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妤散文两篇欣赏

合集下载

冰心小桔灯赏析

冰心小桔灯赏析

冰心小桔灯赏析篇一:冰心一盏小桔灯就照亮了世界冰心:一盏小桔灯就照亮了世界斯妤(题目有改动)大约14年前,也是盛夏酷暑,也是焦躁烦闷,我走进图书馆,漫无目的地翻一本又一本的书,又漫无目的地将一本又一本的书匆匆塞回书架去。

但是终于,一片皎洁的月光叮当作响地展开在我面前,我的心猛地清澈起来潮润起来。

喧嚣与炎热海潮般地急速退去,清新优美的天风海涛从四面八方蓬蓬吹来。

直到天黑下来了,管理员的催促渐渐透出不耐烦,我才将目光从手中的书本移开。

那是一本书皮书页都已泛黄,显出几分古旧的书。

书名下是一个至今仍然铿锵作响的名字:冰心。

从那天起,大约有两年时间,我一直着迷于冰心那优美的文体,广博的爱心。

我把我所能搜集到的冰心的早期文字全都搜集来了,包括《寄小读者》,包括《南归》、包括《平绥沿线旅行记》。

我如获至宝地阅读它们,读到美妙处,便兴奋地向身边的无论谁推荐它们,评点它们。

那时候,除了冰心,别人的文字是不能进入我心中的,因为在我看来,别的文学都显得太粗糙,太世俗了。

后来,随着生活的展开,年龄的增加,那股着迷劲头渐渐过去了,但冰心这个不同凡俗的名字,却永久地植入我心田了。

从此凡是她的文字,凡是有关她的报道,我都会格外留心。

直到自己也恋爱结婚,为人妻为人母了,有了许多关于人生的不吐不快的体验时,我才猛地发现,冰心女士也为人妻为人母,但在她长达70年的创作中,竟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抒写她的爱情与婚姻,抒写她生儿育女的艰难困顿以及她对于儿女们的强烈的爱。

她展现给我们的始终是她对于她父亲、母亲(尤其是母亲),兄弟姐妹强烈的眷念与关爱,始终是她对于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关切与期望。

甚至在她老年,当她已是90高龄时,她所写的文字里,也多是一个女儿对于父母、祖父母的追思,对于平辈的兄弟姐妹朋友的忆念,而很少将她那母亲的目光、祖母的目光投注于她的儿孙们身上。

在她的作品里,她始终是一位女儿、一位清丽婉转的大姐姐。

她的语言也没有随着年事渐高而变老辣深沉,而仍旧是当年的幽婉清丽,乙乙欲抽。

散文类的美文欣赏范文5篇

散文类的美文欣赏范文5篇

散文类的美文欣赏范文5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类的美文欣赏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散文类的美文欣赏范文5篇(一)阳台·外婆·鸢尾花阳台上养了很多植物,大多都是绿色的植物,但因为长久不打理,也都该枯的枯、该死的死了,只有一抹深紫还透着些许生气,在众枯草之中更为显目。

我蹲下身子,一只手撑着地面,也不顾有多少的灰尘,另一只手去摆弄它,细细地观察,这才发现,它是鸢尾花。

我出生在一座沿海城市,但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幼小的我,再加上外婆十分喜欢小孩子,所以,一周岁刚过的我就被送到了乡下外婆家。

外婆住在一套不大不小的单元房里,她将房子打扫得很干净,但这并不能掩盖房子的年老,比如那阳台上的窗户,一开就会发出铁锈的声音。

但我还是很喜欢这儿,尤喜欢阳台。

我喜欢在那儿俯视楼下的花圃,也喜欢仰视夜空中的繁星。

后来外婆开始养植物,各种各样的,但都是绿色的。

到了我十岁那年,她搬回了这盆鸢尾花。

起因是我看到楼下花圃里点缀着几朵淡紫色的野花,觉得十分漂亮,就想摘几朵,外婆觉得摘花不妥,就买来了它。

听说它会开出深紫色的花,我简直是满心期待,巴不得第二天她就能开花。

外婆见我那期待的眼神,虽说于心不忍,但还是说出了实情:“囡囡啊,这养花,不能太过急于求成,就如做人一般,不能性情急躁......”我知道外婆又要开始说我了,便立刻打断:“外婆,你知道我喜欢你什么吗?说话直接。

”外婆笑:“好吧,我就直说了,这花叫鸢尾花,听卖花的老太讲,得养个一两年呢。

”我顿时就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再也兴奋不起来了。

初中的第一个寒假和第一个暑假,我都是在外婆的那所老房子里度过的,虽然比不上父母的大房子,但它依旧温馨,像是可以避雨的港湾。

可是,就是这一年,鸢尾花依旧没有开。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最近学了《北京的春节》一课,这篇课文是介绍民俗风情的一篇民俗散文。

作者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整个一个多月的过程,作者写的有详有略,让春节这一传统习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春节是每个孩子都熟悉而且向往的节日,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都能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谈起自己过春节时更是兴致勃勃。

看到孩子们都如此高兴,在课文学完以后,我说:“咱们今年过春节是不是也很热闹、很高兴?”学生都说:“热闹。

”我说:“那我们就把我们是如何过春节的也写出来,让老师和你们一起高兴高兴。

”学生一听,马上就开始了。

当时,我提醒学生可仿照作者的写法,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当我批改作业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这篇作文写得还真不错。

有的孩子写自己家在年前是如何忙的,过年的时候家里又是多么的热闹,有的写自己在过春节时是如何上街买吃的、玩的,回家以后又是如何开心地玩,还有的找准一个时间,重点写了这个时候的热闹。

看来,今年孩子们真是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

我看完这些作品,就一直在想:有些孩子并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没有让他们写想写的,作文没有符合他们的兴趣要求,这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__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

优美散文欣赏(精选15篇)

优美散文欣赏(精选15篇)

优美散文欣赏(精选15篇)优美散文欣赏篇1你将你美不胜收的翅膀轻轻拢起只为告诉世界,真正的光环与美丽,无须炫耀。

——题记。

想来那是一个春日,我独自漫步在碧绿的草浪里,风窸窸窣窣的吹着,草叶间互相亲吻着,拥抱着。

各色各样的美丽的花朵将自己毫不保留的裸露在清风里,招引那些蜂儿蝶儿来身旁亲昵。

我轻轻撩拨一束草,便涌出一群五颜六色的碟,展着翅膀骄傲的舞动在蓝天下。

嘴角扬起弧度,这些美丽的小东西衬得我的心情刚刚好。

考试名列前茅,比赛拿到了金奖,美术作品远运美国……这一切的一切令我骄傲无比,我甚至都不甘心,不甘心这些“伟绩”有这么几个人知道!看着金色阳光下那些动人的仙子,我不禁在幻想-------把我的成功,把我的光环展在蓝天下吧!让更多的人看得见。

我想我的眼睛在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我奔跑在春日青草的气味里,奔到一条小溪前,看着清澈的泉水倒映着我放肆的笑。

突然,我有些愣。

我看到在百花掩映下有个灰色的东西----------那是什么?一只蝴蝶?喔,这不能算是蝴蝶,他真的很丑,灰色的翅膀,带着令人反胃的棕褐色的花纹,呆滞的停在一小块阳光里。

我厌恶的看着它,在这样美丽的春天里,怎么有这么个怪东西!我用脚拨动它旁边的草叶。

它突然就展开了翅膀。

这下,我更惊诧了---------它那双丑陋的灰色翅膀的正面,藏着一双美丽的紫色的精品!淡紫色的翅膀,黑色的精致花纹,勾勒出无与伦比的美丽。

我很难相信,造物主怎样才创造了这样的一件宝物?然而,就在我惊叹之时,它却又偷偷的隐起了紫色,停驻在阳光洒下的一小块光斑里,拢起翅膀后的它又回到了那个平凡的它。

毫无炫耀,只是默默地。

淡然的吮吸着阳光的雨露。

我平静了呼吸,脸有些发烫,我所谓的那些“伟绩,”那点成熟,算得上什么呢?值得这样骄傲吗?与它的美丽相比,什么也不算。

而一只小小的碟所懂得,却远胜于我。

而从那次后,我总也忘不掉你的那份淡然,忘不掉你的从容,我想,我会尽力,拢起我那点小小的光环,收起自己的骄傲。

文学_优美散文欣赏5篇

文学_优美散文欣赏5篇

优美散文欣赏5篇一:浅浅相知,淡淡相遇一颗宕动的心,所看到的世界,浮躁,喧嚣,云起,尘暗,是水里摁不下的葫芦,是风中止不住的经幡。

乱,层层乱,叠叠乱。

实际上,只要你放下名利,看轻得失,笑迎成败,坦对荣辱,你的心就会淡定下来。

你会因此而发现,你心安了,这个世界,顷刻间,又沉静如佛,风不乱,水不惊,万事不扰。

生命中,有无数过客,来来往往,擦肩而过,幻梦一般。

然而,又什么也留不住,一个又一个刹那,像风吹稚火,像水漫蚁穴,一瞬间,便缘生缘灭。

三千过客中,总会等来一个契合心灵的知音,相知于今世,相约于来生。

我愿用无数浮华的刹那,换得这一个不灭的永恒。

忘记一个仇人很难,但报答一个恩人很容易。

把很难的事情交给时间,让时间磨掉一颗仇恨的心。

把很容易的事情交给行动,让行动去捂热一颗善良的心。

在时间的扶携下,我们渐渐学会了宽恕;在回报的快乐中,我们的良心被擦拭得闪闪发亮。

这个世界,忙得要死的,在抱怨;闲得无聊的,在抱怨。

得到的,在抱怨;失去的,在抱怨。

置身繁华地的,在抱怨;偏居穷闾巷的,在抱怨;冷落孤独的,在抱怨;众星捧月的,在抱怨。

不名一文的,在抱怨;富甲一方的,在抱怨。

地位卑微的,在抱怨;权倾一方的,在抱怨。

在一片抱怨声中,多少怨男怨女,惊了情绪,扰了生活,灰了意,冷了心。

这个世间最美的相爱,是心与心的浪漫牵手,是生命与生命的激情融合,是灵魂对灵魂的神秘仰望。

惟有这样,爱才会流转出本质的诗意来。

能把这牵手,这融合,这仰望,都寓于平淡而琐碎的日子里的人,是最懂得经营爱情的人。

因为他们明白,惟其如此,这浪漫才会延续,这激情才会保鲜,这神秘才会永恒。

二:遇茶,便是缘微风浅浅,花开淡淡,静坐窗前,给自己沏一壶茶,茶香袅袅,雀舌的味道从唇边滑过,甘而不涩,余味回旋。

茶心莫寞,我心安然。

一颗茶心,漫煮时光。

寂寞,是一杯茶里的自在清欢。

我不懂茶道,偶尔也会喝茶,我明白茶音失语的那种寂寞,所谓曲高合者寡,何处有知音?许冬林说:“乱世为壶,那个他是煮她的沸水。

优秀散文欣赏短篇

优秀散文欣赏短篇

优秀散文欣赏短篇散文鉴赏是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课题,抓住和体验散文的情感这个核心,把握散文创作中的真情这一关键。

小编精心收集了优秀散文欣赏短篇,供大家欣赏学习!优秀散文欣赏短篇:聊将锦瑟记流年流年锦瑟,似水浸指。

动则水花曼妙,潺潺载梦;静则波澜不兴,盎然惬意。

流年的美,如一杯陈年美酒,醇香四溢,酒不醉人人自醉;如一书美文,诗词罗列,低吟浅唱;如一袭美人,曼舞阑珊,捏花恋蝶,浅笑嫣然。

锦瑟流年,执笔红尘,细细听说,凝字为安。

让我想起一个江南的女子,安意如。

韩式编发,淡色旗袍,珍珠耳坠;恬静的外表,文雅的举止;目似秋水,嘴角抿起衔着淡淡笑容。

一个才华横溢,笔调缠绵悱恻的才女。

安意如,她的一生就如她的名字一般,安能事事如意。

初生患疾,至今依旧拄着拐杖生活。

人生终归不是完美的,行动不便的她渴望自由,却偏偏又在红尘里翻浪。

上天给予了她寂寞,可幸的是寂寞煎熬了她,也成就了她。

2006年凭借古典诗词评赏《人生只若如初见》声名鹊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网络写手转身成为畅销书当红作家。

踱步在文字里的安意如有着天然去雕饰的婉约和美丽。

她向往黄仲则“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般悱恻缠绵的感情。

梦想自己可以是一位生活在古代有学识的大家闺秀。

庭院深处,柳坞荷池,抚琴嗅香,翻书品茶。

然而现实中的她,却是一个穿着旗袍拍桌子的女子。

她喜欢旅行,向往拉萨和丽江。

喜欢苏轼“诗酒趁年华”义无反顾般的洒脱;她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旅行;她孤傲,却不矫情,不故作清高。

安意如,就是这样一个人,行走在尘世中,却不食人间烟火。

叹时光漫漫,又何妨扬眉谈笑,心境从容。

一份诗缘,一场邂逅。

偶然的机会,安意如与元稹的“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擦肩相逢,为之驻足停留。

正是这句诗,触碰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燃起了她对古诗词的热情,开始了一段温存的诗词之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些诗,那阙词,使安意如沉浸在古诗词的美池中,沐浴着古诗词人的情浓之美,思深之美。

西湖的雪景

西湖的雪景

西湖的雪景作者:钟敬文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12期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

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

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

飞来峰疏疏落落地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一例地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

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地跟在后面。

因为老李的高兴,我们便在清冷亭旁照了两个影。

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

我悄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地跟着我。

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

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的都大些。

在径上的雪,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

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地繁植着高高的绿竹。

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

《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

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

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

”这种风味,我们是没有福分消受的。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客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

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

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

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

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来。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那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

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

空斋蹋壁卧,忽梦溪山好。

初中优美散文阅读欣赏

初中优美散文阅读欣赏

初中优美散文阅读欣赏散文,是美的文学。

美的思,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色彩、音响,美的动与静。

让我们多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彰显出自己的文学色彩。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中优美散文阅读欣赏,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初中优美散文阅读欣赏篇一:开出自己的花雨像是卡壳的旧唱机断断续续,奏起不成调的乐曲,踌躇地停在窗边,似有似无地轻叩着窗棂,有意无意地撩拨着。

我移开视线,周边的人无不埋头苦战,无暇顾及不合时宜的细雨。

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唯独我闲庭信步,像是午后的一场愉快漫步,可我清楚,这般悠然作态并非志在必得的自信。

被刷的惨白的墙似乎被谁推着挤着一样越靠越近,逐渐收缩,压得人喘不过气。

桌面上摊开的白纸,黑色的印刷体间突兀的一段段留白,仿佛邀请又似挑衅,诱我移动笔尖写下解答。

而我脑中也空出一段段留白,弯出一条条干涸的河道,无望地等候甘霖。

总有人怀着更耀眼的光彩,骄傲地挺立。

尽管过去未曾留意,一旦登台,才知是这般夺目,掠去旁观者的所有视线和呼吸,让人心生退意,还未较量便溃不成军。

环顾四周,那些奋笔疾书的背影,几天后将沐浴在赞扬的掌声中,扬起愉快而自豪的微笑。

而我,又为何坐在考场中,参加一场毫无优势,根本没有胜算的比赛?在家人的半推半劝中,在老师的殷切目光中,我茫然地张开花瓣,拙劣地涂上不属于我的颜色。

一场盛大的宴会,我便是不请自来的小丑,在衣着光鲜的贵宾间坐立不安。

白纸黑字,大片的空白如同张开大嘴的巨兽,贪婪地啃噬着我的信心,渐渐感觉不到被撕咬的疼痛。

我放下笔,望向窗外,回到我心中的伊甸园,自由的幻想和天马行空,那才是为我而造的王国。

就让我任性一次吧,一次就好。

逃离千篇一律的花园,忘记枯燥乏味的公式。

何必强求不属于自己的美丽,我知道我也有不逊于他人的美好颜色。

紧张书写的考生仍在,而我心中一片清明。

雨停,铃响。

黑压压的人群涌出考场,夹杂着互相的询问和辩论,我落在后头,脚步不复沉重。

大大小小的水洼框住一角角阴沉的铅色天空,那是雨后将晴的蠢蠢欲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妤散文两篇欣赏斯妤,女,当代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集、小说集二十多部。

代表作有散文集《斯妤散文精选》、《两种生活》,小说集《出售哈欠的女人》,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等。

1993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同年10月获“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并曾获国内多种散文奖。

其散文既先锋又典雅,既绮丽又深情,小说则奇谲诡异,灵动饱满,熔沉重与幽默,悲剧与荒诞,现实与幻想为一炉,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青年读者和知识女性欢迎,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介绍到国外。

——导读幻觉小时候,父亲常常对我们说:“你们三个孩子,都是拣来的,只是拣的方式不同罢了。

”弟弟妹妹便着急起来,争着问:“怎么不同呢?我是在哪儿被妈妈拣到的?”父亲笑着对妹妹说:“你呀,是妈妈在小河边洗衣服时,一个从上游漂来的木盆把你送到妈妈手里的。

”然后拉过弟弟的手,说:“你呢,是八月十五涨大潮之后,在咱们家后面的海滩上拣到的。

你躺在那里哭呀踢呀,弄得满脸满身都是泥!”我知道父亲要编排我什么,赶紧连声抗议:“我不是从山上的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我是外婆的孩子,所以我是外婆生的!”那时我有七八岁了,却仍然相信自己是外婆的孩子。

因为外婆一向爱我疼我待我如晚年生养的幼女,她虽已故去一年多了,我却仍然自视是她的孩子。

而弟弟妹妹就会拍着小手嘲笑我:“姐姐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姐姐是一棵草!”我不喜欢人家说我是草,更不喜欢和弟弟妹妹不一样。

弟弟妹妹都是河里海里漂来的,都是和清爽美丽的水有关的。

而我呢,一棵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丑丑的、瘦瘦的、可怜巴巴的草!但是说来也奇怪,我后来果然是偏爱在山坡上、菜地里播种浇灌,而不喜欢在河里、海里泅水划船的。

我这个海边人甚至有些怕水。

我的性情呢,似乎也偏于厚重呆板的一类,不够灵动、不够活泛。

熟悉我的朋友有的说我憨,有的说我死心眼儿。

所以有时我会顿生幻觉,以为自己真是山上石头缝里走出来的。

尤其当胸腔里的那颗心被生活打磨得越来越冰凉、越来越坚硬的时候。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什么。

因为更多的时候,我是那么害怕人性中的荒芜与丑陋,而强烈地渴望温情与友爱,渴望超越与升华,并由此萌生了以笔为戎,为苍凉的人性加温,为黯淡的人生着色,并竭尽所能为“仅此一次”的存在再绘一个幻想世界的愿望。

虽然我知道这其实仍是西绪弗斯式的无望劳作。

这最后一句话无意中又证实了那个关于出身的幻觉——西绪弗斯苍凉却美丽的劳作正是以高山和巨石为前提的。

追忆尴尬青春近来不知为什么思绪常常回到二十年前。

二十年前我没有这样憔悴苍老欲说还休。

那时我蓬勃美丽遐想连天,然而十六岁的心里也常设想人近中年。

人近中年也许温文尔雅博学风趣;也许子女绕膝欢声满堂;也许浪迹天涯自得其乐。

最常闪过的“蓝图”是时而臂带红箍威风凛凛,时而如狗蜷缩任人踢斗。

更记得类似场面常常出现在梦中,于是每回醒来都发怔发呆蓦地骇出一身冷汗。

现在的少女也许不相信二十年前的少女对于人生的幻想竟搀杂了如此隐忧,就像如今十一二岁便忙着递条子、谈爱情的女孩子很难想象二十年前的少女们如何以与男生搭腔为耻辱。

虽然艰难虽然曲折时代毕竟往前走了,现在的少男少女当然有资格嘲笑二十年前连作梦都或振臂高呼或簌簌发抖的他们的同类。

嘲笑不止发自他们。

连自己都常常翻出旧事来嘲笑一通怜悯一通。

虽然毕竟是自己的青春。

虽然毕竟是万劫不复的唯一青春。

万劫不复的唯一青春竟然曾经一天一天在猪圈里打发。

从小当惯了的好孩子、乖孩子使班主任无法承受一夜间的突然叛逆:那一天我和女同学们集体逃学。

我们在街上闲逛。

我们到照相馆里忸怩。

我们把屁股钉在海边的岩石上又唱又闹直至天黑。

天黑后回到家里却仍然意犹未尽,于是相约明天到学校打个照面仍旧出来挥霍青春。

第二天刚进校门班主任就把我截住。

他露出不常露出的牙齿狠狠地朝我笑。

他让我和他一起坐到篮球架下平等得像一对师兄妹,然后他以布道者的声音魅力十足地告诉我,一个五科全优的优等生逃学旷课是多么荒唐的事,一个校长千金和一群市井小民的孩子混在一起是多么可笑的事。

我很想指出他的说法大谬不然。

课堂上他曾经多么激烈地批判臭老九而起劲赞扬市井小民。

然而我忍了忍终于没有开口。

因为我知道他此时说的发自肺腑。

虽然我父亲其时已不是校长而是靠边站的反动权威。

也许是他的布道娓娓动人如同记忆中慈祥的老牧师,也许是当惯了好孩子的我再度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我终于缴械投降向他保证从此再不逃学旷课、再不伙同同学荒唐胡闹。

班主任于是满意地笑起来。

他拍拍我的肩膀慨然长叹:也难为你了,目前的教学你也确实“吃不饱”。

这样吧你干脆活学活用为人民服务吧,你把学校的猪接过来喂。

我至今不知道我的这位老师是确实湖涂还是难得糊涂,或者他认为喂猪总比逃学旷课强?总之我是乖乖地听从了老师的建议。

从此我每天早晨到校,切猪菜,煮猪食,喂完一栏猪才坐下来吃早餐。

中午晚上亦复如是。

假期里学校食堂没有泔水剩饭,我甚至从镇上搜集了泔水,天天老远地挑到学校来。

我甚至真心爱起手下这一只只哼哼叽叽的猪猡来。

下课后我常常独自跑到后山腰上的猪圈来,坐在围墙上久久凝视我的猪部下,把少女迷人的一腔惆怅贡献给它们。

奈何猪猡并不领情。

纵然我起早贪黑,百般照顾全心饲弄,猪锣们并不长膘。

它们只是一味地瘦下去,瘦下去。

瘦到最后猪栏里只剩下两头猪。

一老一小,一黑一白。

只有不长膘是一样的。

它们全都瘦得脊梁高耸,肚皮耷拉。

但它们的倔强精神令我感动。

一直到我毕业离校,它们仍旧虽然半死不活却坚韧顽强地在我这外行人的黑手下生存着。

猪圈里只剩下两头猪的时候我的活儿已丧失大半。

我的时间重新丰饶起来,无处打发起来。

校门口的田径场已深耕细犁翻成了一片高粱园,虽然那高粱一棵棵长得和我手下的猪一样蔫不拉叽半死不活。

教室边的篮球场晒满了稻谷、花生、番薯丝,成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永久场地。

图书馆里两间书库早已封存,剩在架上的除了选集便是语录,连《高玉宝》、《欧阳海之歌》也成了毒草被封在苍黄神秘的书库里。

放了学没有任何功课压力的同学们除了“深挖洞、广积粮”外别无消遣。

我不愿意钻在黑黝黝、湿乎乎的防空洞里往外运黏土,而且我的天性更愿意孤独一人放浪山野。

我知道地理老师手里还有一老一小两头黄牛,于是我自动请战,以老牌猪倌身份兼任了放牛娃。

接管了一老一小两头黄牛,我才知道生活原来还有比喂猪更好的!两头牛黄灿灿、精神神、温顺美丽令我心花怒放。

每天下午我离开教室便和它们厮守一起。

我带它们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看它们低头吃草,听它们哞哞叫唤,觉得生活平和极了、可爱极了。

躺在山坡上,枕着闽南大地的红土,享受着海边自由潮润的风,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曾经思想,如何思想。

我只记得有时我心花怒放,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面前,都在等待我的首肯;有时则惆怅莫名,见风流泪,见蚁生怜。

后来是突然惊骇于我的黄牛身上原来长满了牛虻,于是我一心一意捉拿起它们来。

记得整整一周我都沉浸在这种单调肮脏的工作里。

现在回想那股专心致志搜寻捕捉的劲头,实在比专家学者治学还急迫还严谨。

遗憾的是当时生活太窘迫,同学中竟无一人有照相机可以让我把这捉拿牛虻的场面拍下来。

儿子稍长时如果对我的叙述提出质疑(但愿他有条件质疑),我如何向他证明这一代人的辛酸与尴尬呢?常常有文学青年跑来问我,你是否从小喜欢文学酷爱写作?我说“不”的时候他们常常面露惶惑。

他们很难相信整个中学时代我最痛恨的就是语文。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在讲台上严严谨谨、战战兢兢地念讲义的时候我心里多么可怜他们。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瘦瘦长长的谭老师越紧张越舌头打滑念错重要地方时,立刻有同学起立高呼:“打倒反动教师谭××!”“谭××污蔑伟大领袖,罪该万死!”讲台上的老师登时面色如土,冷汗淋漓。

他一面哈腰一面不住声地说:“我该死,我该死!我不是有意的。

我该死,我该死!”直至循声而来的贫宣队把他揪出教室,他还在不停地哈腰,不停地诅咒自己……也许这一幕太清晰太深切了,我无法轻轻抹掉它,整个中学时代我一上语文课心里就会一阵痉挛。

那个面色如土冷汗淋漓的谭老师总在我眼前晃动。

我诅咒起这门课,诅咒用语言而不是用公式表达的一切来。

我越来越相信:文史课学得越好越有可能当反革命。

只有数理化给人以安全。

冰冷呆板的数理化决不会给你带来麻烦。

谭老师的后任常常奇怪一向是好学生的我为什么要课堂上常常不是打瞌睡就是演算数学题。

他们甚至向我母亲谈过此事。

我的母亲问我时,我潇洒地耸耸肩,说:这个嘛,是桩小小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告别语言,告别感情,告别色彩,走进冰冷呆板的世界。

我当时虽然幼稚简单但我一定已经意识到此事的沉重,因为我耸完肩转过身去眼圈就红了。

我的心里翻腾起从未有过的辛酸。

生活的荒谬性、不可预见性常令人大惑不解。

当年对文史课深恶痛绝的我若干年后竟然操起笔来舞文弄墨。

而且如此选择仍旧是历史的规定:插队四年,荒废了学业与青春的我们除了与文学握手言欢别无他法。

历史扔给我们的数理化又由历史拿走了。

甚至是,经历了那段尴尬岁月的一代人比谁都更急于表达。

虽然他们对谭老师记忆犹新,虽然他们不知道前方是鲜花还是荆棘。

(以上两篇均选自《斯妤作品精华散文卷》中国青年出版社个别字有改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