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力学三定律发现过程的逻辑分析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ppt课件

题的能力.
实验四:验证牛顿第二 定律
2.本章复习关注两点: (1)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历程、牛顿运动 定律、惯性、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辨析.
(2)以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关的命题
背景,考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际问
题的能力.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考点阐释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
2.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定律中的“总是”二字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 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
考点二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考点阐释
不同点
(2)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若一个产生或消失, 则另一个必然同时产生或消失.
D.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 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
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转弯的目的 里倾斜,调控人和车的重心位置,但整体
答案 解析
的惯性不变,选项D错误.
考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题组设计
3.(2014·高考北京卷)伽利略创造的
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
用细绳把小球悬挂起来,当小球静止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小球的拉力是一 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小球对细绳的拉力是一 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小球受到的重力和细绳对小球的拉力是一 对平衡力
D.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小球对细绳的拉力是一 对平衡力
答案 解析 图片显/隐
考
考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点 考点二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牛顿运动定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理解力的独立性原理是重点,掌握其在多物体系统中的应用是难点。
学生需要掌握力的独立性原理,即“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学生应能够分析多物体系统的动力学问题,如连接体、碰撞等,并运用该原理进行解释。此外,学生还应了解力的独立性原理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如机械系统、控制系统等。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力的独立性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05
CHAPTER
教材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适用范围
高中物理
适用于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学习的主体教材。
大学物理
可作为大学物理课程的参考教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物理教师
为物理教师提供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
加强解题思路指导
习题与作业建议
04
CHAPTER
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总结词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难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刹车、滑冰等,并运用该定律进行解释。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VS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是重点,掌握其在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是难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动量始终保持不变”。学生应能够分析碰撞、火箭升空等现象,并运用该定律进行解释。此外,学生还应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科研中的应用,如原子物理、天体物理等领域。
01
更新陈旧内容
建议教材编写者在未来的修订中,对陈旧的内容进行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进展。
物理知识点总结: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1.历史上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①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伽利略的想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指出:如果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③笛卡儿的结论:如果没有加速或减速的原因,运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④牛顿的总结:牛顿第一定律2.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程序内容:①(事实) 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②(推论)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
③(推论)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④(推论)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⑤(推断)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时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
此实验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同时说出了一切物体都有一种属性(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属性)只有受力时运动状态才改变。
这种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属性就称作惯性。
即:一切物体具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3.对惯性的理解要点: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不能克服,只能利用。
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任何物体,无论处于什么状态,不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一属性(即保持原来运动不变的属性)。
不能说“受到惯性”和“惯性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绝然不同的概念。
③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因此惯性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力.④惯性的大小: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即是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体领强弱),,其大小由质量来决定。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质量大,运动状态较难改变,即惯性大。
⑤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即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的运动规律....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称为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力学基础4.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三定律错在哪里

牛顿第三定律错在哪里?摘要:牛顿第三定律主要有两个错误,一是没有认识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本质区别,把“反作用力”和“反向作用力”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错误地定义了“反作用力”这个概念;二是以偏概全,把部分的F反=-F推广为普遍规律。
由于牛顿第三定律的错误影响,会束缚大家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妨碍运动机械的创新设计,所以我们必需纠正。
关键词:作用力、反作用力、反向作用力、F反=F阻≤-F自从2000年7月我在湖南的《发明与革新》杂志上发表《鱼尾巴挑战牛顿第三定律》一文后,引起了物理学界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关注,有些朋友认为我们的观点正确应该肯定,但是还有大部分人不接受我们的观点,认为牛顿第三定律绝对正确不可更改。
后来,我们又发表过《“牛顿第三定律”的再商讨》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本质区别》等文章进一步阐述我们的观点,特别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本质区别》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被许多物理教学网站广泛转载。
为了促进大家早日理解和认同我们的学术观点,这次提出了更加充分的证据,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牛顿第三定律究竟错在哪里。
我们以牛顿之矛F=ma,来攻牛顿之盾F反=-F,请大家看看哪个是正确的呢?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本质区别大家经常在使用“反作用力”这个概念,但是,对于究竟应该把什么样的力叫做“反作用力”却不甚了解。
我们查阅了许多物理教材和词典,都没找到关于“反作用力”的确切定义,而只是依照牛顿第三定律来进行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们把其中的任意一个力叫做作用力,那么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我们先放下前头的几句不说,只说后面一句就存在严重问题,怎么能够任意把哪个力叫做作用力或者反作用力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的确是可以不分彼此的,但是,还有许多东西是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准确划分的。
譬如两弟兄就只能把年龄大的叫哥哥,年龄小的叫弟弟嘛;又譬如原告与被告就不能任意颠倒嘛;尤其是不能把“你打我”颠倒过来说成是“我打你”对吧。
牛顿反作用力的第三定律

牛顿反作用力的第三定律在物理学中,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之一。
其中,第三定律,即牛顿反作用力的第三定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力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该定律的意义、原理及相关应用。
第三定律的表述牛顿的第三定律可以简明地表述为:“任何一个对象的作用力都会引起另一个对象对其的反作用力,且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具体而言,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而另一个物体同时也对第一个物体施加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这种力的对抗关系,便是牛顿第三定律的核心内容。
物体间的力对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站在地上。
当这个人用力向下踩地时,地面同样会对这个人施加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
这种对抗关系使得人可以保持站立,保持物体间的平衡。
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划船时,我们用桨在水中推动船只。
这时,桨对水产生的力会让船向前移动,同时水也会对桨产生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推力,从而推动船只。
应用与实践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火箭引擎向下喷出高速气流时,火箭本身也会受到一定的向上推力,从而实现火箭的升空。
又如,弹射器发射子弹时,反作用力会使弹射器向后移动。
在工程力学中,牛顿第三定律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机械工程中,我们设计机械系统时需要考虑各个部件之间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以保证系统的平衡和正常运行。
总结通过对牛顿反作用力的第三定律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定律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
作为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之一,了解和理解这一定律的意义对于深入探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牛顿的第三定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现象,也为我们设计和改进技术装置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

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技巧常用的方法:一、整体法★★:整体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分析方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二、隔离法★★:隔离法是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连接体)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便于进一步对该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与之关联的力.为了研究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通常可采用隔离法.一般情况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注:整体与隔离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根据牛二定律,分别建立关系式,再联合求解。
三、等效法: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若某量的作用与另一些量的作用相同,则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经过替换使原来不明显的规律变得明显简单。
这种用一些量代替另一些量的方法叫等效法,如分力与合力可以互相代替。
运用等效法的前提是等效。
四、极限法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极左或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一般结论。
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运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
五、作图法作图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的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的表示成物理图示或示意图,将物理问题化成一个几何问题,通过几何知识求解。
作图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便于定性分析,也可定量计算。
六、图象法图象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象,将物理量间关系变为几何关系求解。
对某些问题有独特的优势。
动力学的常见问题:TB TA B A 2解之得g m M m M a A 42sin +-=α,g m M m M a B 42sin 2+-=α 讨论:(1)当m M 2sin >α时,0>A a ,其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同;(2)当m M 2sin =α时,0==B A a a ,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3)当m M 2sin <α时,0<A a ,0<B a ,其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反,即A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B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牛顿第三定律(课件)

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
建筑结构分析
人体健康
在建筑设计时,工程师需要考虑力的 平衡,以防止结构破坏。
在人体健康方面,牛顿第三定律用于 解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 走路、跑步等运动。
机械系统
在机械系统中,如汽车发动机和飞机 涡轮,牛顿第三定律用于确保系统的 稳定运行。
05
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研究和展望
牛顿第三定律(课件)
目 录
•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述 • 牛顿第三定律的背景知识 • 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 •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领域 • 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研究和展望
01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述
定义与内容
定义
牛顿第三定律指的是对于每一个 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内容
当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在另一个 物体上时,另一个物体会施加一 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在第 一个物体上。
牛顿第三定律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它不仅在理论上对经典力学体系做出 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物理学中第一个被全面理解和应用的对称性原理,为后来的物理学对称性原 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第三定律不仅对经典力学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电磁学、相对论等其他物理学领域也有深 远的影响。它告诉我们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之 一。
牛顿第三定律与生活实例
火箭发射
火箭能够升空,正是利用了牛顿 第三定律的原理,通过燃料燃烧 产生的高压气体从尾部喷出,对 火箭产生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
向上的推力。
划船
划船时,桨对水施加一个向后的 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水对桨 施加一个向前的力,推动船前进
高中物理必修一 新课改 讲义 05 C牛顿运动三定律 提升版

牛顿运动三定律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①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被叫作惯性定律;②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技巧点拨1.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1)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抗拒运动状态的改变,惯性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惯性小,物体的运动状态较易改变.2.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是相互独立的.(1)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改变运动状态需要力,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来回答.(2)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而牛顿第二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例题精练1.科学家关于物体运动的研究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B.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结论:运动必具有一定的速度,如果它不受力,它将以这一速度永远运动下去C.笛卡儿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D.牛顿认为,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开创了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重要科学研究方法.图1(a)、(b)分别表示这两项研究中实验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对这两项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图(a)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合理外推得出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变速运动B.图(a)中先在倾角较小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可“冲淡”重力,使时间测量更容易C.图(b)中完全没有摩擦阻力的斜面是实际存在的,实验可实际完成D.图(b)的实验为“理想实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3.某同学为了取出如图2所示羽毛球筒中的羽毛球,一只手拿着球筒的中部,另一只手用力击打羽毛球筒的上端,则()图2A.此同学无法取出羽毛球B.羽毛球会从筒的下端出来C.羽毛球筒向下运动过程中,羽毛球受到向上的摩擦力才会从上端出来D.该同学是在利用羽毛球的惯性考点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2.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是长度、质量、时间,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3)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技巧点拨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2.解题的思路和关键(1)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2)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求合力;(3)根据F合=ma求物体的加速度a.例题精练4.下列关于速度、加速度、合外力之间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越大,所受的合外力也越大B.物体的速度为0,则加速度为0,所受的合外力也为0C.物体的速度为0,但加速度可能很大,所受的合外力也可能很大D.物体的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可能为0并且所受的合外力很大5.如图4所示,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自由伸长到O点并系住质量为m的物体,现将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物体可以一直运动到B点.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恒定,那么()图4A.物体从A到O先加速后减速B.物体从A 到O 做加速运动,从O 到B 做减速运动C.物体运动到O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D.物体从A 到O 的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考点三 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个物体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力.2.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表达式:F =-F ′.技巧点拨1.相互作用力的特点(1)三同⎩⎪⎨⎪⎧ 同大小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同性质(2)三异⎩⎪⎨⎪⎧ 反向异体,即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同效果(3)二无关⎩⎪⎨⎪⎧与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是否和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无关 2.一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比较例题精练6.如图6所示,体育项目“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等于乙对甲的拉力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只是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所以甲获胜7.如图7所示,一根轻绳的上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下端挂一灯泡,则()图7A.灯泡受的重力和灯泡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灯泡受的重力和绳对灯泡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灯泡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灯泡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绳对天花板的拉力和天花板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8.如图8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加速滑行,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重力加速度为g,若长木板仍处于静止状态,则长木板对地面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一定为()图8A.μ1(m+M)g,向左B.μ2mg,向右C.μ2mg+ma,向右D.μ1mg+μ2Mg,向左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8小题)1.(连云港月考)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乒乓球可以迅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的缘故B.某人推不动原来静止的箱子,是因为箱子的惯性太大的缘故C.在宇宙飞船内的物体不存在惯性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举重容易,所以同一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2.(新洲区期末)如图,在车厢中的A是用绳拴在底部上的氢气球,B是用绳挂在车厢顶的金属球,开始时它们和车顶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忽然刹车使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力学三定律发现过程的逻辑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过程的逻辑分析
发现实例: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 ~322)依据观察得到如下结论:要维持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就需要有恒定的推动力。
16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 Galilei, 1564~1642)认真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并尝试让同一物体在不同路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结果发现路面越光滑维持物体所需要的恒定推动力越小。
伽利略由此想到,若路面极其光滑(没有摩擦力),是否维持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恒定推动力会等于0呢?
于是,伽利略作了如以下的斜面实验:他让具有一定速度运动的物体,沿斜面向下时,他的速度将越来越大;当沿斜面上升时,它的速度将越来越小。
这些都是物体所受重力引起的。
伽利略由此推定:如果物体既不向下,也不向上,而是继续在极其光滑的平面上运动的话,(重力在这个方向上不起作用)那它的速度必将保持不变。
惯性运动的发现证明了物体不仅有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特性,而且有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不变的特性。
后来牛顿从伽利略的发现中看到了这一性质的普遍意义并把他概括为一个自然规律——惯性定律,即一个物体将保持它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直到它受到外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创新逻辑分析:
①相反推理
已知:在粗糙路面上→需要的推力大
联想:粗糙路面~光滑路面(相反关系)
推论:在光滑路面上→需要的推力小
实验:在光滑路面上→需要的推力小
②相反推理
已知:有摩擦力路面→有推力
联想:有摩擦力~无摩擦力(相反关系)
推论:无摩擦力路面→无推力
实验:无摩擦力路面→无推力
(意大利:伽利略)
(2)、牛顿第二定律发现过程的逻辑分析
发现实例:惯性定律指出,当物体不受外力时,他将作匀速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它是否会作变速运动呢?牛顿通过实验发现,物体受外力时会作加速运动。
当外力加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会增大,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会减小。
经反复测定得到如下结论:物体受力时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和它所受的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和物体本身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外力的方向一致。
若用F表示物体所受的外力,用m表示物体本身的质量,a表示物体在受外力时产生的加速度,上述规律可写成:
a = F∕m 或 F = ma 这个物体运动的变化(即加速度)和受力以及质量的关系叫做牛顿第二定律。
创新逻辑分析:
相反推理:
已知:不受外力的物体→匀速运动
联想:不受外力~受外力(相反关系)
推论:受外力的物体→变速运动
实验:受外力的物体→变速运动
a = F∕m 或 F = ma
(英国:牛顿)
(3)、牛顿第三定律发现过程的逻辑分析
发现实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当左手击打右手时,同时右手也会击打左手;当手对木箱施加推力时,同时木箱对手也有向后的压力;当卡车行进对托车有向前的拉力时,同时拖车对卡车也有向后的拽力;当锤子撞击钉子时,同时钉子对锤子也有力的作用;……。
当任意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作用力时,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反作用力,且方向相反,同时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那么这两个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呢?下面的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把两个弹簧秤相互勾起来,然后分别用两手拉它们,使它们发生相互作用。
不论两手如何拉,两个弹簧秤在同一时刻的读数总是彼此相同的。
这个实验表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任何时候都是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
创新逻辑分析:
①相似推理:
已知:A1对B1有作用力→ B1对A1有反作用力
联想:A1对B1 有作用力~A2对B2有作用力(相似关系)
推论:A2对 B2有作用力→ B2 对 A2有反作用力
实验:A2对B2有作用力→ B2对A2有反作用力
A3和B3、A4和B4......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英国:牛顿)
②相异推理:
已知:正、反作用力的方向→不同
联想: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相异关系)
推论:正、反作用力的大小→相同
实验:正、反作用力的大小→相同
(英国:牛顿)
人物简介:
牛顿(Newton , 1642~1727)是英国剑桥大学数学教授。
他出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
父亲在他出生前两个月就去世了,在牛顿两岁时母亲改嫁,将他寄养在外祖母和舅父家。
青年牛顿因家境贫困,只上了两年中学就辍学回家。
在务农的日子里,他仍坚持自学。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在舅父的资助下,于166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剑桥大学。
1665~1667年,因伦敦流行鼠疫,牛顿中断学业回到家乡。
在家乡18个月的时间里,牛顿在力学、天文学、数学和光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后来他写道:“……在这些日子里,我正处在发现力最旺盛的时期,而且对于数学和哲学(自然哲学)的关心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
牛顿一生的绝大部分成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的。
牛顿并没有把他的科技成果立即公布于世,除了几篇短文和一些问题的数学证明外,他的科学著作多半是在一、二十年后完成并发表的。
1667年牛顿返回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于1669~1701年留校担任
剑桥大学数学教授,他从教时间从27~59岁长达32年。
1668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并用它观测了行星运动,解释了潮汐、岁差现象,预言了地球不是正球体。
1687年45岁的牛顿发表了他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一生中科学成就的顶峰。
1703~1727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牛顿被封为爵士。
牛顿1699年被任命为造币厂厂长。
牛顿终生未婚,晚年由他外甥女照料生活。
1727年3月20日因病去世,在维斯敏斯特教堂为他举行了国葬。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是微积分的创立者,他的科学成就在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牛顿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追求真理的道路还十分漫长,他在弥留之际对身边的人说:“我不知道世人将对我如何评价,不过我自己觉得我只不过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光滑的石子或一个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但是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还在我的前面远未被发现呢!”
对于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恩格斯评价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从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