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_胡正宁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 (2)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 (2)

戏曲音乐繁荣与民间娱乐
明清时期江南戏曲音乐繁荣发展,出现了昆曲、京剧等多 种戏曲形式,这些戏曲形式在唱腔、表演、服饰等方面都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间娱乐丰富多彩,包括舞龙舞狮、打莲湘、荡湖船等民 间舞蹈,以及评弹、苏州评话等曲艺表演,这些娱乐活动 为江南民众带来了欢乐和享受。
05
科技发展与教育普及
民间抗争运动及政府应对措施
要点一
民间抗争运动频发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间抗争运动不 断,如抗租、抗税、抗官等斗争。这 些运动反映了民众对社会不公和政治 腐败的不满。
要点二
政府应对措施
为应对民间抗争运动,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如加强地方控制、实行保 甲制度等。同时,政府也试图通过改 善民生、减轻民众负担等方式来缓和 社会矛盾。
尽管政府努力改革赋税制度,但仍难以摆脱财政困境。一 方面,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税收基数大,政府财政收入相 对较高;另一方面,政府开支庞大,包括军费、官俸、河 工等支出,导致财政压力巨大。
社会负担加重
赋税制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 也加重了社会各阶层的负担。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社 会群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育体系完善及书院制度盛行
官学教育
明清时期官学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包括国子监、府学、县学等各
级学府,培养了大量士人。
书院制度
书院作为民间教育机构在明清时期 盛行,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为士人提供了自由讲学、研究学 问的场所。
教育内容与方法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经 世致用。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 、自学等,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实 践能力。
民间信仰与习俗的影响
民间信仰和习俗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江南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 影响。同时,民间信仰和习俗也是江南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江南认知与中华认同——他者与北魏胡汉共识的形成

江南认知与中华认同——他者与北魏胡汉共识的形成

江南认知与中华认同——他者与北魏胡汉共识的形成江南地区的认知与中华认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

江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与北方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人民逐渐形成了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共识,与北方地区形成了共同的认知。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江南地区因其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而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江南地区的人民在耕种、渔业、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江南地区与北方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和差异。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江南地区逐渐与中原地区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南朝刘宋与北方的北魏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抗。

这一时期,南朝江南地区的人民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并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产生了更多的接触。

这种接触使得江南地区的人民对中原地区产生了认同感,并与之形成了共同的认知。

在中国历史的其他时期,江南地区的人民也与中原地区的人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这种交往不仅有经济上的交流,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

这种交流促使江南地区的人民对中原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逐渐形成了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

同时,中原地区的人民也对江南地区有了更多的认知,逐渐认识到江南地区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人民的认知逐渐与中原地区的人民形成了共识。

这种共识不仅体现在对中原地区的认同上,还体现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上。

江南人民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和命运。

他们开始强调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总之,江南地区的认知与中华认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江南人民通过与中原地区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认识到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并与之形成了共同的认知。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历史。

这种认知与认同不仅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凝聚力。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_范金民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_范金民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范金民内容提要明清时期的各地地域商人,在江南刻书印书,贩纸贩书,收藏书画彝器,繁荣了江南文化,推动了江南工艺品市场的发育成长。

商人作为文化投资者的角色应予重视。

商人建戏馆,请戏班,捧名角,赞助戏曲演出,推介戏曲流派,使得江南戏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各地商人建造了数百所寓有地方建筑特色的会馆,崇拜寓意各异的地方神灵,从事各种民俗活动,资助各种宗教文化设施,在江南营造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

各地商人长袖善舞,与江南达官名士觥筹交错,以厚资博高名,各有所好,相互利用,谱写了近世士商关系的新篇章。

关键词明清江南地域商人文化活动明清时期的江南,商品生产持续发展,商品流通蔚为壮观,商人活动十分活跃,是全国极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高度发达的经济,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江南教育发达,黉序崇宏,书院林立,书肆栉比,藏书宏富,文才辈出,文士汇聚,学术流派先后辉映,精英文化繁荣昌盛,大众文化精彩纷陈,地域文化璀璨夺目,又是全国极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江南文化,构筑了江南文化的宏伟大厦,也为江南文化的建设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本文仅从商人活动的角度,考察外籍地域商人在江南的文化活动,探讨其与江南文化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明清江南社会经济的研究。

经营文化商品明清时期的江南,苏州、南京、杭州、常熟、无锡、湖州等地是著名的刻书印书中心,刻印书籍数量之多,类别之众,校勘之精,堪为全国翘楚。

万历时胡应麟说:/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会萃焉。

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

然自本方所梓外,他省至者绝寡,虽连楹丽栋,其奇秘,百不二三,盖书之所出,而非所聚也。

0¹而南京、苏州等刻书中心汗牛充栋的书籍,不少就是由外地商人刻印的。

明末徽州休宁人胡正言,弃官后寓居南京,在其十竹斋中,雇佣了十数名刻工,用五色套印出了5十竹斋画谱6、5笺谱6,不论花卉羽虫,色彩逼真,栩栩如生,成为学画的范本,/销于大江南北,时人争购0。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江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知识,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事件深入、全面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认识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充分研究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历史背景。

江南水乡的历史演变与区域文化特色

江南水乡的历史演变与区域文化特色

江南水乡的历史演变与区域文化特色江南水乡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地方,其别具一格的水乡文化在历史上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自古以来,江南水乡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其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文化、建筑风格和美食等角度,深入探讨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

第一章:历史演变江南水乡是一个独特的自然地貌,平原地势低洼,水网密布,自然资源丰富。

在古代,江南水乡的稻米种植业和商贸业繁荣发展,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因此,江南水乡得以留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曾经是江南水乡地区的领主。

在汉代,华容县(今天的苏州市)成为了贵族和富商居住的地方。

唐代,江南水乡成为了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有许多诗和画描绘了那个时期的江南水乡。

宋代,吴越国婆罗洲城(今天的嘉兴市)成为了婆罗洲港口,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作用。

元代,江南水乡充满着笛子之声,它成为了苏州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的物产丰富,商业繁荣,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开始形成。

现代,江南水乡地区的城市化不断推进,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传统文化江南水乡历史上的繁荣和发达,留下了许多的传统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古典园林和水墨画。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以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为特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以及“昆山莫厘山庄”等著名的古典花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感吸引了大量游客。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江南水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充满自然、柔和和隽永的水墨画风格。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著名画家的水墨画作品,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和韵味。

第三章:建筑风格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是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

在古代,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南京建筑、苏杭建筑和南方水乡特有的南式建筑等不同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风格。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开发过程以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认识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教材和影视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和商业往来等方面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时空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识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和商业往来等方面的史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课件:江南地区地理环境、开发过程及相关史实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学习情景】传统的进展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学习情景2】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进展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受了几个阶段,商周以前是江南文化的发轫期,战国是成型期,是进展过渡期,魏晋是转型期,宋元是成熟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江南文化特征经受了由尚武向崇文的改变,文化地位也经受了由偏远到中央的改变。

一、商周以前——江南文化的发轫期江南的文明源远流长,与的文化一样古老绚烂,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到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极其绚烂的文化。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湾以北及太湖周围的马家浜文化、南京北营文化和等。

河姆渡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总体水平可以和北方的仰韶文化相当,但其文化面貌和仰韶文化彻低不同。

它拥有丰盛的原始,如陶、骨、木、象牙、等,艺术风格总体上写实而朴实。

河姆渡文化证实了的多源性,也证明了长江下游是我国早期文化的另一个中央。

良渚文化产生于新石器晚期,距今大约5000年。

良渚文化已经进展到较高的水平,它是吴越文化进入了文明的标记。

其玉器种类数量繁多,堪称璀璨夺目,而琮、钺、璧等大型玉礼器最为宝贵。

良渚玉器造型上具有人工化、图案化、装点化的倾向,线纹雕刻精细无比,图案带有较强的天、地、人相交流的深刻寓意。

纤巧、和美、柔润而优雅,与同时期北方的红山文化的玉器所表现出的粗犷、质朴、豪放显然不同。

吴越居民在种植,陶器、玉器的生产及渔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原始文化,尤其是玉器最能体现江南先民的艺术,并为后世艺术的进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而玉所体现的和美、柔润的精神理念对后来江南文化特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江南文化的成型期春秋,吴、越两国逐渐强大,江南文化崛起。

在和西邻的争战中不断进展壮大,鲁定公四年(前506)吴王阖闾在伍员、的辅佐下大败楚国,国势以及在诸侯间的威望达到顶峰。

同时,越常、在楚人文种、的辅佐下,与吴王阖闾、夫差连年交战。

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江南水乡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片独特景观,其遍布着河流、湖泊、运河和水网,与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城风光。

自古以来,江南水乡就是文人雅士眷恋的地方,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然而,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却也颇具传奇色彩。

春秋时期,吴国的建立,标志着江南水乡成为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

此后,历经秦、汉、南朝、唐、宋、元等朝代的更迭,江南水乡也不断变迁。

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发展的同时,江南水乡的文化传承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古代水乡文化的传承,经历了许多的波折。

在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繁荣,商人们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于是便通过名帖、姓名等方式将自己的财富和家族的荣誉进行传承。

有的甚至在自家屋角或花园门口竖立铜牌,以此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样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当时颇为流行,可以说是江南水乡文化传承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另外,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之一。

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独具特色,最为突出的是其“院”的数量和结构布局,院与院之间通过楼、廊、桥等建筑物相连,形成了蜿蜒曲折的景观,给人一种穿越水乡的感觉。

同时,水乡的传统建筑还注重使用木材和青砖制作门窗、土坯墙和瓦装饰等建筑元素,这种简朴而有精致感的建筑风格,一直被人们所传承和喜爱。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江南水乡的历史建筑受到严重的威胁。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的流转,城市化进程和建设进度的加快,很多传统建筑和文化古迹都被破坏或被拆除。

这些鲜花般的江南水乡建筑之一,如今留存依旧,颇具观赏性的建筑也难以为继,若不能及时加以维护和保护,传统江南水乡文化也将逐步消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江南水乡文化的保护,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的保护工作中来,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大众对江南水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人文素质。

总之,江南水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水乡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相互交融,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这里的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一种“水与人,自然和谐”的精神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是因为南京是移民城市的缘故。 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以 《浙江苏郡同官
录》为中心,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法,整理了清代末年 苏南地区出身中下级官僚的履历,从而观察帝制晚 期中国江南地区出身官僚的家族与家庭构成、入仕 途径和经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官僚的社会存在
2
社科经纬
问题。他指出,在清代晚期,捐纳在相当程度取代了 科举,成为包括一些著姓望族在内的社会成员寻求 改善(或维持)既有社会地位,尽可能地实现上行流 动的主要工具。作者同时也认为,捐纳固然为广大社 会成员提供了社会流动的重要工具。但是,这一工具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由于捐纳出身者的 不断增加,不仅捐纳出身之人,即便是正途出身官员 也难以谋到正式官职,使得清代晚期出现了一大批 候补官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晚清的政治走 向。
书籍,为回应北人以维护地域尊严,南人亦撰写了许 授在对古代江南城市进行研究后指出,这种转变直
多书籍来宣扬本土的历史传统、文明教化、贤圣俊 到南宋才较明显地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初兴的市民
哲、风俗物产乃至自然山水。胡教授指出,江南文化 阶层更多地停留于由经济活动和商业精神结合起来
的转型发生于西晋永嘉年间,此前以“轻死易发”为 的社会联合体,而且受到既有政治权力体系和占有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澎生研究员 所提交的论文,探讨了“贾师与十八世纪苏、松棉布 业的管理架构”的问题。文章依据《布经》与苏、松地 区工商业碑刻等两类史料,通过对苏、松棉布字号的 经营概况的把握;贾师的“配布”与“看布”机能的分 析;以及字号商人与贾师共同构成的管理架构的刻 画等,意图将棉布业的生产、行销等过程放在当时历 史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互动脉络下 去分析,从而思考棉布业在十八世纪的苏、松地区展 现出的历史形态。
特征的江南文化可归入旧江南文化的范畴,此后的 优势地位的小农经济的双重限制,故而始终没能成
江南文化则属于以“艺文儒术”为表征的新江南文化 为城市社会的主导力量,导致在古代中国未能出现
范畴。
西方意义上那种市民社会。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天石教授研究了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中心、历史系夏维中教授
宋代的江淮漕运,尤其考察了目前学界尚缺少关注 以明末的宜兴民变为例,考察了明末缙绅的财富积
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书记张异宾教 古、历史记忆等;或通过对常见的传世文献作重新审
授,江苏省文史馆赵安东副馆长,南京大学历史系主 读,就一些老问题得出了新解。如上种种,均体现了
任陈谦平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赵副馆长介绍 与会学者们不倦探索的学术追求。
了江苏文史研究馆长期以来在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方 面所作的努力,并提到目前文史馆正与南京大学合
3
人物及人群,有华谭、陆倕、叶梦得、冯子振、倪瓒、张 放弃割据的念头,回到与北方士族合作的道路上来, 国
士诚、蒯光典等个人,有宜兴陈家、洞庭席家、南京士 也为后来东晋的建立奠定了心理基础。

绅等家族,有移民、进士、官僚、学人、僧侣、慈善家、
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探讨了两晋南朝的 学
贾师、船商、娼妓、一般市民乃至造反或从叛的民众, 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学术文化的影响,主要考察了 术
域盛衰格局;而在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刺激下,新 为,讨论中国古代的城市社会时,有必要将城市居民
文学素材大量涌现,促成了文学创作新面貌的产生。 与市民阶层这两个概念区别对待,前者只是一个个
地理学方面,人口大迁移造就了一个“地理大发现” 居住在城市中的个体,只有当他们因共同的意识形
的时代,南下北人为了介绍新生活环境而写作大量 态和价值取向而形成群体时,后者才真正出现。陈教
2012
日本德岛大学葭森健介教授对五代以前江南地
年 第
区的民变作了考察,按照运动的空间范围将民变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太湖周围及杭州湾南岸地区的小

范围反叛,这类民变的领导者大多为地方豪族,叛乱
薄弱;其二,南京士绅很少在附近大置田产,这与南 京周边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好有关;其三,南 京士绅更多是依靠不同家族间的相互支撑 (如通过 同城联姻)而非本宗族的力量来维持其精英地位,这
变革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在过去的中国国内学 的市镇,发达的家庭手工业,在地方上享有巨大权力
界属于强势话语,而他则建议从唐宋变革的角度来 的士绅家庭,在南京及其周边均很少见,南京士绅的
审视明清的发展趋向。
独特性及其形成原因有这样几点:其一,明初徙民实
2 江南地域的社会结构与群体特征
京的政府行为改变了南京城的人口结构,原先住民 大量被驱逐,导致南京士绅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十分
3 江南地域的市场、消费与社会变迁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王鸿泰副研究 员以明清江南为观察对象,将当时河豚、烟草等原属
少数人享用的高档消费品逐渐转变为市场常见商品 的现象作为案例,指出在江南地区发达的市场机制 下,个人感官欲望不断被具体化为商品,而此种商品 在进入市场后,又继续刺激了更多人的感官欲望,甚 至发展到连人也能成为商品的地步。
1 江南地域社会的历史演进
作撰写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一书,期望大
韩国延世大学校金裕哲教授认为,上古时期的
会的举办对《通览》的完善有所促进。
江南开发,是汉人和土著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孙吴
与会学者围绕“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的主 时期江南的汉化基本实现,江南真正被纳入到中华
题,就江南地域的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文明的范畴。金教授同时认为,江南地域文化的产生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蒋明宏教授的发言, 分析了明末东林党祸发生后,东林学风的变化以及 变化本身对于东南地区的诸方面思潮、民间行为方 式、社会发展取向和近代化路径等各方面的影响,归 纳了此种变化的特征,并进一步阐发了东南地区在 此种变化下如何进行历史定位的问题。
南京大学历史系范金民教授对明清时期江南地 区进士群体的关注研究由来已久。明清时期,江南进 士以其人数多、名次前、仕宦显而成为最著名的地域 人文集团。他通过对明清两代进士人数、地域分布、 产生原因以及事功方面等的分析,展示了明清时期 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江南进士群体的整 体历史面貌。同时也对明清两代进士群体之间的异 同点作了比较与概括,认为因时世不同,清代江南进 士的声势没有明代江南进士显赫,对于地方官府和 地方事务的影响力,较之明代江南进士相差甚远,士 人的气节和社会责任感也无法与明人相比,而其讲 究声色奢华却一如明人。江南进士是盛世的良臣,而 非衰世的能臣,雍容华贵、宏篇巨著,增添了绚丽的 华章,而开拓进取、力挽狂澜,却往往难见其踪影。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内容的要点和话题涉及江 发展与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
南的政局演变、民族分布、社会变迁、都市文化、城市 推测传统上学界所认定的生活在江南的一些汉人大
景观、都城地位、水陆交通、学风嬗变、城镇经济、商 族如顾、陆、朱、张等,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后裔。
品商贸、财富积累、乡村冲突、文学艺术、人物交往、
的发运使一职。李教授指出,宋代的年均漕粮总数为 聚与乡村冲突等问题。因限于资料,学界对崇祯五年
中国古代最高,而以漕粮为重中之重。宋代发运使一 (1632) 发生在宜兴的大规模民变长期未有专文论
职的任用,其特点有三:其一,发运使位高权重,朝廷 述。夏教授利用近年新出版或发现的《宜焚全稿》和
任用较为谨慎,充任者提升亦较快;其二,任职者一 《宜兴亳里陈氏家乘》等材料对此展开了研究,指出:
扬州大学图书馆王永平教授以华谭为例,着重
中外交流、文人风气、信仰崇拜、谶纬妖术等诸多方 讨论了南方本土士人在东晋王朝形成过程中所起到
面;所关注的时段,涵盖了上起史前下至民国的各个 的历史作用。西晋在统一南方后,原吴国士人华谭向
主要历史时期,尤其集中于作为江南文化迅速转型 晋武帝建议大力度起用南方人物,以缓和南北矛盾。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员 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兰花的种植与销售为中心,进 一步考察兰花贸易在当时地区贸易之间的流通情 况,尤其是对几条重要的兰花贸易路线进行了爬梳, 指出了贸易路线对江南市场上出现的兰花品种及价 格的影响,揭示了兰花作为一种观赏文化兴起的内 在社会经济基础。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刘石吉研究员讨 论了清代长江下游水运交通与城镇兴衰之间的关 系。刘先生认为,形成江南三角洲市镇与商品经济 发展最重要的交通要素无疑是水运,就清季江南市 镇的兴衰现象观察,苏南的东半部有大规模的市镇 崛起,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受到海运兴起与通商口岸 的影响。但在江南的西半部,彼时市镇有大量递减与 衰退现象,其症结则是太平天国之乱与京杭运河航 运功能的丧失,而通商口岸对这一地区市镇经济的 影响则相对薄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茂明教授则通过对明 清时期以太湖流域地区先后多次发生的妖术恐慌事 件的梳理与考察,认为妖术是植根于基层社会的文 化变种,是社会失序的结果与表现形式。民间宗教一 方面经过改造而符合统治者口味的同时,与其同宗共 祖的妖术却也为民间社会所继承,且在下层民众当中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妖术恐慌生存空间的大小,正 是政府在基层社会控制力量强弱的一个指示器。
3
国 导因是政府破坏了他们所生存地区的既定社会秩 际 序,依赖的力量是当地豪族共同体中的成员,此种叛 学 乱反映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江南的地区自立性 术 也被逐渐激发;第二类是沿海岸线及江河流域的大 动 范围反叛,这一类叛乱的领导者,有天师道、风水师 态 乃至海盗,其所利用的社会力量主要为非农业人口,
县的层面对宋、明两代的地方财政作了比较。在对两 缙绅阶层,却一直过着较为节俭的生活。
朝基层财政制度加以复原后,刘教授认为,从宋到
南京大学历史系罗晓翔副教授对明中后期南京
明,中国的地方财政体系发生了巨大转变,货币化严 士绅家族的社会形态作了探讨。她指出,虽同处江
重倒退,而劳役制则得到复兴。另外提到,十六世纪 南,但明代南京与苏州等城市相比颇有不同,如密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