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赏析
3《废墟的召唤》【一等奖教案】(2)语文

3《废墟的召唤》【一等奖教案】(2)语文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理解“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见过废墟么?给你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二、朗读课文,找出一些用得出色独特的词句,初步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三、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与“年轻人”的心理。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冬日,心情沉重(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楚国早已是湖北着,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优秀教案《废墟的召唤》

优秀教案《废墟的召唤》段析】描写了圆明园中长春园的废墟,表现了它的荒凉和历史的沧桑。
品味】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废墟比作正在覆没的船只和海洋中的泡沫,形象地表现了它的凄凉和无助。
同时,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废墟中的物品和建筑的雕琢精美,与废墟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无奈。
五、课后作业1、你对废墟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受。
2、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废墟的召唤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停泊在原野上的废墟,如同一位沉默的老人,凝望着时间的流逝。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废墟的凝固、停滞之感,表达了对历史的不满和渴望变革的情绪。
废墟的建筑被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凄凉。
作者在废墟前怅然凝望,对废墟的停滞和失落产生了深深的感受。
路旁的大石龟和躺倒在土坡旁的石碑,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沉重和责任感。
风在小树林中呼啸,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哭泣的声音。
整篇文章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变革的渴望。
我回过头去,惊讶地看着废墟。
夜幕降临,石块在漆黑的背景下变得异常白皙,几块大石叠放在一起,中间露出一道缝隙,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巨大火灾,或者在询问时间在这里应该如何衡量,又或许是在问我,我的向往和期待是什么。
风吹过废墟,发出“留——留——”的声音,我突然意识到它在呼唤着我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让废墟不再永久停泊。
曾经,我和几个人在这废墟旁激烈地争辩过。
那时的我们,满怀热忱,慷慨激昂。
虽然每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和解释都不同,但我相信楚辞的光辉,即使楚国早已成为湖北省,也不会永远消失。
空中鸦噪,夕阳下的寒鸦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消失在粉红色的西天。
在晚霞的映衬下,西山的轮廓逐渐清晰,娇红中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
这对比描写体现了我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断碣残碑,都付与XXX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自言自语,我和他争辩着。
我呼吁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因为废墟需要每一个人。
废填的召唤文章类型

废填的召唤文章类型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
1、《废墟的召唤》主旨是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废墟位于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本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2、《废墟的召唤》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废墟的召唤》是中国作家韩寒的长篇小说,本书以废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废墟中的生存、成长和追寻自我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和思考。
首先,本书描绘了一个废墟社会,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失序。
在废墟社会中,权力和金钱得到颠覆,尽管社会的规则消失,个人利益同样成了牵动人心的力量。
人们在废墟中的生存,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本能和需求,让人感到社会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维持。
这让我不禁反思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如腐败、贪污、利益至上等,难道这些问题不正是诸如废墟社会一般的失序、荒诞和无法无天吗?其次,在废墟社会中,人们不断地追求力量和支配欲。
韩寒通过角色之间的争斗和算计,展示了权力与金钱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力。
有些人因为权力的诱惑而迷失了自我,有些人则在权力面前展现出了丑陋的本性。
这让我深思一个问题,权力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是改变人性,还是通过权力来凸显一个人原本就有的本性?最后,本书也表达了对于废墟中的生活的追寻和反思。
主人公之一佟晓北带领一群年轻人在废墟中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并尝试着建立起一种新的秩序和价值观。
他们在艰难中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追寻人性的路径。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许多努力追求梦想和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挫折,但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废墟中的希望和光明。
这也唤起了我对于人生意义和追寻的思考,人生究竟要追求什么,怎样才能在废墟中找到希望与意义?总而言之,《废墟的召唤》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
通过描述废墟社会中的人性和生存状态,书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让我深入思考了人性、权力和追求的话题。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警示。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描写战争残酷和破坏力的课文,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背景介绍《废墟的召唤》是一篇由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出版于1985年。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北方农村,描写了一位青年兵在战争中经历的种种残酷和痛苦。
二、人物形象塑造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变化。
主人公最初是一个无畏的青年兵,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战争的恐怖和毁灭力。
战争使他失去了家园,亲人和朋友的生命,这些伤痛让他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并对和平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三、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废墟、火光、尸体等形象犹如一幅幅恐怖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并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四、对和平的向往《废墟的召唤》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主人公在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痛苦后,开始怀疑战争的合理性和意义。
他渴望回到家乡,重新建设家园,过上安稳和平的生活。
这种对和平的向往,传递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五、主题思想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反战和向往和平。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作者深刻反思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作者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力,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追求和平。
六、艺术手法运用莫言在《废墟的召唤》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描写,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比如废墟象征着战争的摧毁和破坏,火光象征着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尸体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死亡。
这些意象的使用,使作品更加生动且深入人心。
总之,莫言的《废墟的召唤》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一、背景介绍《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描绘废墟与召唤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废墟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本文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时国家正经历着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废墟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作者思考和表达的重要载体。
二、废墟的意义在《废墟的召唤》中,废墟代表着历史的记忆和遗迹,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作者通过对废墟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与渺小。
废墟的存在,让人们能够反思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而思考人类命运和未来的方向。
三、召唤的含义在文章中,“召唤”是一种对历史、文化和人类命运的呼唤和期盼。
作者通过描绘废墟,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希望人们能够从废墟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前行,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召唤的对象和原因《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对象是所有的人,包括当下和未来的世代。
作者认为,人们应该从废墟中汲取历史的教训,珍惜当下,为未来的世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希望国家能够从废墟中汲取经验,不断前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五、召唤的内涵与价值《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内涵包括了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当下的珍惜。
作者通过描绘废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当下,并为未来的世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种召唤的价值在于激发人们的反思和行动,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六、召唤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废墟的召唤》中所描绘的废墟与召唤的主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废墟代表着历史的遗迹和文化的记忆,它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绘废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希望国家能够从废墟中汲取经验,不断前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国家的期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赏析、练习知识分享

《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赏析、练习《废墟的召唤》原文欣赏、导读赏析与阅读训练废墟的召唤宗璞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废墟世界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意义与尊严。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地球已经陷入了一片废墟之中,人类文明几乎全部消失。
主人公杨巍是一名负责探险的勘探员,他奋不顾身地探索着残酷的废墟世界。
他的故事令我深感震撼和思索。
与其他后末日题材的作品不同,刘慈欣通过对主人公存在的意义的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尊严与坚韧。
通过杨巍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强大和进化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的废墟中,人们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面临着多重危险和艰难。
然而,即使面对这些险阻,杨巍仍然没有放弃,他坚韧不拔地追求着生存的意义。
他通过勘探废墟,寻找残存的资源和生存的希望,向我们展示了人类逆境中的坚强和勇敢。
在小说中,废墟世界也是作者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作者通过废墟世界的描绘,展示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我们面临的挑战。
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以及人类自身的欲望等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正如小说中的废墟世界一样,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之道。
通过阅读《废墟的召唤》,我对人类的尊严有了更深的理解。
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类依然可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继续寻求生存的意义。
小说中的杨巍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勇往直前。
总而言之,读完《废墟的召唤》让我深受触动。
刘慈欣通过描绘废墟世界和主人公的生存之路,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类的意义与尊严。
在这个充满困难与挑战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像杨巍一样,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不屈不挠地追求生存的意义。
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精彩的叙事,成为了我心中一本珍贵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赏析
【导读赏析】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
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
著作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
本文写对历史废墟――圆明园的凭吊与思考,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阅读本文,心情是沉重的。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本文的主旨意在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表达作者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愿望,并号召人们在改造历史上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逐渐明朗的。
理解时应紧紧围绕文章的思路。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即由实景实写
到虚景虚写。
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
即全文的思路为凭吊――召唤――思考,思路清晰。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景物描写具体而细致,且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作品一开头“冬日的斜阳无力”一词与作者沉重的心情十分吻合。
第1段中还写到“干皱的田地”,点缀着的断石残碑,冬日的凄冷,突出凄清、寂静的氛围。
倒数第3段的景物描写,写落照、远山,使作者联想到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此时的意境是浓重而情感激动的。
整篇文章的写景笔墨,作者就像是一个画家,在一笔一笔地细致雕刻,一个色块一个色块地精心挑选,从而为作者的思考和抒情营造了一个鲜明的整体氛围。
原文: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
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
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
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
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
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
我忽然醒悟了。
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呵。
那时的我,是何等慨慷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
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
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
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
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
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
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
“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
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
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惠宰有声,原来有人作画。
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
”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
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
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