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枣核精品教案

《枣核》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枣、核”等10个生字,读准“折、涨、嚷”3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枣核吗?像枣核一般大小的孩子你们见过吗?(出示图片)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小如枣核的男孩,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板书:枣核小如枣核)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使学生对枣核产生好奇,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产生疑问,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教师明确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3)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枣(zǎo)核(hé) 夫妻(qī) 爹(diē) 勤(qín)快扶犁(lí) 聪(cōn g)明大旱(hàn)县衙(yá)衙役(yì)咧(lie)争辩(biàn)拴(shuān)牛缰(jiān g)绳吆(yāo)喝搜(sōu)人折(zhē)腾困(kùn)得很牲(shēn g)口官府(fǔ) 岂(qǐ)能善罢(bà)甘休绑(bǎn g)起来铁链(liàn)噗(pū)塞(sāi)进钱褡(dā)涨(zhàn g)得通红嚷(rǎn g)道点拨:指名依序朗读句子,认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集中识字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zǎo héqīd iēlícōn g zhēkùn shēn g fǔbàzhàn g rǎn g枣核妻爹犁聪折困牲府罢涨嚷点拨:(1)通过组词“枣树”“枣核”来理解和记忆“枣”“核”。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8课《枣核》(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8课《枣核》(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 通过读、思、议,培养自主阅读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品质。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1. 课文《枣核》。
2. 生字、新词的学习。
3.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 课文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 指导学生通过读、思、议,培养自主阅读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磁带。
2. 学具:字典、词典、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枣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查字典、词典理解。
3.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解决不懂的问题。
4.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评、讲解。
5.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或个人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6. 课文理解: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理解课文内容。
7.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
8.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板书设计1. 课题:《枣核》2. 生字、新词:枣、核、尺、短、寸、长3. 课文内容:枣核的特点、枣核的故事、道理4. 教学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5.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新词。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3篇】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精选3篇】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评课【精选3篇】一其次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1听写字词2梳理课文结构3引导同学深化课文二、连续学习课文1、阅读第一段。
提问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同学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作用是增加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方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宝玛瑙还珍贵”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方了修辞手法,表明白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感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感动,表明白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加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伴侣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白什么?同学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白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同学依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熟悉仆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白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同学阅读思索后明确: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示意。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伴侣事业家庭都如意,更肤浅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详细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肤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
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全班交流,明确:(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
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1、有关背景及作者2、有关主题。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8《枣核》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8《枣核》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枣核的聪明才智,懂得勤劳和智慧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
3.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4. 体会枣核的聪明才智,懂得勤劳和智慧的力量。
5.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枣核的聪明才智。
2. 教学难点:概括段落大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枣核的特点,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生字词,查字典学习。
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段落大意,分析课文结构,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难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核2. 结构:第一部分:枣核的特点第二部分:枣核的聪明才智第三部分:枣核的精神品质3. 重点词语:勤劳、智慧、勇敢、善良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读生字词。
2. 摘录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积累。
3. 结合生活实际,用“勤劳、智慧、勇敢、善良”造句。
4. 写一篇关于枣核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与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
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详细内容为《枣核》一文。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枣核的形状、颜色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枣核的寓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枣核的特点及文化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寓意。
2.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核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枣核的形状、颜色,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枣核的寓意。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枣核的谜语,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答案。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谜底,自己编写一个关于枣核的谜语。
六、板书设计1. 《枣核》2. 主要内容:枣核的形状、颜色枣核的寓意枣核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枣核”为主题,编写一个谜语或一个小故事。
2. 答案:谜语答案不唯一,小故事要围绕枣核的特点和寓意展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枣核的民间故事、传说,了解枣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寓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板书设计的内容和结构。
4.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开放性。
《枣核》(教案)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生对故事情节特别感兴趣,有的则对修辞手法更感兴趣。针对这些不同需求,我尽量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全班教学和个性化指导,仍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智慧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枣核》一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确保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运用所学。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枣核》一课的基本内容、智慧的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智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枣核》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枣核》教学设计作者:
陈涛教学内容及重点分析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 11 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文章讲述的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
从踏访花园和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本课时为第 2 课时,重点在于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学生基础及难点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基本能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初步感受到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同时,班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远离家乡来京上学的,这样一篇对故土有深切怀念之情的文章对他们来说从情感上更容易体会,但也会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部分学生在体会那种思乡之情时会存在一定情感上的难度,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文题的精妙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了解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1/ 8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在独立思考并参与小组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题的精妙,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分析本课时教学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涉及的词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讨论时间,并利用图片、音频、 ppt 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进行。
教学过程时间步骤教师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意图、媒体选择)学生活动 3 分钟 3 分钟 3 分钟导入授新课(一)游戏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 2 课《枣核》。
[板书课题]讲课前让我们一起先来做个游戏,进行一番头脑风暴。
老师给大家出示几个词,这几个词都与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的关键词有关,请大家来猜一猜。
当你有想法时可以马上起立回答,如果回答不对的话我会给出
---------------------------------------------------------------最新资料推荐------------------------------------------------------ 错误的手势。
[做出代表错误的手势][ppt 出示:
屈原、枣核、月亮、衬托、中心]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当回答正确时出示并板书词语依恋故土] (二)以学生为本,激发求知欲我们列出的这些词语都与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有关,同学们想先对那一部分进行学习? [根据选择情况,以选择人数较多的开始进行学习,ppt 可随学生所选进行辅助教学] 根据选择分块学习(一)月亮分享资料,积累与依恋故土相关的诗句我们都知道,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在一些诗句中就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月亮。
你知道哪些有关依恋故土、思乡的诗句或文章,请你与大家分享。
(二)中心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指名答]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个别回答说出自己的意愿分享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按要求快速浏览课15 分钟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 [ppt 出示]提问:
是谁改了国籍?(旧时同窗好友)不改哪个民族的感情?(中华民族)旧时同窗好友是怎样依恋故土的?(要枣核、种枣树、
3/ 8
精心布置花园等)(三)依恋故土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体会情感,深入中心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作者同窗好友依恋故土的表现。
再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
2.小组汇报 [ 适时指导,评价] 访美前,看到:
航空信里托带枣核想到:
用途蹊跷在车站,看到:
把枣核托在掌心听到:
殷切地问:
带来了吗?故弄玄虚地说:
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想到:
用途不谈,悬念未解在花园,看到:
垂杨柳,睡莲池,假山石,泥制小凉亭,一座红庙,白塔,北海听到:
劈头问: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感慨良深地说:
栽垂杨柳的时候试种一下。
指假山石说: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他告诉我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想到:
---------------------------------------------------------------最新资料推荐------------------------------------------------------ 精致匀称细心人思想感情:
怀念家乡,依恋故土,热爱祖国文,回答问题简要回答按要求默读课文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5 分钟 5 分钟3.集体交流,体会重点句说说你从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中有什么感受?从课文中挑选一句你感受最深的说说。
(1)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递过去。
他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托着贵重的珍珠玛瑙。
(珍贵、爱惜)谁能尝试地表演一下好友把枣核托在掌心的样子。
(2)我心上总像缺点儿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请你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请同学读一读,其它同学评价。
[指名读] (四)枣核体会文题的精妙请你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吗?(要点:
小中见大,细小事物为题,十分简洁形象,枣核可以典型地代表游子在异国他乡精心布置的家乡景;线索;引发思考,急切阅读的欲望。
)(五)衬托体会依恋故土之情 [出示课文内容:
那真是一座美丽的山城。
5/ 8
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
儿子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女儿在哈佛教书] 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其它同学请思考这些写的是什么?(旧时同窗所在山城的环境和家庭情况)作者为什么要介绍旧时同窗所在山城的环境和家庭情况?(要点:
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
丰厚的物质条件,弥补不了感情的欠缺。
)这些衬托了思乡之情在同窗心上的地位。
这真是改了自由发言表演有感情的朗读轻声自由读自由发言读句子回答问题 4 分钟2 分钟总结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ppt 出示,指读](六)屈原课外拓展,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成语,进行成语积累我们来听一段评书,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老师把屈原与这篇文章联系在了一起。
听的过程中,你可以简单的做笔记。
[播放音频:
大话成语]谁能来说说你的思考? [指名答] (要点:
屈原《九章》: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成语狐死首丘,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最新资料推荐------------------------------------------------------ )串联词语,总结提升请你根据我们今天的这几个词语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或收获,在你的发言中请至少用到这里的一个词语。
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这几个词深入的了解了课文,并体会了作者那份深深的思乡之情。
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带着这份思乡之情再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抄写、背诵积累有关思乡之情的诗句。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思乡之情。
积累有关思乡之情的诗句。
独立思考自由发言齐读听音频适当做笔记回答问题自由发言板书设计 2.枣核依恋故土教学反思附:
表达顺序看到听到想到思想感情访美前航空信里托带枣核用途蹊跷怀念家乡眷恋故土在美国的车站把枣核托在掌心殷切地问:
带来了吗?故弄玄虚地说:
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用途不谈悬念未解在朋友的家里(后花园)垂杨柳,睡莲池,假山石,泥制小凉亭,一座红庙,白塔,北海劈头问: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感慨良深地说:
栽垂杨柳的时候试种一下。
7/ 8
指假山石说: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他告诉我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精致匀称细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