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王沛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兰州,730070)

摘要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分别探讨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实验结果表明:(1)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2)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3)刻板印象表现出强烈的/内一外群体效应0。

关键词:刻板印象内隐效应内一外群体效应

1问题的提出

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必要在意识性认知以外检验刻板印象的内隐运作程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成员所具有的属性的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1]同时,近来关于刻板化信息表征的另一个研究焦点则是/内)外群体效应0(the inter2out group eff ect))))人们会对与自己无关的群体比所属群体知觉为更加相似、并且更趋向于激发消极的刻板印象的现象。[2]由于刻板印象加工的内隐性以及内)外群体效应实质上涉及到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独特性这个核心问题,加之对于这两个议题的研究尚处于莫衷一是的阶段,因此笔者试图利用记忆的再认研究范式以及社会认知的间接测量方法来探讨刻板印象的自动化加工抑或内隐加工效应以及刻板印象的内一外群体效应,进而探索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些更深层面的因素及其加工通路。

2方法

211实验材料

54张25@15cm的卡片。其中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两个职业标签分别与9个肯定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另外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分别与9个否定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也是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剩余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分别与9个中性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也是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不同意义的卡片按随机概率排序。其中,用以构成词对的形容词是通过从预测被试对于大学生和建筑工人的印象而得到的形容词集合中挑选出来的。212被试

50名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19男,31女,年龄22)24岁。

213实验设计

采用2(两种职业标签:大学生、建筑工人)@2 (二种加工方法:数据加工(记忆)与概念加工(词对合理性判断))@3(词性: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组内、组间混合设计。其中,加工方法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旧字符串的检出量。

同时,依照加工方法将被试分成2组各25人。第一组,在学习阶段采用概念加工方法,指导语为/请看下面54张卡片,对每张卡片上的名词与形容词搭配组成的词对的合理性作-不合理.、-不太合理.、-一般.、-比较合理.、-合理.判断。如果你认为合理就请在记录纸上-合理.一栏空格里打-<.。若认为-不合理.就请在-不合理.一栏下面空格里-<.,其余类推。要求1张卡片只作一项选择,注意按序号依次填写,请不要疏漏。每张卡片呈现时间1秒,间歇时间015秒0。第二组,在学习阶段采用数据加工方法,指导语为/请看下面54张卡片,请念出卡片上形容词的第二个字。每张卡片呈现时间1秒,间歇时间015秒0。

214实验程序

学习阶段:按不同的加工方法,采用相应的指导语,分别要求概念加工组(第一组)和数据加工组(第二组)被试对54张卡片进行学习。

延迟阶段:让所有被试都进行职业偏好测验,要求根据自己的爱好对问卷中罗列的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排序。目的是破坏被试的长时记忆效应。

测验阶段:材料:将54张学习过的卡片随机排列,然后再补充27张经过随机均等处理的类似的卡片作为干扰材料。这些材料一起组成再认测验的单

178心理科学2001年第24卷第2期

词词表。再认测验的指导语为:/请大家从这张单词词表中判断出新、旧卡片,如果认为是刚才看见过的就在记录纸上相应序号的右边空格中打-十.,没有看见过的就打-一.。请按序记录,不要疏漏0。

3结果与分析

多因素方差检验的结果为:性别无差异(P=. 486);加工方式也无显著性差异(P=.805);标签(建筑工人和大学生)的主效应显著(P=.000***);词性的主效应也显著(P=.001***);标签与加工、标签与词性的交互效应显著(P=.009***、P=. 000***),但是标签与性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P=. 635);标签@加工@性别三因素的交互效应(P=. 010**);而与词性有关的交互效应则都不显著。这说明主变异源首先应当是/标签0,其次才是/词性0。同时,加工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褒义词都有差异;贬义词中只有大学生词对有差异;中性词则无差异。词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建筑工人词对中只有褒义词有差异;大学生词对中只有/大学生)中性词0词对有差异。从而出现了实验性分离现象:建筑工人词对的再认趋向于贬义词对、大学生词对的再认趋向于褒义词对。

表1被试内效应检验

变异源自由度均方F值P

职业标签15610025511621000***

标签@加工171626715111009***

标签@词性22211591411801000***

标签@性别1123212281635

标签@加工@性别171434713221010**词性2131924715821001***词性@加工2162513401712

词性@性别2197215291591

标签@词性@加工23212882016611000***

表2被试间效应检验

变异源自由度均方F(1,46)P

加工1162110611805

性别14199614961486

加工@性别11101911011752

从上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标签所激发的刻板印象效应是十分显著的,它不受加工方式和性别、甚至是词性的影响。这说明刻板印象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和顽固性。词性主效应标志着刻板印象在实验情景中的作用及其方向。具体地,所有的中性词不受加工方式的影响,所有的褒义词都受到了加工方式的影响,贬义词在总体上不受加工方式的影响、只有/大学生)贬义词0词对受到了加工方式的影响;同时,涉及建筑工人的词对中只有褒义词存在组间差异,涉及大学生的词对中只有中性词不存在组间差异。这说明对外群体(建筑工人)的刻板印象十分顽固,基本上(尤其是贬义词)不受加工方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内隐加工的特点;对内群体(大学生)的认识则比较宽松随意,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随意性。

表3加工方式的单因素方差检验

变异源自由度均方F值P

建筑工人)褒义词1191220712441010**

大学生)褒义词1201480715251009***无关褒义词171220511571028*

建筑工人)贬义词191680213281134

大学生)贬义词1151680610781017*无关贬义词1132015491463

建筑工人)中性词11128015821449

大学生)中性词161480119491169中性无关词1720119031174

表4词性的单因素方差检验

变异源自由度均方F值P

建筑工人)褒义词12412201018771000***

大学生)褒义词1161194613161010**

建筑工人)贬义词181882210961150

大学生)贬义词1181878717181000***

建筑工人)中性词11109014861480

大学生)中性词141119113101250

建筑工人)单词19126816161430

4讨论

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无意识的内隐影响。就实验设置而言,存在两种刻板印象)))大学生与建筑工人刻板印象。由于被试是大学生,实验者提出了这样的预期:被试关于建筑工人刻板印象的效价趋于消极、而对大学生刻板印象的效价则趋于积极。如果存在刻板印象的话,必然会影响被试的再认成绩。这一点已经为本实验所证实,并且表明刻板印象的影响不因加工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刻板印象对再认成绩的影响线路也恰恰了证实了实验者的预期。

这表明标志着刻板印象的标签的社会范畴决定着对于预先呈现刻板印象信息的记忆。伴随刻板印象信息的呈现,被试表现出内隐刻板印象形成的证

179

第2期王沛: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据,并且与其自身的所属的群体有关。对社会群体在文化上流行的刻板印象,多可能会产生刻板印象判断。即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隐存在的。

内隐刻板印象形成的发现表明:社会范畴可能塑造与调节着预先经验对判断的影响的其他观察相一致的刻板印象信息的内隐影响。[3]刻板印象知识信息会影响思维与行为,我们可以清楚地将其认定为一种机制。本研究捕捉到的内隐刻板印象形成效应证实,刻板印象知识信息可以影响个体对社会群体的判断,并且是在对这种影响无意识的情况下。

在本研究中,无论是概念加工还是数据加工,内隐测验结果普遍表现为肯定大学生而否定建筑工人的倾向,这是为什么呢?

(1)态度启发

1985)1989年,Pratkanis和G reenwald等人的研究发现,假如新信息适合于存在的认知系统,人们可能接受有关的新信息,这就是一种态度启动了一个特殊的认知系统。这一认知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呢?阿瑟#斯塔茨与同事们发现与积极词语相结合的无意义音节比与消极词语结合的评价积极。最近研究也表明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信息量及其倾向有关。

(2)作为自尊(self-enhance ment)的归类过程

刻板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归类过程。强调归类过程根源的最有名的理论当属社会认同理论(the social identity the ory)。[4]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个体的自尊部分来自其所在社会群体的成员关系。由于人们总想维护积极的自我认知,因而他们在主观上愿意坚持对其所属群体的赞许性评估。但是由于不存在计算某个社会群体满意度(desirability)的一种客观准绳:因而这样的评估在本质上是主观的。因此,人们会通过在心理上建立起与一些外群体相比更加优越的主观感受而抬高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满意度。本研究显示对/大学生0肯定多,说明在内隐操作的过程中,可能被试将/大学生0类同于自我某一方面或与自我有关的积极事件联系起来了。反之,可能有关事物与自我肯定相逆,导致否定的自动化评估。

(3)内)外群体效应

社会归类过程的一个根本的基础是对所属群体(内群体)和无关群体(外群体)的分化。内)外群体的分化对于理解群际冲突与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一点早就为社会心理学家们认识到了。尤其是Tajfel等人关于群体的创造性发现,成为20多年来在一系列相关主题、包括群际区别、内群体偏差、群际变异性知觉以及外群体同质性等议题的后继研究中的催化剂。这些发现同时也成为群际研究文献中几个重要的理论拓展的基础。

此研究对内)外群体效应问题的研究至少有四个方面是独特的:(1)它对真实的社会群体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并且证实了内)外群体效应;(2)它依赖于刻板印象特质(形容词)的当前激活的评估与概括化的最新成果来评估刻板印象;(3)对所知觉到的刻板印象性的判断表明,在整体上被试较内群体要更加刻板化地知觉外群体,即呈现典型的内)外群体效应。

5结论

(1)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

(2)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是相关信息在自我态度与自尊等动机的共同作用下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形成的特殊的认知方式。

(3)刻板印象表现出强烈的/内)外群体效应0。6参考文献

1杨治良,刘素珍,钟毅平,高桦,唐永明1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1心理学报11997;1:17)221

2Carey,S.R.,Laura,M.B.(1997).Develo pment of new group member.s ingro up and ou t-gro up stereo ty pes:changes i n per2 ceived gro up variablility and ethnocentr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3,4,719)732.

3杨治良,高桦,郭力平1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1心理学报,1998;1:1)6

4Brewer,M,B.(1993).Social identity,distinctiv eness,and in2 group ho mogeneity,Social Co gnitio n,11,150)164.

means of field observ ation in class,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267pupils fro m1to6grades were our subjects for the q 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The major results were:1)Pupil.s participation was co mposed of5co mpo nents,i.

e.,po sitive participation,non2participation,negative participa2 ti on,passive participation within self2control,passive participation under ex ternal pressure;2)G enerally,pupils go t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2learning process more positively than negatively,more passiv ely than activ ely;3)D uring the primary schoo l period,there was no sig nificant change in student participatio n with their grade increasing.In particula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evelop ment in studen t positive participation.

Key W ords:participation,pupil,co mp onent,characteris2 tic.

A STUDY OF THE 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OF TIME METAPHORS

Zhou Rong,Huang X iting

(Psychology Departm ent,S outhwest2C hina Norm al Universi ty)

Using the priming technique,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ri m2 ing effects of superordinate ti me metapho rs o n subordinate ti me metaphors.It was discovered that no matter whether it was on the reactio n time orthe semantic relation rating,the pri ming effect of roo t co nceptual metapho rs of ti me w as si gnificantly lo wer than that of basic conceptual time metapho rs,which in turn was lo wer than that o f derivative time metaphors.This pro vided supp orting evi2 dence fo r the hierarchical netw ork model o f ti me metaphors.

Key Wo rds:time metaphors,seman tic representation,hier2 archicalnetw ork mo del.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ASK SCHEMA INSTRUCTION ON TEXT REVISION

Huang Jiehua

(Hi gher Education Ins titute,S hantou Universi ty)

M o Lei

(Department of Ps ychol ogy,S outh C hina Normal Uni versity)

This s tudy was desig ned to investi gate the effects o f task schema instructio n o n text revision.High2ability and lo w2ability w riters of grade two of seni or middle school,respectively divided into experi ment and co ntrol groups,composed an expository text about thecity in which they lived.A week later,each student re2 vised his o r her o wn version,wi th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 ups receiving an instructi on in the revi sing task schem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re w ere main effects on task schema instruc2 ti on,level and error type.Hig h2ability w riters significantly re2 vised mo re meaning errors than lo w2ability ones.In the instruc2 ti onal co ndi tion,bo th hi gh2ability and lo w2ability writers signifi2 cantly corrected mo re meaning errors,increased the number of both meaning2retained and meaning2changed words,made more mul tiple2sentence revisio n as well as addition,substi tution and movement o f sentences.

Key w ords:text revision,task schema,surface erro r,meanin g erro r.

THE EFFECTS OF CONCRETE INFORMATION INSTRUCTION ON LEARNING

M a Shengxiang

(Psyc hology Departm ent,Eas t Chi na Normal Uni versity)

Du Jianz heng

(Educati on Science C ollege,Hebei Norm al Univers ity)

Usi ng process2dissociation procedure,the autho rs studied the effects o f concrete information instruction on learning.The result sho wed that,the more explicit the learning instructi on,the greater its effect on explicit learning;on the o ther hand,its effect on im2 plici t learning sho wed no sig nifican t difference.

Key Wo rds:multi2process2dissociatio n procedure,i mplicit learning,explicit learning.

THE ISSUE OF ATTENTION IN THE PSYCHO2 LOGICA L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G u yadi

(Depart 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Shanghai Norm al Universi ty) Based on the speeches of ancient thinkers,the article ex2 plored their thoug hts o f attentio n including the conceptio n of atten2 tio n,the characters o f attentio n,the scatter and distractio n of atten2 tio n,the distributio n and co ncentration of attentio n,the relations between attentio n and percep tion,memory and thinking etc..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d the function o f attention in learning activi2 ties.

Key w ords:the characters of attention,the dis traction of at2 tentio n,the scatter of attentio n,the distribution o f atten tion, theconcentrati on of attention.

A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MPLICIT EFFECT AND INTER2OUT GROU P EFFECTON STEREOTYPES

W ang Pei

(The Academ y of the Educational Science,Northwes t Norm al University) By means of the indi rect metho d,this study respectively probed intothe implicit effect and inter2o ut effect on stereotypes. The resultssuggested that firstly,there existed the implici t stereo2 types,and to a great extent,they represented so me fo rm of uncon2 sciousness;secondly,stereo types were an automatic processing; thirdly,stereo types exercised the stro ng inter2out group effect.

Key w ords:stereo types,the implicit effect,the interout effect.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HILDREN.S ROLE2IDENTIFICATION ON THE MEMORIZ2 ING AND COMPREHENSION OF NARRATION W ang Rong

(Depart ment of Ps ychol ogy,Yantai Teachers.University)

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些礼仪人之必备

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些礼仪人之必备 这些礼仪人之必备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礼仪,是中国传统美德,是家教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个人内涵的表现。社会少不了它,交际、就业、婚姻等等等等,它无处不在!就婚姻而言,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丈母娘看女婿,99%的从这些基本的礼仪开始,你若不信,则100%的有你受的…… 【用餐】* 在公共场所用餐请勿大声喧哗,把自己的音量调整到同桌人可听到即可。 * 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哪怕是吃路边摊。 * 有小孩或长辈在不要开荤腔,或者骂脏话。 * 点餐前先询问同桌人的饮食禁忌,不要自作主张给别人夹菜。 * 有长辈在,先让长辈动筷子。如果特别饿,得到长辈同意后再动筷子。 * 不要在菜里翻来翻去,动筷子前先动脑子,看清楚了再拿,没人想吃你的口水。 * 如果聚餐时有你特别喜欢的菜,不要贪得无厌的扫盘——把整盘菜都几乎独自享用。 * 吃饭的时候把嘴闭好,别吧唧。

* 长辈说话的时候停下筷子,不分场合不分情况闷头狂吃的才不是吃货,是痴货。 * 吃剩的鱼刺骨头边角料放自己盘子里,让服务员帮忙清盘或者换盘子。觉得不卫生的话,就在桌子上铺一张餐巾纸再放垃圾,或者问服务员要个烟灰缸放垃圾。 * 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再跟人说话,如果间隔太长,说句“抱歉,刚才嘴里有东西。” * 夹到菜以后控一下再往自己碗里放,不要把菜汤之类滴的到处都是。 * 剔牙的时候一只手拿牙签,一只手护住嘴。 * 要喝酒也先等别人吃饱了再开喝,不要劝酒。 * 需要调整椅子的位置时,把椅子拿起来换位置,不要拖着走。(一是防止噪音,二是防止刮坏地板,如果两种情况都 不可能发生,请随意) * 不要强迫别人进食,比如“才吃了那么点就饱了?再吃点吧,我去给你盛!” 可能你觉得对方是拘谨,没准其实是饭菜不合口。又比如“哎呀我给你说,这个菜可好吃了,你一定得尝尝!” 可能你觉得是山珍海味,别人吃起来像屎粑粑。要是你强烈要我尝尝胡萝卜,我会打你的喔!~ * 食物放进嘴里就把筷子拿出来,一直把筷子叼嘴里琢磨下一筷子夹什么,你会让别人对你下一筷子夹的菜陡失兴趣。* 吃每一盘菜在你所坐位置的那一片,不要翻别人面前的。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专题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详细阅读

?什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到底在哪扇的翅膀?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效应? ?何谓木桶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短木桶效应和扬长避短到底哪 个更具有优势一些?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详细阅读 ?什么叫羊群效应? ?什么是扎堆效应谁能告诉我谢谢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详细阅读 ? 什么叫鲶鱼效应? ? 鲶鱼效应与培哥效应的联系 ? 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效应”说法的由来?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 鲶鱼效应,对于外来事物每个人都会产生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是否对我们认识事物 有很大的影响。在记忆上,由于大脑的兴奋让我们很容易对这事务注意因而让我们更容易记下。(比如和某人初次见面而当见到这个人时我们感到非常的紧张,之后虽然我们很长时间没见但仍然能记得他的样子)。 在做事上,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一定的刺激是非常必要的,当感到一些天有些堕落时去找一些新事物(比如和同学或朋友一起出去玩,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交谈)或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做点别的。变化是很好的事,有变化才有发展,才又发现,所以时常让自己处在变化之中。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一)2008-12-9 9:11:00阅读681 次参与讨论(0) 收藏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面试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面试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河南省考面试交流群号:147420460 【华图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564015707.html, - 河南公务员面试备考热点】 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汇总面试热点汇总 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为8月18日至22日,面试时间预计在11月份。考生们在更好地复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同时,对于2014河南公务员面试也应该提前着手进行准备。河南公务员考试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64015707.html,/)为你精选河南公务员考试与面试相关的辅导资料供广大考生练习。 公考面试中,经常对于考生的形象方面也会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要求,也就是以端庄保守的穿着配饰来体现沉稳内敛的气质。而我们在真正的授课过程中,也会在概述部分对于学员外在形象方面做出一个具体的要求,无论是仪容仪表还是举止行为。这些都是参加一个正式场合理应必备的素养,但是很多学员对于第一印象的理解由于过于狭隘,反而忽视了其重要性。 首先,第一印象包括个人的穿着打扮和举止仪表。这一点不用说,无论是什么样的考生,在考官面前都是被筛选的对象。所以我们在外在形式上要做到的是不冒险、不丢分。所谓不冒险就是不要过分的推敲在着装上如何能够独树一帜的同时还能引起考官的正面注意。而所谓不丢分是因为在考官的测评要素当中,可能外在的形象分只占五分左右,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在第一印象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对于穿着打扮和举止仪表方面是依然要加以注意的。 其次,第一印象还包括语言的第一印象。如果说外在第一印象是包括着装和举止的话,那么面试作为考察考生语言素养的基本形式,语言素养的高低与否也会直接影响考官对于考生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当然是会对分数产生一定的影响的。所以各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明确一点,就是从自己开始说话的那一刻起就要能够给考官一种相对积极的印象。比如说,问候环节是我们整个“独秀”的开端,那么就要能够有足够的气势向考官展示出自己的气势和礼节,通过语言的表述来表现我们整体的精神风貌,来体现一个年轻人应该有的朝气蓬勃。相反,很多学员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经常由于一些原因反而显得过于拘谨,这样的结果就是本来隶属于问候的环节却变的那么漫不经心,变的让人不感觉不到自己对考官的尊重,变的不自信。所以,这也就提醒各位,在真正的面试过程中必须要能让自己的语言气势保持一定的亢奋度,这样才可以真正吸引考官。 再者,第一印象无论内外,都要讲究持续性。这也是很多学员经常容易忽略的地方,因为真正考试的时候题目的数量不只是一个,而且整个考试中的气氛相对比较紧张,可以说考生面对的是空前的压力。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压力,很多学员进去的时候理直气壮,出来的时候已经黯然失色了。这其实也是对于第一印象的一个维护问题。塑造一个好的印象不难,但是保持这样的一种印象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考官在考试中却希望考生能够保证自己的完整性,不论是对于题目的解答还是整体的表现,都要具备完整性。故此,在考场上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要能够使自己的气势能够持续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总之,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远比考生答题内容上的出彩来的效果更为直接,所以各位要能够核心把握这一点。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1—12 作者简介:毛文娟(1985—),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高淳海(1987—),男,吉林延吉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郭成(1963—),男,四川达县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毛文娟,高淳海,郭 成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刻板印象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刻板印象是存在的,而刻板印象中比较集中的焦点是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不同研究者对性别刻板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测量方法、 四个研究内容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未来努力的方向。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综述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2—02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信念或 想法。[1] 刻板印象往往不以客观经验为依据,而是 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和观念,是与性别角色有关的刻板化认知。它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 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这种固定看法会影响人们看待男性或女性的观点,并由此而产生偏见。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 目前对刻板印象的测量主要还是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来考察。直接测验的方法诸如自由反应法、 Gadener 法、Bighham 法等。间接测验的方法有词汇决定测验、认知干涉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目前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这两种方法。 (一)内隐联想测验(IAT ) Greenwald 等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2]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种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反应时为 指标, 通过评估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来间接地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由于IAT 效度较高、 容易重复测量、容易施测、设计巧妙,越来越受到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青睐。 (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SEB ) 刻板解释偏差测量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新的测量方法。SEB 是个体内隐态度的指标,把归因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人的内隐态度。SEB 是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内隐地发生作用、施加影响的结果。SEB 作为反映人的态度的指标,其实验在操作 上引进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贴近现实、自然激发个体的内隐态度等特点,弥补了目前IAT 同类 测量方法的缺憾。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角色行为维度 角色行为维度在研究中常常出现, 对于男性和女性不同角色的行为,人们会出现对其性别的偏见,男性常常认为是一家之主,女性则往往和贤妻良母联系。Broverman 和Rosenkrantz 等人对性别偏见的研究中定义了男女性相联系的特质,男性比女性更 具有的特质如能力和理性;相反,女性则是热情和善于表达情感。 [3]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维度 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维度考察普遍的结论是人们都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并且男性的刻板化程 度显著高于女性。[4] Harris 和Satter 的研究证明了这 种现象。[5] 而Riley 用自由反应式的方法测量, 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男孩与女孩对不同职业的选择有 显著的不同。[6] 不同的性别特征对职业的期望也不 2 01

教育之应思考的十种著名效应

教育应思考的十种著名效应 1、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思:在我们学校中,当老师看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如果我们不管,这对老师的威信有多大影响?] 2、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思: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你和你的学生都注重了细节了吗?] 3、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思:你给领导、给同事、给学生的印象会是怎样的?你对学生的印象呢?] 4、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职场重要的第一印象

职场重要的第一印象 职场重要的第一印象 How are you today? Did you have any trouble finding this place? How did you get here? 是不是为面试官友好的问话和语调感到吃惊了?其实他们只是想让你放松一下,让面试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开始,所以你也只需客套的回答一下就可以,例如"Fine, thank you."之类。 面试时最重要的部分是谈你的experience and qualifications.qualification包括你所受过的教育和培训,而experience就是你曾经做过的、与你要申请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工作经历。 对于换工作跳槽的人来说,教育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记住要用过去时态来讲。例如: I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rom 1992 to 1996. I graduated with a degree in social science. 如果你目前还是个学生,那么就应该用现在时来谈。例如: I am currently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will graduate with a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in this fall. I am studying English at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当谈你受的教育时,可别忘了提起你参加过的培训、得过的证书和选过的一些和这份工作有关的课程。例如你要应聘国际贸易类的工作就一定要提correspondence courses, BEC Certificate等等。 如果你的工作要求你用英语沟通的话,你还得特别提到你英语的娴熟程度或告诉对方你是如何在这方面做努力的。同样对于使用其他语言的工作也是如此扩展:询问面试结果常用句型 如果面试后的一两周内都还没有得到通知,你可以打电话去问问,这样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当然也可以写信或发Email去查问。电话询问结果,要注意一下用词和语气,以免给招聘公司造成焦躁的感觉。 下面是电话询问结果时常用的一些句型。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杨亚平1,王沛2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E-mail:yaping.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564015707.html, 摘要: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认知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本文对刻板印象研究的理论进展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关键词:刻板印象,理论模型,研究方法 1.引言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1]。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的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刻板印象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后继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研究视角也开始逐渐从意识代码的角度演变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2.刻板印象的主要理论模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的理论模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刻板印象的表征模型以及刻板印象的功效模型,下面从各模型理论进展的做一概述。 2.1 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 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其研究进展的趋势是由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到社会环境影响理论。关于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有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近年来又有人对以上两种理论加以整合,提出了社会环境影响理论。 2.1.1 社会认同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1979年)提出的,它包括三个中心观点:分类(categorization)、认同(identity)和比较(comparison)(因此又被称为CIC理论)。 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的。如果知道了某人属于某个类别,然后就可以推论出许多关于他的信息。同样,通过了解自己所属类别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可见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的直接结果。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 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

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人们在谈到第一印象的时候通常想到的词语都是:十分重要。我在写着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曾想过这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第一印象如此重要呢?在网上一番搜索之后大致有了自己的一份答案。 我认为,第一印象重要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们说到第一印象的话一定是对于陌生人的身份来说的,这就存在了信息交流的障碍,我们无法向对方展现自己更多更深的信息。于是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在外表上打扮自己,让自己穿上或华丽或得体的服装去见面,在交谈中尽可能的表现自我,尽可能地传达出更多信息。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第一印象来自于人类的本能。人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中,大脑每天都要处理海量的信息数据,如果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去记住它的细节、每个人都要去记住他的详细信息,那样的话只会让自己的生存得不到保证。事实上,人们往往通过第一印象去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如这个人会不会伤害自己或者对自己是否有益,塔夫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纳利尼?阿姆巴迪(Nailing Ambary)认为,这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种快速判断环境危险与否的能力。第一印象往往能够激起我们情感中最强烈的部分,就像照片一样,将我们的情绪定格在那一刻。由于第一印象来自于本能,因此其包含的信息往往也非常重要的。加州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说:“我们甚至可以从30米外看到一个人的笑容。”这张笑脸的主人将会给我们留下的良好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特性也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它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对一个人全面客观的评价和概括。因此艾克曼教授认为,第一印象是否正确,还得看被观察者所表现出的行为举止是不是真实的。一些进行过严格的社交礼仪训练的人,往往能够在任何场合表现得体,那么我们很难通过第一印象来对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一些外貌特征会使我们对人产生刻板印象,比如一张娃娃脸、大眼睛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人很亲切、单纯;漂亮的人会让人感到更健康、聪明;喜欢说话,并乐于交际的人被我们认为更善良,其实这些判断通常都是错误的。此外,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许多偶然因素。比如,我们常常说的英雄救美,一个男人偶然间遇到了正在被歹徒挟持的女人,并出手救下了她,那么故事的结局往往是该女子以身相许。如果这个男人与这个人女人在一个普通的聚会上相见,那么就非常有可能擦肩而过了。其实这个男人并不是常常去救人,只是恰逢其会而已。因此,我们在第一次见面时发觉对方是乐观的、开朗的,或者阴郁的、悲观的,这些都不能作为对此人个性的最终判断。 除了片面性,第一印象还具有一定持久性,我们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除第一印象留下的判断,这就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苦恼。如果我们给老板的第一印象不好的话,那我们可能很久都不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工资不会上涨,待遇不会提高。在恋爱中我们可能始终处处碰壁,得不到异性的欢心。而这也是第一印象重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拿大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第一印象具有持久性。也就是说,第一印象所形成的认识将持久的主导人们对待另一个人或事物的看法,即便人们在后来的交往中对此人或事物具有了新的认识,第一印象所产生的看法依然不会消失。对违反原有经验的判断,大脑会采取一种“一般性原则下当然有例外”的处理方式,也就是说,当一种新的经验与固有经验不符时,我们将其视作特例,只在特殊情况下才起作用。但要让人改变形成的第一印象也并非难事,只要让第一印象在不同的情况下被多次推翻即可。 总之,第一印象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很重要,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我们也要明白它也有它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过度地看重第一印象,毕竟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是最好的方法。内修与外修都做好了,我们的人生才能说是留下了最好的印象。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_胡志海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 胡志海 (黄山学院教育系,黄山,245041)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 )和刻板解释偏差(SEB )两种方法对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内隐研究。发现被试整体在两次实验中均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内隐刻板印象,女大学生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对其行为归因已形成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EB 是一种测量内隐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刻板解释偏差 内隐社会认知 1 引言 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迅猛进展,研 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使得人们能以新的视角对刻板印象进行考察。人们日益认识到: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不仅体现在外显过程上,而且还表现在内隐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中。刻板印象同样也有一个内隐成分,有时个体并未意识到自身存在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但相应的社会类别联想却已被自动激活。如Trope (1991)认为,刻板印象影响着社会推理过程中的认同加工,它导致人们对同样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假设和结论,而且这种推理是自动进行的[1]。Devine (1989)发现:只要一遇到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就会自动激活相应的刻板化加工[2]。因此认为存在着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Greenw ald &Banaji , 1995)[3] 。 内隐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无意识成分是否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前人相关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影响了个体对相应群体成员的各种判断,如对模糊行为的解释、成败归因、与职业 有关的决定等[4-6] 。本研究主要针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常将性别与多种个人属性联系起来(如个性特征、角色、职业等),如将男性与强壮、自信、竞争 等相联,将女性与温柔、依赖、顺从等相联[7] 。这种刻板印象常与职业定位、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如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时常遭遇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则试图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在观念上是否也存在性别偏见,尤其是女大学生们是否存在着自我设置的主观障碍。这对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很有现 实意义。具体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 印象展开,即他们是否对男女两性存在不同的职业定位,在进行社会认知时是否会在无意识上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所左右,有无刻板化加工的现象。 在各类内隐研究方法中,内隐联想测验(IAT )由于其良好的心理计量学特征,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用于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之中。但内隐联想测验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可见的IAT 研究多采用个别施测方式,完成一次实验不仅耗时较长而且易受一些无关因素干扰;另一方面,IAT 的实验情景过于单纯,其结果与被试的社会认知未必都有密切的关联。而以刻板解释偏差(SEB )为指标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则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它是基于Hastie (1984)提出的观点:个体在面对与自己期望值不一致的情境时,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归因行为),以使不一致得到合理化解释。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发生内隐作用[8]。在实际研究中根据被试对问题的不同归因来计算SEB 值。SEB 的问卷编制较为复杂,但施测却较方便,所得结果的社会内 涵也较IAT 丰富[9] 。目前国内有关SEB 的实验还极为少见,本研究同时采用IA T 与SEB ,试图探讨SEB 能否有效揭示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它与IAT 的研究结果可否相互验证。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一 内隐联想测验(IAT )2.1.1 被试 随机抽取黄山学院一年级本科生54人,其中男女各半,年龄在17~19周岁之间。2.1.2 仪器 奔腾四系列微机2.1.3 材料 本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来获得内隐效应。 通讯作者:胡志海。E -mail :hz hls @h s u .edu .cn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sk226)。112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5):1122-1125

教育中的各种效应

教育中的各种效应 1、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3、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5、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6、链状效应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怯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7、禁果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8、名人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