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

合集下载

荣格提出来的概念是什么

荣格提出来的概念是什么

荣格提出来的概念是什么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荣格在心理学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和结构。

与个体无意识(个体心理)不同,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发出现的、多样性进化的、无法受意识控制的心理现象。

集体无意识中存储了人类普遍共享的图像、符号、心理特征等。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共有的无意识结构,其内容与人类的普遍经验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集体无意识中的内容被视为原始的、神话性的、非个人的。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个体无意识是通过集体无意识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且集体无意识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潜藏着,对个体行为和经验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比喻为一种超个人的心理结构,它像是人类共享的一种心理基础,对个体的思考、行为和情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集体无意识中存在许多原型,即共同的原始心理图像。

原型是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中无法察觉的心理“纲领”,它们代表着某种普世的心理经验。

比如,母性原型代表着母爱、生育和滋养的象征,而英雄原型则代表着勇敢、无畏和冒险的精神。

集体无意识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可以通过梦境、幻想、神话和文化符号等方式表现出来。

荣格认为,无意识在个体层面上体验到了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原型和符号,并通过梦境等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个体无意识的内容可以是个体经验的特殊性,也可以是集体无意识的普遍性。

荣格认为,理解集体无意识是了解个体心理的关键所在。

人类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受到个体无意识的支配,而个体无意识又是可以通过与集体无意识进行对话和整合来实现个体完整性和心理健康。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理解人类文化、宗教和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治疗心理障碍和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新的方法。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名词解释心理学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集体无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解释集体无意识,并探讨它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和影响。

集体无意识的定义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除了个体心智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共享的、超越个人经验和意识的心智层面,即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包含了所有人类共有的心理结构、符号和原型。

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普遍存在于人类文化中的非个人性心智层面。

通过集体无意识,个体可以与社会和文化背景产生联系,并获得对世界的共同认知。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荣格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区分开来。

个人无意识指个体内部深藏不露、未被自我认知所觉察的内容,如潜藏的欲望、恐惧和冲突等。

而集体无意识则是超越个体的,包含了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心智结构。

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个体通过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获得了对文化符号、象征和原型的理解。

同时,个人经验也会影响和丰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在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共有的心理结构,被称为原型。

原型是人类心灵中固有的通用模式或形象,代表了某种基本经验或情感状态。

常见的原型包括父母、孩子、老人、英雄、恶魔等。

这些原型是跨越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共同存在,它们具有普遍性和情感共鸣性,能够触发人们共同的情感反应和认知。

集体无意识与文化集体无意识不仅仅是个别心理现象的总和,还与文化紧密相关。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分享着相似的集体无意识内容,并将其通过语言、艺术和宗教等形式传承下来。

集体无意识通过文化的传播和演化,塑造了人类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准则。

它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认知,进而塑造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集体无意识的作用集体无意识在心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连接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提供了一种共同认知和情感共鸣的基础。

以下是集体无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形成文化共同认知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符号和象征等方式,形成了人们对文化共同认知的基础。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有许多种,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违法事件的集体参与。

比较典型的如聚众哄抢财物、球迷闹事等等。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

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

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

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他借用费希纳的冰山类比理论,认为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

冰山分为三层,最上层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很小部分;冰山的下层占了冰山的大部分,是无意识;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有一层是前意识,意识与前意识属于同一系统,而无意识与前意识属不同系统,无意识的东西由于受检查作用的压抑不能进入意识领域。

也就是说,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

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对他的无意识的构成内容作了全新的修改。

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基本理论

荣格的基本理论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4、 人格面具
在分析心理的意义上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现给别人的我们自己。“Person”一词源于演员所戴的面具,用来表示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本人,或者说,我们的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2、 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荣格的斐乐蒙,也就是荣格自己的内在老人,实际上,所有的原型意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也可能以其他象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梦的分析来了解分析我们的原型意象,也可以通过积极学的基本理论
(一)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

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一、集体无意识的定义深层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个深层次结构,它包含了人类共享的、遗传下来的心理特征和模式。

这些特征和模式并非来自个人经历,而是源自人类的集体经验,是种族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原型的存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概念是原型,原型是一些普遍存在的、象征性的形象、主题或情境,它们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

这些原型可以在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神话、梦境、宗教仪式和艺术作品中找到。

文化差异的影响:虽然集体无意识包含某些普遍的元素,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可能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意味着不同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可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相互作用,个体无意识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经历的集合,而集体无意识则是这些个体心理特征的共同基础。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相互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体无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相接触,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心理成长和自我实现。

通过对集体无意识的定义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和历史对个体心理的深远影响。

这一概念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人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集体无意识的形成集体无意识是在文化中形成的。

人类的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包含了许多共同的经验、信仰和价值观念。

这些共同的文化元素在人类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无意识共识。

集体无意识是在人类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反应,这些本能和反应在人类的基因中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这些基因遗传下来的本能和反应,形成了人类共同的无意识基础。

集体无意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荣格集体无意识

荣格集体无意识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

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

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

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原型意象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

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

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

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

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

《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

《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篇一一、引言芥川文学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探讨芥川文学的魅力及其内在机制。

二、芥川文学概述芥川文学,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而著称。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往往以短篇小说为主,通过对社会现象、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集体无意识的定义与特点集体无意识是指一种超越个体意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潜意识形态。

它具有普遍性、共通性、持久性等特点,表现为人们对历史、文化、道德、情感等普遍主题的共识。

集体无意识对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作品在形式、内容、情感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共性和普适性。

四、芥川文学与集体无意识的关系1. 主题共通性:芥川文学的许多作品都以人性的弱点、社会现象等为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刻剖析,唤起读者对集体无意识的共鸣。

2. 情感共鸣:芥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普遍的人性特征,这使得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叙事手法:芥川文学的叙事手法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描绘和情感表达,使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超越个体意识的普遍性。

五、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的体现1. 历史与文化的反思:芥川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

这种反思使作品具有了普遍性和普适性,使得读者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共鸣。

2. 人性的探索:芥川文学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类普遍的弱点和缺陷。

这种对人性的探索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普遍的启示意义。

3. 情感表达:芥川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通过丰富的情感内涵唤起读者的共鸣,从而深化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的价值与意义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使得作品具有了普适性和共通性,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是最先总结的,之后就把精神分析给忘了,临到最后感觉还是要补一下精神分析的课,毕竟这一派对20世纪各种文论都有方法论上的启迪……精神病态是心理学起源时关心的核心,如果说弗洛伊德看到的都是压抑之下产生的疯狂,那么荣格看到的则是因为难以抑制的欲望带来的偏执,而且这种偏执来源于一个外来的神秘源头。

而且精神病理论并非把自己的应用范围限定于个体心理领域,弗洛伊德和荣格更希望证明他们眼中的精神病是普遍存在与社会当中而呈现为结构性的病症——简而言之,人类社会病了。

荣格本来和弗洛伊德保持着多年的好朋友,但他逐渐对弗洛伊德强调性动机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最终这种怀疑发展为对弗洛伊德力比多=原始性欲观点的公开反对。

荣格认为力比多直接解释成抽象的心理力量就好,何必把它和性挂钩,于是俩人儿就闹掰了——荣格难受了整整三年,然后站起来说qtmd弗洛伊德,老子单干了,之后自己建了一套理论,其中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影响颇大,比如著名朴素思想——也就是,naive ——文论家弗莱就是荣格的拥趸。

不过荣格本人对艺术的看法是非常神秘的,他有一套自圆其说的艺术创作理论,虽然这套理论的大体框架被后世不少文论家接纳,但其具体观点充满了对文艺扭曲的理解。

|荣格的人格结构和人格类型理论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是具有原始统一性的,其包括自我、个体无意识还有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

自我就是我们自觉到的部分,其构成了意识域的中心,使人格能够在时间流中保持自我同一。

除去自我以外,精神中还有无意识部分,其中个人经历过的却被压抑隐藏的经验是个体无意识,更深层的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来自于人类作为一个集体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是一种超越个性的心理基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指强调个体经历,这在荣格看来是不够深入的。

个体无意识中提供动力的机制是情结,它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观念和思想,有力地驱使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会造成人的偏执,但这种偏执不全是坏事,其有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 还恶。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披着善良的外衣, 轻易就能得到很多人的理解与宽容,然 后蔓延开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说: “世界上的坏事主要是好人干的,坏人 只能干小的坏事。”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自以为 是的善良。
第一种盲目善良是:无知无明(无知放生) 第二种盲目善良是:道德绑架(强制富豪捐款)
第三种盲目善良是:是非不分。(人贩子)
社会最大的敌人并不是精明的坏人。 提高作恶的成本,坏人自有约束; 加大合作的砝码,坏人自会选择。 最可怕的,恰恰是数量众多, 缺乏常识、缺乏逻辑的好人。 世间最大的恶,往往以善良之名到处横 行。 所以西谚说: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 善意的石头铺成的。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泛滥的善良, 缺的是理智和克制。
4.你认为方枪枪在幼儿园里看到的第一个小游戏 好玩吗?它在枪枪的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
5.将来你当了幼儿园老师,会怎么对待小朋友?
3.利用时政新闻分享,陪伴学 生养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巧用网络,引导舆论
29岁的丈夫朱某在3个月前杀害妻子后、在家中冷藏妻子遗体,并每天若无 其事地掩饰,每天下楼遛狗。新闻播出后,很多人感到震惊之余发问:失 联3个多月,凶手是如何做到瞒天过海?如何欺骗死者的父母、同学、同事 的呢?甚至有网友问:3个月不上班学校不知情吗?记者采访了被害人家属, 了解到凶手在3个月时间里冷静、冷血地不断欺骗他人。
问题学生转化技巧及案例分享
《超市里打碎化妆品》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 问: 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海因兹偷药是对是错?为什么? 3.海因兹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 重要?为什么? 5.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在道义上偷药是否 犯错误?为什么?
(二)利用优秀电影赏析,探讨出正确的选择。
《早熟》提问: 1.看了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感受? 2.电视中的男主角是比较负责的,倘若遇人不贤, 会出现什么情况? 3.假如女孩子的父亲最后不为男孩子做辩护律师, 结果会如何? 4.你觉得经历了这样的事情,男孩子那孩子还能在 一起吗? 5.女孩子的律师最后说:对这个男孩子的宽容,就 是对一些违法行为的纵容,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问题学生转化技巧及案例分享
巧用网络,引导舆论
1.自恋 4.一般易激惹,多数人文化层次低下
巧用网络,引导舆论
根据DSM-5分析,如果一个18岁以上的个体出现 以下7个症状中3项及以上,则在临床上可能被诊 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 不能遵守社会规范,多次出现可遭拘捕的行为 2. 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 3. 易冲动,事先不做计划 4. 易激惹,具攻击性,重复性斗殴 5. 毫不顾及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6. 一贯不负责任,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履行经 济义务 7. 无懊悔之心,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后显得 毫不在乎
问题学生转化技巧及案例分享
巧用网络,引导舆论
2017年2月18日中午,武汉火车站街头发生恶 性杀人事件,犯罪嫌疑人胡某(22岁)因口角纠纷 ,持菜刀在武昌区靠近火车站一面馆门口,将面馆 老板砍死。
视频显示胡某当场将其头砍下,现场十分血腥 ,被定性为极端恶劣刑事案件。而案件的起因更令 人诧异,只是因为这家店的面比别的店贵1元,老 板回了句“吃不起不要吃”,胡某便拿出刀将其砍 死,场面血腥。
一、大面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利用经典故事赏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犟 龟》、《帕里斯的金苹果》等
2.利用优秀电影赏析,探讨出正确的选择。《早 熟》、《夏洛特的网》、《看起来很美》等。
3.利用时政新闻分享,陪伴学生养成多角度考虑问题 的习惯。
(一)利用经典故事赏析,引导学生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
问题学生转化技巧及案例分享
巧用网络,引导舆论 法律从来不是保护受害者的, 法律最多在事后惩戒恶人
合理做法:事先认怂,事后执法
问题学生转化技巧及案例分享
巧用网络,引导舆论
花园路黄河路车祸\3af3c77f4af097cfadbe1b36472d5975.mp4
2017年2月25日中午12:37,郑州市花园路与黄河 路交叉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一辆面包车冲向 正在等红灯的行人,致1人死亡9人受伤。
《夏洛特的网》观后提问: 1.在电影的开始,蜘蛛夏洛特受欢迎吗?为 什么? 2.电影的结束,夏洛特受欢迎吗?为什么? 3.夏洛特的经历告诉你什么道理? 4.小女孩为什么非要保护那头小猪?女孩子 的爸爸为什么答应了她?你觉得自己应该怎 样向他们学习?
《看上去很美》观后提问:看上去很美(王朔作 品改编).flv 1.影片中的李老师尽职吗?她敬业吗? 2.为什么方枪枪不喜欢李老师? 3.方枪枪一开始渴望得到红花吗?他后来还希望 得到红花吗?你觉得幼儿园里小红花的奖励制度 利弊何在?
《犟龟》提问:犟龟.docx 1. 我为什么要讲这样的故事给学生听? 2.你是否可以在班里和学生讨论这个故事?怎么 讨论? 3.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觉得应该在什么 时候和学生讨论? 4.如果犟龟错过了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又没有 赶上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怎么办?
《帕里斯的金苹果》提问: 1.问学生:如果你是帕里斯,你会 把金苹果给谁?为什么? 2.问老师:这个故事应该在什么时 候讲给学生听?
提问:1.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吗? 2.教师是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为什么没有绝望的感觉?
• 班主任需要改变的思想框架: • 1.应该如此(魔床) • 2.托付心态 • 3.没有办法
主要内容
• 一、大面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二、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技巧 • 三、民主讨论班级问题 • 四、为学生分类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阁楼上的光》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由一虎一席谈想到的
1.自以为是的善,比无可救药的恶更可怕 2.最可怕的是道德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