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乘法、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除法的能力,拓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降低难度。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所以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巡视时发现学生用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为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
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当进行讲解,在讲解中,我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
从今天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实际效果是很好的。
但在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练一练中的第1、2小题时,由于受前面思维定势,简单地将计算题分为一般的四则混合运算与简便计算,对计算过程中间出现简便计算的情况还不适应,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简便计算,一直到我在集中讲评时才豁然开朗。
于是我趁热打铁,提醒学生在计算四则混合计算时,一定要养成先观察再计算的习惯,要随时注意是否会出现可简便计算的情况。
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租车问题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租车问题教学反思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
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因为先求的事天坛公园的1/4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71*1/4,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其次,问题二,重点放在不同思路的比较与联系上,对于30*7/10+30*2/15和30*(7/10+2/15)这两个算式,它们只是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并不是乘法分配律的体现,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习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计算四道题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不仅想运算顺序还要想有没有简便算法,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一般完成2-3道,在问题二的处理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1、由于教学经验缺乏,再加上比较紧张,本节课有些环节落实得不到位。
《四则混合运算二-------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二-------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
在导入环节加入的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有关计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揭示出同时、相对、相遇和相距等专业术语的含义。
进而探究两车行驶中的实际问题,即相遇问题。
本节课我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的这一思想,用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精心设计的三个问题去观察、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情况较多,既有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又有求相遇时间的,还有向背运动求路程的,对于学困生来说有些应接不暇,如果把求相遇时间的内容放在下一节课,练习时间会更富裕更充分一点,学生掌握的也就更加扎实一些。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在这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为什么这样算”。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计算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计算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从今天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实际效果是很好的。特别是练一练第2题的第2小题,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思维定势,简单地将计算题分为一般的四则混合运算与简便计算,对计算过程中间出现简便计算的情况还不适应,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简便计算,一直等板演的同学写出过程后才豁然开朗。于是我趁热打铁,提醒学生在计算四则混合计算时,一定要养成先观察再计算的习惯,要随时注意是否会出现可简便计算的情况。
四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二

四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二四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篇四对于刚开始教学工作的我,每上一堂课都是一次学习机会,上完《有理数减法法则》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技能上需要加倍努力去提高,这需要平时不断的学习和反思。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首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析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完全掌握。
其次,只是简单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没有重点分析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有理数减法法则》一课的教学反思没有设计好用哪种教学方式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次,课前准备的习题不合理。
第二部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一、知识回顾因为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探索减法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减法规律,准确运用减法规律进行减法,所以除了复习有理数的加法规律,课前还要复习倒数。
二、引入新课题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天气预报中的具体情境,引出减法运算,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接着让观察4-(-3)=7和4+3=7两个式子有什么区别,这里的讲解条理性欠缺,并没有紧扣教学重点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
学生完成课本中引入的习题后,应该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探索出加法法则的来龙去脉,充分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否则,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四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篇五新一轮课改为学生创造了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强调全面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直跟随课改脚步的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在充分使用“体验式四环节”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的体会是精心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所编写的学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此,结合当前初中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
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
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
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
“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2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
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
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学生错误: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更容易接受。
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
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热闹的“冰天雪地”活动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
本单元的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篇教学反思既包括对整体教学活动的分析和评价,也要注重对个别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检视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篇1)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
但是由于近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
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
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习效果更好。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习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篇2)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20__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
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
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2、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方法二:483.4 -(39.5+98.8)方法三:483.4 -39.5-98.8(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方法二:483.4 -(39.5+98.8)方法三:483.4 -39.5-98.8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时候,要学会分析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经历由分步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一、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去鸣沙山旅游,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
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中通过“学生购买面包”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减、除两步计算解决“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这
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从比较分布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中感受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同时在列式时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来解答,并能进行自主检验,明白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灵活用好练习题。
在练习中充分利用小组展开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做到完整表述应用题。
学生在讲提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再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