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狂飙般的呐喊声早已散去,五四运动精神却一直沉浸在中华民族奋斗的血脉里。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可以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五四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

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

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起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群众性革命斗争,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

该运动主要反对列强的剥削和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干涉,同时也是一次民主与科学思想大潮的集中爆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历史事件,我们需要了解其背景与起因。

1.响应巴黎和会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出席国家之间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中原本属于德国在中国山东地区旅居点等特权及其在华获得来自日本的长春地演进到中国人至今仍大量关注并讨论这些问题。

2.北京学生游行示威青年学生们怀着抗议和不满情绪组织了一系列游行示威活动,并呼吁全国人民共同抵制列强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他们高喊口号:“拒绝取消山东归还日本”,“打倒欺侮工商业者”等。

这些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支持和响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独立斗争潮流。

二、五四运动带来的影响与意义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斗争,还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启蒙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以学生为主力军,在运动中呼吁推广科学、民主与自由的观念,开展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使中国社会开始接触新思潮,启蒙教育逐渐走入人们视野。

2.独立意识觉醒在五四运动中,年轻一代积极参与社会革命,并发出强烈的反对列强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声音。

这种独立意识觉醒对于激发整个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和追求民族独立、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改革与知识分子的崛起在五四运动后,对传统教育制度进行了彻底反思,强调以科学为导向的新式教育。

同时也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大量先锋人物涌现出来。

2.文化与艺术创新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文化人开始探索独立自主、民族性的表达方式,并注重发展原创力量。

什么是五四运动

什么是五四运动

什么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基本介绍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爱国运动。

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抗强权(对抗日本侵权),内除国贼(惩除媚日官员)”。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

发生过程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和约》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而要深入理解五四运动,就必须了解它的背景。

本文将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来阐述五四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一、国际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发生巨变的时期。

在战争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旧秩序全面崩溃,殖民主义遭到了严重挑战。

同时,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兴起,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国际支持。

此外,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民族自决主义也对中国的思想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激发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革命意识。

领导亚洲解放运动的东方之星孙中山也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国内背景五四运动的国内背景极为复杂。

当时,中国虽然已经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政权并未稳定下来。

北洋政府的威权统治以及外国列强的干涉使得中国社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此外,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并存。

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青年面临严重的社会压力,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冲突使得他们陷入痛苦的迷茫之中。

此外,战乱和经济困难导致民不聊生,社会不稳定,导致人民的怨气和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三、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两个方面。

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五四运动前夕,全国各地的大学和中学里的学生组织积极开展着各种反对封建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师生们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

五四运动前夜,北京学生提出了“抵制巴黎和约,保卫国家”等口号,积极参与到了反帝爱国的斗争中。

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前奏。

文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鼓吹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思想,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主张独立自主地为中国寻求前进的道路。

这些新思潮以及其积极的实践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由于学生们对于和约内容的不满而起义。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外国侵略,并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由日本提出的对中国实施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政府的被动态度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未能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运动特点五四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

他们成立了许多爱国团体和学生组织,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2.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运动。

学生们愤怒地反对“二十一条”和列强在中国的干涉,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五四运动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国家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并摆脱外国的压迫。

4.文化思潮: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提倡西方文化的革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有的传统和封建的价值观。

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主张改革和革新。

这种觉醒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政治影响:五四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运动期间,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并为中国革命和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包括对汉字的简化、对文学艺术的新探索等。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过程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什么叫做五四爱国运动

什么叫做五四爱国运动

什么叫做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是一战时期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

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

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号以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

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者为主要矛盾;(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6)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4)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五四运动知识点

五四运动知识点

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 5 月 4 日,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十分复杂。

在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 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 年1 月18 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正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 年 5 月4 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 3000 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取消21 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 32 人。

五四运动的爆发,迅速蔓延至全国。

从 5 月 4 日北京学生运动的爆发,随后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6 月 5 日起,上海工人自发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国。

五四运动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首先,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它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毫不妥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一)情境导入:观看电影《我的1919》片段,回答:这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全权代表顾维钧在反驳日本的侵略行为,观看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二)七嘴八舌:学生阅读故事背景后,思考回答问题
故事背景:今天我们讲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皇帝没了,国家权力最终被北洋军阀政府掌控,各系军阀为了夺取权力,不择手段,出卖国家利益来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同时,疯狂的扩军,聚敛财富,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为了生活,人们纷纷各谋出路,各大城市,特别是上海,大批的人们出卖劳动力,成为工人。

生活在湖南某个小镇上的张大伯开了一个小店谋生。

张大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到上海打工去了;年轻的小儿子受当时社会上的新思潮的影响,离家到北京去求学了。

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里,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张大伯夫妇整日惦记着儿子,盼望着收到他们的家书,期待儿子平安。

在一九一九年五、六月份,他们先后收到了儿子寄来的几封家书。

提问:读了这段故事背景,请依据它,结合我们所知说说在1919年初的时候中国的社会状况如何。

(三)解惑释疑:
1学生阅读第一封家书的内容以及五四爱国运动前期的相关图片(巴黎和会场景、五四运动学生游行图、学生抵制日货图、学生街头演讲和军警逮捕学生图),回答:
第一封家书:
儿在北京大学学习,一切都好,请勿挂念。

在前段时间,我们国家也参与的世界大战结束了,我们胜利了。

但是,从巴黎传来消息,我们国家提出的合理要求被和会拒绝了。

所以,为了抗议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这些国家的做法,在5月4日我们组织了一次大活动,打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誓死收回青岛”等口号,向外国使馆和我国政府进行游行示威,后来又冲进曹汝霖的住宅,没找到曹贼,但发现了章宗祥,我们打了他一顿,放火烧了曹宅。

政府出动了大批的军警来驱散我们,还有好多同学被逮捕了,我们现在正在想办法把他们救出来。

我们不会放弃的。

我从报纸上剪下了一些图片,寄给你们看看。

提问:读了小儿子从北京寄来的信,张大伯夫妇有很多疑问,你能帮他们解决吗?
①中国在世界大战中是战胜国,为什么还会在巴黎和会上失败,不能收回国家权益呢?
这和这次运动有什么联系?
②儿子他们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他们到底是要争什么权利呢?要除的国贼是哪些人?为什么要除掉他们?
2、学生阅读第二封家书的内容以及五四爱国运动后期的相关图片(上海工人罢工图片和商人罢市图片)。

第二封家书:
儿来上海已经很久了,一切都安好。

这里有很多工厂,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像我这样的工人有100多万。

前段时间,听说在北京的学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利益和我国政府对外的妥协投降进行了游行示威,政府逮捕了很多学生,为了声援他们,我们也举行了大罢工。

6月3日,上海的工人就开始行动了,有很多纺织厂、机器厂、印刷厂的工人以及轮船、铁路等运输工人都参加了,规模浩大。

还有上海的人们都抵制日货,商人也举行了罢市,学生也进行罢课。

后来,这样的斗争席卷了全国好多城市,我们湖南长沙也是这样。

我们的行动给帝国主义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帝国主义给政府施加了压力,你们等着我们胜利消息吧。

提出张大伯的疑问:①这大儿子讲述的事情和小儿子讲述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②大儿子他们在上海所做的与小儿子在北京做的事情有什么新的变化呢?这说明了什么?
3、学生阅读第三封家书的内容以及五四运动结果相关图片(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的罢免令、拒签和约报道图和民气一致之效果漫画),并观看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拒签和约的片段。

第三封家书:
告诉你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我们和大哥他们所进行的斗争取得初步的胜利啦。

北洋政府逮捕我们的学生已经释放出来了;出卖国家利益的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已经被罢免了一切职务;在巴黎和会上,全权代表顾维钧义正言辞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虽然,我们没有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我们的社会还没有改变,但我相信,凭我们的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我们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的。

提出张大伯的疑问:①儿子来信说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为什么只是初步胜利,而不是完全胜利呢?
②儿子他们的这次行动为什么会取得初步胜利?
(四)、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材料,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分组探讨,并上台展示。

1、事情终于过去了,张大伯夫妇也松了口气,儿子在外还是平安的。

这天,乡亲们都聚在小店里谈论着这次运动。

有人说这次运动发生在5月4日,就叫五四运动吧。

假如你们小组当时也在其中,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说说你对五四运动有什么认识和看法。

(可以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谈谈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地位等)
材料:“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忍受侵略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和救亡图存的强烈爱国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斗争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辟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

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我们从中引申出了伟大的“五四精神”,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今天,在和平环境下幸福成长的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
(五)、动手做做
1、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讲故事,为本课编写知识提纲。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二“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三“6月5日上海的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国贼”主要是哪些人?
(3)材料三可以看出,在上海,运动的主力成了什么人?
(4)五四精神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六)、研究性学习:
1、电影《我的1919》和《建党伟业》
2、纪念五四爱国运动
3、今天的“五四精神”
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参考网址:
/ 五四运动纪念馆/zhuanti 中国共青团网/kong/ent_special/2009/0424/24.shtml
中国新闻网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