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合集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之 间 的 良性 循 环 , 突 出 标 志 是 资 源 的 永 续 利 用 和 其 良 好 的 生 态 环 境 。 经 过 漫 长 的 演 进 , 们 对 生 态 资 人 源 的 保 护 由 不 自觉 的 、 糊 的 阶 段 发 展 为 自觉 的 清 模
晰 的 阶段 。 到 东 周 时 。 目 的 已相 当 明 确 。 它 承 认 其
健 康 发 展 的 良好 愿 望 与 积 极 追 求 。 当代 。 持 续 发 展 已成 为 维 系人 类 生 存 的 途 径 。 文 对 这 一 可 持 续 发 可 本
展 思 想 进 行 回 顾 与 分 析 。 当代 可 持 续 发 展 思 想 自 研 究提 供 有 力 的 借 鉴 。 为 寺 关 键 词 : 持 续 发 展 ; 论 ; 进 。 鉴 可 理 演 o 借 ‘
维普资讯
垂 皇墅进 2 生 箜
艘 珊 姗 口
中 国 可 持 续 发 展 思 想 的 演 进 与 借 鉴
任 凤 琴
( 内蒙古 民族高等 专科学校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5) 10 0
摘 要 : 国拥 有 几 千 年 辉 煌 的 经 济 思 想 。 持 续 发 展 思 想 是 其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映 了对 经 济 、 会 中 可 反 社
中 圉 分 类 号 : 2 /7 k 1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6 2 (0 6 0 n 0 0 - 0 101 9 120 )7 0 5 2
话 。 中 体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思 想 的 内 涵 :是 故 人 君 者 。 集 “ 上 因 天 时 。 尽 地 财 , … 故 先 王 之 法 。 … 不 涸 泽 下 … … 而 渔。 焚 林 而猎 ”认 为这 样才 会 出现 草木 繁 华 , 不 。 物 种 繁多 , 机勃 勃 的景象 。 生 恩 格 斯 说 : 我 们 统 治 自然 界 。 不 像 征 服 者 统 “ 绝 治 异 族 一 样 。3, 天 地 相 参 , 中 国 古 代 可 持 续 发 【’ 与 J 是 展 思 想 的 核 心 。 尽 管 历 代 都 不 免 有 破 坏 现 象 。 与 但 西 方 从 雅 典 时 代 开 始 , 走 上 的 征 服 万 物 与 自 然 之 就 路 有 本 质 区 别 。 在 中 国 , 庄 子 “ 法 自然 。 朴 归 从 道 返 真 ” 自然 主 义 和 谐 到 孔 孟 的 “ 心 知 性 ” “ 天 地 的 尽 、与 参 ” 伦理 主义 和谐 。 与 自然 平等 和 谐 的 “ 人 合 的 人 天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中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中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

·艺科论坛摘 要: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在带来新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各领域的时代命题,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探究和倡导可持续性设计理念。

本文通过探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现代艺术的可持续性设计理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可持续发展;探析1 艺术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在理论上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发展。

其后,在各种组织和面对各种专项问题上对可持续发展又有各种更有针对性的释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中,蕴藏着的就是一部关于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研究的就是自然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不论哪个学派、哪位思想家,他们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2.1 创始期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传说伏羲是中国有古籍记载的最早的王,他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

“伏羲八卦”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

”这些都是管仲在当时提出的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措施,古人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已经进入了自觉和自治的状态。

2.2 发展期儒道之后各时期各学派,大部分继续拓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

先秦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

先秦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

先秦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摘要】: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不到300年的时间里,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产品得到极大丰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同时,人类社会发展也遇到了空前危机,甚至人类的自身生存也遭到空前压力:空气污染严重,河流断流,森林植被锐减,物种灭绝加快,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社会贫富悬殊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深感不安,并迫使人们开始反思曾经的发展方式,并提出了诸多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思想。

这个时候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新的思想应运而生。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同时,社会经济也出现了发展瓶颈,产生了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政府也开始反思过去的发展方式的适当性,并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思想一出现,便受到了密切关注。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推动。

同时,学术理论界也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个研究热点,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相关研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多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内的普及推广、单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等等,对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缺少系统研究和总结归纳。

在这些相关文章中,偶尔提及中国先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也多是在论述某一人物、某一派别的经济思想时,作为其一个组成部分一笔带过,不够详细,更不成体系。

鉴于此,笔者认为:总结、归纳、研究我国先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从中寻找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行文安排如下:首先界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相关概念,对其产生和演变过程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剖析;然后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概念界定作为基础,并以此作为理论向导,重点归纳研究先秦出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萌芽,并总结其整体特征;最后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先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摘要】古代中国具有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儒家强调的“仁爱”、“和谐”等思想,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道家注重的“自然”、“无为”等观念,提醒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佛家强调的“慈悲”、“平等”等理念,引导人们关爱生命,重视环境保护。

农耕文明中的“天人合一”、“节约”理念,使得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可能。

城市规划中的“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等概念,则为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古代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借鉴和启示作用。

在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时,我们应当深刻挖掘并发扬这些古代智慧,结合现代科技,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借鉴,演进,儒家,道家,佛家,农耕文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借鉴意义,启示,探索。

1. 引言1.1 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社会文明长久繁荣的重要影响和启示意义上。

在古代,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深刻思考如何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代中国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为后世开拓了一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他们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种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意义。

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对我们今天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更在于其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和传承古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根源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及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中国古代可持续进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便是一部环境庇护与破坏的冲突史。

经济学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机制与生态机制的和谐。

然而,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把握人与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实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阅本身走过的路程。

当我们重新扫视中国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楚地发现,中国古代可持续进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可持续进展内涵是殊途同归的。

(一)可持续进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农业技术进步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夏代初,这里的农业已有了3000年历程。

当时实行大面积的“刀耕火种”,《管子·揆度》中讲道:“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

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持续进展的思想,最初是不自觉的,甚至迷信的。

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奠。

《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①的说法,《国语》中又指出,九洲山川河湖,生产物质资源,所以要庇护和祭奠。

可持续进展最本质的涵义在于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力,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突出标记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庇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进展为自觉的清楚的阶段。

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

它承认了经济进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

春秋时已有庇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幸免生态资源发生代际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进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网开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网开
在二十一世纪初,新旳管理科学领域和理论不断提出,如 组织管理、信息管理、风险管理、网络管理、生态管理、资 源环境管理等,新旳管理领域和理论发展都需要管理科学进 一步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
(三)管理科学理论旳主要地位和作用
1、环境管理是一项极其主要旳管理活动。它与人类社会旳 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络在一起旳,在人类演化进程中,人类从没 有停止过对本身行为旳管理,尤其是对作用于“自然环境行 为旳管理”。
(二)管理科学理论旳新发展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旳科学。从管理科学旳角度看,二十 一世纪旳人类社会是一充斥复杂性旳社会。在全球化、城市 化、信息化等旳推动下,不论是人类行为和思想旳复杂性, 还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旳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旳复杂性,都 大大增长了。管理科学就是处理这些复杂性问题旳学科之一 ,因而其主要性日益突显。
管理科学之父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主张采用科学措施提升劳 动生产率,并着重从工业经济学角度分析物质原因,使资本 家降低成本、增长利润。
2、行为科学阶段。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等人研 究影响生产力旳人旳行为及其产生原因,涉及人旳需要、动 机、个性、情绪、思想、尤其是人群之间相互关系等。
3、管理丛林阶段。二战后,伴随当代自然科学和技术日新 月异,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多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 形成管理科学旳理论丛林,它们构成当代管理科学旳主要内 容。
1、区域系统是一种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发 展等要素构成旳统一整体,即PRED系统,作为独立开放旳 系统,其平衡与发展需要与外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 资源等互换。
2、区域发展是动态可控旳过程。人作为系统主体具有能 动性,能够从多种错综复杂旳动态关系中区别出拟定与不拟 定原因,有利与不利原因,实现对系统过程有目旳旳调控。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古代人们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古代,人们相信自然界的物质和人类的生活是相互关联且相互依存的。

因此,他们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首先,古代农业文化中强调了农田的轮作和耕种方式的合理选择。

农民们会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顺序和间作方式,以保持土壤的肥沃度,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通过轮作和耕地方式的调整,农民们实现了粮食的稳定产量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古代的皇家和贵族文化中注重了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在宫廷和寺庙中,人们通过制定严格的财物管理和物品循环利用的规定,减少了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

许多文化艺术品和建筑材料都被精心保存和修复,以延续其价值和功能。

此外,古代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倡导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尊重山水和地形的自然特点,并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园林景观的设计,保护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种建筑和城市规划观念的实践,使城市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并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人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他们通过农业轮作、资源节约和再利用以及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协调,追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这些传统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的历史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历史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历史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重视。

在中国的千年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古代的农耕文明还是现代的工业化进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始终贯穿其中。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的历史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成就。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古代中国人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地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利用。

例如,在土地利用方面,古代农民智慧地采用轮作和休耕来保护土壤,并采用耕作层排水系统来改善水土保持。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古代农民发明了灌溉系统,通过引水灌溉提高农田的产量,确保农作物的稳定供应。

此外,古代中国还推行了森林保护政策,提倡植树造林。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水源地的水土保持,还有助于改善气候环境。

另外,古代的宫廷和皇室园林也对植物进行了保护和繁育,保留了很多珍贵的植物品种。

第二节:近代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的环境状况面临许多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始终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

首先,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了环境保护部门,加强了环境管理和监督,推动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其次,中国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发展利用。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能源消耗总量和排放总量的目标,以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然是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便是一部环境保护与破坏的冲突史。

经济学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机制与生态机制的和谐。

然而,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把握人与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明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程。

当我们重新扫视中国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晰地发现,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殊途同归的。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农业技术进步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夏代初,这里的农业已有了3000年历程。

当时实行大面积的“刀耕火种”,《管子·揆度》中讲道:“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

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是不自觉的,甚至迷信的。

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祀。

《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①的说法,《国语》中又指出,九洲山川河湖,生产物质资源,所以要保护和祭祀。

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涵义在于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力,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突出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为自觉的清晰的阶段。

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

它承认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

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避免生态资源发生代际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

管仲指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先秦这种永续发展的思想,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秦汉时,理论上已达到较高境界。

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安邀集宾客合写的《淮南子》,对先秦环保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善的论述。

其中,《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这样才会出现草木繁华,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环境基础,而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

贾思勰对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

唐宋时期许多诗词也反映了这种思想。

明代朱熹提出“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历史证明,经济发展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地说,某种意义上的掠夺)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寻找平衡,而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极限,因为生态的退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历史上惨痛的教训数不胜数。

《水经注》中记载越王勾践的采伐,“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不久,又“使楼船率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

如果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况且他的行为对于当时森林资源丰富的时代讲,危害性尚可忽略,那么,历代大兴土木,毁林建都,造成荒漠化、沙化和植被退化,日积月累,造成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原始森林全面缩减,则是毁灭性的。

尤其元建都大都,大肆砍伐原始森林,有人在诗中愤怒地写道:“滦人毁巨松,童山八百里”。

这同时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许多河道曾有的舟楫如云,千帆竞发的局面已成如烟往事。

加之长期列国纷争,伐木立寨,甚至毁林灭敌,无休止的破坏欠下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债务。

人是自然最大的受益者,也成为最大的破坏者。

对此,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指出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分析指出,开垦山地造成水土流失殃及平地山田。

但这些宝贵思想多在血与火中沦陷,对环境的掠夺却日积月累,成为今天许多地区千疮百孔的凄惨景象的历史根源。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

③”与天地相参,是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

尽管历代都不免有破坏现象,但与西方从雅典时代开始,就走上的征服万物与自然之路有本质区别。

在中国,从庄子“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自然主义和谐到孔孟的“尽心知性”、“与天地参”的伦理主义和谐,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并成为一支重要的思想流派。

(二)资源是稀[1] [2] 缺的,而人类的需求则是无止境的。

正是这种稀缺性,使可持续发展承担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任。

人口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并存的关系。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口、资源、环境的比例问题,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资源的生产能力。

资源的稀缺存在于一切时代与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

漫长的年代里,中国曾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中国是农业古国,而农业资源包括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土地与劳动力是其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先秦时,地广人稀,广袤的土地生产资源缺乏相应的生产者与之结合,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人口是社会经济生活主体,劳动力是生产力构成因素和生产关系体现者,从人类迈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人口经济关系在古代文献中便得到论述。

最早可见于《易》、《诗》中。

《易》的卦辞主张人口增加,《诗经·国风》许多篇章直接以恋爱、婚姻、家庭为主题,把人口和土地看得同等重要。

希望人口增殖的思想与当时农业自然经济是相适应的。

农业生产中,土地与劳动缺一不可。

墨翟被看作第一位系统分析人口问题的思想家,明确主张“富国、众民”。

他把土地、人口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考察,已注意到土地与人口比例问题,提到“率万家而城方三里”,不管这种比例是否失真,在诸位将相皆以据守城池,调遣众民为荣的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商鞅提出,“民过地,地过民”都不好,并以韩赵两国为例证明,认为地广民众未必富强,地狭民寡未必贫弱,问题在于能否充分发挥人口与土地的效力,这是当代集约经济思想的雏形;他还开始人口统计,以正确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管仲提出单纯增加人口和土地未必富强,人口与土地必须在量上对应,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这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很有意义的,他还指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反对过度修建房屋挤占土地。

荀子在前人基础上指出要以土地资源现有量来增加人口,估量人力发展生产,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他未结合生产方式考察,但他的量地立国,计利富民,收支相抵的思想对人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仍有巨大意义。

韩非认为,争与不争,关键在于财富多少,不是绝对量,而是与人口相比的相对量多少。

他断言人口是成倍增长的,比马尔萨斯早2000多年考察人口与财富比例,在世界人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先秦时,由于人口相对较少,土地及资源的稀缺性未明显体现出来。

以后历代统治者,尤其是王朝建立之初,大多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加上税赋形式的集中和简化,农业的进步,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扩展。

有学者推测,明朝万历年间,人口已逾亿。

到清前中期,开垦区域已向西部丘陵山地推进。

农业社会造就了庞大的人口,而人作为生产者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一个要素,作为消费者的消费又是再生产的一个环节。

清代洪亮吉的《治平篇》,在人口问题上论述广泛,分析具体,是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峰,他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生产、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论述人口与物价、就业、社会秩序的关系,提及了人口增长应与生产、生活资料增长相适应,今天看来仍是科学的。

历史上进步人士对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精辟见解,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一点:人口数量的增大,对资源利用不能超过资源开发与更新速度,否则,便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正是古代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经济与生态,荣则共荣,枯则共枯,必须把发展理解为人与自然及之社会之间的持续与协调、平等互动的统一过程,决非经济的孤军奋战。

(三)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的外部负效应。

经济活动波及经济体之外时,也即产生了外部效应。

而我们讲的外部负效应从本质上讲,是私人成本社会化。

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意识的限制下,中国古代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外部负效应,主要是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历朝历代为了解决外部负效应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和和尝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决外部负效应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法治和财政税收,使造成外部不经济者承担社会成本。

这里的税收,中国古代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征收山泽园林税(类似于现在的资源税)。

征收山泽园林税(不同朝代称法不同),其目的固然是扩大财政收入,但客观上对抑制外部负效应起了积极作用。

获取资源,本身必须付出成本。

许多资源,其成本和价格很难确定。

如优美的环境,繁华的城市生活,都是一种资源,但由于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得到,只能用另一种方法计量其价格,就是为得到这种资源必须支出的费用。

如体力、财力的支出,迁居费用,获取户籍的费用,对中国古代居民而言,为得到资源,有时还得买通官府,打通环节,并承担种种税收。

据《周礼》载,西周时便有了山泽税的征收,以后又有了矿税、盐税等诸多种类。

同时,也加强了法律的完善和实施。

早在殷商之时,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与《汉谟拉比法典》有相似的内容。

《韩非子》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手”;西周《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坏井,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伐崇令》是我国较早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反映了依法保障持续发展的思想,“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及雍提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

类似的规定是很多的,因此过度开采和利用资源,有时也要承担受罚、被刑、伦理道德谴责的风险,要付出巨大的甚至生命的代价,有助于降低外部负效应。

遗憾的是,古代官府开征的山泽园林税范围较窄。

许多资源虽为国有,但使用权下放民间时,界定并不明晰。

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考虑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外部影响。

加之执行时官吏的扭曲、破坏,往往造成民不聊生,适得其反。

法律的执行,又受到王朝更替的限制。

生态环境在“禁”与“弛禁”中不断受到掠夺,而且官府在力图使外部不经济减弱时,如果不从自身做起,并持续下去,则无法达到预期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