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分解试题全国卷

合集下载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汇编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汇编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2课标,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013课标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014课标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014课标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014课标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

概括类题目
第二步:套模版,针对作答 1.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分点列表 答案来源
孔孟儒学
汉代儒学 பைடு நூலகம்纳异同
教材所学
孔子:“仁”“为 政以德”“有教无 类” 孟子:“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大一统、天 人感应、天 人合一、君 权神授、三 纲五常等
不同:孔孟强 调仁政、民本; 董仲舒强调天 人感应、君权 神授
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 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 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 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 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 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 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 (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率先提出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 原典、回
复兴儒学 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 归孔孟
为伪书
(2)否定
“唐代韩愈以 “汉代学者为王莽篡 后世杜撰
周公、孔子后 汉而伪造的”“主张 之说
继者自居”, 回归孔子所编定的 (3)为宣
鄙薄汉代以来 《诗经》《礼记》等 传自己的
的儒学
原典”
思想服务
参考答案: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 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 本设问属于启示类题目。
二、教材知识补遗,修补历史“断片” (一)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相适应的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 而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相适应的则是大一统 的学术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及答案2011年2月历史必修三好题收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辽宁省铁岭六校2011届第二次联考)18.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在战国时期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宁夏银川一中2011届第五次月考)28.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

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的。

由稷下学宫存在的时间“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而孔子属于春秋末时期的人,由此可推断出D项是错误的,ABC均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2011届联考)20.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解析: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练习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2.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 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3.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 )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4.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5. (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汉武帝采纳其建议。

材料说明(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6.广东三饶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庙内文物信息如下表。

这体现出 ( )B.文化重心向南迁移完成C.统治者借神权强化统治D.民间信仰发生根本变化7.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答案】B【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这有利于促使统治者关心灾荒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强化故B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提高环保意识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統治者塇强对自然界的认识故D错误故选B2.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入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A. 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B. 理学思想体系的完善C. 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D. 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统治者在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理学思想体系的完善”没有体现排除B项劝善思潮出现实质上说明现实社会中非善思想的岀现世风日下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在说宗教的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C3.唐代统治者鼓励儒、道、佛之间相互论辩德宗贞元年间儒、道、佛论辩于麟德殿“始三家若矛楯然卒而同归于善” 文宗太和元年儒、佛、道御前论辩其情形被载入白居易的《三教论衡》据此可知在唐代()A. 三教并行且相互吸取B.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C. “三教合一”趋势明显D. 文化心态呈现保守趋向【答案】A【解析】唐代统治者鼓励儒道、佛相互论辩促进了三教相互吸取三教“同归于善”也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 A项正确 D项错误B项错在“动摇”的表述上排除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项不符合史实故选A4.汉代画像砖记录了发生在汉代的一些社会现象观察以下汉代画像砖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 汉代统治者生活比较奢侈B. 汉代统治者提倡孝治天下C. 儒家思想重视文化的传承D. 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较大【答案】D【解析】长袖乐舞图体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董永事父图描写了董永载父田间耕作的情景赞扬了董永对父亲的孝行体现的是对儒家孝道思想的践行讲经图体现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统治者的信息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无法体现儒家思想是否重视文化的传承排除C项故选D5.“儒家文化”在英文中写为“the Confucian culture” 其中“Confucian”是指()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A【解析】“儒家文化”在英文中写为“the Confucian culture” 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故“Confucian”是指孔子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6.下列对汉画像石“讲经图”理解正确的是()A. 讲经图的“经”指“佛经”B. 当时私人讲学之风兴盛C. 讲学的博士之官开始出现D. 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答案】D【解析】A项“经”指“《五经》”(1)B项先秦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兴盛(2)C项秦及汉初即有博士之官排除故选 D7.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B【解析】由“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 结合春秋时期诸侯国分裂的形势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B正确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家排除C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排除D故选B8.黄宗羲提出“是非决于学校” 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其相同实质是()A. 猛烈抨击社会时弊B. 倡导君臣平等思想C. 抨击官吏腐败行为D. 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是非决于学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表明二者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D 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9.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已经转化成为时代优秀的价值原则或精神的有()①“自强不息“②“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③“天不变道也不变“④“天下为公“⑤“慎言力行“A. ①④⑤B. ①②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⑤【答案】B【解析】③论证了封建制度和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后来成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排除①②④⑤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④⑤正确故选B10.“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 为政以德B. 刑、德并用C. 小国寡民D. 无为而治【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我‘自然’”可知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1.(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超越的表现11.(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本思想相比孙中山民本思想的进步性【答案】(1)主要内容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立君为民、民贵君轻制民恒产富民教民省刑薄赋不违农时【解析】(1)根据材料“其民本思想以‘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为内核构建了儒家学说中的仁爱思想”可知体现的是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根据材料“儒家眼中的君民关系是以民众为本位民为君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体现的是立君为民、民贵君轻根据材料“孟子在诸侯争霸的战国中期提出了‘制民恒产’的主张”可知体现的是制民恒产富民教民根据材料“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 使民众生活安定”可知体现的是省刑薄赋【答案】(2)表现主张君民平等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建立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解析】(2)根据材料“他们从‘民本——尊君’的传统中把民本思想剥离出来对君主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大胆否定”可知体现的是批判君主专制根据材料“明清民本思想家普遍主张君民平等即朝廷的官员不一定是富贵者平民百姓也不一定是低贱的”可知强调的是君民平等根据材料“明清民本思想则超越这一概念尝试在君臣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可知强调的是倡导建立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答案】(3)进步性古代民本强调的是君民关系的处理孙中山民本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主权在民古代重民是在封建专制制度的范围内进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纳入民主制度框架主张实行民权主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古代重民目的是为了保君重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在于巩固中华民国的国基【解析】(3)根据材料“孙中山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重民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重民思想的束缚把民本思想纳入民主制度的框架内来加以阐发彻底否定了过去封建社会中官与民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民本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主权在民古代重民是在封建专制制度的范围内进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纳入民主制度框架主张实行民权主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专制政体根据材料“孙中山明确指出‘民国和帝国是不同的帝国是皇帝一个人专制民国是由全国的人民做主帝国是家天下民国是公天下’”可知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在于巩固中华民国的国基12.(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12.(2)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 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12.(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答案】(1)态度批判理由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如依据材料答具体原因亦可)发展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原始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角度说明其理由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方面列举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答案】(2)原因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特征吸收佛道思想以重建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普及化【解析】(2)本题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即可从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的角度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吸收佛道思想重建儒家伦理道德具有哲学化、思辨化以及世俗化、普及化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答案】(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解析】(3)本题据材料三“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等方面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再从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等方面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3.(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始皇加强意识形态管制的原因13.(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汉武帝为什么能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13.(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加强思想统治的实质【答案】(1)原因法家思想帮助秦国富国强兵和完成统一秦始皇仍然利用战争时代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统一后的问题【解析】(1)据材料一“秦始皇欣赏的是申、商、韩非之学”得出秦始皇欣赏运用法家思想据材料一“在统一完成之后骄横自大情结更使他不可能从容选择和构建稳妥的治国方略”得出完成统一后秦始皇骄横自大仍然利用战争时代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统一后的问题【答案】(2)主张君权神授刑德并用(或外儒内法)原因董仲舒的主张可以神化皇权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解析】(2)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得出君权神授据材料三“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刑与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得出以刑辅德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答案】(3)实质都是文化专制用思想统一加强君主专制【解析】(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加强思想统治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巩固封建统治14.(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14.(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答案】(1)不同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性之中” 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解析】(1)根据材料“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可知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根据“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可知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性之中” 天理和人欲是一致的【答案】(2)背景明亡清兴政治剧变的冲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出现统治危机程朱理学占主导束缚人们思想【解析】(2)依据“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桩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忍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可知明亡清兴政治剧变的冲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出现统治危机程朱理学占主导束缚人们思想【答案】(3)进步性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局限性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

2024届安徽省肥东第二中学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以下叙述中不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 A .哥白尼是“地心说”的代表B .开普勒总结得出了行星的三大运动定律C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D .卡文迪许利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2、 (本题9分)一只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4m s ,它要渡过一条宽为60m 的河,河水流速为3/m s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只小船过河位移一定大于60m B .这只小船过河的最短时间为15sC .若河水流速变大,小船过河的最短时间一定变大D .若河水流速变小,小船过河的最小位移一定变大 3、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较准确地测出引力常量的物理学家是 A .卡文迪许B .牛顿C .库仑D .开普勒4、 (本题9分)如图所示,从斜面上的A 点以速度0v 水平抛出一个物体,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斜面上的B 点;若仍从A 点抛出物体,抛出速度为012v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物体的位移变为原来的1 2C.物体落到斜面上的速度变为原来的1 4D.物体落到斜面上时速度方向不变5、(本题9分)在高处的同一点将三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以大小相等的初速度分别竖直上抛、平抛和坚直下抛()A.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重力对它们做功相同B.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重力对它们的平均功率相同C.三个小球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相同D.三个小球落地时的速度相同。

高考历史分类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分类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

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但是手段相对温和,也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因此不能说“日益加强”;D项不适合秦代,因为秦代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生群体进入政权、士人官僚的“规谏、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法制观念);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解析】(1)第一小问孟子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第二小问苏格拉底法制观念,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第二小问价值,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分)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项。

D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答案】C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答案】D3.(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下下(愚下中中下(圣(仁中上(智中中下上人)人)人)人)秦始皇齐恒公尧、舜孟子老子子贡夏桀宋襄公周文王李斯屈原吕不韦商鞅范蠡商纣韩非荆轲孔子荀子陈胜廉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

先依据材料拟定一个题目,【解析】.思想,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

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略4.(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D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项错误;A【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将其尊为儒家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B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 D项错误。

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C【答案】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排斥佛、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的先河。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传焉。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1 分)(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