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我国不同地域的HEV IV型毒株变异较大
长春与南京HEV的同源性为82. 900-89. 7% 北京与长春HEV的同源性为85. 7%
传染源
临床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戊型肝炎的潜伏期及急性发病的早期传染性最强
动物? 猪和鸡、猴、猫、狗、牛、羊和啮齿类动物
检测到HEVRNA或抗HEV抗体 猪体内检测到阳性率较高的抗HEV抗体,并有较高阳性
我国HEV基因型
我国新疆1986年暴发的戊型肝炎大流行,其病 原体均属于HEVI型
2001年以来,急性散发戊肝的基因HEVⅣ型 感染占较大比例
同一地区的HEV病毒株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京14例HEV序列的同源性为82. 3-98. 30% 上海地区的HEV Ⅳ型病毒株可划分为5个分枝,核苷酸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期为14d~49d,平均为30d 临床分为三期
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典型患者发热畏寒、厌食纳减,乏力,恶心,呕吐,
关节酸痛及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 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少数有皮疹,荨麻
疹等
(原版)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7010—1997
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治疗原则,预防原则
删去
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删去 增加 鉴别诊断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诊依据特异性的血 清学检查 诊断分类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诊断依据
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少见 人与人接触传播罕见 动物传播
易感人群
发病与年龄有关 幼年时感染HEV多为亚临床型,青壮年时期感染
戊型病毒性肝炎

农学院 张皓禹 2012512167
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 引起的肝炎。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TT病毒(TTV)
SEN-V
?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 肝
● 戊肝,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 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与甲肝类 似,不转为慢性。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HEV感染后可长期存在,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传染源
戊型肝炎的传染 源是急性及亚临床 型患者。以潜伏末 期和发病初期粪便 的传染性最高。
甲 肝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二、易感人群
1)主要侵犯青壮年,这一点与甲型肝炎多侵犯 儿童不同。70%以上病例为15-39岁年龄组,儿 童发病较少。儿童发病率低,可能与儿童感染戊 型肝炎病毒后多表现为亚临床型感染有关。 (2)孕妇易感染本病:在孕妇急性病毒性肝炎 中,80%为戊型肝炎。经与孕妇同年龄配对研究 显示:男性和非孕妇的戊型肝炎感染率分别为57 %和48%。 (3)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 戊肝的潜伏期为16-75抗 日,平均 1个月。少数病人 体 病毒血症可持续约100日,故可能发生血液传播 母 亲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而较重。 孕妇感染戊型肝炎更加危险,孕妇患者的死亡率 高达20%。HEV不引起慢性肝病。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
► (一)一般治疗:包括平时习惯、生活作风
等方面。
► (二)保肝药
针灸治疗
► (三)中医治疗
单验方
► (四)膳食因素 (四)膳食因素
治疗原则
► 甲、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 ►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肝功能正常1 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易感人群
►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 我国各省、 自治区均有发病; ►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阴性者; ►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HEV普遍易感 ►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 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病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病程一般 不超过6个月。 不超过6个月。 ►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 显著升高,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黄疸型肝炎时直接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戊型肝炎弱阳性能治好吗(1)

戊型肝炎弱阳性能治好吗戊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肝炎,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递等方式传播,其潜伏期较长,感染后易出现慢性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戊型肝炎的检测结果中存在弱阳性,需要引起注意。
本文将介绍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常常采用药物治疗。
当前常用的药物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
该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愈率,减轻肝损害,但需要长时间的治疗。
2.生物反应调节剂生物反应调节剂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睾丸激素水平,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3.膳食调理膳食调理也是治疗戊型肝炎弱阳性的重要措施。
患者应该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瘦肉等。
4.其他治疗对于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患者,还可以采用气功、中草药等辅助治疗方法,以达到改善身体健康和肝脏状况的目的。
二、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注意事项1.戒烟戒酒戒烟戒酒是保护肝脏的基本措施。
烟酒含有较多的有害物质,长期饮酒和吸烟会损伤肝脏细胞,诱发肝炎和肝癌等疾病。
2.规律作息规律作息有利于身体的免疫力和恢复力的提高,对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时间,能够带来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
3.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保护肝脏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
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患者应该遵循“控制热量、限制油脂、增加蛋白质、多吃果蔬”的原则,坚持饮食规律。
4.避免性接触戊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戊型肝炎弱阳性的患者应该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保证健康安全。
5.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肝功检查、病毒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肝脏的情况,及时调整和治疗。
总之,治疗戊型肝炎弱阳性需要时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患者应该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保持乐观心态,坚持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药物、使用不洁针头等途径。
目前,我国已将戊型肝炎纳入规划免疫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
一、检测对象
1.疑似病例:对患者有肝炎病症,且肝功能检查异常者。
2.血液供应者:对血液供应者进行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3.医疗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医疗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是与血液接触频繁的人员。
二、检测方法
1.检测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法检测抗体。
2.检测核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三、检测结论
1.病毒感染: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或病毒核酸阳性,可判定为病毒感染。
2.病毒复原期:在初次感染后,病毒可自行清除,约80%的患者在3个月内抗体转阴,通常称为病毒复原期。
3.感染状态:检测到阳性抗体或核酸的患者可判定为戊型肝炎病毒的现感染状态,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隔离措施。
4.既往感染:检测到阳性抗体且核酸阴性,可判定为戊型肝炎的既往感染史,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和监测。
戊肝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管理感染者,有效减少戊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生率,保障公众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要轻易使用不洁针头和一次性注射器,避免常接触血液等危险因素,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科普宣传

谁容易感染戊型病毒?
密切接触者
与已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儿童,尤其是在家 庭或学校环境中。
预防措施如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可降低传 播风险。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出现时
一旦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病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何时就医?
跟踪观察
如果有接触过戊型肝炎患者,应该进行健康监测 ,及时发现症状。
对于高风险儿童,家长需多加关注。
何时就医?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在流行季节。
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如何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
如何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 保持卫生
勤洗手,尤其在饮食前后,使用干净的饮水 和食物。
家庭成员也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何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 接种疫苗
尤其在流行地区,注意饮食卫生非常重要。
谁容易感染戊型病毒?
谁容易感染戊型病毒?
高风险人群
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因免疫系统尚未 完全发育,容易感染。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感染的风险更 高。
谁容易感染戊型病毒? 旅行者
前往戊型肝炎流行地区的儿童,特别是未接 种疫苗的儿童。
建议在旅行前咨询医生并接种相关疫苗。
治疗与管理
症状管理
通过适当的饮食和休息来缓解症状。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恢复健康。
治疗与管理
定期复查
定期随访,以监测肝功能和恢复情况。
医生将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谢谢观看
该病毒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尤其在卫生 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
什么是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健康宣教

谁容易感染小儿戊型病毒性肝 炎?
谁容易感染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高风险人群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因免疫系统尚 未完全成熟,更易感染。
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儿童感染风险更高。
谁容易感染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旅行者
前往戊型肝炎高发地区的旅行者,尤其是家 庭带小孩旅行时需特别注意。
确保饮用水安全,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 。
食物应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未消毒的食物 。
如何预防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特别 是在吃饭前和如厕后。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风 险。
如何预防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疫苗接种
关注戊型肝炎疫苗的相关信息,适时为适龄 儿童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戊型肝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谁容易感染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特殊环境
生活在缺乏干净饮水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的 儿童,感染风险增加。
当地的公共卫生措施直接影响传播风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
如孩子出现黄疸、食欲减退、持续腹痛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和管理病情。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检查
如果感染,如何管理和治疗?
如果感染,如何管理和治疗? 保持水分
感染后,要确保孩子补充足够的液体,防止脱水 。
可以饮用电解质水或清汤,以补充体液。
如果感染,如何管理和治疗? 遵医嘱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遵循药物使用和休息 的指示。
避免自行使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如果感染,如何管理和治疗? 定期随访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健康宣教
演讲人: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科普宣传PPT

什么是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
戊型肝炎主要通过口服途径传播,通常是通过污 染的水源或食物。
在某些情况下,生食或未煮熟的猪肉也可能是传 播源。
什么是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较高, 尤其是缺乏安全饮水的地区。
早期检测有助于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病情加 重。
何时应就医?
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随访
一旦确诊,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以评估病情进展 和治疗效果。
及时的医疗干预可能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如何预防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
如何预防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改善卫生条件
确保饮用水安全和改善卫生设施是预防戊型 肝炎的重要措施。
定期随访
恢复后,患者仍需定期随访,以监测肝功能和防 止复发。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后续的监测计划 。
谢谢观看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科普 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2. 谁是高风险人群?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5.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什么是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定义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 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影响儿童。
避免食用生食和未煮熟的食物。
如何预防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疫苗可供接种,建议高风险人群进 行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戊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如何预防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 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戊型肝炎的认识, 传播预防知识。
学校和社区应定期举办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2006.12,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起病;
2.流行病学:病前在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等,或饮用污染的水;
3.主要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黄疸,少数可伴发热;
4.主要体征:可有皮肤巩膜黄染,肝大,质地软,边缘锐,伴触痛及叩痛;
5.病原学:戊型肝炎病毒(HEV)相关检查阳性,其中血或粪便HEVRNA(+)具有确诊意义,抗HEV-IgM和/或抗HEV-IgG阳性有参考价值;
6.排除其他原因甲型病毒性肝炎、其他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药物等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根据上述1-4,6条标准加上抗HEV-IgM(+)可以临床诊断;血或粪便HEV-RNA(+)阳性可以确定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7.201,戊型病毒性肝炎;
2.病情严重程度属轻-中度,未达到急性肝衰竭(ICD10:K72.002)或亚急性肝衰竭(ICD10:K72.051)诊断标准;
3.无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无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化疗等情况;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2-3周。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粪便常规和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凝血功能;
6)甲胎蛋白(AFP);
7)腹部超声;
8)血清抗HEV-IgM,抗HEV-IgG或/和血清或粪便HEV-RNA。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氨:伴明显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或精神/意识状态改变者;
2)补体:病情较重者;
3)胃镜:大便潜血阳性者。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注意消化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充足休息,清淡饮食。
厌食、恶心、呕吐短期予静脉输液支持。
2.保肝治疗:
1)非特异性护肝药物:维生素类,葡醛内酯;
2)降酶药物:五味子类(联苯双酯、双环醇)、甘草甜素衍生物等,停药后可能出现ALT反跳,应逐渐减量;
3)降黄疸药物:茵栀黄、腺苷蛋氨酸等。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发展为肝衰竭风险。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不需要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素。
(八)出院标准。
1.乏力纳差好转,黄疸明显减退;
2.肝功能:ALT、TBil均较峰值下降>50%,且ALT≤5倍正常上限(ULN),TBil≤3倍ULN,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血常规、肾功能、血糖等无明显异常;
3.自发病起病程>3周或粪便HEVRNA阴性。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临床诊断病例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须考虑其他原因导致肝损伤可能,进一步行病原学检查,调整治疗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发生病情变化,需给予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疾病进展,出现严重黄疸、出凝血异常或肝性脑病,发展为肝衰竭,转而进入相应路径。
二、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