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

合集下载

《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

《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废墟的召唤》原文(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废墟的召唤》篇一设计说明《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废墟的召唤》读后感宗璞的《废墟的召唤》,读罢,那片废墟仿佛在我眼前活了起来,它不再仅仅是残垣断壁,而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同时又散发着对未来的期冀。

文中所描绘的圆明园废墟,让我仿若身临其境。

我似乎看到了那断裂的石柱,孤独地挺立在荒芜的草地上,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看到了那散落的石块,零乱地堆积在一起,像是被岁月遗忘的残兵;看到了那曲折的小径,蜿蜒于废墟之间,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和沧桑。

我想起自己曾经去过的一处废墟。

那是一座被废弃的工厂,曾经的它应该也是热闹非凡,机器轰鸣,工人忙碌。

可当我踏入那片土地时,看到的却是一片寂静和荒凉。

生锈的铁门半掩着,仿佛在无奈地叹息。

走进厂区,杂草丛生,几乎没过了膝盖。

那些曾经高大的厂房,如今窗户玻璃破碎,墙壁上爬满了青苔。

阳光透过残缺的屋顶洒下,形成一道道光柱,尘埃在光柱中飞舞,像是时间的精灵在跳跃。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一间厂房,里面堆满了废弃的机器设备。

那些巨大的机器,有的已经锈迹斑斑,有的则残缺不全。

我抚摸着冰冷的机身,仿佛能感受到它曾经的炽热与活力。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工作日志,页面已经破损,字迹也模糊不清,但我仍能想象到当年的工人在这里认真记录的情景。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一个车间,地面上还残留着一些油渍和零件。

墙上的标语虽然褪色,但依然能辨认出“质量第一,安全生产”的字样。

在车间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休息室,里面的桌椅破旧不堪,一张破沙发上堆满了杂物。

我坐在那张沙发上,闭上眼睛,耳边似乎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的欢声笑语。

然而,当我睁开眼睛,眼前依然是一片废墟。

这片废墟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伤感,它曾经是那么的充满生机,如今却如此破败。

但同时,我也从这片废墟中看到了希望。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重新崛起,会有新的工厂、新的企业在这里诞生,会有新的工人带着梦想和热情来到这里。

就像宗璞笔下的圆明园废墟,它虽然已经破败,但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永远不会消逝。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教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课讲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图片和视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废墟”“轮廓”“点缀”等。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废墟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3 废墟的召唤_课文分析

3 废墟的召唤_课文分析

3. 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从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l自然段,作者对废墟的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对枯荷衰草的描绘,圆明园废墟就处在这样一个寂寥、凄凉的背景中。

一句“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具体写废墟,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并用三十年前作者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后“它还是停在那里”的现实,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在接下来的几个场景的选择和描绘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远瀛观的断石柱”“依然寂寞地站着”,“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作者用几个连词“还是……依然……依然……依然……还是……”,把废墟几十年中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描写,必会使读者产生共鸣——是呀,太需要变革!第二部分,从第4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在这部分里,作者把自己在废墟前的感受、念头、经历、个人和历史、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争论,通通和盘托出,表现出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从第11自然段到第20自然段。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到转而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这里需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这个对话情景是假设的。

但对话内容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完整版)废墟的召唤教案

(完整版)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一、目的要求: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四、教学步骤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四、词语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描写战争残酷和破坏力的课文,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背景介绍《废墟的召唤》是一篇由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出版于1985年。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北方农村,描写了一位青年兵在战争中经历的种种残酷和痛苦。

二、人物形象塑造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变化。

主人公最初是一个无畏的青年兵,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战争的恐怖和毁灭力。

战争使他失去了家园,亲人和朋友的生命,这些伤痛让他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并对和平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三、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废墟、火光、尸体等形象犹如一幅幅恐怖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并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四、对和平的向往《废墟的召唤》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主人公在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痛苦后,开始怀疑战争的合理性和意义。

他渴望回到家乡,重新建设家园,过上安稳和平的生活。

这种对和平的向往,传递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五、主题思想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反战和向往和平。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作者深刻反思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作者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力,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追求和平。

六、艺术手法运用莫言在《废墟的召唤》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描写,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比如废墟象征着战争的摧毁和破坏,火光象征着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尸体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死亡。

这些意象的使用,使作品更加生动且深入人心。

总之,莫言的《废墟的召唤》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语文版《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语文版《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语⽂版《废墟的召唤》课⽂全解3.废墟的召唤本⽂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种渴望改⾰、渴望振兴的呼声。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辱】极⼤的耻辱。

【欣然】愉快⾼兴的样⼦。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默⽆声息地站⽴。

【如泣如诉】像哭泣⼜像倾诉。

【暮⾊四合】形容天⽓变⿊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充满正⽓。

【嗫嚅】形容想说话⼜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届全国优秀中篇⼩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说奖。

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届全国优秀⼉童⽂学奖。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一、背景介绍《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描绘废墟与召唤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废墟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本文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时国家正经历着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废墟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作者思考和表达的重要载体。

二、废墟的意义在《废墟的召唤》中,废墟代表着历史的记忆和遗迹,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作者通过对废墟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与渺小。

废墟的存在,让人们能够反思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而思考人类命运和未来的方向。

三、召唤的含义在文章中,“召唤”是一种对历史、文化和人类命运的呼唤和期盼。

作者通过描绘废墟,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希望人们能够从废墟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前行,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召唤的对象和原因《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对象是所有的人,包括当下和未来的世代。

作者认为,人们应该从废墟中汲取历史的教训,珍惜当下,为未来的世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希望国家能够从废墟中汲取经验,不断前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五、召唤的内涵与价值《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内涵包括了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当下的珍惜。

作者通过描绘废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当下,并为未来的世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种召唤的价值在于激发人们的反思和行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六、召唤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废墟的召唤》中所描绘的废墟与召唤的主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废墟代表着历史的遗迹和文化的记忆,它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绘废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希望国家能够从废墟中汲取经验,不断前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国家的期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

2、品味赏析课文笔法的简约含蓄,文字的凝重优美。

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题目,把握文题寓意。

2、结合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废墟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废墟的映像?911世贸大楼的废墟;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太平洋海啸造成的废墟;拆迁时造成的废墟等等。

(图片展示)二、圆明园概况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

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买卖街”,有“山庄”;有风景名胜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三、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了解这段历史历史上,火烧圆明园有两次。

第一次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守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

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万寿山、玉泉山、香山,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1、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外国列强掠夺焚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即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目的是什么?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由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因此写下了此文。

四、作者介绍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

1928年7月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优秀儿童文学奖。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她的散文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五、新课学习(一)课前预习情况检查1、生字词妲(dá)己褒姒(sì)窈窕(yǎo)(tiǎo)扑朔(shuò)远瀛(yíng)观(guàn)甲胄(zhòu)雕镂(lòu)停滞(zhì)驮(tuó)着充塞(sè)碣(jié)石嗫(niè)嚅(rú)迤逦(yǐlǐ)黛(dài)青色窸窣(xīsū)蘸(zhàn)着2、词语解释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二)解题题目中的“废墟”指的是什么?“废墟”召唤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圆明园遗址;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修辞——拟人;原因——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散文主要写自己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

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

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四)景物描写:作者怎样描写废墟?找出文中对废墟进行描写的基础句子,比较一下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1、第一段:“冬日的斜阳……古希腊罗马时代”P8作者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寂寂寥寥,凄凄切切。

作者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2、第九段:“空中一阵鸦噪……摸得着的寒意”P9这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虽然也有低沉的修饰语,但已增加亮色词,感情由追忆昔日的沉郁转向眼前为祖国变化而激动的高昂情调,描绘出一幅天色山色图。

3、第十四段:“迤逦行来,已到水边……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P10这段写景是前段写景的继续,依然是天色山色图,透过落日下变化的天色山色的黄昏景色,显示出细腻的手法、“雅”的风格,活像一首赞美黄昏的颂词。

高昂的情调表现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4、第十九段:“通红的火球消失……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P10紧承上文的黄昏景色描写,宗璞运用三个比喻,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作者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

用“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

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

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情感体悟,直抒胸臆找出文中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并分析。

1、面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张然凝望。

(第4段)2、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

(第7段)3、“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第11段)4、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第21段)这些句子就是召唤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六)名句品味,熟知修辞为了更好地描写废墟,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比喻(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第2段)作用:连用4个比喻,把圆明园的遗迹比喻成荒野的海洋,建筑遗迹是海洋中的一列船只,丛生的荒草是海藻,杂陈的乱石是泡沫。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紫藤萝花瓣啊。

(第19段)作用:运用3个比喻,写出晚霞映照下的景色,如醇香的美酒一般使人沉醉,又如奇幻的梦境一样朦胧,美妙。

2、拟人(1)远瀛观的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第2段)(2)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第2段)作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3)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

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7段)作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含蓄、精辟,主要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实现。

六、总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七、拓展延伸(图片展示)1、你觉得圆明园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