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

合集下载

《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

《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废墟的召唤》篇一设计说明《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废墟,这个废墟就是圆明园。

文章的标题是《废墟的召唤》,其中“召唤”的含义是呼唤人们改变现状,重建这座废墟。

文章的主旨是呼吁人们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中,作者对圆明园废墟进行了描绘。

他用简洁而凝重的笔触,描绘出这个废墟的凝固、停滞的现状。

通过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圆明园废墟的忧患和惆怅,同时也抒发了他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他认为废墟并不愿意永久停泊,而是期待着人们的改变和创新。

作者的语言简明扼要,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三部分(11-20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转而面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他认为青年人应该有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者的语言中充满了情感,表达了他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与“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认识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同时,我们也能够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其简约含蓄、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养成思考和分析的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第四部分: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研究课文内容,思考问题一)作者在冬日来到圆明园凭吊,面对废墟的情感态度沉重。

二)历史被称为“凝固的”,因为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三)楚辞代表人物XXX的《离骚》充满了忧国忧民情怀,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四)文章前后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四、拓展延伸一)“召唤”指的是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有关冬日的景句: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XXX。

《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

《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
反思自我,追求真善美
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让我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如何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真善美的价值观。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 道德修养,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关注社会现实,积极行动
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社会现实并积极行动。我将 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 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谢您的观看
出废墟的历史感和岁月痕迹。
线条与构图的精心设计
03
运用线条的曲直、粗细、疏密等变化,以及构图的对称、均衡
、对比等手法,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审美价值体现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通过废墟这一载体,传达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读者在 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韵味。
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
以废墟为切入点,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提醒人们 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生活中的废墟,使读者 在感知艺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示
共鸣
通过废墟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题材,使读者在欣赏画面的过程 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启示
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使读者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启示 ,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未来。同时 ,也能激发读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美好的家 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01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
巨变,揭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与《废墟的召唤》中对生命力量的赞
颂相契合。
当代社会中召唤主题现实意义

《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
• 理解下列词语: 奇耻大辱:奇:异常。极大的耻辱。
2021/3/11
5
字词
1.字音字形 轮廓.k( uò ) 甲 zhòu(胄 )
热 chén(忱 )
废墟.(xū ) 停滞.(zhì )
凝.固n(íng )
嗫.嚅.(niè )(rú ) xī sū(窸 )(窣 )
yǐ lǐ(迤 )(逦 )
2.词语积累 (1)__甲__胄____:盔甲。 (2)停滞: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圆 明 园
10
圆明园
• 圆明园是中 华民族永远 的伤口,代 表着一段屈 辱的历史。
2021/3/11
11
四、自读课文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 见证,凭吊它,怎能不引发人 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 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 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
什 么?
整体感知 :心有提纲
• 题目入手:《废墟 的 召唤》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废墟”──圆明园的景
}融情于景
“召唤”──改革, 振兴
(“召唤”大有“号召”、“呼唤”之意。作者借 助断石残碑,借助风声,表明“废墟”召唤着人 们留下来改造这段凝固的历史。)
2021/3/11
13
探讨以下问题: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
,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 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明确:“召唤”原意是号召人来,在这里有 一种警示的意思,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祖 国的历史,只有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将 祖国建设的富强,才不至于落后挨打,重蹈 历史覆辙。
(9)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关心。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废墟的召唤》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废墟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引发了我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废弃的城市,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废墟中的残垣断壁,荒废的街道,这些景象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和岁月的沧桑。

作者通过对废墟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无尽的萧条和孤寂,这种景象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废墟是岁月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城市的繁荣和衰落,也见证了人们的欢笑和悲伤。

废墟的存在让人不禁思考,生活中的繁华和辉煌是否也会有一天变成废墟,一切是否都是那么不堪一击。

除了对废墟的描写,小说还通过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废墟中,人们的欲望和野心被放大,有的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有的人则选择了放弃和迷失。

废墟中的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奋斗着,但命运却往往是无情的,有的人得到了幸福,有的人却陷入了绝望。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深深地感到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掌控生活的起起落落。

在废墟中,人们的内心被放大,他们的欲望和野心在无法无天的环境中得到了释放,这让我不禁思考,如果将这些人放在正常的环境中,他们会是怎样的人,他们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废墟的召唤》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活就像废墟一样,充满了不确定和变数,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掌控命运。

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变数,让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废墟中的人们,虽然命运多舛,但他们依然在努力生存,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深受感动。

无论生活如何,我们都要坚持向前,永远不要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这就是《废墟的召唤》给我的启示,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总的来说,《废墟的召唤》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考的小说,通过对废墟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活就像废墟一样,充满了不确定和变数,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掌控命运。

3 废墟的召唤_课文分析

3 废墟的召唤_课文分析

3. 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从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l自然段,作者对废墟的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对枯荷衰草的描绘,圆明园废墟就处在这样一个寂寥、凄凉的背景中。

一句“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具体写废墟,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并用三十年前作者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后“它还是停在那里”的现实,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在接下来的几个场景的选择和描绘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远瀛观的断石柱”“依然寂寞地站着”,“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作者用几个连词“还是……依然……依然……依然……还是……”,把废墟几十年中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描写,必会使读者产生共鸣——是呀,太需要变革!第二部分,从第4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在这部分里,作者把自己在废墟前的感受、念头、经历、个人和历史、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争论,通通和盘托出,表现出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从第11自然段到第20自然段。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到转而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这里需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这个对话情景是假设的。

但对话内容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完整版)废墟的召唤教案

(完整版)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一、目的要求: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四、教学步骤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四、词语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废墟的召唤》原文

《废墟的召唤》原文
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
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
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 chén(忱 )
凝.固n(íng ) yǐ lǐ(迤 )(逦 )
2.词语积累 (1)甲__胄___z_h_òu_:盔甲。 (2)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实用文档
(3)___废__墟___: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方。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
(5)___迤__逦___:曲折连绵。 (6)___嗫__嚅___: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7)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
实用文档
阅读文章第四段回答以下各题
联系上下文,作者面对废墟,为 什么先是“欣然”,后却“怅然” ?欣然是“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
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指自己始终没 有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怅然”是这历 史的沉重和凝固。
实用文档
阅读第五段思考问题: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 该……”。
实用文档
圆明园: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情 散



宗璞
实用文档
1951
韵的熏宗《著《 宗
,散陶璞风作文 璞
于 细 腻 之 中 , 注 意 细 节 。
文 说 , 明 朗 而 有 含 蓄 , 流 畅 而 有 余
, 有 良 好 的 文 化 素 养 。 孙 犁 评 价 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 是什么?
4、将文章划分为4个层次。
实用文档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 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 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 给你们怎样的感觉?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 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 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 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 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 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 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就是这 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 年化为一片灰烬。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 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 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 国的博物馆。
“本该”表明强盗无法盗走的大石 龟,已经被挪动或毁坏了。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 ,
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 留用— 拟人—手’法的,声号音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
凝固的历史。
实用文档
文章第七段中第二次写到风吹过废墟 发出“留—留—’的声音,是何用意?
实用文档
。,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绿
蘩、任小哲等。现代女作家 。
其作品《三生石》获得第一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 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 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 奖。
实用文档
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
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
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 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实用文档
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以下各题
1.怎样理解“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 船只”这句话?
运用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圆明园已经成为了废墟, 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已经在这里停滞。
2.作者用三十年前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后“他还是
停泊在原野上”的现实,表达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的一种情绪
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 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 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 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 中。饱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
实用文档
1.字音字形 轮廓.k(uò ) 甲 zhòu(胄 )
废墟.(xū ) 停滞.z( hì )
嗫.嚅.(niè )(rú ) xī sū(窸 )(窣 )
实用文档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 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指向什么?明确: 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 历史。
实用文档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 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 占地5,200余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 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 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 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 会,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园于1860年 (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二.(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 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 久停泊”。
三.(11-19段)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 对话,有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 全社会呼唤,尤其对青年人呼唤。
四.(20-21)篇末实点用文档题,表明全文主旨。
第一段景色描述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指出其作用?
(8)如泣如诉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 悲苦。
(9)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关心。
(10)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1)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2)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实时用文间档内变化快而多。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表达出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
的情绪。如此描绘必然使读者产生共鸣—太需
要变革了!
实用文档
3.怎样理解“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 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 着”这句话?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 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 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出 生 于 书 香 门 第 , 深 受 中 外 文 化 的
庐 童 话 》 、 《 宗 璞 散 文 选 集 》 等 。
有 中 篇 小 说 《 三 生 石 》 、 童 话 集
艺 报 》 、 《 世 界 文 学 》 等 刊 做 编 辑
年 毕 业 于 清 华 大 学 外 文 系 , 曾 在
, 女 , 散 文 家 、 小 说 家 。 生 于 北 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