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牛顿运动定律的案例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的案例分析

用眼看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用心看才能 看到事物的本质!
感谢下 载
解答: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ma
由平衡条件知N G
又因为f N
所以a G m
由运动学公式v2 v02 2ax得
刹车位移x v2 v02 v02m
2a
2G
由题意可知,两种情况下刹车时只有动摩擦因数不同,所以有
x1 2 x2 1
x2
1x1 2
7 14m
98m
解题步骤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 3.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的知识,列方程求解有关运动 的其他物理量。
解答:
已知m 500t 500103kg 5105 kg
G mg 5105 10N 5106 N,a 8.6m / s2
由F合 ma和F合 F G,可得
F G ma 5106 N 5105 8.6N 9.3106 N
解题步骤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 3.根据运动学的知识确定加速度,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有关力的问题。
解答: 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做出运动过程图并分析各个阶段受力 如图所示。
前4秒 竖直方向 N-G=0
水平方向 F-f=ma
a F f 5.0 2.0 m / s2 1.5m / s2
m
2.0
v at 1.5 4m / s 6.0m / s
4秒后 竖直方向N-G=0 水平方向-f=ma′
让我们共同来回顾嫦娥二号发射的精彩瞬间。
卫星发射时在几百秒内就要把卫星的速度增加到几千米每秒,在太空运动时 可达7km/s,我们是如何做到精确定位并加以控制的呢?
指挥系统必须借助计算机、传感装置、定位系统等多种仪器设备的辅助才能 做到精准定位并加以控制。然而其中的基本原理和地面上的汽车、火车,实 验室中的小车、木块是一样,因为它们的运动都遵循牛顿运动定律,让我们 共同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篇一: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6.3 牛顿第三定律本节教学案例设计人: 莆田一中陈宜聪一、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该条目包含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且力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不困难,因此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参与定律的形式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2、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体验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如何从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难点:区别作用力、反作用与一对平衡力。

二、案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着老师提问:这位同学用双手推墙壁而使自己重新直立,说明手推墙壁时,手对墙壁有力的作用,或者说手与墙壁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墙壁也对手有力的作用。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这种感受,能不能再举些例子?预测:学生所举例子会很丰富,如:①手拍桌子,桌子对手也也有力的作用,甚至手有痛感。

②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有支持力。

③划艇比赛,用桨划水,水对桨也有力的作用而使艇前进。

④杯落到地上,杯对地有作用力,地对标也有作用力,甚至使杯破裂。

⑤人走路时,脚蹬地,地对脚也有作用力,使人前进。

老师: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是否所有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若是,则相互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说明:游戏、举例都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学习即生活的涵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引发学生对现象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作进一步思考,探究往往是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的。

㈠、实验探究,归纳规律1、分组实验。

利用理论力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案例分析

利用理论力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案例分析

利用理论力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案例分析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理论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

理论力学不仅在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实践案例,展示利用理论力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价值。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桥梁设计的。

桥梁是连接两个地方的重要交通工具,它的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计算和测试。

在桥梁设计中,理论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材料力学等理论,工程师可以计算桥梁的承重能力、抗风能力等重要参数。

例如,在设计一座大跨度的悬索桥时,工程师需要考虑到桥梁的自重、车辆荷载以及风力对桥梁的影响。

通过理论力学的计算和模拟,工程师可以确定悬索桥的合适尺寸和材料,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机械设计的。

机械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机械设计的核心就是理论力学。

在机械设计中,理论力学可以帮助工程师计算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运动规律。

例如,在设计一台汽车发动机时,工程师需要考虑到曲轴的承载能力、活塞的运动规律等。

通过理论力学的分析和计算,工程师可以优化发动机的设计,提高其性能和寿命。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航天器轨道设计的。

航天器的轨道设计是航天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飞行轨迹和任务执行能力。

在航天器轨道设计中,理论力学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应用开普勒定律、引力定律等理论,科学家可以计算航天器的轨道参数,如高度、倾角等。

例如,当设计一颗地球观测卫星时,科学家需要考虑到观测仪器的视场范围和轨道周期等因素。

通过理论力学的分析和计算,科学家可以确定卫星的最佳轨道参数,以实现最优的观测效果。

以上案例仅仅是理论力学在实践中的一小部分应用,实际上,理论力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通过理论力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教学案例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这部分内容复习的实际效果关系到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本文以《牛顿运动定律》这章节内容为例就如何有效复习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有助于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践.一、设置概念辨析题,帮助学生回顾概念概念复习如果干巴巴地让学生翻书、读、记,显得有些枯燥、无趣,笔者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概念辨析题的设置.具体的设置方法有如下两个.1.设置判断题这一章节的概念复习,笔者设置了如下的判断题引导学生自己辨析:(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2)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不是由物体的受力决定的.(√)(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以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人走在松软的土地上下陷时,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5)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2.列表比较相近概念该章节中“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比较,笔者列表如下:表1内容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时间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一定同时产生或消失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大小关系大小相等大小相等方向关系方向相反且共线方向相反且共线依赖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单独存在无依赖关系,撤除一个力,另一个力依然可以存在,只是不再平衡二、科学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1.选择教材中的材料编制例题教材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复习的过程中如果选择教材中的信息、图片作为例题背景,能够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例1(多选)如图1所示,在匀速前进的磁悬浮列车里,小明将一小球放在水平桌面上,且小球相对桌面静止.关于小球与列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小球向前滚动,则磁悬浮列车在加速前进B.若小球向后滚动,则磁悬浮列车在加速前进C.磁悬浮列车急刹车时,小球向前滚动D.磁悬浮列车急刹车时,小球向后滚动解析列车加(减)速时,小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相对于车向后(前)滚动,选项B、C正确.2.选择生活化的情景编制例题生活是知识的本源,选择生活化的情景编制复习课的例题,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有亲近感,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价值性.例2(多选)如图2所示,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做“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大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受力情况决定的,只有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由于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其效果可以不同.甲加速前进的原因是甲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大小大于绳子对甲的拉力大小;乙加速后退的原因是绳子对乙的拉力大小大于乙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但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A、C错误,B、D正确.例3(多选)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是因为A.系好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B.是否系好安全带对人和车的惯性没有影响C.系好安全带可以防止因车的惯性而造成的伤害D.系好安全带可以防止因人的惯性而造成的伤害解析根据惯性的定义知:安全带与人和车的惯性无关,A错、B对,系好安全带主要是防止因刹车时人具有向前的惯性而造成伤害事故,C错,D对.三、引导学生科学建模,并借助题组归纳解题注意点1.模型归纳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相比,“物理模型”贯穿了高中物理的始终,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建模.例如,《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节的复习中,在分析瞬时对应关系时应注意区分动力学中的几种模型.表2模型特性受外力时的形变量力能否突变产生拉力或压力轻绳微小不计可以只有拉力没有压力轻橡皮绳较大不能只有拉力没有压力轻弹簧较大不能既可有拉力也可有压力轻杆微小不计可以既可有拉力也可有压力2.借题归纳例4(多选)如图3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小球由轻质弹簧相连,A球又由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若突然剪断细线,则在刚剪断细线的瞬间,两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分别为A.aA=0B.aB=g,方向竖直向下C.aB=0D.aA=2g,方向竖直向下解析对细线未剪断时A和B受力分析(如图4),由平衡条件得:对A:FT=kx+mg,对B:kx=mg,解得FT=2mg.当突然剪断细线的瞬间,绳子拉力FT立即消失,但由于弹簧不能发生突变,即还未来得及收缩恢复.因此,弹簧的拉力kx未变,而此时A所受的重力mg和弹簧拉力kx的合力与原来绳子的拉力FT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FT=2mg,则A的加速度aA=2g,方向竖直向下.此时对B来说,由于弹簧拉力kx未变,B仍然平衡,加速度aB=0.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D正确.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归纳分析瞬时问题的要点:(1)分析物体的瞬时问题,关键是分析瞬时前后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2)分析此类问题应特别注意绳或线类、弹簧或橡皮绳类模型的特点.。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1. 重力案例1-1:重力的概念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说明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解答: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就越大。

重力对物体的作用表现为使物体受到向下的拉力,使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加速下落。

案例1-2:重力加速度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说明重力加速度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

解答:重力加速度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的大小。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约为9.8 m/s²。

重力加速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地球的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高空或宇宙空间中,重力加速度的值会有明显的变化。

2. 运动和力学案例2-1:直线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直线运动的概念,并说明直线运动的特点。

解答: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发生变化。

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直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简单。

案例2-2:抛体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抛体运动的概念,并说明抛体运动的条件。

解答:抛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进行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必须具有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斜抛运动、平抛运动和竖直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具有初速度的运动。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具有初速度,竖直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竖直抛运动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具有初速度,水平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复杂。

3. 能量和动力学案例3-1:动能和势能问题描述:请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一个巴掌拍不响——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一个巴掌拍不响——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2期(总第326期)设计范例▲一个巴掌拍不响——“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分析江苏省南京中华中学 黄芳一、教学目标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三大定律不分轻重,在高中物理中都很重要。

有些老师和学生会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更加重要一些,因而忽视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我们只有在充分地研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才能认识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本部分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其核心概念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而行为条件是通过实验探究,表现程度为理解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通过分解课标可知,这节课的重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难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实例中,通过观察,准确地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的特点;2.能通过探究实验,自主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规律;3.能通过讨论做受力分析图对比,认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4.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启发学生辨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会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了解了一般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本章的前面几节又刚刚学过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这是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基础。

初中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有简单的了解和机械式记忆,比较浅显地认识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但是学生对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不够深刻,会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定式思维,造成错误认知。

教学中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理论,可以采取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不断设置疑问,解决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国家优秀教学案例课件,区优质课一等奖)

牛顿第一定律(国家优秀教学案例课件,区优质课一等奖)

(3)说明:
a.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 c.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撕纸游戏
猜一猜:
创设游戏,理解惯性
1.一张纸已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 ,纸会断成几截? 2.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
断成几截? 问题:怎样解释撕纸游戏呢?
1、交通部门规定:在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请从 物理学的角度加以说明。 2、战斗机作战前,要把副油箱扔掉,为什么?
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
谢谢各位专家、老 师和同学!
再设情景,规律应用
思考:怎样解释撕纸游戏? 有夹子,增大了中间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 时,中间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 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
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课堂总结,课外探究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笛卡尔→ 牛顿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 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
唯一量度。
课堂训练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F)
A.只有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能表现出它的惯性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其惯性不断变化
D.物体在月球上没有惯性 E.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C.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课堂训练
4、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

牛顿三大定律举例说明

牛顿三大定律举例说明

牛顿三大定律举例说明
牛顿三大定律举例说明如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
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比如坐公交车时突然刹车,身体会向前倾,是因为惯性。

2.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
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比如骑自行车时,用的力气越大,自行车加速越快。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
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比如在跑步时推了别人一把,自己也受到了一个相反方向的力。

以上是关于牛顿三大定律的举例说明,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是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的第一节课,从而应先对本章进行一个引言。

引言中应指出前三章中我们已学过了运动的知识、力的知识。

但要知道物体为什么做这种运动或那种运动就需要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并阐明运动学和动力学各自研究的内容。

并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关于力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条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是我们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视。

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教学设计如下: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高中物理第一册“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属初中、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如何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是本节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

故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伽利略对“运动物休不受任何阻力作用会保持自己速度不变”论断的研究、思考、推理过程上,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追寻科学家走向成功的足迹,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注意它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知识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德育目标使学生学会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的属性2、难点: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地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疑点: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区别何在?4、解决办法:通过演示实验、推理、同学讨论,克服直觉引起的误导,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掌握惯性有关知识。

六、教学用具1、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斜面、小球2、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铁锤、木棒、象棋。

3、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观看新闻吗?那么上个月咱们国家有一件让国人感到振奋的事是什么?——神州六号酒泉发射中心发射。

问:神州六号腾空而起的过程中,涉及到力了吗?它涉及到运动了吗?研究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在第二章里我们也学习了,但是没有进一步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

那么运动和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运动学;在力学中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是动力学。

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设计各种机器,控制交通工具的速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等等。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规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统称为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我们一同学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定律。

(课件展示)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二)、进行新课[实验]将小车放于讲台上,小车是静止的,用手去拉小车,小车就运动起来。

小车运动发生在什么情况?小车静止发生在什么情况?要是不用手去拉小车,小车还会运动吗?已知运动起来的小车,如果没用手的持续拉力它还能运动吗?从现象中我们能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大家能接受吗?对力和运动大家还有其它的看法吗?(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其实对这两个看法,在于2000 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争论过了。

下面大家阅读课本P45、课文1---3段并总结一下他们各自的观点。

1、历史的回顾(课件展示)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基于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了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的观点、凭人们的直觉这个观点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

(课件展示)17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打破了人凭直觉得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指出: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是物体受到了摩擦阻力之缘故,也就是说外界影响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他断言,一旦物体有了速度,只要没有力的影响物体的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伽利略的结论并没有脱离日常经验,而是对经验进行分析、伽利略用了一个理想实,有力的证明了他提出的结论的正确性。

[伽利略理想实验]: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到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伽利略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实验]演示伽利略实理想实验在有摩擦的情况下的实验。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释自然规律。

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深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进一步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课件展示)笛卡尔完善伽利略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课件展示)[实验]我们可以用气垫导近似地验证,把物体放在一个水平导轨上,推动一下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沿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总结: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课件展示)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课件展示)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明确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但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作用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例如:刚才做的气垫导轨实验,在坚直方向受到了重力和气体的支持力。

3、惯性1、展示问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惯性现象,我们先来做几个小实验.(1)一个装有水的杯子上面放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个鸡蛋。

突然抽掉塑料板观察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用惯性仪演示(3)突然拉动小车,车上的木块为什么向后倒?(课件展示)小车突然停下时,车上的木块又会怎么样呢。

(4)用尺迅速打击底下的棋子。

(5)在现实生活中,车开动时,人向后倾;刹车时,人向前倾(6)汽车急转弯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2、惯性——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对惯性的理解(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

当物体原来静止时,它一直“想”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当物体运动时,它一直“想”以那一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自由时间讨论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1)奔跑中的人受绊而跌倒2)汽车滑行,可以省油3)撞击锤子把柄,可以使锤头紧套在把柄上思考:1、船在水中匀速行驶时,有一人在船尾向上蹦起来,他会落到水里吗?为什么?2、样利用物理方法,判断一只鸡蛋是生的还是熟的?(四)课堂练习1)、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B、物体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C、物体运动速度越大,越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2)匀速直线航行的轮船里,某同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将落到:____ A、抛出点的前方。

B、抛出点的后方。

C、抛出点。

3)原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突然向左转弯时,车中朝前坐着的乘客将:________ A、静止不动。

B、倒向前方。

C、倒向右方。

D、倒向左方。

(五)内容小结•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过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观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含义•惯性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六)课后作业P48 2、4、5、教学反思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播放生活中的片段,通过观看神州六号的发射过程引入课题。

这一点比较新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想实验的件展示也比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好多了。

反思成功之处:第一,因为教学方法有了创新,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第二、课件的制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课件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课件设计始终以“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思想指导,贯彻“以认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精神。

第三、由于重视足够,课前精心准备所以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讨论问题活跃。

反思不足之处:1、由于多媒体电脑使用不够熟练,在使用课件上课过程中有一点影响课堂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所欠缺。

3、由于课件来上课,有一点受课件的控制,问题无法深入。

4、由于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还待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