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废墟的召唤》自学
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

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 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 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语句详解
这些景物的描写反衬出废墟的荒凉和清冷,不仅是逼真形象的 3. 阅读文章第14段:这段对废墟的描写有何特点?怎 描绘,也传达了作者改变现状的迫切情感,寄托着他对未来 样理解? 的希望与憧憬。
语句详解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 3. 怎样理解“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 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 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话? 新变革的渴望。
第4-10段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 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抒发了 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四.(20-21)段 二.(4-10段)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小结探讨:
“废墟”指圆明园遗址。
“召唤”原意是号召人来,在这里 有一种警示的意思,一再告诫人 们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只有投 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将祖国建 设的富强,才不至于落后挨打,
重蹈历史覆辙。
广阔:很大,有界限(如:土地、大地)。 开阔:很宽而且视觉没受到阻挡 拓展: 辽阔 :没有边界,最大(如:海洋、草原)。 宽阔:大,有界限(如:马路、操场)。 区别:辽阔>广阔>宽阔。 呼啸:
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 1、将文章划分为4个层次,概况段落大意。
2、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3、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 还是有什么目的? 4、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第1-3段
1
《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废墟的召唤》篇一设计说明《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2024年度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pptx

谢谢聆听
27
深情的历史追忆
通过对废墟的细致描绘, 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情追 忆和思考。
2024/3/23
强烈的情感共鸣
借助废墟的形象和情感渲 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 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将废墟的苍凉、历史的厚 重和时代的变迁传达给读 者,使读者深受感染。
17
对中职生文学创作启示
莫言《红高粱家族》
03
以废墟为隐喻,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家族、历史与文化
的复杂纠葛。
21
跨文化背景下废墟主题思考
西方废墟美学
在西方文化中,废墟常被视为一种美学元素,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通过比较中 西方对废墟的不同审美观念,可以深入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4/3/23
东方禅意与废墟
的时期。
作品通过对历史废墟的描绘,呼 应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反思和文化
传承的关注。
《废墟的召唤》在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3/23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3
7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点题,结 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阐述废墟的召 唤及其意义。
通过废墟的象征性描绘,传达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 来的殷切期盼。
2024/3/23
02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借助废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视觉感受,使 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03
巧妙的对比手法
通过对废墟与新生事物的对比描绘,凸显出历史的沧桑巨 变和时代的进步发展。
16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废墟,这个废墟就是圆明园。
文章的标题是《废墟的召唤》,其中“召唤”的含义是呼唤人们改变现状,重建这座废墟。
文章的主旨是呼吁人们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中,作者对圆明园废墟进行了描绘。
他用简洁而凝重的笔触,描绘出这个废墟的凝固、停滞的现状。
通过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圆明园废墟的忧患和惆怅,同时也抒发了他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他认为废墟并不愿意永久停泊,而是期待着人们的改变和创新。
作者的语言简明扼要,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三部分(11-20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转而面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他认为青年人应该有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者的语言中充满了情感,表达了他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与“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认识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同时,我们也能够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其简约含蓄、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养成思考和分析的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第四部分: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研究课文内容,思考问题一)作者在冬日来到圆明园凭吊,面对废墟的情感态度沉重。
二)历史被称为“凝固的”,因为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三)楚辞代表人物XXX的《离骚》充满了忧国忧民情怀,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四)文章前后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四、拓展延伸一)“召唤”指的是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有关冬日的景句: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XXX。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原文为主题,通过深入解析原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
文章描绘了一个废墟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废墟背后故事的思考。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废墟的召唤》原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1.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培养自己关注身边环境、珍惜历史的意识。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作者,包括其生平、主要作品和文学地位等信息。
2.2 作品背景解析《废墟的召唤》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文章主题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废墟背后的意义。
3.2 文章结构分析原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
3.3 修辞手法讲解原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4.1 重点词汇列出《废墟的召唤》原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2 难句解析分析原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步骤5.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步骤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的各个步骤,包括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问题设计与解答设计关于《废墟的召唤》原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6ef4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3.png)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2.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二)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绪调动法)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三)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废墟的召唤》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说课讲解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废墟的召唤》宗璞教学

目录
• 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 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建议
01
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
Chapter
宗璞生平及文学成就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 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
同时,宗璞也通过这篇散文呼吁人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内容概述
废墟景象描绘
文章通过对废墟的详细描绘,展 现出一种荒凉、破败的景象,使
读者对废墟产生直观的感受。
历史背景介绍
通过对废墟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 揭示了废墟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废墟也是一种美”
这句话揭示了废墟的另一种价值,即 美学价值。废墟虽然破败,但却具有 一种独特的美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 考和共鸣。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塑造 了一个坚韧不拔、充满正义感的战士形象。
其他人物形象
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忠诚的战友、狡猾的敌 人等,丰富了故事情节,衬托出主人公的英勇和正 义。
废墟的象征意义
在《废墟的召唤》中,废墟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如历史的见证 、文化的传承、心灵的寄托等,这些象征意义使得作品内涵更加丰 富。
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将废墟与人物、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深切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说:这篇文章中有许多优美和蕴含哲理的句子,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与他人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从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本句从空中鸦噪与之静对比,写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下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
四、【深入探究----品读提升】
这篇文章中有许多优美和蕴含哲理的句子,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与他人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从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一、激情导入
你去过北京吗?你参观过圆明园吗?你了解他屈辱的历史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走进作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默读或出声读均可),找出文中易读错的字和难理解的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面词语。
轮廓(kuò) 甲胄(zhòu) 雕镂(lóu)诧(chà)异
嗫(niè)嚅(rú)绮(qǐ)辉迤(yǐ)逦(lì)
结构分析: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划分为4个部分。
阅读1-3自然段概括内容:
阅读4-10自然段概括内容:
阅读11-19自然段概括内容:
阅读20-21自然段概括内容:
2、议一议:
“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从修辞、情感、写法等方面】
&个人独立思考后,在组内合作交流,派代表发言,教师评价。
一、激情导入
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走进作者。
五、【训练验收】
读下面的两组句子,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组,为什么?
A.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
B.路旁的大石龟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倒在土坡旁。
更喜欢A组。因为A组运用了拟人手法写石龟,带有作者的 ,表现了废墟的永不变化,蕴含了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愿望。
沈阳市立人学校八年语文导学案主备人:杨军审批人:朱亚玲授课时间:编号:18
课题
废墟的召唤
课型
自学
三、【合作交流-----问题研讨】
1、我们通过再次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再次读课文,分清文章的层次】
结构分析:全文共21自然段,内容:
3.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难点)
温馨
提示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本文作者讲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沈阳市立人学校八年语文学案编号:18
课题
废墟的召唤
课型
自学
三、【合作交流-----问题研讨】
1、说一说:我们通过再次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再次读课文,分清文章的层次】
五、【训练验收】
考一考:读下面的两组句子,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组,为什么?
A.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
B.路旁的大石龟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倒在土坡旁。
我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宗璞的相关文学常识。(重点)
2.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句子的含义。(重点)
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阅读4-10自然段概括内容:
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阅读11-19自然段概括内容:
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阅读20-21自然段概括内容:
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2、“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从修辞、情感、写法等方面】
2、废墟的召唤,它“召唤”的是什么?
明确: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宗璞的相关文学常识。(重点)
2.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句子的含义。(重点)
3.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难点)
温馨
提示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2、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写出你对宗璞的了解并把它写下来。【从名、字、号、朝代、评价、出处、作品等方面】
《废墟的召唤》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宗璞,现代作家。1928年生,北京人
3、通过阅读《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看看它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呢?,他想向我们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B组只是客观地叙述。
六、【归纳小结】
废墟的召唤
作者介绍 宗璞 当代作家
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总结文章主旨体会情感
品析优美的句子
七、【教学反思】
介绍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 师 续 备
1、在圆明园里照相摆“V”手势,行吗?
明确:不行,“V”是胜利的标志,而圆明园是中华民主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