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_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特色教案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特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历史变迁,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难点: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古代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解决出行和沟通的问题的?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历史变迁,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进步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幅交通工具或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图。
2. 写一篇关于交通工具或通讯工具进步特色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未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款未来的交通工具或通讯工具,并展示其创新之处。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参观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展览,加深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了解。
2.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程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九、教学建议:1. 教师在讲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特色教案】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可见,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
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铁路与公路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
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历史纵横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
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间更长。
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
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结合中国南北方地区差异【南方多水路,北方多旱路】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特点。
本课主要内容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通信工具的变迁。
近代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
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一、铁路】中国铁路的修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特色教案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特色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定义及分类。
使学生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作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交通工具的定义及分类:陆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空中交通工具等。
通讯工具的定义及分类:书信、电报、电话、互联网等。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定义、分类及其作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交通工具的进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
使学生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骑马、步行到现代的汽车、火车、飞机等。
各种交通工具的进步:速度、舒适度、安全性等方面的提高。
交通工具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地区间的交流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及其进步。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通讯工具的进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
使学生理解各种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书信到现代的电报、电话、互联网等。
各种通讯工具的进步:速度、便捷性、普及度等方面的提高。
通讯工具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及其进步。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互动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互动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等。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互动发展:如汽车与公路建设、互联网与快递业等。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2)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特点及作用;(3)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观察、分析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变化;(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收集有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3)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1)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轿子等;(2)现代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等;(3)未来交通工具:无人驾驶汽车、磁悬浮列车等。
2. 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1)古代通讯:信鸽、快马等;(2)现代通讯:电话、手机、互联网等;(3)未来通讯:5G、6G网络、物联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相关词汇和表达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未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技术原理;(2)用英语描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英语》教材;2.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3. 辅助材料:有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资料、报纸、杂志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古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ey used for?(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词汇,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呈现:(1)展示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What are these? How do they look? What are they used for? (2)介绍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讲解相关词汇和表达方法。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本课主要介绍了在20世纪初,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和进步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的。
同时,介绍了不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一、课前导入1.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2.让学生回忆家庭中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和用途?二、学习内容1. 交通工具的进步1.1 蒸汽机的应用•蒸汽机发明后,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运载能力。
•对于铁路运输来说,蒸汽机可以驱动铁路车辆,使火车的速度大大提高。
•对于航海来说,蒸汽机可以用于驱动轮船,使船只能够长时间在海上行驶。
1.2 内燃机的应用•内燃机的发明使得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运载能力。
•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得出行更加方便和快捷。
•飞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跨国旅行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
2. 通讯工具的进步2.1 电报的应用•电报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信技术来进行文字通信,其速度和效率比传统的书信更为快捷。
•在商业和政府领域中,电报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效率,促进了经济和政治发展。
2.2 电话的应用•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声音通信方式,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话互相交流和沟通。
•在商业和政府领域中,电话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输速度和效率,促进了经济和政治发展。
2.3 无线电的应用•无线电的发明实现了远距离通信,同时也使得广播和电视成为可能。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来获得信息和娱乐,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也大大扩大。
三、课堂练习1.请举例说明蒸汽机对于铁路和航海的影响。
2.请说明内燃机的应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请举例说明电话和电报在商业和政府领域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请分析无线电对于广播和电视的影响。
2.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会有哪些变化和创新?有哪些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以上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加深对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理解和学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

7.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下节课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共同探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是如何影响们的生活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它们的发展历程。
3.分析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对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工具分析问题。
5.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科技发展类题材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3.学生在团队合作、交流讨论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内向、羞涩,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6.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在课堂小结环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同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7.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掌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分类和特点。
3.培养学生了解、感知、分析和解决交通和通讯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分类和特点。
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结合教材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分类和特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设计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2.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如何解决了过去社会的交通和通讯问题。
第四步: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未来发展方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新科技推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创新。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5分钟)1.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2.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思考,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课堂上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观察和评价。
2.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和总结的质量评估。
3.课后布置作业,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高一历史教案《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2)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2)设计主题式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近代交通工具缓慢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从现实生活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总结历史经验与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重点】交通事业的发展;【难点】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主题式探究;情景教学;自主讨论【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导入】今昔对比:“远游学子故园情”《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远游的学子如何到达目的地并向家人及时报平安呢?试想一下远游南方的诗人使用什么样的交通、通讯工具?【生】汽车、火车、电话、邮政、互联网;木船、马车、书信等。
【师】古代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和木船,若遇风雨,出行不便;通讯手段主要是文字书信。
两者均耗时,所以诗人不知归期。
而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基本准时准点,所以学子能及时报平安。
【师】从古代到现代,我们深切感受到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与便利。
那么这种变化始自何时?【生】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社会。
【师过渡语】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火车与轮船、汽车与飞机、电报与电话,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传入近代中国。
当时的中国政府由排斥逐渐转变为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交通、通讯载体的引进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它们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的真实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可见,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
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本课主要内容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通信工具的变迁。
一、铁路与公路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
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历史纵横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
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间更长。
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路途的遥远,旅途的劳累,几乎是所有远行者的共同感受。
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结合中国南北方地区差异【南方多水路,北方多旱路】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特点。
近代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
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一、铁路】中国铁路的修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
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
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如今,全国各地前往西藏观光的游客急剧增多,藏红花一类藏药及其他特产也逐渐为人们熟知。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路,遂搁置修路倡议。
19世纪70年代,英美两国商人擅自修建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一条全长14千米的窄轨铁路,不到一年乘客超过15万人,由于清政府反对,不久拆毁。
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
当斯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狂吼怒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最后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千米的铁路修筑权。
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
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
曲折的根源: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
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
詹天佑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词。
他一生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铁路典范,为我国铁路路网的规划,线路的勘探、设计、施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他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今天,“詹天佑奖”已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项目的最高奖项,在世界上亦影响深远。
青藏铁路创造多项世界铁路之最,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的建成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
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
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千米。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千米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千米,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千米,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7月试运行。
新中国不仅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而且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
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学思之窗近代中国,主要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
1958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
这一年,中国还研制成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机车。
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
但目前我国的高速列车还处于研制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段距离。
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思考 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二、公路】从道路交通、汽车工业、能源利用三方面介绍1、道路交通:新中国成立以前: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汽车工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1957武汉长江大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
历史纵横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的城市交通。
不久,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
但直到1949年,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赖人力车、畜力车或自行车,甚至靠步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从蒸汽机到悬浮列车,技术上的突破,速度上的突破。
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
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将北京和香港紧密相连,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地区稳定有重大意义。
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
答案提示: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能源利用:一五计划期间,原油增加235%。
60年代,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实现全部自给,电力工业也增长很快。
中国石油工业的生产和大型油田的建设历程,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认识到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外,还有了出租汽车。
不过,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因而中国有“自行车大国”之称。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
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
二、水运与航空【水运】 1、列强垄断水运局面: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打破: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航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
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电报在中国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
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在中国的发展】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 海设立电话公司。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电话用户26万户,普及率仅0.05%。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