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的测量除了使用IAT以及根据其原理改编的范式之外,还有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提到内隐态度测量的方法估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IAT了(虽然说IAT测得究竟是不是内隐态度还有相当大的争议).在心理学对于内隐态度的研究中,除了IAT范式以及和其原理类似的(通过对刺激进行归类之后,测量反应时长一类的)比如GNAT、EAST范式之外,还使用过那区别最大的叫做AMP, 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这个既不测量反应时间,也不测量反应准确率.它先给被试一个有态度的视觉刺激,可能是图片或者文字,然后给一个没有态度的中性刺激,然后让他们打分,这个中性刺激有多令人愉悦.比如,测试一个人对烟酒的态度,就先让他看一些关于烟酒的图片,然后给他看一个阿拉伯字母(假设这人不认识阿拉伯文),然后让他打分,这个字母的愉悦程度,打分越高,就越偏爱烟酒.其他除了IAT,GNAT,EAST和AMP之外的,就是priming task类的测试,同样是测试反应时间的,但是原理有些不同.priming的意思是短时的内隐记忆,就是人不能感觉到的记忆,我种感觉这类东西像是视觉暗示.在semantic prming task里面,先给被试看一个刺激,闪过的非常短,以至于被试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看到了.然后再让他们给一组单词按照“是不是个词”进行分类.这些词语有些是褒义的,有些是贬义的,如果褒贬义的词分类时间不同,那么这个被试就有一定内隐态度.另一个叫做affective priming task,任务是让被试用最快速度来判断一个单词是“好“还是”坏“,但是在这个目标形容词出现之后,会闪现一个prime单词,也是闪现的很快,让人几乎察觉不出来,如果被试对于prime刺激的态度和目标形容词一样,那么反应就会比较快,如果不一样,反应就会变慢.这个测试大多用在临床里,主要用来诊断测试eating disorder,看患者对食物的看法.priming本身的概念也用的非常广,除了用来测试态度之外也用来测试认知方法之类的.以上大概是所有的内隐态度测试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和意愿的情况下获取并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

与外显学习不同,内隐学习常常发生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不需要经过主动的教学或训练过程。

内隐学习包含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对于理解和揭示个体内隐学习的过程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1. 偏见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偏见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内隐态度和观念的方法。

通过IAT,研究者可以准确、客观地测量个体对于不同对象的隐含态度和态度强度。

IAT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个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时间差异来判断其内隐态度。

常见的IAT的实验范式包括“姓名-颜色”“性别-职业”等。

通过IAT可以揭示个体对于特定对象的内隐态度,并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和转变的机制。

2. 隐式连结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C):隐式连结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个体内隐学习的方法。

IACT试图探究的是个体学习的反射性与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IACT使用的是间接衡量的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时间来揭示个体对于这些刺激的内隐学习效果。

通过IACT可以测量个体对于语义、情绪等方面的内隐学习效果。

3. 潜意识启动实验(Subliminal Priming Paradigm):潜意识启动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潜意识加工和内隐学习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刺激以非常短暂、隐蔽的方式呈现给个体,观察个体对于刺激的反应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内隐学习效果。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广告学等领域,用于揭示个体对于刺激的自动加工和内隐学习的效果。

4.线索学习实验:线索学习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内隐学习的方法。

线索学习实验关注个体对于环境线索的感知和学习过程。

研究者通过操作环境中的线索,观察个体对于线索的注意和学习效果。

常见的线索学习实验包括追踪线索、配对线索等。

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与行为表现

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与行为表现

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与行为表现潜意识是指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之下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心态状态。

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导力量,但往往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更加难以察觉。

在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内隐态度,它对我们的行为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对行为表现的作用,以及如何理解和利用这种力量。

一、内隐态度的定义与特点内隐态度是指个体心理中存在的无意识的偏好和倾向,它可能与我们外显态度所持有的观点相矛盾。

与外显态度不同,内隐态度往往是经过长期的记忆和条件反射所形成的,它深藏于潜意识深处,难以被察觉和识别。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外显上宣称自己对平等主义持有正面态度,但在内隐态度中却存在一定的种族偏见。

二、内隐态度对行为表现的影响虽然内隐态度存在于潜意识中,但它对我们的行为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内隐态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我们的行为倾向,甚至能够主导我们的决策过程。

研究表明,内隐态度对于一些具有情感性质的行为更为敏感和重要,并且往往会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对相关的行为做出反应。

三、理解内隐态度的形成内隐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经历等。

早期的社会化经验以及环境刺激对于内隐态度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也会对内隐态度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些形成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

四、利用内隐态度调整行为表现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可以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干预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变。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内隐态度,并通过自我观察和行为改变来调整与之相关的行为表现。

此外,积极的社会互动和情感体验也能够对内隐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内隐态度与社会问题的关联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种族歧视、性别偏见、隐性偏见等问题往往源于人们潜意识中的内隐态度。

通过对内隐态度的认知和调整,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减少和消除不公平的行为。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作者:唐琰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4期摘要:一种全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以其创新性和有效性迅速奠定了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范式的地位。

IAT常被用做测量内隐自尊,因其突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在测验对象及程序、效度等方面有很多争议。

本文对以前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从IAT的使用、变式及IAT还存在的问题怀疑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1.前言内隐联想测验于1998年,被Greenwald提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测量工具,其最初主要是作为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

在2000年,被首先用来间接测量个体的自尊。

经过研究表明,IAT的内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都较为理想,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且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较低。

IAT还能够间接测量到被试自动化的、无意识的不合理信念[1]。

2. 传统的内隐联想测验2.1 测验程序IAT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

其方法学的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随后的刺激或与其相关的牟总刺激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2]。

1998年,Greenwald等人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IAT的施测程序[3]。

施测分为五个阶段:1、呈现目标词,比如白人的姓和白人的姓,让被试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白人姓揿F 键,看到黑人姓揿J键)。

2、呈现属性词,比如愉快和不愉快;并让被试做出反应(愉快F,不愉快J)。

3、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白人或愉快F,黑人或不愉快J)。

4、让被试对目标词对相反的判断(白人姓J,黑人姓F)。

5、再次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黑人或愉快F,白人或不愉快J)。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引言:态度是指个体对事物或观点的评价或心理倾向。

传统的态度研究主要侧重于外显态度,即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询问个体的态度。

然而,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潜意识中的非自觉态度的影响,这就是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始终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一、内隐态度的理论基础1. 非常态度理论:非常态度理论由康普·法索一手提出,认为内隐态度是一种非常态态度。

非常态度是指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有所转变。

比如,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可能会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常常是不自觉的。

2. 联结性网络理论:联结性网络理论认为,内隐态度是由于特定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度而形成的。

这种联系强度可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重复经验形成的。

当个体面对某一对象时,激活对象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大脑中的联系强度即表现出个体的内隐态度。

二、内隐态度的实验研究1. 隐性联想测试(IAT):隐性联想测试是一种常用的衡量内隐态度的实验方法。

该测试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概念的关联速度来间接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

比如,被试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根据字面意思(如“好”、“坏”)分类一系列带有不同属性的符号,其反应时间可以反映被试对这些属性的内隐态度。

2. Priming实验:Priming实验是通过在被试面前暴露特定的刺激来改变被试的内隐态度。

实验中,被试在接受某种任务之前,会暴露于一些与任务无关的刺激,这些刺激可以影响被试在任务中表现出的内隐态度。

比如,被试在进行购买决策任务之前,暴露于与购买相关的刺激,可能会增加被试对购买的积极内隐态度。

3. 脑成像技术研究: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内隐态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大脑活动与特定内隐态度之间的关联。

研究发现,大脑的情感区域和认知控制区域在内隐态度的产生和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综述

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就经历了从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的演变过程。

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社会认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直接测量的阶段,由于当时社会认知领域普遍假设态度是按照有意识模式进行操作,所以直接地测查意识水平知觉成为那个阶段研究主要方法。

但是直接测量法只能对意识水平之上的态度进行测量,对无意识操作的内隐态度则无能为力。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地间接测量方法被引入了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量,加工分离法,基于反应时的范式,以及把归因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相结合的SEB方法。

1.投射测量投射测量是指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McClelland等人(1981)要求被试在对模糊照片或图画的反应中生发故事或对抽象的刺激生发描述的研究方法。

他们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量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所评估的对象是不同的。

Spangler(1992)在使用元发现方法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对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量要比与之平行的问卷调查测量具有更高的预期效度。

2.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PDP)加工分离程序最初是由Jacoby提出的,旨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定量分析。

Jacoby等人根据实验指导语设计了2类测验。

一类是包含测验(inclusiontest),要求被试首先考虑用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另一类是排除测验(exclusiontest),要求被试选用首先进入意识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在排除测验中包含这样一种测验逻辑,即无意识加工提高测验成绩而意识加工则起相反作用。

加工分离程序的逻辑思想可以用如下方程组表述,其中Pi是包含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来完成测验的概率,Pe是在排除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完成测验的概率,Pc是通过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Pu是通过无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

内隐态度实验报告

内隐态度实验报告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评价、看法和倾向。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态度研究主要关注外显态度,即个体通过自我报告、行为表现等方式表现出的态度。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某一对象或现象的评价、看法和倾向。

为了揭示内隐态度的存在和影响,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对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并探讨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内隐态度的存在和影响;2. 探讨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3. 为内隐态度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采用内隐联系测验(IAT)作为实验材料,包括以下内容:(1)种族类词:白人、黑人、亚洲人等;(2)情感类词:积极情感词、消极情感词;(3)属性类词:与种族类词和情感类词相对应的属性词。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实验组进行内隐联系测验(IAT),对照组进行无关任务;(3)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情绪和行为测试。

4. 数据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上的差异。

1. 实验组在IAT测试中,对种族类词与情感类词的配对反应时显著快于属性类词与情感类词的配对反应时,说明实验组被试存在内隐态度;2. 实验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中,与外显态度一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显著高于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3.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情绪和行为测试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内隐态度确实存在,且对个体情绪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与外显态度不一致的内隐态度;3. 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可能与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有关。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是指潜在的学习,通常不受意识控制,也不容易被意识到。

虽然内隐学习和显性学习(意识到的学习)都对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内隐学习不同于显性学习,它更加难以被检测和测量。

然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内隐学习现象的本质和影响力。

一般来说,内隐学习的研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行为任务
内隐学习可以通过任务表现来衡量,这些任务不要求被试者有对学习内容的任何显性记忆,而是通过间接的任务,例如测验反应时间、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关联等,来准确地观察学习效果。

常用的任务包括序列学习任务和条件作用类别任务等。

2. 眼动追踪
眼动追踪可以用来研究内隐学习对视觉注意力的影响。

研究者观察眼动轨迹,以了解被试者在视觉环境中如何寻找和解析信息,以及是否具有有关刺激特征的内隐知识。

3. 脑成像
内隐学习也可以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

这些技术可以跟踪被试者在学习期间的脑活动,以检测内隐学习的脑机制,并研究如何通过内隐学习改变脑结构和功能。

4. 掌握相关技能的技术和操作
内隐学习的研究还可以通过操作技术的练习来测试。

通过练习特定技能的内隐学习效果,可以检测那些无意识的学习过程如何影响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效果。

综上所述,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从行为任务、眼动追踪、脑成像到技能练习等各个层面,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内隐学习的本质和影响。

这些方法不仅为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同时对于个人的学习方法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路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黄霞妮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ST-IAT、SC-IA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T)和SA-IAT。

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1前言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

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T以及BIAT。

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

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

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

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

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

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

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A键),对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如按5键),在联合任务2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对昆虫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IAT程序记录下从呈现刺激材料到被试按键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以毫秒为单位,同时记录下被试反应的正误情况[1]。

可以看出,内隐态度的测量的是目标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结强度。

因为IAT同时测量的是两个相对的态度目标,实验设计中使目标词和属性词的关系处于相容和相反的两个极端上,增加了敏感性,扩大了效应的大小。

但也正是因为它使用了相对的目标类别,在测量对象和对测量结果的解释方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在测量对象上,由于很多态度目标找不到明显的比较类别,难以用标准的IAT范式进行测量,就不得不引入一个并不太恰当的比较对象。

Jong等(2001)[3]试图用一个中性的词语作为目标概念的对比概念,以实现对单一对象的态度测量。

但是,因为中性词的选择标准很难确定,而且中性与否往往因人而异,所以这种方法的效果并没有被证实。

Brendl等(2001)[4]用伪词代替中性词,但在伪词/害虫IAT中却发现被试对害虫的评价比伪词积极。

由此可见,IAT对单一的态度目标进行测量的结果是不稳定的。

在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上,较高的IAT效应可能是因为被试对两类态度目标分别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态度,但也可能对两者都是积极的或都是消极的态度,只是程度不同。

这样就会出现解释的多种可能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无法获得关于被试态度的可靠信息[5]。

3 Go /No-go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是Brian Nosek&Banaji(2001)在IAT基础上发展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GNAT本身不是对IAT的否定,而是对IAT的有机补充。

GNAT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如Fruit)和属性维度(如积极和消极评价)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IAT实验设计中需要提供类别维度,不能对某一对象(如Flower 或Insect)做出评价的限制。

GN灯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和分心刺激(噪音),如目标类别(Fruit)和积极评价(Good)作为信号而将目标类别(Bugs)和消极评价(Bad)作为噪音,当呈现Fruit和Good时被试批空格键做出反应(称为Go),当呈现Bugs和Bad时被试不做出反应(称N小Go)。

GNAT可以补充IAT他通常采用反应时作为测量指标的局限性。

GNAT和IAT都属于反应时任务,对于以个体反应时作为指标的心理任务而言,个体在反应速度上的增长会导致总体反应精确性的降低,速度一精确性平衡是每个研究者所主要关注的问题。

在IAT中研究者通常使用反应时作为考察指标,从而可丧失错误率所包含的信息。

通过信号检测论我们可以区分出两个指标和d,其中d运算中包含着错误率,能有效地表明个体的分辨能力。

在GNAT中通过对不同任务中d 值的比较,对个体记忆中类别与不同评价间的联结强度[7]。

与IAT相较,GNAT具有一定的优点。

一方面,GNAT较为灵活,适用范围非常广,可以对某单一对象进行评价,如考察被试对吸烟的态度,因为没有适宜的比较对象,可以采用GNAT研究方法。

其次,GNAT可以用来考察个体对同对象的偏好,而保持反应竞争任务的优点,如考察个体对群体外和群体内员的评价(如积极评价),另外对于那些包括不同特征的对象,而没有明显的比较类别对象的时候,如女教师或老教授等采用GNAT较为合适[6]。

4 AST与EASTDe Houwer(1997)在SimonTask基础上发展出AST。

在AST中,被试在词语的非评价性属性基础上做出积极/消极反应。

实验结果发现,当刺激的消极职极属性和个体反应(消极/积极反应)一致时,个体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当刺激的消极/积极属性和个体反应(消极/积极反应)不一致时,个体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做出反应。

De Honwer(1997)采用AST来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发现对同一态度对象进行积极或者消极反应所花费的时间差异可以作为评估个体内隐态度的指标[8]。

EAST是De Houwer(2003)发展出来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方法,结合了TAT和Honewe r本人所提出的AST的特点。

在EAST中个体依照所呈现的白色词汇的评价性特征〔积极或消极)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掀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对于彩色目标词汇(蓝色或绿色),个体则依据其颜色进行区分,原先中性的掀键因为被赋予了积极或消极意义从而影响了个体对目标刺激的颜色分类反应。

这一实验安排使得个体不需要对目标刺激做出评价性反应,减少了个体对反应过程的有意识控制,反应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实质[8]。

DeHouwer(2003)对EAST和IA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EAST中个体在白色刺激的评价性基础上做出反应,态度对象可以依照特定实验要求进行选择,此外EAST可以在白色刺激非评价性的基础上进行区分,如研究者希望考察男女在“自信”上的差异,则实验者可以要求个体在与男女性别相关基础上对白色词汇做出反应,而与自信相关的词汇则以彩色形式呈现。

IAT中实验使用同一概念的不同样例作为实验材料,使得实验者只能对两个目标概念进行比较,而EAST 则可以同时对不同目标对象做出评价,只需在实验中设计彩色词包括这些不同态度对象,因此EAST又表现出高效性[6]。

5 ST-IAT 、SC-IAT和SA-IATST-IAT 是Wigboldus 等人于2004 年提出的对于内隐联系测验的又一修正版本, 目的是测量单一目标类别的内隐评价联系(Bluemke, & Friese,2008)[10], SC-IAT 是Karpinski 和Steinman (2006)提出的对传统IAT 的另一种修正方法, 它同样用来测量和单一态度对象之间的联结强度[11]。

ST-IAT 具有IAT和SC-IAT 的特点, 和SC-IAT 在概念上是同一的,只有较小的程序上的差异。

SA-IAT 是Penke, Eichstaedt 和Asendorpf (2006)提出的一种比较新的修正方案, 它借鉴了ST-IAT 的思想, 但是选择的不是单类目标概念,而是选择使用单类属性概念[12]。

下面简单介绍比较常用的SC-IAT[9]。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它不仅能对独立的态度目标进行测量,并且被证明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的避免测量中的虚假反应和自我掩饰现象[5]。

SC-IAT 与IAT的原理、使用和解释方法都非常相似同的是,IAT中有相对照的两类目标词而SC-IAT中只有一类。

所以,在施测程序上SC-IAT对IAT的两个主要阶段进行了修改:其中一个阶段,目标词与积极的属性词相结合用同一个键作反应,消极的属性词单独用另一个键反应;另一个阶段,目标词和消极的属性词用一个键反应,积极词用另一个键反应,以这两个阶段的平均反应时之差作为被试内隐态度的指标。

Karpinski等通过四个不同领域的实验考察了SC-IAT的信度、效度以及对虚假反应和自我掩饰的敏感性。

研究者认为,SC-IAT能对单一的目标类别进行测量,获得个体对该对象独立的而非相对的信息;将两个对应的SC-IAT进行比较分析,也可以获得与IAT类似的效应。

SC-IAT对IAT进行了修改,将相对的两个态度目标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对象进行测量,这种方式的确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但它降低了测量的敏感性,信度和效度等指标均低于IAT[5]。

6 简式内隐联想测验Sriram和Greenwald(2009)对传统内隐联想测验进行了最新修正,提出另一种内隐态度测量方法: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T)。

BIAT要求被试只需要记住其中一类目标词和属性词,使用“是”键("yes" responsekey)作出反应,其他所有的非目标均用“否”键("no"responsekey)做反应,并且只对“是”键的反应时进行记录和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