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_802系列标准

合集下载

IEEE80标准

IEEE80标准

晨鸟教育
IEEE802标准
IEEE802.1:概述、体系结构和网络互连,以及网络管理和性能测试
IEEE802.2:逻辑链路扩展协议,定义LLC功能和服务
IEEE802.3: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控制方法,以及MAC子层和物理层的规范
IEEE802.4:令牌总线网的访问控制方法,以及MAC子层和物理层的规范
IEEE802.5:令牌网的访问控制方法,以及MAC 子层和物理层的规范
IEEE802.6:城域网
IEEE802.7:宽带技术
IEEE802.8:光纤技术
IEEE802.9:综合语音与数据局域网IVD LAN技术
IEEE802.10: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性规范SILS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技术
IEEE802.12:优先级高速局域网(100Mbps)
IEEE802.14:电缆电视(Cable-TV)
IEEE802.15: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work (蓝牙)
IEEE802.16:宽带无线接入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WiMAX)
IEEE802.17:弹性分组环Resilient Packet Ring
IEEE802.18:无线管制Radio Regulatory TAG
IEEE802.19:共存Coexistence TAG
IEEE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MBW A)
IEEE802.21:媒质无关切换Media Independent Handoff
Earlybird。

IEEE802系列标准

IEEE802系列标准
IEEE802系列标准
IEEE802系列标准
802.1--高层及其交互工作。提供高层标准的框架,包 括端到端协议、网络互连、网络管理、路由选择、桥接和 性能测量。 802.1X(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Port Based Network Access Control) ,协议起源于802.11协议,后者是标 准的无线局域网协议,802.1x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 无线局域网用户的接入认证问题。 IEEE 802.1d (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IEEE 802.1w, RSTP算法 IEEE 802.1s, MSTP算法 IEEE 802.1P,讲述的是交换机与优先级相关的流量 处理的协议。 IEEE 802.1q,虚拟局域网Virtual LANs:VLan)虚 拟桥接局域网协议,定义了VLAN以及封装技术,包括 GARP协议及其源码、GVRP源码。 协议及其源码C (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 路控制),802.2--连接链路控制LLC,提供OSI数据链路 层的高子层功能,提供LAN 、MAC子层与高层协议间的一 致接口。 IEEE 802.3 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业界规范文档。其中 最主要的就是规定了以太网的电气指标,从物理层的电路 结构到链路层的MAC操作都有介绍。802.3--以太网规范, , 定义CSMA/CD标准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和物理 层规范。 802.3u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802.3z (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 IEEE802.3ab — 传输距离为100米的5类无屏蔽双绞 线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IEEE802.3ad,链路聚合 IEEE802.3X,全双工流控
IEEE802系列标准
4、802.11z 是一种专门为了加强无线局域网安全的标准。 802.12--按需优先(100VG-ANYLAN )。定义使用按需 优先访问方法的100Mpbs 的以太网标准。 802.13 IEEE什么都没有定义 802.14 (有线电视 (CATV)) 802.15 (无线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无线 个人局域网 802.16:宽带无线接入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802.17 (弹性分组环 (Resilient Packet Ring)) 802.18:无线管制 Radio Regulatory TAG 802.19:共存 Coexistence TA 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MBWA) 802.21:媒质无关切换 Media Independent Handoff

IEE802标准

IEE802标准

IEEE802.3(CSMA/CD访问控制) vs. IEEE802.5 (令牌环网访问控制)我们称Ethernet的传递形式为广播(broadcast)形式,Token Ring使用的则是指定(dedicated)形式;broadcast属于probabilistic形式的协议,也就是不能够保证工作站可以获得接通网线的能力。

Token Ring则属于deterministic形式的协议,也就是使用一套规则来保证工作站有接通网线的能力。

在IEEE定标准面,Ethernet属于802.3标准,而Token Ring则属于802.5标准:特性类项IEEE 802.3 IEEE 802.5逻辑形态Bus Single Ring物理形态Star, Bus Star介质Optic fiber, Twisted Pair,Coaxial Cable Twisted Pair频宽10 Mbps 4 or 16 Mbps连接形式CSMA/CD Token Passing过载信息Single 1(4 Mbps)或Multiple(16 Mbps)最大封包体积1518 bytes 4500 (4 Mbps)18000 (16 Mbps)节点数目1024 260节点间隔2.8m (minimum) 100m (maximum)最长网络距离2.8km 不等IEEE802.3规格IEEE802.3信号调变方式基频(Base Band)信号编码Manchester编码媒体存取控制CSMA/CD种类10 Base 5 10 Base 2 1Base 5 10 Base T传送速度10 Mbps 1 Mbps 10 Mbps采用缆线厚同轴缆线RG-11 细同轴缆线RG-58 A/U 无遮蔽式双绞线(UTP) 网络连接形态总线(Bus) 星状/总线长度限制500m/区段185m/区段 2.4km 4km可连最大段数5段5段每一段最多可接计算机数目100台30台媒体存取控制CSMA/CD 回IEEE802.3系采用CSMA/CD做为通信媒体存取方法,最常见的以太网络(Ethernet)即符合此标准。

IEEE 802标准

IEEE 802标准

IEEE 802.11IEEE 802.11是无线局域网通用的标准,它是由IEEE所定义的无线网络通信的标准。

虽然有人将Wi-Fi与802.11混为一谈,但两者并不一样。

目录802.11为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于1997年公告的无线区域网路标准,适用于有线站台与无线用户或无线用户之间的沟通连结。

编辑本段历史IEEE 802.11无线通讯一直发展,但缺乏广泛的通讯标准。

于是,IEEE在1997年为无线局域网制定了第一个版本标准──IEEE 802.11。

其中定义了媒体存取控制层(MAC层)和物理层。

物理层定义了工作在2.4GHz的ISM频段上的两种展频作调频方式和一种红外传输的方式,总数据传输速率设计为2Mbit/s。

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设备到设备(ad hoc)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 BS)或者访问点(Access Point,AP)的协调下进行。

为了在不同的通讯环境下取得良好的通讯质量,采用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硬件沟通方式。

1999年加上了两个补充版本:802.11a定义了一个在5GHz ISM频段上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54Mbit/s的物理层,802.11b定义了一个在2.4GHz的ISM频段上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1Mbit/s的物理层。

2.4GHz的ISM频段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

苹果公司把自己开发的802.11标准起名叫AirPort。

1999年工业界成立了Wi-Fi联盟,致力解决符合802.11标准的产品的生产和设备兼容性问题。

802.11标准和补充。

编辑本段规格说明802.11 -- 初期的规格采直接序列展频(扩频)技术(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DSSS)或跳频展频(扩频)技术(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FHSS),制定了在RF射频频段2.4GHz上的运用,并且提供了1Mbps、2Mbps和许多基础讯号传输方式与服务的传输速率规格。

局域网 IEEE802系列标准

局域网 IEEE802系列标准

IEEE802系列标准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802.1 网间互连定义802.1是关于LAN/MAN桥接、LAN体系结构、LAN管理和位于MAC以及LLC层之上的协议层的基本标准。

现在,这些标准大多与交换机技术有关,包括:802.1q(VLAN标准)、 802.3ac (带有动态GVRP标记的VLAN标准)、802.1v(VLAN分类)、802.1d(生成树协议)、802.1s(多生成树协议)、802.3ad (端口干路)和802.1p(流量优先权控制)。

● IEEE802.2 逻辑链路控制该协议对逻辑链路控制(LLC),高层协议以及MAC子层的接口进行了良好的规范,从而保证了网络信息传递的准确和高效性。

由于现在逻辑理论控制已经成为整个802标准的一部分,因此这个工作组目前处于“冬眠”状态,没有正在进行的项目。

● IEEE802.3 CSMA/CD网络IEEE802.3定义了10Mbps、100Mbps、1Gbps,甚至10Gbps 的以太网雏形,同时还定义了第五类屏蔽双绞线和光缆是有效的缆线类型。

该工作组确定了众多的厂商的设备互操作方式,而不管它们各自的速率和缆线类型。

而且这种方法定义了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这种访问技术规范。

IEEE802.3产生了许多扩展标准,如快速以太网的IEEE802.3u,千兆以太网的IEEE802.3z和 IEEE802.3ab,10G以太网的IEEE802.3ae。

目前,局域网络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基于IEEE802.3标准的各类以太网。

● IEEE802.4 令牌环总线该标准定义了令牌传递总线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Token Bus)。

该工作组近期处于休眠状态,并没有正在进行的项目。

● IEEE802.5 令牌环网IEEE802.5标准定义了令牌环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Token Ring)。

IEEE 802系列标准

IEEE 802系列标准

IEEE 802系列标准2008-05-25 10:18对于不同传输介质的不同局域网,IEEE局域网标准委员会定制了不同的标准,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IEEE 802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图4-2所示。

IEEE 802标准主要包括几项(这些标准在物理层和MAC子层有区别,但在逻辑链路子层是兼容的):① IEEE 802.1标准,定义了局域网体系结构、网络互联,以及网络管理与性能测试。

② IEEE 802.2标准,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的功能与服务。

③ IEEE 802.3标准,定义了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在物理层定义了4种不同介质的10Mb/s的以太网规范,包括10Base- 5(粗同轴电缆)、10Base-2(细同轴电缆)、10Base-F(多模光纤)和10Base-T(无屏蔽双绞线UTP)。

另外,到目前为止IEEE 802.3工作组还开发了一系列标准,如下所示。

• IEEE 802.3u标准,百兆快速以太网标准,现已合并到IEEE 802.3中。

• IEEE 802.3z标准,光纤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 IEEE 802.3ab标准,传输距离为100m的5类无屏蔽双绞线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 IEEE 802.3ae标准,万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④ IEE E 802.4标准,定义了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⑤ IEEE 802.5标准,定义了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⑥ IEEE 802.6标准,定义了城域网(MAN)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⑦ IEEE 802.7标准,定义了宽带网络技术。

⑧ IEEE 802.8标准,定义了光纤传输技术。

⑨ IEEE 802.9标准,定义了综合语音与数据局域网(IVD LAN)技术。

⑩ IEEE 802.10标准,定义了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性规范(SILS)。

详尽的IEEE802标准

详尽的IEEE802标准

IEEE802协议集介绍(802.1 〜802.21 )1980 年 2 月成立 IEEE802 委员会( IEEE -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 即电器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

该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局域网标准,称为 IEEE802 标准。

按 IEEE802 标准,局域网体系结构由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Media Access Control )和逻辑链路子 层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 ) 组成。

IEEE 委员会为局域网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称为IEEE802 标准。

IEEE802.1 — 局域网概述、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网络互联IEEE802.2 — 逻辑链路控制 LLCIEEE802.3 — CSMA/C 胡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标准:IEEE802.3 — CSMA/CD 介质访问控制标准和物理层规范:定义了四种不同介质10Mbps 以太网 规范 : 10BASE2、10BASE5、 10BASET 、10BASEFIEEE802.3U — 100Mbps 快速以太网标准,现已合并到802.3中 IEEE802.3z — 光纤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IEEE802.3ab — 传输距离为 100米的 5类无屏蔽双绞线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IEEE802.4—Token Passing BUS (令牌总线)IEEE802.5—Token Ring (令牌环)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6 —城域网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7 —宽带技术咨询和物理层课题与建议实施IEEE802.8 —光纤技术咨询和物理层课题IEEE802.9 —综合声音/数据服务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10 —安全与加密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11 —无线局域网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包括:IEEE802.11a 、IEEE802.11b 、 IEEE802.11c 和 IEEE802.11q 标准。

IEEE802标准汇总

IEEE802标准汇总

IEEE802标准汇总
标准编号标准内容
802.1LAN概述、体系结构、网络互联、网络管理802.1x基于C/S结构的访问控制和认证协议
802.2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定义
802.3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802.4令牌总线(TOKEN BUS)
802.5令牌环(TOKEN RING)
802.6城域网(MAN)
802.7宽带技术
802.8光纤技术
802.9语音与数据综合局域网(IVD LAN)
802.10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标准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
802.12需求优先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802.14线缆调制解调器交互式电视网(Cable Modem)802.15蓝牙
802.16宽带无线接入网
802.17弹性分组环网
802.18宽带无线局域网
802.19多重虚拟局域网共存技术
802.20移动宽带无线接入(MBWA)
功能描述与备注
概述性标准
隶属于802.10标准,用于WPA认证的一种方式定义LAN的LLC 子层基本标准和功能
定义CSMA/CD的物理层与MAC子层
定义令牌总线的物理层与MAC子层
定义令牌环的物理层与MAC子层
定义MAN的物理层与MAC子层
宽带技术的概述性标准
光纤技术的概述性标准
定义IVD LAN的物理层与MAC子层
概述性标准
定义WLAN的物理层与MAC子层
定义100VG-AnyLAN的物理层与MAC子层定义Cable Modem的物理层与MAC子层开发2~66GHz无线接入系统空中接口
定义弹性分组环网的物理层与MAC子层
正在制订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EEE 802系列标准/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This article includes a list of references, related reading orexternal links, but its sources remain unclear because it lacksinline citations.Please improve this article by introducing more precisecitations where appropriate. (April 2009)IEEE 802 refers to a family of IEEE standards dealing with local area networks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More specifically, the IEEE 802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to networks carrying variable-size packets. (By contrast, in cell-based networks data is transmitted in short, uniformly sized units called cells. Isochronous networks, where data is transmitted as a steady stream of octets, or groups of octets, at regular time intervals, are also out of the scope of this standard.) The number 802 was simply the next free number IEEE could assign, though “802” is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the date the first meeting was held — February 1980.The services and protocols specified in IEEE 802 map to the lower two layers (Data Link and Physical) of the seven-layer OSI networking reference model. In fact, IEEE 802 splits the OSI Data Link Layer into two sub-layers named Logical Link Control(LLC)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 so that the layers can be listed like this:∙Data link layero LLC Sublayero MAC Sublayer∙Physical layerThe IEEE 802 family of standards is maintained by the IEEE 802 LAN/MAN Standards Committee (LMSC). The most widely used standards are for the Ethernet family, Token Ring, Wireless LAN, Bridging and Virtual Bridged LANs. An individual Working Group provides the focus for each area.Contents[hide]∙ 1 Working groups∙ 2 See also∙ 3 References∙ 4 External links[edit] Working groupsname description noteIEEE 802.1Bridging (networking) and Network ManagementIEEE 802.2Logical link control inactive IEEE 802.3EthernetIEEE 802.4Token bus disbanded IEEE 802.5Defines the MAC layer for a Token Ring inactive IEEE 802.6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disbanded IEEE 802.7Broadband LAN using Coaxial Cable disbanded IEEE 802.8Fiber Optic TAG disbanded IEEE 802.9Integrated Services LAN disbanded IEEE 802.10Interoperable LAN Security disbandedIEEE 802.11 a/b/g/n Wireless LAN (WLAN) & Mesh (Wi-Fi certification)IEEE 802.12demand priority disbanded IEEE 802.13Used for 100BASE-X EthernetIEEE 802.14Cable modems disbanded IEEE 802.15Wireless PANIEEE 802.15.1Bluetooth certificationIEEE 802.15.2IEEE 802.15 and IEEE 802.11 coexistenceIEEE 802.15.3High-Rate WPAN certificationIEEE 802.15.4Low-rate WPAN certificationIEEE 802.15.5Mesh networking for WPANIEEE 802.16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WiMAX certification)IEEE 802.16e(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IEEE 802.16.1 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 IEEE 802.17Resilient packet ringIEEE 802.18Radio Regulatory TAGIEEE 802.19Coexistence TAGIEEE 802.20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IEEE 802.21Media Independent HandoffIEEE 802.22Wireless Regional Area NetworkIEEE 802.23Emergency Services Working Group New (March, 2010)对于不同传输介质的不同局域网,IEEE局域网标准委员会定制了不同的标准,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IEEE 802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图4-2所示。

IEEE 802标准主要包括几项(这些标准在物理层和MAC子层有区别,但在逻辑链路子层是兼容的):① IEEE 802.1标准,定义了局域网体系结构、网络互联,以及网络管理与性能测试。

② IEEE 802.2标准,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的功能与服务。

③ IEEE 802.3标准,定义了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在物理层定义了4种不同介质的10Mb/s的以太网规范,包括10Base- 5(粗同轴电缆)、10Base-2(细同轴电缆)、10Base-F(多模光纤)和10Base-T(无屏蔽双绞线UTP)。

另外,到目前为止IEEE 802.3工作组还开发了一系列标准,如下所示。

• IEEE 802.3u标准,百兆快速以太网标准,现已合并到IEEE 802.3中。

• IEEE 802.3z标准,光纤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 IEEE 802.3ab标准,传输距离为100m的5类无屏蔽双绞线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 IEEE 802.3ae标准,万兆以太网标准规范。

④ IEEE 802.4标准,定义了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⑤ IEEE 802.5标准,定义了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⑥ IEEE 802.6标准,定义了城域网(MAN)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规范。

⑦ IEEE 802.7标准,定义了宽带网络技术。

⑧ IEEE 802.8标准,定义了光纤传输技术。

⑨ IEEE 802.9标准,定义了综合语音与数据局域网(IVD LAN)技术。

⑩ IEEE 802.10标准,定义了可互操作的局域网安全性规范(SILS)。

IEEE 802.11标准,定义了无线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 IEEE 802.11a,工作在5GHz频段,传输速率为54M/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 IEEE 802.11b,工作在2.4GHz频段,传输速率为11Mb/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IEEE 802.11g,工作在2.4GHz频段,传输速率为54Mb/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 802.12标准,定义了100VG-AnyLAN快速局域网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

IEEE 802.14标准,定义了交互式电视网(Cable Modem)技术。

IEEE 802.15标准,定义了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技术。

IEEE 802.16标准,定义了宽带无线局域网技术。

IEEE 802.17标准,正在制定的弹性分组环(RPR)标准。

IEEE 802.18标准,正在制定的宽带无线局域网标准规范。

● IEEE801.1 网间互连定义802.1是关于LAN/MAN桥接、LAN体系结构、LAN管理和位于MAC以及LLC层之上的协议层的基本标准。

现在,这些标准大多与交换机技术有关,包括:802.1q (VLAN标准)、802.3ac (带有动态GVRP标记的VLAN标准)、802.1v(VLAN 分类)、802.1d(STP生成树协议)、802.1s(MST多生成树协议)、802.3ad (端口干路)和802.1p(流量优先权控制)、802.1w(RSTP快速生成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