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废墟的召唤(精选5篇)

废墟的召唤(精选5篇)

废墟的召唤(精选5篇)第一篇:废墟的召唤废墟的召唤》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生字词:2、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一、情境导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9。

11世贸大楼的废墟;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太平洋海啸造成的废墟;拆迁时造成的废墟等等,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课时三、深入探讨;1、课文对废墟进行了一番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1.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对文章主题进行初步思考。

第二章:理解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2 学生分段落进行讨论,理解每个段落的主旨。

2.3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第三章:探讨主题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主题“废墟的召唤”的内涵。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3.3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第四章:品味语言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如词汇、句式、修辞等。

4.2 学生自主分析并分享自己觉得精彩的语句。

4.3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文章的语言。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提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回答。

5.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中废墟的召唤的理解。

6.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文章中的场景呈现出来。

6.3 教师对学生的互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七章:废墟的考察7.1 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氛围。

7.2 学生观察、记录废墟的景象,思考废墟对他们的召唤。

7.3 教师对学生的考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第八章:写作练习8.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8.2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写作。

8.3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九章:课堂分享9.1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9.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9.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原文为主题,通过深入解析原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

文章描绘了一个废墟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废墟背后故事的思考。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废墟的召唤》原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1.2.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培养自己关注身边环境、珍惜历史的意识。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作者,包括其生平、主要作品和文学地位等信息。

2.2 作品背景解析《废墟的召唤》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文章主题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废墟背后的意义。

3.2 文章结构分析原文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

3.3 修辞手法讲解原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4.1 重点词汇列出《废墟的召唤》原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4.2 难句解析分析原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步骤5.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步骤明确《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的各个步骤,包括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问题设计与解答设计关于《废墟的召唤》原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2.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二)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绪调动法)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三)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废墟的召唤优秀教案

废墟的召唤优秀教案

废墟的召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以圆明园的唯美复原景观和图片导入新课。

作者在看到圆明园的这些遗址后有何感受呢?让我们走进《废墟的召唤》去体会一下。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能说出题目的含义,把握文章容。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题目中“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一)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情况圆明园又圆明三园,称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把园中的建筑物烧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烧杀掳掠,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

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运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

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

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废墟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废墟,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分析废墟的特点和形态,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建筑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和价值2. 废墟的分类和特点3. 废墟的保护和利用4. 废墟景观的欣赏5. 废墟艺术创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价值和分类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废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废墟的特点和形态。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废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进行废墟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废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实地考察的时间和地点。

3. 准备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艺术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废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废墟的定义和价值:向学生介绍废墟的定义,解释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的保护和利用。

3. 分析废墟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废墟,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废墟的多样性。

4. 实地考察废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小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建议。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教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课讲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图片和视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废墟”“轮廓”“点缀”等。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废墟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现象,认识废墟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废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废墟与人类文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掌握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废墟,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讨论、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对废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废墟的基本概念,掌握废墟的分类及各类废墟的特点,明确废墟在人类历史和文明中的地位。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难点: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废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现象,激发学生对废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废墟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分析废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废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废墟的价值和利用途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废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废墟保护。

第三章:教学评价本章主要评价学生对废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废墟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以及产生原因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废墟的召唤》教材,内容包括废墟的定义、分类、分布特点、产生原因及影响等。

4.2 辅助材料废墟图片、案例资料、实地考察视频等。

4.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以圆明园的唯美复原景观和图片导入新课。

作者在看到圆明园的这些遗址后有何感受呢?让我们走进《废墟的召唤》去体会一下。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能说出题目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题目中“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一)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情况圆明园又圆明三园,称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内,把园中的建筑物烧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

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

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

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钟璞,出生于1928年7月,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任小哲、丰非。

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不沉的船》、《后门》、《知音》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018年1月,宗璞的小说《北归记》在2017收获排行榜长篇小说榜(专家榜)排名第1。

(三)生字词召(zhào)唤轮廓(kuò)点缀(zhuì)妲(dá)己褒姒(bāo s ì)柏(bǎi)油路窈窕(yǎo tiǎo)远瀛(yíng)观甲胄(zhòu)无倚(yǐ)无靠雕镂(lòu)若无其事诧(chà)异热忱(chén)驮(tuó)着断碣(jié)残碑荷梗(gěng)嗫嚅(niè rú)绮(qǐ)辉蘸(zhàn)窸窣(xī sū)霞锦(jǐn)模(mú)样迤逦(yǐ lǐ)(四)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脉络。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3 ):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本文结构: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对话——议论废墟整体描绘—发出号召—对青年人呼唤—篇末点题(1—3)(4—10)(11—19)(20—21)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一)课文标题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废墟指的是什么遗址?(二)作者第一部分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心情如何?(三)废墟召唤的内容是什么?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一)课文标题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废墟指的是什么遗址?拟人,圆明园。

(二)作者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心情如何?冬日斜阳无力笼罩下的荒凉衰败、停滞凝固的圆明园,心情沉重。

(三)废墟召唤的内容是什么?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号召、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每个人都在改造历史上负起责任。

(见第7段)五、巩固提高,布置作业(一)判断以下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面对扑朔迷离的案子,公安人员冷静分析,终于使真相大白。

()2.我们小时候常常玩游戏,大家扑朔迷离,非常有趣。

()3.他慷慨激昂地把多年积蓄捐给希望工程。

()4.那样深沉、悲愤、如泣如诉的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二)文学常识填空宗璞,原名冯钟璞,1956年发表成名作(),“文革”后代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后来长篇系列小说《野葫芦引》中的()获茅盾文学奖。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在上节课我们通读了全文,回顾一下《废墟的召唤》在召唤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召唤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赏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一)第一部分的景色描写给我们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中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第一部分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修辞:比喻、拟人。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比喻“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拟人)(二)文章第二部分两次写到风吹过废墟发出“留—留—”的声音,是何用意?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风的绵长,也暗示了历史的悠久。

表现了作者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号召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三)如何理解我与年轻人的辩论?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四)文章第二段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在20段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是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二者相辅相成。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句段欣赏,品味句子的含义。

(一)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二)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三)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四)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一)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划线词语显示出一种悲怆的气氛,以“灰蓝色的天空下”为背景,可使整篇文章更加大气度。

(二)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

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三)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

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

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历史变迁,人世沧桑。

楚国虽已不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

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可以在历史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五、情感升华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在历史改革发展的潮流中,希望我们每位同学能记住废墟的召唤,不忘国耻,砥砺前行。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中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是什么,又该如何尽责。

培养学生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七、教学反思学习本课,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己进入到作者描述的情景中,去领会作者的感悟和观点。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表达感悟这一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补充了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和近代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同时丰富了学生知识,加深了学生体验。

在教学方法上,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灵活运用,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动性,挖掘学习潜力。

从圆明园的废墟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反复朗读,理清作者游踪及所见所闻所感。

用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理解“废墟”的寓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篇教学设计立足新课标,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课堂探讨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能使学生在提高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