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自燃火灾指标气体预测预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山西矿区煤自燃指标气体预测研究

要 ] 通 过煤 自燃指 标 气体 实验 系统 , 山 西某矿 煤层 自燃过 程 中产 生 的气 体种 类 , 对 以及 各 气体 出现 与煤 温度 的 对应 关 系进行 了对 比分 析 , 结合 指 标 气体 选择 的一般 原 则 , 确 定 山 西煤 矿 工作 面煤 自燃指 标 气体 的 选择 应 以 co 和 cH 为 主 ,并 辅 助 参考 2 c : 标 气体 。 准确选 择煤 自燃指标 气体对提 高煤炭 早期 自燃 预 测 、 报 , 止矿 指 预 防 井火 灾具有 重要 指 导意 义 。 [ 关键 词 ] 煤 自燃 ; 指标 气体 ; 氧化 煤 [ 中图分 类号 ]T 3 [ 献标识 码 ]B [ Q51 文 文章编 号 ]17 _ 4 ( 1)2 2 3 629 32 20 17 9 0
实 验过 程 中 ,两个 工作 面 的煤 样 都 有规 律 的 出现 C C 2C 4CH 、2 、38CH 气 体 , O、 O、 H 、 24cH6CH 、 22 实 验 所得 14 3与 10 5工 作面 所取 煤 样 氧化 产 生 20 62 的气体 成分 、 度结 果 如表 12所 示 。 浓 、
验过程产生的气体种类 、 指标气体的优选 、 气体与 温度 的关 系进 行分 析 、 比较 , 最终 确定 预 防该煤 矿 煤炭 自 燃发火早期预报指标气体。
2 实验装备
—...... ....... .. .... ......L . —.. ...... . ...
实验 系统 测试 系统 如 图 1 所示 ,其 主要有 程
气体成分和浓度分析 。
4 实 验 结 果
表 1 1 4 3工作面煤样氧化气体成分 、 0 2 浓度
5 实验 结果分析
浅谈煤自燃火灾的预测预报

的趋 势 , 以便及 时 采取 有效 的 防灭火 措 施 , 免 造成 避 资源 、 备甚 至生 命损 失 , 证 煤矿 安全 生产 。 设 保
相 当程 度 的可信 度 , 其 难 以对 不 同 发 火类 型 的煤 但 自燃 进 行预 测 , 且在 时 间统计 上存 在着 较 大偏差 , 仅
采 用对 与煤 自然 发 火 相 关 的 各 种 内 、 影 响 因素 进 外
行 综合 评分 的方 法 , 主要 是 先 对 煤 的 自燃 倾 向性 进 行 鉴定 , 出分 值 ; 后 在 大 量 统 计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评 然 对 影 响煤 自然发 火危 险程 度 的外 在 因素 进行 主 观评
有机 气体 增 加 , 当人 们 接 近 火 源 时 , 有 头 痛 、 故 会 闷
热 、 神 疲乏 等不 适感 。 精
判 , 出分 值 ; 两 者 综 合 相 加 , 出相 应 条 件 下 煤 给 将 得
自然发 火 的总分 值及 其分 类 。 () 3 经验 统计 预 测 法 。经 验 统计 是 通 过 对 已有
收 稿 日期 : 0 8~0 20 6—2 9
( ) 用气 体 成分 分 析 预 报 自燃 。利用 仪 器 分 2利
析 和检测 煤 在 自燃 和可燃 物在 燃烧 过 程 中释放 出 的 烟气 或其 他气 体 , 可预 报火 灾 。为此 , 须指 定具 备 必 灵敏 性 、 规律性 和 可测 性 的指标 气体 , 标气 体分 析 指
() 1 自燃 倾 向性 预 测法 。煤 自燃 倾 向性 是 指 煤 层 开采 之前 , 自然 发火 的可 能 程 度 。所 有 煤 种 均 其 具有 自燃倾 向性 , 只是 不 同煤 种 、 同环境 条件 下 的 不
煤层自燃发火预测预报及预防措施

煤层自燃发火预测预报及预防措施在煤矿生产中,煤层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测和预报煤层自燃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煤层自燃的原因和途径、自燃发火的预测预报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煤层自燃的原因和途径煤层自燃是指在煤矿采掘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煤层内的发热物质自发氧化并生成大量热量,使煤层温度升高,进而引发火灾。
煤层自燃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煤质因素:不同类型、不同质量的煤,其自燃性也不同。
其中在含硫量高、焦渣量、松散程度和露天氧化面积大的煤层中,自然裂隙多、通风条件差,容易自燃。
2.地质因素:含水炭层、潮湿炭层的自燃危险较小,而低透气性沉积物层与煤层接触的地层,容易吸附水分和吸氧条件差,自燃危险较大。
3.煤矿经营管理因素:采掘技术水平、通风与抽放系统、煤炭运输及存储方式等都会对煤层自燃产生影响。
自燃发火的预测预报方法对于煤层自燃的预测和预报,应结合采掘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点,不断收集有关数据,及时研究和判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煤层自燃。
下面介绍常用的自燃发火预测预报方法:1.温差法:通过温度差别观察来进行预测。
利用感应电缆,探测传送到地面的煤层内部温度,与大气温度相比较,若温差在低于20℃以内,则预示煤层自燃的危险性较小;若温差在20℃-30℃之间,则预示煤层自燃的危险性较高;若温差超过30℃,则预示已开始发生自燃现象,须及时采取措施。
2.气体法:利用测点周围的瓦斯、氧气含量等指标,进行预测。
当瓦斯浓度超过0.5%时,将增大煤层自燃的危险程度;当氧气含量下降到16%时,也可能引发煤层自燃的爆发。
3.氧化性煤体含量法:通过测定煤体表面的可燃分含量、氧化性煤含量及煤体抗氧化指数等来进行预测。
4.煤层压力法:通过观测煤层压力变化、矸石压强、粉尘颗粒运动等指标来判断煤层的稳定性,并进行自燃预测。
5.煤质综合识别法:通过煤体成分分析、煤体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等手段,综合判断煤层的自燃危险性。
煤矿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

煤矿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
是指通过对煤矿内部温度、气体浓度、风流状态等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预测煤矿发生自然发火的可能性,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煤矿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系统:建立煤矿内部温度、气体浓度、风流状态等参数的实时监测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仪器设备等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
2. 数据分析:对监测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数学模型等手段进行预测和预报。
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提高预测准确性。
3. 预警发布: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发布,如煤矿内部广播系统、手机短信、互联网等。
4. 风险评估:对煤矿发生自然发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预测结果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和控制措施。
5. 应急措施:根据预警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调整通风系统、减少火源、增加防火墙等,以防止和控制自然发火事故的发生。
煤矿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减少自然发火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煤矿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 1 页共 1 页。
煤层自然发火期及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指标研究

O矿业论坛 。
科技信息
煤层自 然发火期及自 然发火标志性气体指标研究
马炳辉 赵红 星 魏 玉 良 ( 山西 煤炭 运销 集 团有 限公 司 长治 有 限公 司一 通 三防 部 , 山西 长治 0 4 6 0 0 0 )
2 自然发 火标 志性气体指标研究
煤炭 自 燃 的早期预报是矿井防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预测 指标 的优选及其指标值的确定是预测准确与否的关键 为了确定适 合于唐 口矿煤矿 的 自 燃标 志性气体 , 煤 炭科学总 院抚顺分 院受 唐 口煤业 委 托. 进行 了该矿煤炭 自燃标志性气体的试验
2 . 1 测 试 目的
图 2 煤 氧 化 试 验 装 置 图
气体流量控制采用质量流量控制器 . 流量范围为 1 0 - , , 4 0 0 0 m L / m i n 煤炭氧化和热解过程 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气体 . 气体 的成分和浓度 . 4 实验步骤 与煤温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因而可用作预报煤炭 自燃 的标 志性气体 。 2 此次 实验具体步骤 如下 : 其中 C O和烷烃 、 烯烃等气体 , 具有较好 的灵敏性和可测性 . 是 最常用 1 ) 用 天平称 取煤样 5 0 g 放人煤样罐 中, 加盖 . 用螺丝拧 紧。 的标志气体 本试验将研究 唐 口矿煤矿标志气体的出现温度以及其浓 2 ) 把煤样罐 放入 炉膛 内 . 接 好供气 、 出气及其 温度探头 关上炉膛 度与温度的关系 . 为煤炭 自燃 的早期预测预报打好基础 因此通过应 用煤 自然发火模 拟装置进行 在不 同氧 含量的空气 中进行 自然 发火规 门。 3 ) 接好 实验 仪器各 电源开关 律 的模拟试验 . 测试 和掌握煤 矿井下 自 然 发火 的相应 规律 . 为 煤矿安 4 ) 打开空气 钢瓶 . 调 节减压 阀 , 使其空气流量为 1 0 0 m L / m i n 。 全生产提供可信 的测试数据 5 ) 按 试验装 置操 作步骤依次开启 试验装置 2 - 2 试 样 制 备 6 ) 启 动测试 仪 . 调至恒温 3 0 ℃运行约 3 0分钟。 此次实验煤样取 自新暴露煤壁 , 并现场封装 . 运至实验室 。 按一定 7 ) 按 程序升温操 作步骤 . 设 置好装置各参数 。 比例 . 合理选 择一定量各试 点煤块在常 温下进行破 碎 . 用分子 筛选取 8 ) 待各参数稳定 , 启 动程序升温 , 开 始实验 , 每隔 I O  ̄ C 采集气 样 , 其中4 O ~ 8 O目的煤样颗粒 5 0 g . 作为实验用煤样 分 析气 体成分 2 . 3 实 验 装 置 2 . 5 实验结 果 程序 控温 炉 研究表 明 . 烯 烃和炔烃 以及 C O是 煤 自然发火过程 中碳 氧化反应 的产物 . 这几 种气体组分在煤 吸附气体 中不存在 的( 亦有 吸附气体 中 有C O的报道 , 但极 为少见 ) , 因此 , 这几 种气体 组分也 是标志 煤炭 自 然氧化进程的特征气体组分 般来说 . 煤 自燃吸 附气 体产物 生成规律 主要 表现为 : 开始烷烃 气体有较 高解 吸浓度 . 并 随着 煤温 的升高逐渐 降低 . 到最低 点后又 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但增大 的速率较小 这种变化规 律主要受煤 的物 理、 化学性质 , 特别是煤 的表面性能所影 响。开始 时. 解析气体组分 主 要来 自 大孔赋 存和表面物理 吸附 的烷烃 . 随着煤 体温度 的升高 . 中孔 图 1 煤 氧化试验 系统 和微孔 内吸附 的烷烃气体也相继解析 出来 从生成 量值 上看 . 与煤 的 煤 的粒度 、 空 隙结 构特性 、 煤 岩煤化组 成极为相关 , 不 同的 图1 表示煤氧化试验验系统 的组成 图 2为试验装置图 该 试验 变质程度 、 煤种有较大 的差异 由此可 以推断 . 该矿煤样瓦斯 吸附量较低 . 随着煤 系统 主要 由程序控温炉 、 煤 样罐 、 测温 元件 、 温 度测量 和控 制系统 、 气 温 的升高 . 其吸附气体 的释放量 的变化不 明显 有下 表 1中数据可 以 体质量流量控制器 、 除湿和 降温装置 、 氧气分 析仪和计 算机 等构成。 看 出: 常温~ 1 0 9  ̄ C 前, 烷烃气体 中 c 、 c 、 c 烷烃 ( 即乙烷 、 丙烷和丁烷 ) 其 中, 程序控温炉其炉膛 为不锈钢 内胆 . 外 加石棉保 温层 炉 中装 均检测不 到 ,甲烷释放量微乎其微 ,持续在 2 5 p p m 以下 .直到接 近 有 1 2 0 0 W 的加热器 , 其加热功 率 由计算机程 序控制 内装 1 4 0 0 r / m i n 5 4 ℃后才略有上升 的电扇 , 以保证 炉中空 气温度 的均 匀。 炉 温保持在计算 机设 定的温度 . 1 唐E l 煤业 煤样 自 燃 氧化气体 总的生产规 律是随着煤 温的上升 而 控温精度为± 0 . 1 ℃。煤样罐采用铸铜结构 . 密封材料 为聚四氟乙烯 . 能 逐渐增大 , 但不 同的氧化气体组分所表 现出来 的生成规律在量值 和生 耐3 5 0 ℃以上 的高温 , 并在其 内部安装精 密铂 电阻感 温元 件
预报煤炭自燃的CO指标气体临界值研究

预报煤炭自燃的CO指标气体临界值研究李耀明【摘要】CO has been popularly used as an index gas to predic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in coal mines. But in some mines CO gas appears in the upper comer of mining face all the time, and sometime CO gas even exceeds the critical value regulated in Mining Safety Regulations. This phenomenon is much more obvious in fully - mechanized longwall and fully - mechanized longwall with top - coal caving. Although many fire control measures are taken, amount of CO gas can be only decreased, but appearance of CO can not be eliminated completely. In order to find the reasons, experiment of coal oxidation at low temperature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coal samples was conducte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 showed that some kinds of coal samples produce CO under condition of normal temperature oxidation, even amount of CO production is very big, and intensity of CO production decreases with time increase. Determination of rational critical value of CO is the key to right and reliable predicti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By checking content of CO produced in oxid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coal samples under room temperature by using multiple valve gas chromatograph, reasonable critical value of index gas CO is studied, and then CO critical valu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can be determined.%CO气体作为预报煤炭自燃的指标气体在煤矿中已被广泛使用,但有些矿井回采面上隅角始终存在CO气体,甚至超出矿业安全规定的临界指标,特别是在综采或综放工作面这一现象更明显,尽管采取多种防灭火措施,只能使CO气体涌出量减少而不能消除CO的产生,为了解其原因,在实验室做了不同煤种低温氧化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有些煤种在常温氧化条件下就会出现CO气体,甚至出现的CO量还很大,且随着煤的氧化时间的延长,产生CO气体强度在降低.为了及时准确、可靠预报煤炭自然发火,合理选择CO指标气体临界值是关键.利用多阀气相色谱仪检测常温条件下不同煤种氧化放出的CO气体量,对合理的CO指标气体的临界值进行了研究,确定不同情况下CO的临界值.【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3【总页数】5页(P57-61)【关键词】煤炭自燃;指标气体;临界值【作者】李耀明【作者单位】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介休0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5煤炭自然发火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根据标志性气体的分析结果判断煤炭的温度或自燃程度是早期预测、预报煤炭自燃发火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许多矿区广泛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提出多种煤炭自燃发火的预测指标,综合起来可分为:单组分指标、多组分指标。
浅谈矿井煤炭自燃标志性气体的确定

图 1试验装置及系统示意图
1 . 风机 2 . 流量 计 3 . 观 察孔 4 . 集气孔 5 . 控制 阀 6 . 保温石棉 7 . 隔板 9 . 温 控器 1 0 . 加热 丝 U. 煤样罐 1 2 . 测温热 电偶 1 3 . 温度 指示 2试 验煤样
随矿井和煤质 的不 同而异 。因此 ,利用气 体分析 法预 报 自燃发火成 功 的关键是 ,在现场采取煤样 ,通 过热解 实验 寻找适 合七五矿 的指 标气体 。 为了选择 合适 的指标气 体, 以便利用气体分析法预报矿井 自燃 发火 ,我们在现场按 采样 规定采 取了试 验煤样,进行 了实验室热解
为了考察煤在 常温 下的氧化 性,在井下取样后将煤样装入煤样 袋 中,袋 口扎严 ,在热前对袋 内空气成份进行 了分析 ,一些煤样在 常温有 c z } k 生成 ,说明 3 煤在常温 下解吸产生 c 。 般地 , c O z 、 c H 4 和c e 是煤样中的原生气 体, 不宜作指标气体,
一
度为 9 9 . 9 9 9 %) 。在分析 c O 、c O z 和c H 气体 时,采用柱长 O . 7 米、 内径 3 I I l l I l 、充填 T D x 一0 1的不锈钢柱,并加接 O . 2米 的镍触媒转化 炉;载气 为高纯氮 ( 纯度 为 9 9 . 9 9 9 %) ,助燃气体为压缩空气,燃 气为 高纯氢 ( 纯度 为 9 9 . 9 9 9 %) 。气样 在色谱柱分离后经转化炉流 入检测 器。两类 气体分别进行分析。使用仪器的检测精度 :碳氢类 为0 . 0 1 P P m ,C O类 气体为 1 P P m 。
4 试 验 结 果 分 析
和双氢火焰检测器 。在分析 c H 、c 2 } I 、c 。 } i 6 、c 。 H 等烷烃类气体时, 采用柱长 5米、内径 3 衄 、充填 G D X 一5 0 2的不锈钢柱 ;载气为高纯 氮 ( 纯度为 9 9 . 9 9 9 ) ,助燃气体 为压缩 空气 ,燃气 为高纯氢 ( 纯
某煤矿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

某煤矿煤炭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制度煤矿委托山东煤炭技术服务进行煤炭最短自然发火期鉴定,鉴定结果为3上煤为102天,3下煤为116天。
为规范内因火灾的预测预报,提高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及准确性,为内因火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制定以下制度:一、气体分析系统组成1.配备GC—4085型矿井自动气相色谱仪及辅助设备。
2.配备专职操作人员2人。
3.分析气体成份:O2、N2、CO、CO2、CH4、C2H6、C2H4、C2H2。
4.运行时间:每天通过束管抽气或人工取样分析一次。
5.气体分析报表每天报矿总工、通防科长审阅。
6.有自燃发火征兆时,进行烯烷比、链烷比分析,并绘制变化曲线图。
7.定期对井下各测点的气体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每月至少要总结一次,确定有发火征兆时,必须立即向矿总工程师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8. 采用束管抽气与人工现场取样相结合的取样方式。
每天对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及其它可疑地点进行一次人工取样分析,每周对封闭采空区进行一次人工取样分析。
取样地点不能保证人员安全时,采用束管抽气的方法每天分析一次。
二、人工取样方法1、由于煤炭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均不溶于水,可采用气袋(球胆和聚氯乙烯袋)采样。
(1)、采样袋气密性检查:新买的球胆或聚氯乙烯袋,要进行气密性检查,检查时,先将球胆或聚氯乙烯袋充满空气,用弹簧夹将气嘴夹紧,然后将整个球胆或聚氯乙烯袋全部浸入水中,检查是否有小气泡渗出。
当确认不漏气时,才可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每月检查一次。
(2)经过气密检查合格的采样袋,要进行冲洗。
冲洗时,先将采样袋原有气体全部挤出,然后用被采样的气体充满采样袋,在挤压、排尽,反复三次,才开始采样。
2、采样步骤(1)密闭墙内气体试样的采集①将采样管与密闭墙观测孔相连,通过吸气球直接与球胆连接,进行采样。
②采集密闭墙内气体试样,要在墙内处于正压时采集。
墙内为负压,又必须采样时,应首先用采样器或抽气筒抽吸被采样气体,并将它排出,并用甲烷检测报警仪或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进行监测,待气体浓度稳定后,再进行采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自燃火灾指标气体预测预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煤在氧化升温过程中,会释放出CO、CO2、烷烃、烯烃以及炔烃等指性气体。
这些气体的产生率随煤温上升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能预测和反映煤自然发火状态。
CO贯穿于整个煤自然发火过程中,一般在50℃以上就可测定出来,出现时浓度较高;烷烃(乙烷、丙烷)出现的时间几乎与CO同步,贯穿于全过程,但其浓度低于CO,而且在不同煤种中有不同的显现规律;烯烃较CO和烷烃出现得晚,乙烯在110℃左右能被测出,是煤自然发火进程加速氧化阶段的标志气体,在开始产生时,浓度略高于炔烃气体;炔烃出现的时间最晚,只有在较高温度段才出现,与前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温度差和时间差,是煤自然发火步入激烈氧化阶段(也即燃烧阶段)的产物。
因此,在这一系列气体中,选择一些气体作为指标气体,以及准确检测,就能可靠判断自然发火的征兆和状态。
1指标气体及其选择目前,国内外可作为煤自然发指标气体主要有CO、C2H6、CH4、C2H4、C2H2、△O2(△O2为氧气消耗量)等及其生成的辅助性指标。
早在“七·五”期间,国家攻关项目《各煤种自然发火标志气体指标研究》的研究中,对我国各矿区有代表性的煤种进行了自然发火气体产物的模拟试验,得出了指标气体与煤种及煤岩之间的关系。
1)随着煤种的不同,煤自然发火氧化阶段(缓慢氧化阶段、加速氧化阶段、激烈氧化阶段)的温度范围、气体产物和特性都不同;2)各煤种从缓慢氧化阶段的气体产物优选为灵敏指标的为:褐煤、长焰煤、气煤、肥煤以烯烃或烷比为首选,以CO及其派生的指标为辅,而焦煤、贫煤和瘦煤则以CO及其派生的指标为首选,C2H4或烯烷比为辅;无烟煤和高硫煤唯一依据是CO及其派生指标;3)C2H4可用于气体分析法中表征低变质程度煤着火征兆的灵敏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判断煤自然发火熄灭程度的指标;C2H4/C2H2比值可以更准确地表征煤着火温度的最高温度点,结合其他参数可用于判断着火前的时间。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CO并非唯一的煤自然发火气体指标。
它还有许多不足:检测温度范围极宽;CO产生量同煤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特别是在现场复杂条件下,受风流、煤体原生气体组分、测点选择及生产过程等因素影响,难以确定煤氧化自燃的发展阶段,使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精度降低。
2煤自燃指标气体灵敏度的提高技术由于指标气体在井下气流中不浓度非常小,低于现有检测仪器的检测精度,使得某些本应可以有效反映井下煤自燃状态的指标气体就可能因检测不出或测不准而无法利用。
采用气体的吸附与浓缩技术,可提高检测气体的灵敏度,改善现有指标气体预报准确度不高的缺陷。
2.1气体的吸附与浓缩原理利用多孔性吸附介质对煤自燃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的选择吸附性能,对气体进行吸附浓缩,达到可检测的目的。
可用于气体吸附的多孔介质种类比较多,但活性炭具有对有机物的吸附效率高、再生能力好、价格低廉等特点,故采用果壳类活性炭作为吸附剂来吸附浓缩煤在自燃升温过程中释放的指标气体。
气体经过活性炭吸附,达到吸附平衡后,可通过加热解吸再生,解吸时,采用不同的解吸时间,确保吹扫脱附干净。
2.2指标气体吸附与浓缩规律2.2.1烷烃类和烯烃类气体的吸附与浓缩实验研究兖州矿区某煤样表明,煤温在低于80℃时,检测不到任何有机气体组分。
当煤体温度在110℃以上时,开始检测到乙烷、乙烯。
随着热解温度的进一步提高,烷烃气体、烯烃气体的组分数也随之增加,140℃时开始出现甲烷、丙烷,170℃时出现了丙烯气体,到了200℃已能检测到丁烷和戊烷。
但经浓缩处理后的指标气体,50℃时即可检测到甲烷、乙烷、丙烷及乙烯,80℃时出现了丙烯和异丁烷,110℃时开始检测到丁烷,170℃时可检测到的给分数达到最多,可检测到丁烯和烷的出现。
浓缩后,相同温度下煤氧化分解可检测到的气体组分数增多,各组分气体出现的初始温度,也都大大降低,如乙烯从未浓缩前的110℃降至50℃,丙烯从170℃降至80℃。
可见,浓缩效果明显,使检测出指标气体的初始温度大大提前,平均提前了90℃左右,极大地提高了各组分气体检测的灵敏度,尤其是对低浓度的气体,其效果更显著。
2.2.2乙烷比及其与温度的变化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煤矿煤样氧化分解的烃类气体在35℃下吸附浓缩后的解吸气在不同温度下的乙烷比值可以得出,各煤种氧化气体在35℃下吸附浓缩解吸气的乙烯/乙烷、丙烷/乙烷、丙烯/乙烷随氧化温度的变化情况,与0℃下吸附浓缩解吸气的各乙烷比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都经历了一个先下降然后又上升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都有一个转折点温度,在这个温度处各烃类气体的乙烷比值达到最低点。
南屯煤矿煤样的乙烯/乙烷、丙烷/乙烷、丙烯/乙烷的比值大约在132℃、142℃、138℃左右达到最低点。
这是因为在各个转折点温度之前,乙烯、丙烷、丙烯的生成速率高于甲烷的生成速率。
同样道理,兴隆庄煤矿煤样的乙烯、丙烷、丙烯与乙烷的比在最低点所对应的温度分别为142℃、128℃、128℃左右。
唐山煤矿煤样的乙烯、丙烷、丙烯与乙烷的比在最低点对应的温度分别为140℃、114℃、129℃左右。
徐州义安煤矿煤样的乙烯、丙烷、丙烯与乙烷的比在最低点所对应的温度分别为171℃、150℃、162℃左右。
古交煤矿煤样的乙烯、丙烷、丙烯与乙烷的比则分别在132℃、132℃、118℃左右的到达最低点。
2.2.3烯烷比值及其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根据各煤样氧化分解的烃类气体在35℃下吸附浓缩后的解吸气在不同温度下的甲烷比值及其与温度的关系,各个煤种的氧化气体在35℃下吸附浓缩解吸气的乙烯/乙烷、丙烯/丙烷随氧化温度的变化情况,与0℃下吸附浓缩解吸气的各烯烷比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也都经历了一个先下降然后又上升的变化过程,都有一个转折温度,在这个转折温度处各烃类气体的烯烷比值达到最低点。
南屯煤矿煤样的乙烯/乙烷和丙烯/丙烷的值大约在148℃和151℃左右到达最低点。
由此可以看出转折点温度之前乙烷、丙烷的释放速率大于乙烯、丙烯的释放速率,使吸附剂吸附的乙烯、丙烯的量大于乙烷、丙烷的量,所以产生了这种先升后降的变化关系。
因此,判断井下煤自燃的状态,关键是掌握煤升温过程中各指标气体的生成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浓缩后指标气体生成最、甲烷比、乙烷比、烯烷比与煤体温度的变化关系,才能可靠的预报煤炭自燃。
3煤炭自燃指标气体的检测技术3.1人工检测人工检测一直是煤炭自燃指标气体的主要检测手段,它是在自燃的危险区域,人工取样,通过色谱议分析,给出指标气体的成分与浓度,以此判断煤的自燃程度。
该法适用性强、投入设备少,简单易行,但人工取样工作量大,间隔时间长,不能进行连续实时检测。
3.2矿井监测系统安全与环境监测系统可以连续监测CO、CO2、O2等环境参数,根据这些环境参数的变化进行自燃的预报,但是由于传感器数量种类少、价格昂贵、布置范围小,没能充分发挥监测系统用于煤炭自燃预报应有的作用。
束管监测系统是一种有效的专用监测技术,常用的束管监测系统是用聚乙烯管通过地面抽气泵将气体抽到地面,经气样分选器依次将不同测点气样送往色谱仪进行分析。
但由于束管监测系统线路长、管理较困难。
为改善这一现象,采用计算机技术与气体分析技术相结合,即用小抽气泵通过束管抽取取样点的气体,通过气样传感器分析气体成分,并把信号传输到地面计算机对气体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并作出预报。
3.3监测点布置在自燃火灾的监测中,监测点布置至关重要,实践证明,监测点的布置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预计易发火区域。
按照矿井生产环境及煤层自然发火条件,把各危险区域作为监测对象,即根据上述煤炭自燃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分析布置。
2)测点布置在高负压区。
从全负压角度考虑,只要漏风风流经过易燃点,各泄漏通道以负压最高处最易反映易发火区域的真实情况。
3)提供最佳排除炮烟影响环境。
井下放炮产生大量的CO,经过测点时就反映到CO监测仪器上来,给非连续监测带来困难,因此要设法排除炮烟干扰。
4)测点具有恒定的漏风量。
如果进行相对量监测,漏风量不稳定,监测仪上所反映的数值无法表达发火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即使对绝对量进行监测,由于微小风量测算困难,也会造成很大误差。
因此,监测过程中如无特殊需要,尽量不改变通风系统,改变后则要及时调整测点,各参数量重新对比整理。
5)测点应避开温差自然风压的影响。
如1图示,当易燃点受下行风流风压作用时,测点按常规应布置在B处。
但当易燃点温度逐渐升高,由于存在标高差异,温差自然风压逐渐增大,此值如果大于全风压时,B点气体成分将无法反映易燃点的真实情况。
假设在高温点两测A、B之间无分支风流,则:h1=h-h2式中h1为漏风风流风压,h2为AB间所具有的自然风压,h为高温影响下的自然风压。
图1监测点布置图当h1<0,高温点漏风风流方向与全风压风流方向一致,测点可布置在B点。
当h1>0时,B点无法观测灾区气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在预计高温点A、B两侧均设侧点,前期可用B测,后期则改用A 点进行监测。
4某矿综放面生产期间自燃火灾的预测预报及治理某大型煤矿综放面生产期间,采用安全检测系统、束管监测系统和和人工检测的办法来对自燃火灾进行早期的预测预报,并根据预测预报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见表1,表2。
表1综放面上隅角支架后部气体监测预报表CO浓度C2H6浓度C3H8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