules, calcium ion, polyamine and other radical cleared system of nonenzyme katalyst, etc. These protective substances coop-erate together to stabilize the structure of membrane lipids and proteins, and to keep the inte-grality of membrane structure, so the membrane function can exert normally and seed vigor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Seed vigor, Biomembrane,Structure, Function, Protective substances 种子是植物遗传信息的载体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目前评价种子品质优劣最重要的指标是“种子活力”(Aquila,1994),它是指种子的健壮度,包括发芽速度、整齐发芽的潜力、生长潜势和生产潜力(陶嘉龄和郑光华,1991)。种子活力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形成,通常在生理成熟期达到高峰。自种子成熟后,便经历活力下降的不可逆劣变过程。劣变速度除了受基因控制之外,采收、贮藏以及播种等条件对其活力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100)和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 ②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wxf801@https://www.360docs.net/doc/563431710.html, 收稿日期:2003-06-16 接受日期:2003-11-24 责任编辑:孙冬花

十大杰出青年事迹材料【可编辑版】

十大杰出青年事迹材料 十大杰出青年事迹材料 _____吴朝辉先进事迹简介 吴朝辉,男,汉族,1978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199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8月从县人事局提任县监察局派出第四监察分局副局长,2016年3月通过纪委监察局内部竞争上岗任县纪委监察局信访室主任,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负责县纪委监察局纪检监察室工作,2017年2月至今任县纪委监察局纪检监察一室主任。 该同志作风正派,坚持严格自我要求;工作积极,热爱纪检监察事业;勤奋学习,个人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不断提升;服从领导,团结同事,能够严守工作纪律、组织纪律。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以来,能较为出色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县纪委监察局领导和同事一致好评。 业务成绩突出,他总是谦虚低调。自2016年调入县纪委监察局以来,该同志一直保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主动学习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个人工作能力。每年参与办理多起案件,其中,2016年参与办理案件67起,2017年参与办理案件95起。2017年,吴朝辉同志被中纪委抽调至河南参与"9.21"专案的调查,在河南办案的四个月,吴朝辉以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超的业务能力、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了中纪委专案组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树立了通城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案件结束后,中纪委给通城县纪委发来了信函,建议对吴朝辉进行嘉奖。类似这样的突出业绩,吴朝辉还有很多,每次面对

嘉奖,他总是低调对待。有人跟他开玩笑:"老吴,干嘛怎么老是这样低调啊?我们又不会叫你请客。"而吴朝辉总是一本正经的说:"这些都是我分内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舍小家顾大家,他总是无怨无悔。吴朝辉同志业务能力特别强,是纪检监察系统内有名的办案专家,由于这个"盛名",吴朝辉经常会被中纪委、省纪委、市纪委抽调办案,每次抽调少则半个月,多则大半年,这期间他都不能回家。例如,2017年他累计外调10个月左右,在家的时间不足2个月。家里,妻子工作比较忙,累的时候需要吴朝辉陪伴在身边分担压力,儿子刚上小学,也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阶段。陪伴,是妻子和儿子对吴朝辉提出的最简单的要求,而这个要求吴朝辉却经常满足不了他们。每当在外地办案打电话回家,儿子的第一句话总是"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有时候,因为案件保密的需要,很长时间都不能打电话回家,有时候,从外地回通城汇报工作,汇报完之后又要立即外出,经常出现"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况。妻子、儿子有时候会对吴朝辉有怨言,但是吴朝辉总是会耐心地作妻子的思想工作,耐心地给儿子解释、安慰。 面对种种诱惑,他总能坚持原则。多年来,吴朝辉办理过无数起案件,面对过形形色色的人,有私下塞钱的,有给东西的,有允诺给好处的,他总是坚决拒绝,从没有拿过别人一分钱、一点东西。在参与中纪委"9.21"专案中,被调查人为了逃避打击,曾采用巨款收买他的方式来阻碍调查,面对这种情形,吴朝辉当即制止,并立即向中纪委领导作了汇报,保证了案件的顺利调查。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干部,吴朝辉的收入很微薄,日子过得很清贫,但每次面对诱惑,他总能以对党、对事业绝对忠诚的心态拒绝一切诱惑。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水苏糖主要研究技术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食品报/2012年/5月/30日/第008版 企业/产品 水苏糖主要研究技术的现状与趋势 201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第43号公告,批准水苏糖行业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即将实施的水苏糖行业标准,明确规定水苏糖产品中水苏糖的含量就是水苏糖这一特定四糖的成分含量,而不包括棉子糖(三糖)、毛蕊花糖(五糖)的含量,即按含量分为P60型、P70型和P80型,对应产品中水苏糖的含量分别大于60%,70%和80%。对产品中其他的糖的含量不做明确规定。 作为水苏糖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为推动水苏糖产业健康发展,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联合承德京天食品科技有隈公司在2009年进行了水苏糖的新资源食品行政许可申请。鉴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水苏糖产品采用我国具有悠久食用历史的特色蔬菜为原料,生产工艺用水进行提取、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的安全性,2010年11月11日,卫生部发布2010年第17号公告批准水苏糖作为普通食品生产经营,自此,水苏糖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中。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采用先进分离提纯技术生产的高纯度水苏糖(水苏糖含量达到90%以上)受到业界新产品开发应用的青睐。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在世界上首先开发出了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制备新型高纯度超强双歧因子低聚糖——水苏糖。1996年6月,由该院提出的“功能性低聚糖——水苏糖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被列为轻工总会重点科研项目。1997年11月,在顺利完成以上项目的基础上,同样由该院提出的“双歧因子低聚糖——水苏糖的生产试验”被国家计委列为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并于1999年10月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9年10月,“年产300吨双歧因子低聚糖-水苏糖工程”项目又通过了国家轻工业设计院的可行性论证。 从2007年8月开始,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高纯水苏糖生物提取与工业色谱分离技术研究”,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他们利用微生物对不同糖类利用的特殊性结合工业色谱分离技术,使最终产品水苏糖含量达到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低聚糖又称寡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类。功能性低聚糖指的是不为人体酶解,在小肠中不被吸收的不消化性的低聚糖。具有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有害菌的感染、抑制肠内腐败,调整胃肠道、促进钙质的吸收,促进B族维生素的合成、促进肠道蠕动、防止腹泻、增强免疫等众多功能。 国际上,日本、法国、比利时、荷兰是对功能性低聚糖研究开发得最早、技术水平较高、功能性低聚糖产品较多的国家。2003年,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市场的销售额达到54亿美元,其中改善胃肠道功能(用低聚糖)的为34.56亿美元,占64%。功能性低聚糖产品包括低聚果糖、低聚麦芽糖、低聚半乳糖、海藻糖、低聚木塘、棉籽糖、大豆低聚糖等几十个产品。我国的低聚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九五”期间形成工业规模和商品化。主要品种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大豆低聚糖、水苏糖等。水苏糖作为一种新型天然功能性低聚糖已在国内多种饮料、食品、保健功能性食品中广泛应用,例如承德露露公司生产的营养智多星、北京盛唐本草公司的排铅口服液、北京东方红航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宇航骨源片等众多产品。 水苏糖是唇形科水苏属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等多项功能的功能性低聚糖,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我国特有的传统蔬菜银白条(草石蚕)为原料提取分离得到。有效使用量0.5-3克/天,而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等产品是将淀粉或白糖等原料通过酶工程转化而得到的产物,有效使用量8-15克/天。水苏糖具有天然、绿色、使用量低、无副作用的突出优势,必然在未来的国内外市场上引领功能性低聚糖等功能性食品配料的发展潮流。

分子生物学词汇(F)

分子生物学词汇(F) 分子生物学词汇(F)分子生物学词汇(F)f factor f因子 fab fragment fab片段[免疫球蛋白上结合抗原的片段] fabavirus 蚕豆病毒组[一组植物病毒,模式成员是蚕豆萎蔫病毒] face centered lattice 面心点格 face mask 面具 face protector 面具 face shield 面罩 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促进扩散 facilitation 易化(作用),促进(作用) facilitatory region 易化区 factor 420 420因子[即辅酶f420,为产甲烷细菌所特有,在紫外光下产生蓝绿色荧光] factor i (凝血)因子i facultative anaerobe 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也能发酵产能并维持正常生长繁殖的厌氧菌] 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 兼性异染色质 facultative parthenogenesis 兼(性)孤雌生殖

faint band 模糊条带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家族性多发性腺癌[fap是一种抗癌基因] far infrared 远红外 farnesol 法尼醇,麝子油醇 farnesyl transferase 法尼基转移酶 farnesylcysteine 法尼半胱氨酸 farnesylpyrophosphate 法尼焦磷酸,焦磷酸法尼酯 farr technique farr技术,法尔技术[测定抗体绝对量的放射免疫技术] farwestern blotting farwestern印迹法,蛋白质检测(的)蛋白质印迹法[例如用标记的激酶或重组蛋白来检测印迹膜上与之作用的蛋白] fasciclin 成束蛋白[参与轴突的成束] fast atom bombardment 快(速)原子轰击 fast atom bombardment ion source 快(速)原子轰击离子源 fast component 快组分[复性反应中首先复性的高度重复序列] fast gree 固绿 fast ion bombardment 快(速)离子轰击 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快速蛋白质液相层析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

班级:09医美姓名:杨阳学号:09613044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效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治法原理研究问题、关于动物模型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的建议是: 应当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百花齐放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展望) 自从1985年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建设发展以来, 其学科定义、学科构架与学科任务也与时俱进不断被发展与完善, 并随时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以考核学术发展方向与进步。近年由于多种因素正以宏大的力量推动着中药药理研究的步伐, 也影响着中药药理学科的正常发展, 于此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做出一些规划来解决问题,展望未来。 1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作为一门学问, 学科定义是基本固定的, 但学科的任务却可因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需求而有所变化。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仍可归纳为3个方面, 即: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 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 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 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 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

律、特点与优势, 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基于此, 如果说中药药理学不只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 而恰恰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那么"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创建就是一个试金石。没有一个理论, 没有一套专门的技术, 没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知识,中药药理学何以能以"学"名! 2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到1987年~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 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成果突出, 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这些成果, 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药理学工作者, 来自于与药理学相关而有志于进行药理研究并勤于学习掌握了药理学基础与技能的人员。那后, 随着社会需求与形势的变化, 中药新药的研究成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持续至今。同时, 尽可能地接受现代生物医学最新成果而用其于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成为中药药理研究的另一大热点, 也同时持续至今。加之由于大批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而导致了对某些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既广又细。另一方面, 由于中药药理研究本身既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 但同时又因一种"利益"的趋使, 导致了一些非药理研究人员忽略了药物与药理研究本身的学科基础与技术特点,满足于依样画葫芦,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脱离客观实在,造成了不少论文的浮燥, 一些连基本医药

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1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姚新生 沈阳药科大学 1999年8月30日 谢谢大会主席的热情介绍。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 中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观状及发展前景" 。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于1993年1月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从那一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化合物专利,并且将不再允许任何仿制受专利权保护的药物。但是统计资料表明,当时中国合成药品的97%为仿制药品。 对于象中国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民医疗保健所需要的医药品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呢?如这张幻灯片所示,当时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 例如:生产其他国家已经过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从国外进口药品或购买国外专利许可证等;并特别提到发展和使用传统中药制剂。 众所周知,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繁衍昌盛、绵延不断,靠的就是中医中药。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一般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药产品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新药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这张幻灯片说明大陆政府从公布实行化合物专利起,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和激励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措施,诸如;成立国家新药研究领导小组;成立新药研究常务专家委β会;向国外派出代表团或邀请国外从事新药研究及管理的专家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以便学习发达国家进行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经验;制定一系列旨在保护

知识产权和发明的政策和法令;以及激励研究人β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奖励政策等等。由于迄今仅有五年时间,这些措施一时还难以取得巨大成效。 这里展示了中国的天然药物资源情况。在中国,天然药物有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而且,中药多不单用,绝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规律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传到近邻日本,则称为“汉方药”。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实际上。这也就构成了不同的药物。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药最大的特点。如这张幻灯片所示,现在有据可查的中药总数有6000余种(实际常用中药仅300余种),但由之构成的中药复方(方剂)数量则大约是它的十倍。 中药及方剂的入药方式有饮片、提取物及有效单体等等。饮片是中医传统的药用方式,局限于医院或家庭应用,特点是容易贯彻辨证论治、因病因人而异的中医哲学思想,但不宜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提取物及其制剂多为工业化生产方式。经过简单加工提取而成,适宜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工艺过程不特别复杂,但质量监控难度较大。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成为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如国内外市场目前应用的各种银杏叶制剂以及大陆目前十分畅销、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药品等;至于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如吗啡、阿托品、长春新碱类等,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现代药物的范畴,成了所谓的“西药”。特点是均为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工艺难度较大,但质量监控均有保障。 这是由 Otto Sticher教授提出的用以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的基本设想。显然,新药的研究开发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天然植物资源的药用历史背景,采用一些有效的活性筛选体系,对天然资源进行活性筛选。这种筛选可以是有选择性的靶向筛选,也可以是随机筛选,以便得到植物活性提取物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解析中医文化传播现状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2.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3.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在学生或医生,也不在医院和学校,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造成的。院校教育和现行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一起成为中医西化的推动力。 三、对中医药的偏见影响中医发展 1.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2.偏见之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