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

谢谢观看
沉淀池
沉淀池,应用颗粒或絮体的重方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传统水处理构筑物。它的平面形式常采用长 方形和圆形两种。按池中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三种形式。广泛应用于给水及污水处理工艺 流程中。有时作为原水水质较好的单独水处理构筑物,其出水术质即可满足设计要求,或作为污水的一级处理单 独使用。
简介
平流式沉淀池是沉淀池的一种类型。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和出口分设在池长的两端。池的长宽比不小于4, 有效水深一般3~4m,池子的前部的污泥设计。平流式沉/天的污水处理厂。
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和污泥斗三个部分组成。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出口分别设在池子的两 端,进口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 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出口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设浮渣 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池宽和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 缓慢而稳定地流过。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设计数据
1.长宽比以4-5为宜; 2.长与有效水深比一般采用8-12; 3.池底纵坡一般采用0.01-0.02,机械刮泥时不小于0.005; 4.初次沉淀池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二次沉淀池为5mm/s; 5.进出口处挡板位置 1)高出池内水面0.1-0.15m; 2)进口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5-1.0m; 3)出口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4)挡板距进水口0.5-1.0m,距出水口0.25-0.5m; 6.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度0.5m,机械刮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7.刮泥机行进速度一般为0.6-0.9......
平流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沉淀池工作原理一、引言平流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它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将悬浮物、颗粒物等污染物质从水中沉淀下来,以提高水的质量。
本文将对平流沉淀池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二、平流沉淀池的结构平流沉淀池主要由进水口、出水口、污泥排出口、污泥收集槽、斜板、隔板等组成。
进水口将待处理的水引入平流沉淀池,经过污泥收集槽、斜板和隔板的作用,水中的污染物质得以沉淀,而清水则从出水口排出。
污泥排出口则用于排出沉淀后的污泥。
三、平流沉淀池的工作原理1. 水流平流平流沉淀池的名称中的“平流”即指水流在沉淀池内是平行流动的。
当水经过进水口进入沉淀池时,水流被分散成多个小流,这些小流在沉淀池内按照相同的方向平行流动。
这种平行流动有助于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池内均匀分布,提高沉淀效果。
2. 污泥收集在平流沉淀池内,设置有污泥收集槽。
当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等污染物质经过斜板和隔板的作用,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沉淀到污泥收集槽中。
这些沉淀下来的污泥会逐渐堆积在污泥收集槽中,形成污泥层。
3. 污泥排出随着污泥的堆积,污泥收集槽的污泥层会逐渐增厚。
为了保证平流沉淀池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清除污泥。
通过污泥排出口,将污泥从平流沉淀池中排出,以维持池内的污泥层在正常范围内。
四、平流沉淀池的工作机理平流沉淀池主要依靠重力沉淀的原理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
当水中的污染物质进入平流沉淀池后,由于水流平行流动的特点,污染物质在沉淀池内得到充分分散,增加了与沉淀池内壁面的接触面积。
通过斜板和隔板的设置,平流沉淀池使得水流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方向变化和速度变化,从而引起水中的污染物质的沉淀。
当水流经过斜板时,水流速度降低,使得细小的颗粒沉淀下来,形成污泥。
而较大的颗粒则在其重力的作用下,受到斜板和隔板的阻挡,逐渐沉淀到污泥收集槽中。
五、平流沉淀池的应用平流沉淀池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它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等污染物质,提高水的质量。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用于水处理的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平流式水流和重力沉淀将悬浮固体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工作原理如下:
1. 水流进入沉淀池,通过进水口进入,并以平流方式流经整个沉淀池。
平流的水流路径是水平流动,不会发生上下流动。
2. 进入沉淀池的水中悬浮的固体物质会在沉淀池内沉降。
这是通过重力作用而实现,重力使固体颗粒向下沉降,从而分离出来。
3. 沉淀的固体物质会逐渐沉积在沉淀池的底部,并形成污泥层。
清水则从沉淀池的上部流出。
4. 污泥层会定期或连续地被定期清除,以防止过多积累。
这可以通过机械手段,如刮泥机或真空吸泥器等进行清理。
5. 清水流出沉淀池后,可能仍然含有一些悬浮物质和小颗粒。
为了进一步净化水质,可以将水流经过过滤装置或其他后处理设备。
总的来说,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流的平流流动和重力沉淀的作用,将悬浮固体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这种类型的沉淀池在污水处理、饮用水处理和工业水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设备,主要用于沉淀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它通过改变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使沉淀物沉积在池底,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
设计原理: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基于流体力学中的平流概念。
当污水进入沉淀池时,由于水流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导致其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相对静止,被重力沉积在池底。
这种设计原则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在沉淀池内有效地沉积下来,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结构设计:平流式沉淀池通常由进水管道、沉淀池本体、出水管道和泵组成。
其中进水管道通过设备设计来控制进水流量、速度和方向。
沉淀池本体的设计通常是矩形或圆形,底部设置有集水口以便清理沉淀物。
出水管道用于排出沉淀后的清水。
泵的作用是维持污水的流动和提高进水速度。
工作原理:当进水管道中的污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沉淀池本体内有一定的空间,使流速减慢,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的密度大于水,从而开始沉积。
这种沉淀物在底部逐渐积聚,形成沉淀层。
清水则从中部或上部流出,经过出水管道排出。
设计要点:1.污水流入沉淀池的位置应考虑流速的调节,避免过高的进水速度导致出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
2.沉淀池的内部结构应设计合理,以减少水流速度的变化,保证沉淀物能够充分沉积。
3.底部集水口的设置应方便清理沉淀物,避免沉淀物积聚过多影响沉淀效果。
4.出水管道的位置应选择在沉淀池中部或上部,避免从底部排水而将沉淀物再次搬运到出水中。
5.泵的选择应考虑污水的流量和压力需求,保证污水能够顺利流入和流出沉淀池。
设计步骤:1.确定污水处理量和水质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平流式沉淀池的容积和尺寸。
2.绘制沉淀池的结构图,包括进水管道、沉淀池本体、出水管道等。
3.根据设计要点确定进水管道位置和尺寸,确保污水能够均匀流入沉淀池。
4.设计沉淀池的本体结构,包括底部集水口的位置和尺寸,以及沉淀池的形状和尺寸。
简述平流式、曝气式、旋流式沉淀池的运行原理及工艺特征

简述平流式、曝气式、旋流式沉淀池的运行原理及工艺特征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平流式、曝气式、旋流式沉淀池的运行原理及工艺特征在水处理领域,沉淀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设备,常见的类型包括平流式、曝气式和旋流式沉淀池。
平流式二次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二次沉淀池工作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平流式二次沉淀池的工作原理,这可有意思啦!
你想想看,水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平流式二次沉淀池这个大“游乐场”里玩耍。
水带着各种杂质一路奔跑进来,这就开始了一场神奇的旅程!
首先呢,水会慢慢悠悠地流进沉淀池,就像我们悠闲地散步一样。
在这里,水流的速度会逐渐减慢,为啥呀?这就好比跑步跑累了,得歇歇脚不是。
水流慢下来后,那些较重的杂质,比如泥沙呀,就开始慢慢下沉啦,就像石头掉进水里一样,噗通一下就沉下去了。
“哎呀,那较轻的杂质咋办呢?”有人可能会问。
别急呀!沉淀池里还有个神奇的家伙,叫“絮凝体”。
这些絮凝体就像小小的魔术贴,会把那些较轻的杂质给黏住,然后一起慢慢下沉。
这就好像一群好朋友手牵手一起走一样。
然后呢,沉淀下来的杂质就乖乖地待在池底啦,干净的水就会从上面流出去,就好像孩子们玩累了各自回家一样。
你说这平流式二次沉淀池是不是很厉害?它就像一个默默工作的卫士,把污水变得干干净净!这可不简单呐!
我觉得平流式二次沉淀池的工作原理真的超级神奇,它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就能把水变得清澈,简直太了不起了!我们真得好好感谢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呀!。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设备,它通过特定的工作原理,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悬浮沉淀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平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首先,平流式沉淀池利用水力学原理,通过设计合理的结构和流动方式,使污水在沉淀池内形成水平流动。
这种水平流动的方式能够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悬浮沉淀物在沉淀池内均匀分布,增加了沉淀效果。
其次,平流式沉淀池内设置了一定的停留时间,通过延长污水在沉淀池内停留的时间,使得悬浮物和悬浮沉淀物有足够的时间沉淀到池底。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沉淀效率,使得出水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另外,平流式沉淀池还采用了倾斜板等装置,通过这些装置的设置,可以使污水在沉淀池内产生水流动力,从而加速悬浮物和悬浮沉淀物的沉淀速度,提高了沉淀效果。
此外,平流式沉淀池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通过调整
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可以控制水流速度和停留时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沉淀效果。
最后,平流式沉淀池还可以配合使用化学药剂,通过在进水口加入适量的絮凝剂和混凝剂,可以有效地提高污水中悬浮物和悬浮沉淀物的沉淀速度,进一步改善水质。
综上所述,平流式沉淀池是通过水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利用水流动力和停留时间,配合化学药剂等多种方式,达到去除污水中悬浮物和悬浮沉淀物的目的。
它具有沉淀效率高、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设备。
平流型沉淀池的特点是什么

平流型沉淀池的特点是什么?构造、要求等内容详解平流型沉淀池是水处理过程中分离悬浮物的一种主要处理构筑物,具有结构简单、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可广泛用于水及污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最终处理。
接下来,贤集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平流型沉淀池原理、构造、基本要求、沉淀效果影响因素、特点及用途。
平流型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平流型沉淀池池体平面为矩形,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
经混凝的原水流入沉淀池后,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流向出口区。
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定期排出池外。
平流型沉淀池的构造平流型沉淀池是水从池的一端流入,从另一端流出,水流在池内做水平运动,池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可以是单格或多格串联的沉淀池。
池的进口端底部或沿池长方向,设有一个或多个贮泥斗,贮存沉积下来的污泥,或不设泥斗,而采用行走式吸泥机排泥。
平流型沉淀池的结构按功能可分进水区、流出区、沉淀区、污泥区和缓冲区五部分。
1、进水区沉淀池水流的均匀平稳流动是保证沉淀效率的关键。
因此,在进水区的入口装有入流装置,又称配水槽。
通过混凝处理后的水先进入沉淀池的进水区,进水区内设有配水渠和穿孔墙。
配水渠墙上配水孔的作用是使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宽度上,穿孔墙的作用是让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断面上。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定期清理配水槽内的杂物及浮渣,以防杂物、浮渣等淤积影响均匀配水。
2、沉淀区沉淀区是沉淀池的核心,作用是完成固体颗粒与水的分离。
在沉淀区固体颗粒以水平流速-v和沉降速度u的合成速度,一边向前行进一边向下沉降。
一般出水达到悬浮物含量低于10mg/L,特殊情况下不大于15mg/L。
3、污泥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流式沉淀池应用很广,特别是在采用地面水源的电厂中常被采用。
一、平流池的结构
平流式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为矩形水池,基本组成如图3-5所示。
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
添加混凝剂后的原水流入沉淀池,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地流向出口区。
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连续或定期排出池外。
1.进水区
通过混凝处理后的水先进入沉淀池的进水区,进水区内设有配水渠和穿孔墙,如图3-6所示。
配水渠墙上配水孔的作用是使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宽度上,穿孔
墙的作用是让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子的断面上。
为了保证穿孔墙的均匀布水作用,穿孔墙的开孔率应为断面面积的6%-8%,孔径为125mm左右。
配水孔沿水流方向做
成喇叭状,孔口流速在以内,最上一排孔淹没在水面下12-15cm处,最下一排孔距污泥区以上处,以免将已沉降的污泥再冲起来。
2.沉淀区
沉淀区是沉淀池的核心,作用是完成固体颗粒与水的分离。
在沉淀区固体颗粒以水平流速-v和沉降速度u的合成速度,一边向前行进一边向下沉降。
3.出水区
出水区的作用是均匀收集经斜管填料沉淀区沉降后的出水,使其进入出水渠后流出池外。
为保证在整个沉淀池宽度上均匀集水和不让水流将已沉到池底的悬浮固体带出池外,必须合理设计出水渠的进水结构。
图3-7给出三种结构。
图3-7(a)为溢流堰式,这种形式结构简单,但堰顶必须水平才能保证出水均匀。
图3-7(b)为锯齿三角堰式,为保证整个堰口的流量相等,锯齿堰应该用薄壁材料制作,堰顶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图3-7(c)为淹没孔口式,在出水渠内墙上均匀布孔,保证每个小孔流量相等。
4.存泥区和排泥措施
沉淀池排泥方式有静水压力斗形底排泥和机械排泥等。
①静水压力法。
利用池内的静水位,将污泥排出池外,见图3-8。
排泥管1插入污
泥斗,上端伸出水面与大气相通。
静水压力H(m)。
为了使池底污泥能滑入污泥斗,池底有i=的坡度,也可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以减小深度,见图3-9。
②机械排泥法。
链带式刮泥机见图3-10,链带装有刮板,沿池底缓慢移动,速度
1m/min,把沉泥级级推入污泥斗,当链带刮板转到水面时,又可将浮渣推向流出挡板处的浮渣槽。
行走小车刮泥装置见图3-11,小车沿池壁顶的导轨往返行走,刮板将沉泥刮入污泥斗,浮渣刮入浮渣槽。
由于整套刮泥机都在水面上,不易腐蚀,易于维修。
被刮入污泥斗的沉泥,可用静水压力法或螺旋泵排出池外。
二、理想沉淀池
平流式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在运行时,水流受到池身构造和进口处水流惯性、出口处束流、风吹池面、水质的浓差和温差等影响,使颗粒沉淀复杂化。
为了便于讨论,先从理想沉淀池出发,然后讨论实际沉淀池。
所谓理想沉淀池,应符合以下三个假定:
(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干扰,颗较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不变。
因此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2)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三、离散颗粒在理想沉淀池中的沉淀过程分析
1.水平流速
按照上述假定,理想沉淀池的工作情况见图3-12。
原水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AB截面上,水平流速为:v=Q/h0B
式中:v为水平流速,m/s;Q为流量,m3/s;h0为水流截面AB的高度,m;B为水流截面AB的宽度,M。
2.截留速度和表面负荷
①截流速度。
如图3-12所示,直线I代表从池顶A点开始下沉而能够在池底最远处
B`点之前沉到池底的颗粒的运动轨迹。
直线II代表从池顶A开始下沉不能沉到池底的颗粒的运动轨迹。
直线III代表一种颗粒从池顶A开始下沉而刚好沉到池底最远处B`点的运动轨迹。
设沉淀池的水平流速为v,按直线III运动的颗粒的相应沉速为v0,于是凡是沉速大于v0的一切颗粒都可以沿着类似直线I的方式沉到池底。
凡是沉速小于v0的颗粒,如从池顶A点开始下沉,肯定不能沉到池底而沿着类似直线II的方式被带出池外。
可以看出,直线III所代表的颗粒沉速v0具有特殊的意义,称为“截留速度”
或“截留沉速”。
“截留速度”实际上反映了沉淀池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
因为凡是沉速等于或大于沉速v0的颗粒能够全部被沉掉。
对于直线III所代表的一类颗粒,流速v和v0都与沉淀时间t有关:t=L/v t=h0/u0 式中:L为沉淀区的长度,m;h0为沉淀区的水深,m;t为水在沉淀区中的停留时间,S;u0为颗粒的截留速度,m/s;v为水平流速,m/s。
令以上两式相等,并以式(3-12)代入,整理得截流速度u0:u0=Q/L·B=Q/A
式中:A为沉淀池水面的表面积。
②表面负荷q。
沉淀区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所通过的流量定义为沉淀池的表面负
荷(q),表面负荷的单位为m3/(m2·h)。
由此可见,截留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表面负荷,但含义不同:截留沉速代表自池顶A 点开始下沉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表面负荷则表示沉淀区的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所通过的流量。
3.沉淀效率
为了求得沉淀池总的沉淀效率,先讨论某一特定颗粒即具有沉速vi的颗粒的去除百分比Pi。
应该指出,这个特定颗粒的沉速,必定小于截留沉速u0,因大于u0的颗粒将全部下沉,不必讨论。
去除率Pi的关系推导如下。
沉速ui小于截留沉速u0的颗粒,如从池顶A点下沉,将沿着直线II前进而不能沉到池底。
如果引一条平行于直线II而交于B`的直线mB`,从图3-12可见,只有位于池底以上hi高度内,也即处于m点以下的这种颗粒才能全部沉到池底。
设原水中这类颗粒的浓度为c,沿着进水区的高度为h0的截面进入的这种颗粒的总量为
Qc=h0Bc,沿着m点以下的高度为hi的截面进入的这种颗粒的数量为hiBc,则沉速为ui的颗粒的去除率pi应为:Pi=hiBvc/h0Bvc=hi/h0
另外从三角形ABB`和三角形Abb`的相似关系可得:h0/u0=L/v 即:h0=Lu0/v 同理得:hi=Lui/v
将上式代入,得到该颗粒的去除率为:Pi=ui/u0
将u0=Q/A代入上式得:Pi=uiA/Q=ui/q
由式可知:悬浮颗粒在理想沉淀池中的去除率只与沉淀池的表面负荷有关,而与其他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和沉淀时间均无关。
这就是著名的哈真(Hazen)理论,对沉淀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式反映以下两个问题:
(1)当去除率一定时,颗粒沉速ui越大表面负荷也越高,即产水量越大。
或者当产
水量和表面积不变时,ui越大则去除率Pi越高。
颗粒沉速ui的大小与凝聚效果有关。
(2)颗粒沉速ui一定时,增加沉淀池表面积可以提高去除率。
当沉淀池容积一定时,
池身浅些则表面积大些,去除率可以高些,这就是“浅池理论”,斜板、斜管沉淀池就是基于该理论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原水中沉速小于v0的颗粒众多,这些不同的颗粒的总去除率P是各种颗粒去除率的总和。
故理想沉淀池总的去除率P为:P=(1-P0)+p0ζ0 ui/u0 dPi
式中:P0为沉速小于截留速度u0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质量百分率;P为能够去除的
沉速小于u0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质量百分率,u0为理想沉淀池的截留速度。
ui为小于截留速度的颗粒沉速;Pi为所有沉速小于ui的颗粒质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质量的百分率;dPi为具有沉速为ui的颗粒质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质量的百分率,(1-P0)为沉降速度等于和大于u0的顺位的去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