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意识与无意识

7.1意识与无意识
7.1意识与无意识

第七章意识状态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意识的本质、特征及意识水平,阐述注意的本质特征,注意的理论,分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阐述注意品质及其培养,介绍睡眠的本质及其表现,介绍梦的功能及对梦的解释。介绍常见的药物依赖表现种类,剖析其药物依赖的形成因素,并初步对控制药物依赖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学习目标】

1.识记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睡眠、药物依赖等基本概念。

2.识记睡眠的阶段以及催眠等无意识现象。

3.理解注意的特征和注意品质的培养。

4.理解常见药物依赖的种类及药物依赖的形成原因。

5.运用所学知识对药物依赖个体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用语言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意识一经产生,又会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关于意识的定义。在哲学中,意识等同于心理。在心理学中,意识和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

1.觉知性。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周围世界的存在,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的存在是能够觉知到的。正是因为意识具有觉知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才成为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

人不仅觉知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察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能评价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

2.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些他急需的、符合他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思维活动是意识的主要成分。通过思维活动,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心理不可能得到的。

3.目的性。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并予以克服和解决。这是人的意识目的性的表现。

意识的目的性还表现在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有动机、目的、计划、办法等等,然后才行动。这种意识的自觉目的性是动物所没有的。

4.社会历史性。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是就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来说的。人是动物进化的最高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同一般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本质在于,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而且主要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内容会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阶层里,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幸福感、事业观、职业观等也不相同。这都说明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三)意识的水平

意识并非只有一种水平,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觉知水平上加工信息。下面将分述一些不同的意识水平。

1.焦点意识。焦点意识是指个体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例如,在考试时集中注意于试卷所获得的意识。

2.下意识。人体内外有许许多多的刺激在冲击着我们,但在某一特定时刻,我们只能把注意集中在其中很少一部分刺激上。下意识就是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获得的意识。

3.前意识。我们头脑中许多当前不在意识之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把它带到意识中。对这些记忆的意识被称为前意识。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来自于认知心理学里的解释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个体不使用时,对之并无意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之产生意识。

4.潜意识。潜意识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致使个体不觉知的意识。它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弗洛伊德认为,某些痛苦记忆是被压抑的,即被转为潜意识并继续影响人们的行为,尽管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这些记忆的存在。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思想和冲动虽然不能进入意识,但它们会以间接或伪装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有一些记忆和心理是内省所不能达到的,这些心理现象可以称为潜意识。

(四)意识状态

人类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觉醒的意识状态。这是一种清楚的、有组织的、正常的觉醒意识状态。在正常的觉醒意识状态下,我们觉知到的时间、地点和事件都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和熟悉的。即使在正常的觉醒状态下我们的意识也是变化的,如现在你正处于注意听课意识状态,十几分钟之后,你可能沉湎于白日梦之中。每个人都经历过一种正常的意识活动模式向一种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的转变,如从正常的清醒意识状态向睡眠、做梦这样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的转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长跑、听音乐、发高烧、缺乏睡眠等许多情景下都

可能出现变更了的意识状态。还有如静坐、催眠及大麻之类的药物也会产生变更了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包括从鲜明幻想的分心状态到由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迷幻和知觉扭曲的各种状态。

二、无意识

(一)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如图7—1所示。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催眠。早在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就曾用过“动物磁”治疗癔症病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催眠是指人处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在催眠师的语言引导和心理暗示作用下,身体完全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事物或对象上。这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它是以一些人对暗示的特殊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

标准的催眠方法通常包括催眠师的暗示,使被催眠者感到轻松、困乏并且无法睁开他们的眼睛。催眠师不断地用平静的声音重复、暗示被试正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下沉,越沉越深——不是睡眠,而是可以被高度异化,服从催眠师对于他们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暗示的一种状态。另一种方法是使被试集中注意于某种能够闪光并被催眠师旋转的小目标上。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答案是明显的:催眠易感性中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大概15%的成年人中有高度的易感性,10%的成年人有高度的抵抗性,其余则处在两者之中。另外,催眠易感性较高的个体还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经常会做生动逼真的白日梦,对视觉影像更加敏感;他们非常专注,有沉醉于感觉和想象体验的倾向,常常从他人那里寻求建议和指导,而且他们希望能被催眠的暗示感化。一般来说,个体具有上述特征的程度越高,他们的催眠易感性也就越高。

2.白日梦。白日梦是人处于觉醒状态下的一种典型的意识状态,它允许意识活动的重心从外部事物转移到内部的思想和形象。它可能发生在某一活动的进程中。例如,正在做数学作业,突然走神了,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随之思绪万千,沉浸于想象中。白日梦也可能发生在闲暇的时候。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过白日梦的经历。白日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也可能是自己对未来的一种幻想。总的来说,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多与个人的经历有关。

白日梦的内容一般可以分成三种类型:①愉快型。这是对现实感到满足、对未来方向明确而产生的充满希望的幻想。②焦虑型。这是对自己的工作、事业、婚姻等缺少把握和信心

而产生的无力感、不定感及恐惧感。③痛苦型。这是由工作失败、受人屈辱以及个人无法补救的缺陷等所引起的幻想。

白日梦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单调生活的调剂作用。在诸如听照本宣科的讲课以及不断重复的单调工作等情况下,既不能脱身,又无法集中注意,借助于白日梦可以打发时间。②开阔思路以解决问题。在完全清醒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知识经验的限制,而白日梦中的幻想世界是海阔天空的,你可以幻想可能之事变成不可能,也可以幻想不可能成为可能。事实上,一些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作品与发明,就是在白日梦的意识状态下获得灵感的。而消极作用体现在:如果白日梦发生在生活过程中,则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导致做事效率降低。太多的白日梦也有可能让人脱离现实。

3.冥想。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中并调节呼吸,做出某些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对于冥想的可测量的效果存在一些争论。一些人认为,正常的闭眼休息状态和特殊的冥想程序之间没有什么生理学的差异。冥想至少可以减少焦虑,特别是对那些环境中充满应激的个体。冥想的实践者已提出,有规律地练习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流派众多,其中精神分析学是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专门发展起来的学说,不仅在医学领域,更在整个人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和他的几位弟子,已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师。如果我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了解,那么不仅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还会在人生意义、文艺欣赏、哲学思想方面都获得深刻认识。何以如此?因为,精神分析是一门教你“如何认识自己”的学问,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你会感悟到普遍的人性,从而拓宽你的意识,心灵世界更加开放,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总而言之,它教你怎样摆脱痛苦与烦恼,走向心灵的幸福,人生的成功。故不光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够从精神分析中受益非浅。我们知道,20世纪涌现的许多文学家,画家,哲学家,在自己的文艺作品、理论著作中都渗透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成果,如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卡夫卡的超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梵高与毕加索的画,等等,同学们若考上大学后接触到此类作品,就必须懂得一点精神分析理论才能理解。 精神分析学说最初是从对人的潜意识(又译无意识)的发现开始的。潜意识,是相对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的,顾名思义,通常指一个人意识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内在的精神领域。现代心理学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自我所意识的到的一切,并不是精神世界的全部,相反,意识只是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有过这样一个比喻:意识是浮在海平面上看得见的冰山的上端,更庞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下看不

到,则好比潜意识的内容。对潜意识的认识是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的震憾之一,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证实人类原本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而弗络伊德则表明个人甚至也不是自已思想的主人,人更多是受内在的潜意识的作用,并不那么自觉的行动。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同学们试想一下:你能完全左右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吗?有些想法不由自主在你脑海中浮现,驱之不去;强烈的感情一下子控制住你,让你忍不住的悲伤哭泣;更何况在夜晚,莫名其妙的梦境不断涌入你的睡眠里。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人主观意识到的一切,只是精神世界的表象,实际上人的精神从来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复合体,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摆脱潜意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靠本能行动。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人类拥有意识能力大概是从几十万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也几乎完全是受潜意识的支配。人类进化到今天,意识是否已强大到可以不必顾及潜意识的地步了呢?绝不。意识从潜意识分化而来,潜意识相当于意识的源泉,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大根基。尽管你也许觉察不到,每个人都是意识与潜意识共同协调作用的统一体。我们不要以为潜意识比意识低级,潜意识是一个人更内在、更深刻的自我,它包含着数百万年来的智慧。大家想一下,蜜蜂没有意识,可它天生知道去哪儿采蜜,怎样筑巢;动物先天的本能就能让它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有些潜意识功能好的人甚至可以像动物一样预知危险从而避开危险,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人类的潜意识中包含着惊人的潜力,丰富的功能。一个意识与潜意识配合良好的人能够发挥更大的潜能,取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功。同学们都知道什么叫“灵感”吧,灵感就是应意识的请求,从潜意识中涌现的创造性

与自由的背离_浅析大众文化中的_集体无意识_

2011年08月下 青春岁月 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标准也相应扭曲,更多的是以个人为目的。为了满足合“大众文化”这一概念,那些在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目的性的自由,人们不断寻求“标新立异”。被文化大潮埋的喘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以商业性、流行性、娱不过气来的今日,为了彰显个性,唯有开辟创新大道,于是,乐性和普及性为其基本特征。大众文化以各种方式不断渗透到人“凤姐之流”与日俱增,“小月月之流”又超越其上,“艳照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其存在的必要;但是,门”、“诈捐门”层出不穷。虽然大众文化引发的是盲目跟风之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在暂时气,但是,人们又为了追求个人的特殊性,不断地“不拘一克服人们现实中的茫然、孤独感以及生存危机感的同时,也在降格”,只是这种“不拘”又一次跌进普遍之中,仍然是一种低着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众”。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我们普遍的社会价值标准理论: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主义理论,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是什么呢? 工业”批判理论,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都是对合目的性最终导致的是目的自由的丧失。人们追求世界的合大众文化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极大的否定与颠覆。他们或从大众文目的性是为了达到自由的目的,但是,人们在追求这种目的的手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面来批判,或从其对文化领域的侵害来否段上的自由将使人们丧失目的的自由。手段的自由指的是“破”定,抑或从大众文化原始特点的异化来剖析。 之后的“立”。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不断打破别总之,批判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这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它人的极限,树立自己的成绩(就与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样)。这演变历史及弊端。在这里,我将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自由种“破”的方式是自由的,是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的显现,产生了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导向,论述其与真正“自一定的主体性效应,但在大众文化中,这种价值实现经常伴随着由”的背离,最终我们会看到,大众文化导向的是“集体无意异化,因为主体在追求价值实现的时候,自由给予的标准是“怎识”。 么都行”,“怎么都行”也就是“怎么都不行”,于是标准便不存在了,继而这种“立”便成为一种负担。也就是说,自由达到一、注重价值原则,追求合目的性 一定的极限,反而就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自由,为了自由而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重自由便不是自由了。 心下移”的趋势,精英文化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大众文化取而代之并趋于主导文化之列。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也是以三、对于真、善、美,大众文化越过真和善,强调“美”,人民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的影响,更是新时期下文化思想解放自由导向最终的“集体无意识” 精神的推动。所以,大众文化在现阶段或多或少表现出与社会主大众文化注重对价值原则而不是真理原则的把握,注重个人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的一面。 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社会整体价值,这便是跳跃了“真”和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们用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善”,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大众文化追求的是什么呢? 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那就是“美”! 相对,指的是人们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人们往往用“孤独的大众”来形容大众文化的主体,“孤单求和服从真理。纵观现今大众文化,可以看到它的两个趋势:一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一方面指都市生活的个是从原始的以追求认识社会为动力变为如今的盲目跟风,这并无聊空虚而促生庸俗大众文化的兴起,另一方面指主体的个性化不是自主产生大众文化的需要,而是一股小的文化之风的侵入,追求使得“世界地球村”变为“一人一村落”。个人的见解不一足以让大众都为之动容,人们在其中失去了自我型。第二个趋势定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作茧自缚的导致了求不得知音的孤独感。 是从注重文化的娱乐性变为重其消费性,形成一个公式:精神消严格意义上说,大众文化追求的并不是真和善基础上的美,费品=物质商品。越来越多的大众认为精神的享受在于买书、看它实质上是追求了异化的“美”。豪赛尔把“无聊”定义为大众碟、上网之中,认为对纯粹的高雅文化的享受只是上层人之事,文化的最终原因,贝尔也说:“它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作为大众的精神寄托就在这里。阿多诺在其《文化工业在思考》求。”随着大家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无聊的躲避,大众文化也就成中说道:“文化工业别有用心的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为享乐、消费的代名词。追求的世界,越来越像道家追求的精神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世界一样,渐渐地变得似乎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是现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 实世界之外的一个虚幻的世界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综观这两大趋势,人们习以为常的是各种文化之潮的不断来种异化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可怜而贫困的美学产品”。袭继而自己做出适合个人趣向的选择,而不是建立在自身认识世(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界基础上而创立文化之风。 日本有位学者近日做个一篇报道,说日本的年轻一代趋向于偏重于目的性的追求,即对结果的过分看重。马克思、恩格“集体低智商”,因为对漫画、美少年的喜爱的年龄层次已经蔓斯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真延到了三十多岁,“大叔控”、“萝莉控”队伍壮大,引起社会正的自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大众对于价值原则的的担忧。对于我们国家的大众文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重视可以看出,人们普遍追寻合目的性而不是合规律性。正如叔的存在,大众文化不是导致个性追逐者的消弭,就是导致随波逐本华对非理性的强调,他通过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扬弃,实现了从流者的沉沦,最终导致“集体无意识”。似乎“它的存在是它的康德传统形而上学到现代的非理性主义的转变,即客体到主体的事,我什么也没有”。后现代主义因此悲哀的说:“大众文化作过渡,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过渡,从肯定的价值观到否定的品呈现出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特价值观的过渡。也许是叔本华的思想代表了现代人的“心声”,征。” 越来越多的人崇拜的是叔本华式的非理性,而不是如建国初期对所以说,大众文化本身并没有问题,存在问题的是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顶礼膜拜。这种注重个人感受的非理性便是一种合的主体。 目的性,这也是人们在文化参照系太多而无法做出一种选择的情况下的逃避心态,只能以对个人感兴趣的新事物的迷恋来达到个【参考文献】 [1] 肖 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人精神的寄予。 [2] 叶志良. 大众文化[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对各种大众文化的选择态度,便是接下来要说的价值标准问题。 【作者简介】 二、在价值标准上,强调以“人”为单位的“众”,是手段许静(1989—),女,安徽大学2010级哲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自由的获得与目的自由的丧失 学。 与自由的背离 ——浅析大众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 □ 许 静(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自由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大众文化的与真正的“自由”的背离,及其导向的“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大众文化;自由;价值观;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著名学者汤因比、伟利和马姆福德等都把荣格看作一种产生灵感的源泉。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的评论更加明快而富有魅力,他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这种比较与设想或许都可以成立,荣格毕竟以他的智慧发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推动了精神分析往社会心理学的转向,但是却不应以这种比较而忽略了精神分析的另一位先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祁路白祁路白2012-12-05 19:33:24 《荣格解梦书:梦的理论与解析》

无意识概念辨析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26No.2 2008年4月Jo urna l of Ka iliUn i versity Apr.2008 无意识概念辨析 周子强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无意识0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无意识0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关键词:无意识;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无意识0这个词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在日常用语、文化话语和学术概念里,/无意识0总是在不断地显身。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有必要梳理一下/无意识0的知识建构过程。 1678年,英国神学家拉尔夫#克德俄斯在5宇宙之真的推理系统6中最早提到/无意识0[1]。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开始了对于与无意识紧密相关的非理性思维的研究和思考。柏拉图有名的/回忆说0和/迷狂说0,详细地解释了创作者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勾起前生或天国的记忆,可以让灵魂发酵似地生长滋育。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向神秘的/理式0投去深深的一瞥。柏拉图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非理性状态下的无意识被归于上帝之手。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p i noza1632-1677)把无意识比作人们不易察觉的决定人的欲望的原因。他认为,/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但是,人却忽视了决定这些欲望的原因0[2]。到了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美感。他认为,艺术作品(美)作为一种直观,是有意识与无意识、自由与必然的完全同一。在艺术活动的有意识方面,后天所得技巧起决定作用;在其无意识方面,先天恩赐的诗意起决定作用,它是艺术家深不可测的奥秘,是命运般地左右艺术家并令其无法理解的绝对同一体。能够驾驭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的便是为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天才[3]。 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文学上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变得更为集中和专注。浪漫主义推崇天才、灵感和想像,而这些正是无意识的领域。哥德说:/我相信,天才作为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结果。天才人物经过深思熟虑,抑或出于信念,也能凭理智行动,但是,凡此种种,都只能是第二位的。0[4]355德国浪漫派的许多理论家都把天才比喻成植物,认为天才的创造力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如树一样地生长着,它是无意识的。英国的冯#哈特曼在1868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5无意识的哲学6,但其中对于论艺术天才的无意识的论说,只不过是德国人话的重复。雪莱认为灵感毫无知觉可言,与意识无关。/英国有一位批语家叫托马斯#卡莱尔,他声称无意识在所有的正当活动中,不论是文学的、政治的、还是道德的领域里的活动,都具有绝对的主宰权0[4]261。他还把对无意识和本能的依赖认作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理想目标[4]263。柯勒律支5文学传记6中说,真正的想象不同于有意识重组现象界意象的幻想,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分解化合、物与神游,最终是重新创造而不是组合的过程。5人间喜剧6序言中,巴尔扎克提到见于人脑和神经中的一些现象,可证明一个未被发现的心理世界的存在。0[5]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0 19世纪哲学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作为一名终身热爱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文笔优美思路清晰的写作者,作为一名充满爱心充满关怀的人道主义者,这种作为整体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必将深刻地浸润着弗洛伊德。有人这样说,精神分析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6]。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学给予他养料,催生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创立后,又影响着文学,不管在创作、评论还是思潮上。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还有神秘性,把它与先天的,神明的,天才的相联系。弗洛伊德从一个精神病学家的眼光来解释无意识,结构了很多病例,把无意识纳入科学的视野。尽管这种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但这种理论却在哲学、文学、文化以及其它一些学科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划时代的巨著5释梦6发表,详细地论述了梦的工作机制和作用机制,探讨了梦的心理过程。无意识成为解开梦神秘面纱的关键。他通过无意识来理解 1收稿日期:2007-12-16 作者简介:周子强(1975-),男,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无意识概念辨析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26No.2 2008年 4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Ap r.2008 无意识概念辨析 周子强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无意识”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关键词:无意识;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无意识”这个词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在日常用语、文化话语和学术概念里,“无意识”总是在不断地显身。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有必要梳理一下“无意识”的知识建构过程。 1678年,英国神学家拉尔夫?克德俄斯在《宇宙之真的推理系统》中最早提到“无意识”[1]。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开始了对于与无意识紧密相关的非理性思维的研究和思考。柏拉图有名的“回忆说”和“迷狂说”,详细地解释了创作者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勾起前生或天国的记忆,可以让灵魂发酵似地生长滋育。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向神秘的“理式”投去深深的一瞥。柏拉图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非理性状态下的无意识被归于上帝之手。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 p inoza1632-1677)把无意识比作人们不易察觉的决定人的欲望的原因。他认为,“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但是,人却忽视了决定这些欲望的原因”[2]。到了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美感。他认为,艺术作品(美)作为一种直观,是有意识与无意识、自由与必然的完全同一。在艺术活动的有意识方面,后天所得技巧起决定作用;在其无意识方面,先天恩赐的诗意起决定作用,它是艺术家深不可测的奥秘,是命运般地左右艺术家并令其无法理解的绝对同一体。能够驾驭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的便是为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天才[3]。 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文学上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变得更为集中和专注。浪漫主义推崇天才、灵感和想像,而这些正是无意识的领域。哥德说:“我相信,天才作为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结果。天才人物经过深思熟虑,抑或出于信念,也能凭理智行动,但是,凡此种种,都只能是第二位的。”[4]355德国浪漫派的许多理论家都把天才比喻成植物,认为天才的创造力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如树一样地生长着,它是无意识的。英国的冯?哈特曼在1868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无意识的哲学》,但其中对于论艺术天才的无意识的论说,只不过是德国人话的重复。雪莱认为灵感毫无知觉可言,与意识无关。“英国有一位批语家叫托马斯?卡莱尔,他声称无意识在所有的正当活动中,不论是文学的、政治的、还是道德的领域里的活动,都具有绝对的主宰权”[4]261。他还把对无意识和本能的依赖认作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理想目标[4]263。柯勒律支《文学传记》中说,真正的想象不同于有意识重组现象界意象的幻想,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分解化合、物与神游,最终是重新创造而不是组合的过程。《人间喜剧》序言中,巴尔扎克提到见于人脑和神经中的一些现象,可证明一个未被发现的心理世界的存在。”[5]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19世纪哲学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作为一名终身热爱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文笔优美思路清晰的写作者,作为一名充满爱心充满关怀的人道主义者,这种作为整体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必将深刻地浸润着弗洛伊德。有人这样说,精神分析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6]。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学给予他养料,催生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创立后,又影响着文学,不管在创作、评论还是思潮上。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还有神秘性,把它与先天的,神明的,天才的相联系。弗洛伊德从一个精神病学家的眼光来解释无意识,结构了很多病例,把无意识纳入科学的视野。尽管这种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但这种理论却在哲学、文学、文化以及其它一些学科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划时代的巨著《释梦》发表,详细地论述了梦的工作机制和作用机制,探讨了梦的心理过程。无意识成为解开梦神秘面纱的关键。他通过无意识来理解 ①收稿日期:2007-12-16 作者简介:周子强(1975-),男,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2 艺术的起源 集体无意识说

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个人想法。比如我们自古以来的审美都认为花是美的,便便是恶心的;花是香的,便便是臭的。实际上这都是一种观念上的延续。观念非绝对。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产生的集体观念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Ego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认为无意识分为个体和非个体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同种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被压抑的情感思想或者经验(举例:花是香的,红色容易唤起激情情绪)。特点是普遍的,冲动的,本能的。贡献么,在艺术创造理论上的推动,还有美学方面的。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是荣格全部理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他原型美学的前提性假设。他把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①],简言之,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依赖遗传,不依赖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心理要素,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现在学术界在引用这一概念时存在程度不同的“误读”,为了深入理解荣格理论的本意,以便更好的和李泽厚的“审美积淀说”进行比较研究,先对其进行辨析是必要的。首先,从内容来说,许多人在实际上把集体无意识视为一种以“集体”方式表现出的综合的情感和普遍心理倾

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王天林 (河南大学图书馆,开封475001) 摘 要: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而言,无意识实际上是由意识创建而来的。不是无意识派生了意识,而是意识派生了无意识。无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变体,它恰恰体现了意识的塑造能力和它自身的可塑性。弗洛伊德在《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中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做了集中的论述。该文借助对这篇论文的全面解析进行阐述。 关键词:无意识;潜意识;弗洛伊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8)02-0011-05 1 引言 认知心理学从实证的视角,研究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等等,已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把内隐学习看成是一种无意识学习,把对内隐学习的研究,看成是一种对无意识的研究,这是许多学者所共识的。 认知心理学对无意识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它开创性地、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无意识的已知的领域和更新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和涵盖了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例如Reber对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而且还涉及和涵盖了无意识的更多的种类。正是由于认知心理学的这种进展,才使人们真正开始揭示和认清无意识的不同种类。 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或许只是无意识的较狭义的一个单一的种类。因此,用认知无意识去涵盖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和其它种类的无意识是可能的。但是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去涵盖所有种类的无意识却可能是错误的。(弗洛伊德的本我模型中,也试图包含其它种类的无意识。但那只是一种十分模糊的勾勒。) 关于无意识的分类问题,关于各种无意识的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转化等等,目前还尚不明确。或者说,目前才刚刚开始对不同的无意识进行初步的分类。就这种初步的或粗略的分类而言,文章以下的论述所着重涉及的是精神分析的无意识。 2 精神分析概念中的意识和无意识 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以及它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而言,精神分析的久负盛名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一文中,得到了最深刻、权威的论述。 “精神分析学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但是必须把意识看作心理的一种性质,……”[1]。 这句话涉及到了“主体”这个概念的使用。就这 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例如“活的木头,是树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或者也可以类似地说:“意识是人的心理的主体。”但是弗洛伊德则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意识不是人的心理的主体。用弗洛伊德的原话来说就是:“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 弗洛伊德在这里强调的是无意识的重要性: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更加主体的成分。换句话说,弗洛伊德在贬低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意识仅仅是心理的一种属性。这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意识的本质进行贬低的最基本的论断。 相同的观点和类似的论断,也见于弗洛伊德的其他文章中。例如他在《超越唯乐原则》中说道:“意识或许不是心理过程最普遍的属性,而仅仅是这些过程的一个特殊功能。用原心理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意识是那个被称作Cs.(意识)的特殊系统所具有的功能”[2]。 “意识不是心理过程的一种普遍属性”。“意识属于一个特殊系统”。而且意识仅仅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功能,或者说意识是人的诸多心理功能中的一种。意识并不比人的各种心理功能,例如记忆,无意识压抑,焦虑,唯乐原则等等,更加重要或更加本质;它仅仅是这些功能中的一种。 为了证明意识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重要,弗洛伊德开始引入“无意识”这一概念。接下来,弗洛伊德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对无意识进行阐述的。 意识是基于知觉的。意识状态实际上是特别短暂的。这正如平常所说的“意识流”。一种意识状态虽然短暂,但它却能重新产生和恢复。因此就各种可能产生的意识而言,可以说它们是“潜伏着的”。亦即它们任何时候都能从“潜伏”变成意识。这种“潜伏”,可以用“无意识”(前意识)这个词来描述。但这种无意识,仅仅是描述性的,它区别于真正的无意识。 第28卷总第106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8年 第2期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在荣格看来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组成。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它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这和弗洛依德的前意识很相似,是可以进入意识的;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如人对黑暗的恐惧。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有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原型有多种,但是最重要,最突出的有四种: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Persona:人格面具(person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更是重要的,其产生与教育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Anima:阿妮玛(Anima),拉丁文原来的意思是“魂”,男人的灵魂。阿尼玛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补偿因素,也是男性心目中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荣格说:“在男人的无意识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性。”他又说:“…阿尼玛?是一种原始模型形式,它的涵义是指这一事实:一个男人身上会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女性基因。它在男人身上既不呈现也不会消失,但始终存在于男人身上,并起着女性化的作用。” 荣格后来给阿尼玛所下的定义便是“在男性无意识中起着一种基本的或原始意象作用的女性特征的表现。”当一个男人积极地对待阿尼玛所传递的情感、心绪、憧憬和幻想时,他会将它们转化为某种固定的形式: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如果一个人长期孜孜不倦于这种转化,他的个体化过程就会不仅是一种幻觉,而且会逐渐成为一种实在,固定于这个人身上。这样,便会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华。?Animus:阿妮姆斯(Animus),拉丁文原意也是“魂”,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荣格认为,正如男性身上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女性意象阿尼玛一样,在女性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男性意象。这种雌雄同体的现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只不过由于人格面具的作用,每个人身上的异性倾向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已。阿尼姆斯也是从遗传中获得了男性的集体形象;女性在与男人的不断接触中获得了自身对男性的体验。母亲是男性的阿尼玛化身;与此相应,父亲是女性的阿尼姆斯化身。它倾向于呈现一种隐秘的“神圣”信念。当某个女人以百折不挠的信念有所坚持时,当她运用某种强硬的方式和手段时,她内心中潜在的阿尼姆斯便显现出来。 显然,阿尼姆斯有着它积极的一面,它给予妇女勇气以及某些时候必不可少的好斗性,并在女性无意识自我和创造性活动中建起一座桥梁。阿尼姆斯如果不失去控制,对于女性是颇有好处的,能促进妇女对知识及真理的追求,并将她领向自觉自愿的活动。它给予女人精神信仰,给她一种隐而不见的内心支撑力,以补偿她外在的柔弱。?Shadow:暗影(Shadow),原型是指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动物性的低级的种族的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结和行为,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它是本性中的原始部分。在个体众多原型中,阴影原型是最强大、最危险的,也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荣格说,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没有他们所表现的那么善良正直。我们所有的人都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更霸道、更放肆、更贪婪、更喜欢妒忌,并认为人身上的一切邪恶的根源存在于阴影之中,所以人若要避免邪恶,就必须压抑和排斥阴影中的兽性一面。然而,阴影却惊人地坚忍不拔,不会被彻底征服的。人格中被抑制和压抑的阴影总是暂时退隐到无意识之中,并且伺机进行反扑。阴影一旦进行反扑或突破,

“娱乐文化”概念辨析

“娱乐文化”概念辨析 “娱乐文化”已经成为目前众人乐用的指称当代审美文化的界定。它与此前曾同样一度热用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之间有什么区别?首先我们来对这些近乎“家族相似”的概念进行仔细辨析。 大众文化建立在“大众社会”这一基础之上,“大众社会”由原子化的人们组成,他们相互之间缺乏任何有意义的或者在道德上的紧密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据说是纯粹契约性的、疏远的和个别的,这种原子化过程的核心是由工业化与都市化所造成的社会调节机构的衰落。由于前大众社会公共文化的萎缩,留下了巨大的精神文化空虚。于是个体受到资本、国家和大众媒介的相联合而实现的劝诱、操纵和强制。他们提供了虚假的精神安慰剂,即按照机械化的、专门化、分

解化和流水线的生产形式制造的标准化、公式化、可重复的文化商品。它们营构出这样的一种文化:缺乏理性的挑战和刺激,放弃了对生活的直面与思考,沉溺于一无所求的幻想和逃避现实的舒适。 可以看出,“大众文化”代表的文化风格描述还是比较贴切现实的。但这一概念成立、并发挥理论把握与阐释功能的前提,却取决于一个社会学判断的有效性,即成熟的工业化社会。而这一点显然并不符合中国本土社会的实质,中国并不存在“Mass”意义上的大众。大众文化批判还强烈地暗示着“精英统治论”的预设,他们拥有这个时代理想的文化趣味和价值标准,民众被期望遵循它们。而我们的社会现实又何曾存在拥有独立性的文化精英阶层?关于人文知识分子的有始无终的讨论已经戳破这一想像。中国的“中产阶层”文化的界定最后发现也只能停留在收入与消费的数字

划线上而已。 对于“通俗文化”这个概念,主要是指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民众自发的、原生的文化表现,它与高雅文化处于对峙的状态,它甚至可以说是过去的民间文化的现代延续与表现。 如果说理论界在使用“大众文化”这一范畴主要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式的文化批判意识,那么在使用“通俗文化”则开始尝试采取一种平民主义的或文化民主的立场。认为“通俗文化”在相当程度是能动的、革命性的力量,它打破了阶级、传统、趣味的旧障碍,消除了一切文化的差别。它以文化拼盘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同质性的文化,它有着不可思议的接受弹性,因为它混淆、解构了一切价值标准,因为在它看来,标准即意味着社会不公与文化歧视的存在。“通俗文化”有着不同于“大众文化”的评价取向,而且它对当代审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https://www.360docs.net/doc/566167545.html,/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 文|申荷永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载:冯川编译.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3)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里面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一下这整座屋子。”我走到一道厚重的门前,用力打开了它。在门的那边,我发现了一道通向地下室的石砌梯级。于是我就走了下去,结果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拱顶的美丽的房间之内,而这房间则显得极为古老。在仔细察看四周时,我发现在普通的大石块上砌有一层层的砖,而且在灰浆里也有砖头的碎块。我一看到这个,便知道这面墙壁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于是我的兴趣便高涨起来。我更加仔细地观察着地板,发现它是用石片铺成的,在这些石片内我发现有一个环。当我拉动这个环的时候,石片便抬了起来,我再次看到了一道窄窄的石级,通往地下更深处。我沿着这些石级走了下去,最后便走进了一个在岩石里凿成的低矮的洞穴。石洞的地面上盖有一层厚厚的灰土,灰土中散布着一些骨头和陶片,像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物似的。我看到两个人的头盖骨,显然也是很古老的,都有些要裂开了。这时,我便醒了。(关于荣格的这个梦,可参见:荣格.回忆·梦·思考:英文版.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5.158~160) 在往返美国访问的途中,荣格与弗洛伊德曾有几次相互分析各自的梦。当荣格向弗洛伊德讲述这个梦的时候,弗洛伊德尤其关注那两个死人的头盖骨,以及透过这梦中的头盖骨,荣格是否具有某种希望某人永远死去的联想。但对于荣格来说,这个梦中的房子即是一种精神大厦的象征:比如,楼上的客厅,显然就是意识或意识层面,而阴暗的楼下,可以说是无意识的第一层。当荣格自己分析这个梦的时候,他激动地说:“(在梦中)我越深入,景象便变得越生疏和越黑暗。在那个洞穴里,我发现的是一种原始文化的残存物,亦即我身上的原始人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意识所几乎无法接近和照亮的。人的原始性精神近乎动物灵魂的生命,恰如史前时代的洞穴在为人所占有之前通常是由野兽所占据的一样。”(关于荣

无意识思维的最新研究

无意识思维的最新研究 无意识思维和意识思维一样,都是从原始思维发展而来的。那么,什么是原始思维呢?所谓的原始思维就是思维的原初状态,是原始人和低等动物的简单思维,没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之分,也没有逻辑和条理,只能有一些简单的判断模糊的反映,反应能力也很差。这就是原始思维。原始人的直立行走加速了手脚的分化,也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应该说是视野的开阔才提升和加强了人类注意能力。而人类注意能力的强大才使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分化成了意识思维和无意识 思维。 为什么说是注意能力的强大才使得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分化成了人的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呢?这是因为我们发现人的整个意识思维过程都是以人的注意力为中心而展开的,没有人的注意力就没有人的意识思维过程,人注意到什么他的意识思维就思维什么。注意力不到他的意识思维就思维不到,这个注意力在人的意识思维概念就表现为一个大大的“我”字,我看到什么,我听到什么,我感觉到什么。于是我思维什么。没有人的这种注意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是没有办法高度集中的。意识思维能力不能集中,不能专心思索问题。那就不是意识思维了,也就没有了那个大大的“我”字了。 这里所谓的“注意”不是心理活动中的注意过程,而是人在清醒意

识状态中的那种意识能力和意识状态,在心理学上它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觉知。而且还把这觉知分成好几个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状态就越好,能力也就越加强大。这是网上一位先生告诉我的。 人的觉知就是以人的自我状态为中心的,所以我认为觉知就是意识思维的本质。在任何一个人的意识思维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看,我听,我想,感觉,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以及目的,动机,过程,结果等等一切都是我的,与别人无关。这就是人不为己 天殊地灭的根源。 无意识思维继承和深化了原始思维中神经系统生物电自主运行模式,而意识思维则强化以我的注意力为中心的人的感觉系统。由于感觉系统专注于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所以对于体内各个系统生物电自主运行的感知反而没有了。以至于生物电怎么运行,内分泌物质如何参与,生物电运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等等人们一概不知。其实呢,人们在用一系列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之同时,与之相对应的神经系统生物电是在同步运行的,没有这种神经系统生物电的运行。我们的意识思维是不可能的。意识思维好比是流水的声音,神经系统中的生物电自主运行好比是流动的水。当然,流动的水和流水的声音是同步进行的,流动的水是本质的、是主要的,流水的声音是非本质的、是现象的、是次要的。没有流动的水就没有流水的声音。没有神经系统生物电的自主运行这种无意识思维的存在就没有分析判断推理这种意识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