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形成的内隐机制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要: 内隐联 想 测 验 作 为 基 于 反 应 时 范式 的 内 隐社 会 认 知 研 究 方 法 , 19 自 98年 由 Gen a r wl e d
提 出后 , 得到 了广泛 的应 用。但 因其本 身具有 一定局 限性 , 1 来, 究者们 对这 一方 法进 行 近 0年 研 了不断地修正和改进 , 先后发展 出了 G / O—G ON O联 想任 务、 外部情 感西蒙作 业等 ; 近几年 又提 出 了单类 内隐联想测验 、 单靶 内隐联 想测验 和单属 性 内隐联想测验 等 , 这些 方法丰 富充 实了 内隐联
象 消极 ; 只能说 相对 于其 他 目标 对 象来 说 人 们 对 而
某 一 目标 对 象更 为积极 或者 更 为消极 。
IT的一种 研 究 内隐认 知 的 联 结 任 务 , 有 人 称 该 A 也 任务 为命 中联 系作业 l 。该 技术 吸 收 了信 号检测 论 2 』 的思想 , 实验 中包 括 目标 刺 激 ( 号 ) 在 信 和分 心 刺 激 ( 噪音 ) [ 。其 中 , 目标类 别 和积极 评价作 为信 号 , 将
想 测 验 , 对 Gen a 是 r w l 出的 IT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e d提 A
关键词 : 内隐联 想测验( ) G / O—G m ;O N O联想任 务 ( N T ; G A ) 外部 情感 西蒙作 业( A T ; E S ) 单类
内隐 联 想 测 验 (C—L )单 靶 内隐联 想 测 验 (r—IT ; 属 性 内隐联 想 测 验 (A—IT S ; s r A )单 S A) 中 图 分 类 号 :80 B 4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8 (o9o 0 1 —0 1 3 14 2o )4— 0 5 4 0

内隐

内隐

实验心理学报告内隐联合测验实验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内隐联合测验实验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 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本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IA T,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1 引言1.1 IAT 概述内隐社会认知起源于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是新近兴起的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发生的过程具有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因此,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量表直接进行测量,因此,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面比较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句子填充法、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和情景测验法等。

内隐联合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 T)是Greenwald 等人(Greenwald,McGhee, & Schwartz, 1998)于1998 年提出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采用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推断个体内隐态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拓展。

其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样例作同一反应;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的样例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

利用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对不同概念的内隐认知层面上的联系强度。

在经典IA T 范式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刺激(文字或图片)进行分类,并记录反应时。

刺激材料分属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

例如,花卉(如玫瑰、月季)和昆虫(蚂蚁、蜘蛛)构成了概念词,而积极(快乐、奖励)和消极(灾难、悲伤)则构成属性词。

测验中包含两类任务:“相容任务”(compatible task)和“不相容任务”(incompatible task)。

内隐态度名词解释

内隐态度名词解释

内隐态度名词解释
高校内隐态度是指学生们在校园中内隐的文化心态,它不仅可以表现为言语和行为,还可以表现为被动的态度,甚至是一种宗教信仰。

隐态度的发生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技能以及终身经历。

在高校里,学生使用内隐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自然情感,他们可以使用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表情、声音、动作、想法等。

其中,有些人甚至会拒绝参与社交活动,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内心臆想,担心受到他人的怀疑和指责,不敢发出自己的言论。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对政治和宗教的分歧更加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在某些集团中受到抵制。

同时,内隐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正面的情绪表达和专注能力。

内隐态度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技巧,在实现任务中,他们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技能,相对更好地完成作业。

综上所述,内隐态度在高校中具有重要性及重要影响。

高校本身应加强对学生内隐态度的认知和理解,让他们更好地利用内隐态度来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实践能力,并在学术学习、职业发展及社会融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内隐知识的理论述评付晓秋

内隐知识的理论述评付晓秋

2012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12第30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2内隐知识的理论述评付晓秋1,李 莉2,张春斌2,杨治良3(1.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3;2.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摘 要]内隐知识尽管在知识管理、军事、医学、教育等实践领域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依据的理论架构却不尽相同。

本文将对东西方哲学在认知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内隐知识的核心理论,包括庄子的道、波兰尼的个体知识和缄默知识、斯滕伯格的实践智力、佐尔坦 迪恩斯的具有心理表征特点的内隐和外显知识进行梳理和品评,力求得到对内隐知识的整合性理解,并建议在双加工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内隐知识。

[关键词]内隐知识;实践智力;心理表征理论;双加工理论[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2-0144-04内隐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迄今并没有统一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原因是缺乏一致、普适的 知识 的定义。

最早定义知识的是柏拉图的 合理而正确的信念 。

认知观点认为个人的知识仅仅是人们长时记忆的内容。

Wiig则认为知识包含真理和信念、观点和概念、判断和展望、方法和诀窍等诸多内容[1]。

尽管知识论与认识论差异直接导致定义知识的复杂性并间接影响对内隐知识统一的理解,但并没有妨碍内隐知识在知识管理[2]、军事管理[3]、医学[4]、职业教育[5]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可见,内隐知识的实践意义已被众多研究者所重视。

但不同应用领域的内隐知识理论不尽相同。

为此,本文将对近年来在东西方哲学、实践、认知领域中出现的内隐知识研究的重要理论进行梳理,以形成对内隐知识的较为一致的认识。

一、内隐知识研究的历史进程内隐知识的研究源起于现象学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典哲学, 庄子 天道 :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态度及其与行为模式述评

态度及其与行为模式述评


理论 研 究Βιβλιοθήκη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8 期 20 年第 3 l 5 06 期 总第 24页 6
当代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表明 ,自我的信息加 态度 与行 为 存在 不一 致 性 ,但 是 更 多 的研 究表 明 工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 : 外显方式和内隐方式 。 态度 与行 为 是 紧密 联 系 的 ,态 度可 以在一 定 程度
郎格的运动肌态度经典试验作为最早关 于态度的 的 。但是 该理论 强 调 了态 度 的外 显特 征 . 建立 在人 实 验研究 。态度 真正 引 入社 会 心理 学 是从 托 马 斯 们对 自己的态度信息有意识提取的前提上 .没有
等人 的研 究开始 的 。对 于态度 的定 义 , 心理 学 突 出态度 的 内隐特征 。实际 上态 度一 经产生 , 可 社会 便
2 .态度的结构模型
关于态度模型研究有单维度态度模型 、 三维度 态度模型和双重态度模型 ,目前最流行 的是威 尔 逊( l n等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l Wio ) s I 单维度模型 l 是 由 费斯 本 和阿 吉增提 出的 . 这一 模 型 中 . 价 在 评
联 系的记忆组成的。这类界定强调 的是认知信息
及其组 织 。 1 侧重 情感成 分 的界定 . 2
把情感 看作态 度的标 志 。费斯 本 和阿吉增 是核心 因素 , 态度是对客体的评价 , 由关于态度 客 (sbi Az ) F he & in i n e 认为态度主要是对某人 、 某物或某 体属性 的各 种预期和对 客体属性 的评价 所决定 个信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爱德华兹认为态度是 的。三维度模型是由霍夫兰和卢森堡提出的 , 认为
维普资讯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8 期 20 年第 3 1 5 06 期 总第 23 6页

内隐态度(借鉴仅供)

内隐态度(借鉴仅供)

内隐态度的测量除了使用IAT以及根据其原理改编的范式之外,还有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提到内隐态度测量的方法估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IAT了(虽然说IAT测得究竟是不是内隐态度还有相当大的争议).在心理学对于内隐态度的研究中,除了IAT范式以及和其原理类似的(通过对刺激进行归类之后,测量反应时长一类的)比如GNAT、EAST范式之外,还使用过那区别最大的叫做AMP, 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这个既不测量反应时间,也不测量反应准确率.它先给被试一个有态度的视觉刺激,可能是图片或者文字,然后给一个没有态度的中性刺激,然后让他们打分,这个中性刺激有多令人愉悦.比如,测试一个人对烟酒的态度,就先让他看一些关于烟酒的图片,然后给他看一个阿拉伯字母(假设这人不认识阿拉伯文),然后让他打分,这个字母的愉悦程度,打分越高,就越偏爱烟酒.其他除了IAT,GNAT,EAST和AMP之外的,就是priming task类的测试,同样是测试反应时间的,但是原理有些不同.priming的意思是短时的内隐记忆,就是人不能感觉到的记忆,我种感觉这类东西像是视觉暗示.在semantic prming task里面,先给被试看一个刺激,闪过的非常短,以至于被试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看到了.然后再让他们给一组单词按照“是不是个词”进行分类.这些词语有些是褒义的,有些是贬义的,如果褒贬义的词分类时间不同,那么这个被试就有一定内隐态度.另一个叫做affective priming task,任务是让被试用最快速度来判断一个单词是“好“还是”坏“,但是在这个目标形容词出现之后,会闪现一个prime单词,也是闪现的很快,让人几乎察觉不出来,如果被试对于prime刺激的态度和目标形容词一样,那么反应就会比较快,如果不一样,反应就会变慢.这个测试大多用在临床里,主要用来诊断测试eating disorder,看患者对食物的看法.priming本身的概念也用的非常广,除了用来测试态度之外也用来测试认知方法之类的.以上大概是所有的内隐态度测试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内隐攻击性研究述评

内隐攻击性研究述评
印 象 等 相 比 , 究 者 们 对 内 隐 攻 击 性 的关 注 较 少 , 研 内
础 和 方 法 借 鉴 。本 文 拟 对 内 隐 攻 击 性 的研 究 进 行 述
评 与展 望 。
隐攻击 性 的研究仍 属 于较 新 的领域 。
对 某一 研究 领域 概念 上 的模 糊性 和理 论上 的不
基 于 内 隐 社 会 认 知 的研 究 , h l, 治 良 ( 9 6 Ce 杨 a 19 ) 等 对攻 击性 行 为 的 内隐社会认 知 的特 点进 行过探 索 研 究 。其结 果 表 明攻击 性行 为在 内隐与外 显社 会认
收 稿 日期 :0 1 2—2 2 1 —1 6
作者简 介: 范安平 (98 ) 男 , 1 一 , 浙江青 田人 , 师范学 院教育科 学学院教授 , 5 上饶 主要研究方 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攻 击 ,又 称 攻 击 行 为 或 侵 犯 行 为 。 曾 有 不 少 学
知 上 存 在 显 著 的 实 验 性 分 离 ,从 而 证 实 了人 类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内 隐 性 。2(5 7 自此 , 茂 林 , 桦 , 春 r -8 7 ) 叶 高 戴 林 等 学 者 不 仅 通 过 多 种 研 究 方 法 证 实 了 攻 击 性 行 为


内 隐攻 击 性 的概 念
明确性 , 不 利 于其 研 究 的针 对 性 和 研 究 内容 的深 将
入 。类 比 内 隐 态 度 、 隐 自尊 和 内 隐 刻 板 印 象 的 界 内 定 ,我 们 认 为 , 隐 攻 击 性 是 对 个 体 的 攻 击 性 行 为 内
可 产 生 潜 在 影 响 的 一 种 非 意 识 层 面 所 能 识 别 的 行 为 倾向。

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机制分析论文

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机制分析论文

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机制分析论文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情绪可以被分类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和后天学习到的“复杂情绪”。

基本情绪和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复杂情绪必须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学习到,因此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数量和对情绪的定义都不一样。

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

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机制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机制分析全文如下:1.引言从古希腊时期的简单阐述到当今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关脑机制的探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自从Thomas Aquinas将行为研究分成认知与情绪两大类后,关于两者关系的主流观点始终认为,认知和情绪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系统和加工过程。

甚至从Broca提出“功能定位”的概念起,人们就普遍认为存在“情绪脑”(如,杏仁核、下丘脑、腹侧纹状体等皮层下结构)和“认知脑”(如,外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等皮层结构)的区别。

对此,Dodge和Garber则主张情绪和认知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两个子系统,所有信息加工过程都含有情绪成分,情绪既可以是信息加工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状态。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无论在功能水平还是在神经水平,认知与情绪都存在着交互作用。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是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诸多研究表明情绪对认知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表现在加工的速度和准确程度等方面,而且可以在类别和等级层次上改变认知的功能,甚至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引起认知加工阻断或干扰等变化,换句话说,情绪不仅在量上影响着认知的品质,而且还会影响到认知的结构。

这种影响涉及到认知的各个方面,包括记忆、注意、认知策略等自然认知过程,也包括决策、刻板印象等社会认知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态度形成的内隐机制研究述评Ξ

魏知超 郭秀艳Ξ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 态度的内隐机制是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简要分析态度与意识关系的几个层面的基础上,概述了态度形成内隐机制的研究,着重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历史以及评价性条件反射和潜在协变关系探测这两种研究范式。关键词 态度形成 内隐机制 评价性条件反射 潜在协变关系探测

1 引言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课题之一。随着上世纪90年代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态度与意识的关系成为态度研究中的重要面向。杨治良等[1]证明内隐学习和内隐知识存在于社会认知的分类过程中,这提示研究者,同样作为社会认知重要内容的“态度”的形成、表征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内隐机制。此后Greenwald和Banaji[2]提出内隐态度的概念,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界定相应,态度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依意识性成分界定为基于外显机制和基于内隐机制。基于内隐机制的态度形成过程即个体通过内隐学习形成态度的过程。参照内隐学习的定义[3],通过内隐学习形成态度的过程就是指:当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或经验,并影响其后对相应信息的态度形成。2 态度与意识关系的界定 在态度与意识关系的视角下讨论态度形成的内隐机制,首先必须界定态度与意识关系的几个层面,因为态度作为一种倾向本身以及它的形成过程等多方面都涉及与无意识的关系,而态度形成的内隐机制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在Greenwald和Banaji[2]的定义中,内隐态度“是个体无法内省识别,或者无法精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这种痕迹调节着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喜欢抑或不喜欢感受、思考和行为”。这里的“内隐”是指被试缺乏对态度来源的外显知识,因此“内隐态度”表现为一种自动化反应。Wilson等[4]认为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区别在于,个体可以报告外显态度的形成原因,但个体无法系统地从记忆中获得关于内隐态度如何形成的信息。我们可以归纳出,在态度与意识的这一层关系中,意识指向的对象是态度的来源。不过在实证研究中,对内隐态度的界定并不如上述的理论定义这样清晰。内隐态度研究中广泛采用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AssociationTest,IAT)来测量内隐态度。但严格来讲,IAT只是提供了估计个体态度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不需要个体直接报告这些信息。因此准确地说,在IAT实验中,测量态度的方法是内隐的[5]。个体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态度在被测量,但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态度本身与意识关系的任何方面。例如个体在IAT的一致性任务和不一致性任务上表现出反应时差异,表明个体拥有对某个对象的积极或消极态度,但这不意味着个体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这种态度。在态度与意识的这一层关系中,意识的对象是态度的测量方法。此外,基于个体是在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或经验,可以将态度界定为基于外显学习的态度形成和基于内隐学习的态度形成。在态度与意识的这一层关系中,意识的对象是指向态度的形成过程。本文关注的态度形成的内隐机制从属于这一层面。

3 态度形成的内隐机制311 研究历史态度形成内隐机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些关于态度形成过程中“非理性”特征的研究。态度的形成曾被看作是对信息进行主动理解和组织的认知过程。例如社会学习理论把态度的形成和维持过程看作个体衡量某种态度形成后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之后作出判断的结果(Bandura,1977)[6]。70

年代中期以后,启发式-偏差程序(heuristicsandbiaspro2gram)的出现使人们对人类理性的观点表示怀疑

[7]。相应

地,在态度的研究领域中,态度形成的非理性特征开始受到关注。在Aronson等人[8]的研究中,被试对一首诗做出否定性的评价之后,被告知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相当好,其中的一些被试被告知作出这一评价的是某著名诗人,而另一些被试被告知作出这一判断的只是某大学的学生,然后让所有的被试重新评价这首诗,结果听到著名诗人意见的被试中有更多的人改变了对这首诗的评价。实验表明,态度的形成容易受到说服者权威性的影响,态度形成过程并非完全依赖被试的理性。研究者还发现,个体有对自我进行积极评价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会影响个体对其他事件的态度,即使该事件与自我并无明显联系[9,10],在一系列实验研究中,个体都表

现出倾向于对与自我有关刺激做出积极评价,证明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存在非理性特征。态度形成过程中非理性特征的发现提示研究者:态度形成过程并不一定高度受意识控制,而可能存在自动化的、无

ΞΞΞ通讯作者:郭秀艳。E2mail:xyguo@psy1ecnu1edu1

cn

本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7AA01Z17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批准号06JZD0039)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为200309)资助。

148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Science 2009,32(1):148-150意识的加工。而纯粹接触效应等实验现象的发现则直接证实了这种推测。纯粹接触效应是指某一外在刺激仅仅因为呈现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就产生对该刺激喜欢的倾向,即形成积极态度的形成。纯粹接触效应得到了大量实验结论的支持[11,12]。态度形成过程的非理性特征和内隐特征的研究为态度形成的内隐机制提供了部分证据。尤其是纯粹接触效应,它可被视为一种较典型的通过内隐学习形成态度的过程。不过在大多数纯粹接触效应实验中,研究者的实验控制和理论解释更多地是关注所形成的态度是否为内隐态度,而对态度形成过程本身缺乏直接和深入的分析。因此在态度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又提出了两种有代表性的、针对态度形成过程的研究方法。312 研究范式31211 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EvaluativeConditioning,EC)由Levey和Martin(1975)[13]首次命名。EC范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学习阶段中,将中性刺激和评价性刺激(积极/消极)的配对匹配学习,然后在评价阶段中,要求被试对中性刺激进行评价。典型的EC效应出现的标志是:被试把在学习阶段中与积极的评价性刺激配对呈现的中性刺激评价为更积极,而把在学习阶段中与消极的评价性刺激配对呈现的中性刺激评价为更消极。EC效应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实[14]。为了考察在EC效应是否为一种通过内隐学习形成的效应,研究者改进标准EC程序,以使学习阶段达到在严格的内隐学习条件。改进的方法主要是在阈下呈现评价性刺激。如果被试无法觉知该刺激,则无法形成中性刺激和评价性刺激联结的外显知识,因此阈下呈现评价性刺激能有效证明EC效应的内隐学习本质。结果在阈下呈现评价性刺激的实验[15]中也发现了EC效应,从而证明EC效应是个体内隐学习的效果。31212 潜在协变关系探测范式潜在协变关系探测范式(HiddenCovariationDetection,HCD)是该领域另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它是由Lewicki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16,17]。典型的HCD范式实验也包含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呈现给被试的刺激材料中包含两种变量:评价性变量A、中性变量B。这两种变量存在协变的关系。例如,当某项刺激材料具有变量A的A1水平的特征时,它同时必然具有变量B的B1水平的特征;而当某项刺激材料具有A2的特征时,必然也具有B2的特征。但是这种协变关系并不明显,被试难于发现。而在测验阶段,呈现一系列学习阶段未呈现过的新刺激材料。测验材料只包含变量B,而不呈现变量A,但要求被试对测验材料的变量A进行评价。以Bos和Bonke(1998)[18]的实验为例,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英文姓氏,并伴有相关的智商描述。例如当呈现的姓氏中的元音为“a”(例如Anne)时,就必然伴有高智商评价;姓氏中元音为“i”时,必然伴有低智商评价。在测试阶段呈现一系列新的英文姓氏,其中一半包含元音“a”,一半包含元音“i”,要求凭直觉判断拥有这些英文姓氏的人的智商。典型的HCD效应是:被试的评价性反应受到先前学习的协变关系的影响,但被试并未外显地觉察到这种影响。例如,当学习阶段元音为“a”的姓氏被描述为高智商时,被试在测验阶段也倾向于将元音为“a”的姓氏判断为高智商。在Lewicki等[17]的实验中,被试在无法外显地发现潜在协变关系的条件下对测验项目的评价仍受到协变关系的影响,即通过HCD形成了评价性态度。实验中还发现了HCD

效应的“自我延续”(self-perpetuating)特征。在测验阶段随着单纯接触非评价性变量(而不接触评价性变量)次数的增多,HCD效应也能逐渐地加强并延续。Lewicki等(1994)[19]的实验证明了间接HCD效应的发

生。所谓间接HCD效应,即在第一个学习阶段,建立变量A

与变量B的协变关系,然后在第二个学习阶段建立变量B与变量C的协变关系,最后在测验阶段只出现变量C,而要求被试在变量A的维度上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习阶段并没有变量A与变量C之间的直接联系,那么如果HCD效应仍然发生,则可以推断被试通过A与B的联系、B与C的联系,

间接地掌握了A与C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间接HCD效应。尽管Lewicki强调HCD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效应[17],但这种实验范式仍然引起了研究者的争议。其起因是

Hendrickx等[20]未能在实验中验证Lewicki等[17]的实验结

果。Lewicki等随后予以回应和反驳[21]。此后其他研究者[22-24]先后对HCD范式进行验证,部分或全部验证了Lewicki等[17]的实验结果,验证了HCD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

的内隐学习效应。31213 两种范式的联系和区别由以上介绍可以发现,HCD范式与EC范式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区别。两种范式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的规则都是两个变量(材料)之间的协变关系;

其次,构成协变关系的变量类似,即都是中性变量与评价性变量的协变;再次是被试任务类似,在测验阶段都只呈现中性变量,考察协变关系对该变量评价的影响。两者的区别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是中性变量的差异1EC中的中性变量具体,而HCD中的中性变量抽象。EC范式的中性变量是具体材料的两个维度(例如两张不同的照片),而HCD里中性变量通常定义了一个维度及它的两个水平,例如中性变量被定义为“照片中人物头发的长短”,则符合头发长短操作定义的照片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而EC范式中的材料不具有这种扩展性。由于HCD在实验材料的设置上更加灵活,它可以研究对一类材料的态度是否受潜在协变关系的影响,而不是像EC范式那样只局限于个别材料1因此HCD范式的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外部效度。其次是控制内隐学习的方式不同。在EC中,主要通过阈下呈现条件刺激来达到增加协变关系的隐蔽程度,而在HCD范式中,通常评价性变量和中性变量都会呈现较长的时间(阈上),而主要通过增加材料的复杂性来达到隐蔽中性变量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协变关系形成态度的情境有很多种。EC范式在实验室中模拟了无条件刺激出现时间极短的情境。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的情境是协变关系的两种变量出现的时间较长,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复杂而难以被个体外显地发现,HCD范式正是模拟了这种态度形成的情境。可见,在模拟态度形成的情境方面,HCD范式也是对EC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