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形成细胞
皮肤性病学试题及答案

皮肤性病学试题题库〔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真皮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纤维包括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
1、角质形成细胞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构成。
2、基底膜带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致密下层四层构造组成。
3、真皮层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网状层。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4、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排泄、体温调节、代谢、免疫等七大生理功能。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根据发生时间及机制,皮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5、斑疹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不同可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
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出血斑由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到真皮内所致,压之不褪色,直径小于2mm时称瘀点,大于2mm时称瘀斑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6、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7、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常见临床类型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锋利湿疣。
8、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接触传染性脓疱疮、深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新生儿脓疱疮、SSSS。
9、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霉菌两大类;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
10、头癣多累及少年儿童,成人少见。
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头癣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四种类型。
正常皮肤组织学

皮肤含有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植物神经,分布于血管、立毛肌、小汗腺、大汗腺、调节腺体的分泌和肌肉收缩。感觉神经的神经末梢,其中部分分布于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还有部分在皮肤的各层形成末梢器官。
皮肤的神经
1、触觉小体:分布于真皮乳头内,呈椭圆形,主要感觉触觉,在掌跖,特别指尖部最多。2、环层小体:位于皮下组织内,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大,直径可达1mm。主要感受压觉,在掌跖尤其是指(趾)尖最多。
1、无细胞间桥;2、胞质内无张力微丝,有树枝状突起;3、常规染色为透明样,需特殊染色才能识别;4、不产生角蛋白。
表皮
根据角质形成细胞不同发展阶段,将表皮分为四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
表皮
(一)基底层:为表皮的最底层,由一层基底细胞构成,细胞呈圆柱状,顶呈圆椎形、胞质少、胞核浓染,排列呈栅栏状。细胞之间由桥粒联接,细胞底部通过半桥粒与基底膜结合。
表皮下基底膜带
真 皮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由致密的纤维、基质和各型细胞组成。真皮内还含有皮肤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真皮分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
(一)胶原纤维:真皮内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最丰富,光镜下胶元纤维粗细不等,多半排列成束,在乳头层及附件周围,胶原纤维最细,成细网状,而在网状层集成粗大的纤维束,束的走向大部分与皮面平行,并互相交织成网。
毛发
2、毛囊:分为内根鞘、外根鞘和毛囊周围鞘。(1) 内根鞘,由内向外又分鞘小皮、Huxley层和Henle层,内根鞘细胞内含明显的鲜红色毛透明角质颗粒,与表皮透明角质颗粒相似,不含黑素。
毛发
(2) 外根鞘,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直接与表皮的基底细胞层和棘层相连接,外根鞘在毛球处最薄,峡部最厚。外根鞘细胞含大量糖元,胞质透明。 (3)毛囊周围鞘,在外根鞘外面有一均质的嗜伊红带,即玻璃膜,与表皮下基底膜相似,玻璃膜外,结缔组织形成结缔组织鞘。鞘内含纤维细胞、神经、血管。
角质形成细胞分群标记

角质形成细胞分群标记
在皮肤细胞中,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的分化和角质化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
这些因子和通路的活化会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成角质细胞,并最终形成表皮的角质层。
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和角质化过程中,一些细胞标记物可以用来标记这些细胞的不同分群。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角质形成细胞分群标记:
1.Keratin 1 (K1): K1是角质细胞的主要细胞骨架蛋白,广泛表达于不同类型的角质细胞中,是角质细胞分化的标志之一。
2.Keratin 10 (K10): K10是表皮中不同程度分化的角质细胞的标志,主要在角质层的上层表达。
3.Involucrin: Involucrin是角质形成的早期标志,在角质化过程中被表达,并参与角质蛋白的交联作用。
4.Filaggrin: Filaggrin是角质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参与角质层细胞间蛋白的交联,并促进角质细胞的角质化过程。
5.Loricrin: Loricrin是一种角质蛋白,在角质细胞的角质化过程中高度表达,是角质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这些标记物的表达模式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角质形成细胞的不同分群,并了解其在角质形成和表皮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标记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角质化过程,从而为治疗皮肤疾病和维护皮肤健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原代培养

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的准备工作补充培养基的配制:(1)将0.5ml 浓度为0.06M 的CaCl 2加入到500ml 基础培养基中,则培养基中CaCl 2浓度为0.06mM ;(2)将5mlHKGS (人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添加剂)加入到基础培养基中。
(3)向其中加入50ul 双抗(100x ),使培养基中双抗比例为1%。
胶原涂层培养瓶:(1)在超净台无菌操作下,向培养面积为25cm 2的细胞培养瓶中先加入1.7ml 稀释液,再向其中加入17ul 胶原(培养面积为75cm 2的培养瓶先加5ml 稀释液,再加50ul 胶原);(2)来回剧烈摇晃使胶原蛋白均匀分布于培养瓶表面,拧紧瓶盖在室温下孵育30min 30min;;(3)从培养瓶中吸取出多余的胶原或稀释液;涂层后的培养瓶可立即使用,或者短时间内放置于2°C-8°C 备用。
消化液:0.025%0.025%胰酶胰酶胰酶+0.01%EDTA +0.01%EDTA可用可用(0.25%(0.25%(0.25%胰酶胰酶胰酶+0.1%EDTA)+0.1%EDTA)+0.1%EDTA)稀释十倍得到稀释十倍得到其中的百分比表示质量体积比,即0.25%0.25%胰酶表示胰酶表示0.25g 胰酶溶于100mlPBS 溶液;溶液;0.1%EDTA 0.1%EDTA 表示0.1gEDTA 溶于100mlPBS 溶液。
终止消化液:含10%10%血清的血清的DMEM 或含10%10%血清的血清的PBS 溶液冻存比例:80%80%含细胞的培养基含细胞的培养基含细胞的培养基+10%+10%+10%血清血清血清+ 10%+ 10%+ 10%含含DMSO 的冻存液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原代培养复苏(1) 将装有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冻存管从液氮中取出,迅速置于37°37°C C 温水中来回摇动(将冻存管下半部分浸入温水中),使其在2min 内完全融化。
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

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1、用含1倍双抗的KSFM 培养基取儿童包皮(一般标本可保留1天)2、取出组织,放置于含有5倍双抗的PBS液中1h。
3、再将组织取出,用组织镊将组织拉伸展平,用无双抗的PBS冲洗三次。
然后用组织镊轻轻提起皮下组织(颜色为白色的组织),用组织剪剪除皮下组织(注意尽量去除皮下组织,操作过程中要不断用PBS冲洗组织,保持标本湿润)。
然后将剩余组织(颜色为灰色组织,含少许未清除干净的皮下组织)剪成宽一厘米的长条,长度不限。
然后置于用hanks液配制的0.2%的中性酶中浸泡18-20h(注意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影响细胞贴壁)。
4、18-20h后取出组织置于培养皿上,两手各持一把组织镊轻轻将上皮与皮下组织分离(即将灰色组织轻轻撕脱于白色组织,保留灰色组织)。
将分离后的上皮组织用眼科剪剪成1mm*1mm的碎片(注意尽量剪碎)。
置于15ml的离心管中,加入2ml含EDTA的胰酶后置于温箱孵育10分钟(每隔2-3分钟用力震荡离心管,使组织充分消化)。
再用含10%FBS的DMEM 培养基终止胰酶。
用滤器将离心管中液体过滤到新的15ml离心管中,离心1000rpm,5min,去除上清,加5mlPBS清洗沉淀后再离心5min,去除上清,加入4ml含EGF,BPG 的KSFM。
置于温箱孵育24小时后再用加了EGF,BPG的KSFM培养,3-4天换液。
(注意第一次换液后不要频繁镜下观察细胞,最好换液后三天再观察,有利于细胞贴壁及生长)。
一般第一代细胞生长10天即可传第二代。
角质形成细胞的传代去除原培养基,用PBS清洗两遍后,加入0.25%胰酶2ml,温箱孵育10min,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终止胰酶消化。
1000rpm,5min 离心,去除上清,用3ml含EGF及BPG的KSFM培养基悬浮细胞,各吸1ml种入培养瓶,补足4ml培养基,温箱孵育。
3-4天换液,一般7天可传第三代。
继续培养,待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培养瓶覆盖率达70%---80%即可种板进行相关实验。
KC值分子生物学

KC值分子生物学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是人皮肤表皮的主要细胞,在表皮基底细胞层至角质层的分化过程中,KC最后失去细胞核及相应的细胞器,目前很多学者认为KC的分化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凋亡。
角化是角质形成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特征性形态学变化:角蛋白细丝从基底层开始积累、聚集直至最终充满整个无核的角质细胞;透明角质颗粒在颗粒层出现;板层小体(lamellar body)从棘层上部出现并逐渐向细胞周边移动,在颗粒层与细胞膜融合并将内容物排出至细胞间;细胞套膜(cell envelope,CE)从颗粒层开始在质膜下逐步形成并最终取代质膜,其生物化学变化极其复杂。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讲,角化是KC分化特异性分子有序表达、相互作用和衍变的结果。
长期以来KC被认为只起到机械的屏障作用。
80年代发现KC能分泌IL1后,各国学者陆续发现KC尚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3,IL6,IL7,IL8,IL10,IL11,IL12,IL13,IL15,TNFα,TGFα,TGF β,GM CSF,G CSF,M CSF,VEGF,bFGF,PDGF,POMC,αMSH,MGSA等),故KC可能在细胞的其他生理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与皮肤病的发病密切相关[1]。
1控制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调控通路及调控因子1.1许多生理和病理性细胞死亡的信号传递可激活由遗传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传导旁路而诱导凋亡。
由Fas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的传递主要是经:caspase 8(caspase,又称半胱天冬酶)和ceramide(神经酰胺)介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两种主要级连反应途经实现的。
凋亡相关的细胞内信号传导旁路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何春涤等对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等细胞系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通过培养正常人的KC和永生化的人KC系HaCaT、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L1,SCC 12,SCC13)、上皮样癌A431细胞系等,同时用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和黑素瘤细胞系MeWo作对照;结果在培养的正常人KC、永生化的人KC系HaCaT、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L1,SCC12,SCC13)、上皮样癌A431细胞系等,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和黑素瘤细胞系MeWo中均观察到CD95 mRNA的表达。
皮肤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常继发于 着色干皮病
皮肤疣状癌
皮肤疣状鳞癌
皮肤黑色素病变 交界痣 真皮內痣 复合痣 蓝痣 恶性黑色素瘤
交界痣
交界痣:由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生而 成,病变局限于表皮下部,故又称表皮内 痣。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见于婴儿和儿 童,成人掌、跖和阴囊的色素痣也常属于 这一类型。 病变体积往往较小。
瘤细胞有上皮样、梭形、小痣细胞样、气球样细 胞和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等类型。 上皮样瘤细胞,最常见,往往排列成巢状、腺泡 状或弥散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多边形、轮廓清 楚。核大,似鳞状上皮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 常明显异常增大,核仁异常显眼,常被作为恶性 黑色素瘤的一个镜下诊断特征。 核分裂像,比较常见。 黑色素瘤细胞表达Vimentin,S-100蛋白和HMB45
正常皮肤组织
皮肤基本病变 皮肤肿瘤及瘤样病变 皮肤非肿瘤性疾病
正常皮肤组织 表皮 真皮 皮肤附属器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厚皮肤
薄皮肤
一、表皮: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表皮细胞
1、角质形成细胞
2、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梅克尔细胞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真皮
角质层 透明层
日光性角化病
日光性角化病:又称老年性角化病,其发生 与长期暴露于日光或对日光的防护不当有 关,常见于面部、手背和前臂暴露皮区。 部分病例可呈疣状,角化层高度增厚,甚 至有皮角形成。 日光角化病为一种癌前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棘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细胞多形,核大 小不规则,深染,基底细胞较密集、浓染。 表皮增生或萎缩,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 乳头状瘤样增生,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芽 可伸延至真皮上部。 病变上皮与正常表皮、毛囊或汗腺间呈明 显分界,常成为本瘤的一个特征。
2021上皮细胞相关标志物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特征范文3

2021上皮细胞相关标志物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特征范文 角质形成细胞是鳞状上皮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
常见的鳞状上皮细胞有皮肤和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当其出现大面积损伤时创口自身不能正常愈合,只能通过组织移植来补偿缺损的组织面。
皮肤或口腔黏膜是容易接触一些药物或材料刺激的组织,因此探讨皮肤或口腔黏膜组织对于临床药物和材料的反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体外细胞检测模型一般来自患者的原代培养细胞或来自肿瘤、遗传物质突变的转化细胞系,但原代细胞培养获得的细胞有限,传代后组织特异性也逐渐丧失,且组织来源不同的原代细胞培养所得出的测定数据差异较大,不是毒理学研究的理想细胞;转化细胞容易获得并易于维持,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好,但其具有肿瘤细胞的特性,例如生长失去控制、接触抑制丧失、细胞外形改变、核型异常等[1],也不是毒理学研究的理想模型,因此,急需建立新的外源性化合物安全性的评价模型。
人胚胎干细胞(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是健康和永生的单一胚胎细胞来源的人类样本,既可真实反映人类生物学特征[2],又可通过单一胚胎细胞无限增殖和定向分化达到样本高度标准化[3],可能成为预测受试物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的体外替代实验模型[4],为体外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的希望。
将 hESCs 诱导分化为角质形成细胞目前暂无标准化方法,研究发现通过形成拟胚体( embryonic body,EB)的方法获得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能力过低,不利于组织发育[5]; 2008 年,Metallo 等[6]用直接诱导法将 hESCs诱导分化为上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比较了 EB 法和直接诱导法诱导 hESCs 5 周后获得的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CK) 14 的阳性表达率( 15% vs. 87%) ,发现直接诱导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人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human immortalizedoral epithelialcells,HIOECs)是用人乳头瘤状病毒E6、E7 开放读码框架转染原代培养的正常口腔上皮细胞后建立的[7],HIOECs 具有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相似的形态和生化特性,所建模型可被用于评价药物在口腔吸收机制的研究[8].人永生化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HaCaT 是由成人皮肤转染猴空泡病毒40( simian virus,SV40)后发生自分化的未成瘤的永生化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系[9]. 本课题组前期实验亦通过直接诱导法将hESCs诱导分化为上皮样细胞[10],但尚不清楚所得到的上皮样细胞是否仍保持正常的染色体核型,其进一步分化是趋向于发展为皮肤上皮还是口腔黏膜上皮,以及能否作为将来毒理学的检测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又称上皮细胞,是表皮的主要成分,约占表皮细胞的95%以上。
在其连续不断的细胞分化与更新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大小及排列有规律地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富含角蛋白的角质层细胞,此即角质形成细胞的角化过程。
根据角质形成细胞各分化阶段的细胞特征,将表皮分为5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图1一3一2)。
从棘层底部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表皮的通过时间(transit time)或更替时间(turnover time)。
正常人表皮细胞的分化维持在适度比例,使新生的细胞与脱落的角质细胞保持平衡,从而维持表皮的正常厚度。
1.基底层(stratum basal)即基底细胞层,位于表皮的最底层,为一层圆柱形或立方形细胞,与基底膜带垂直排列成栅栏状。
细胞内胞浆嗜碱性,含有黑素颗粒与张力细丝。
细胞核卵圆形,核仁明显,常见有核分裂象。
经常有30%一50%的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分裂周期约19天,产生新的细胞向上移行进人棘层,所以基底层也称生发层(图I一3一3)人体表皮正常代谢脱落细胞的补充及外伤、手术后,如面部美容磨削术,其新生细胞的来源主要靠基底层细胞,因此在美容手术中一定要保护好基底细胞,以免术后留旅。
基底层与真皮之间有一种组织称基底膜带,连接处有表皮伸人真皮的表皮脚与真皮突向表皮的乳头相嵌成波浪状。
面部一些美容手术,如磨削术、化学剥脱术、激光美容术等,治疗的深
度只能达到乳头浅层,术后创面由表皮脚内的基底细胞分化修复,表皮组织可完全再生,不留瘀痕。
基底细胞间靠桥粒连接,称细胞间桥。
基底细胞与基底膜带间的连接为半桥粒。
2.棘层(stratum spino um)位于基底层之上,由4一8层多角形细胞组成。
细胞核大呈圆形,胞间仍主要靠桥粒连接,而非桥粒处细胞膜回缩使桥粒点呈棘突状,因此称棘细胞层。
电镜观察,棘细胞内张力细丝聚集成束,胞浆内含有椭圆形膜被颗粒,亦称角质小体。
细胞间隙含有外被多糖,亲水性,是胞间物质交流的场所,亦具有X合作用。
初离基底层的棘细胞仍有分裂功能,可参与表皮损伤后的修复,如面部化学剥脱术或磨削术后,除主要靠基底细胞分裂修复创面外,靠近基底层的棘细胞也可进行细胞分裂,加速创面的修复。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
细胞核已固缩,细胞器出现退化,胞浆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电镜观察,这些颗粒由核糖核蛋白聚合而成,沉积于张力细丝束内及其周围。
颗粒层上部细胞内的膜被颗粒可向细胞间释放糖蛋白与磷脂类物质,可增加细胞间a合性,并具有防水作用,既保护体内水不易外渗,也阻止体外水渗人体内。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成人仅见于掌肠部位。
细胞界眼不清,但紧密相连,为角质层的前期。
细胞核已消失,胞浆嗜酸性,有较强折光性,故称透明层。
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疏水性蛋白结合磷脂,具有防止水、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是表皮的最外层,一般部位由5一15层扁平无核的角质细胞和角层脂质级成,掌坏部位较厚,可达40---50层。
角质细胞结构模糊,已无生物活性,含水约10%,胞内充满角蛋白,胞间充填脂质。
细胞相嵌排列成板层状结构,非常全韧,能够抵抗外界摩擦,防御致病微生物侵人,对一些理化因素如酸、碱、紫外线有一定耐受力,从而构成人体很重要的保护层。
角质层的厚度可由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增厚或变薄 .影响人体美。
尤其发生在面部
或其他暴露部位,则直接有损容貌。
面部美容术如磨削术、化学剥脱术等,能够大面积或点片状去除老化、退化、堆积较厚的角质层及其乳头浅层以上的表皮组织,既可治疗某些浅表性有损容貌的疾病,又可在一定期限内使面部皮肤光滑、柔软、细嫩和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