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swb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正文:----------------------------------------------------------------------------------------------------------------------------------------------------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卫生部发布)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和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粪—一口途径,乙型肝炎和非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肠道外如经血传播等途径为主。
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均应作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报告卡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疑似或输血后肝炎。
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病例,应在报告卡上注明阳性或阴性。
各省、市、自治区应创造条件设点试行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每个病例尽可能经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免疫球旦白M)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检测,分成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未定型。
遇到急性肝炎暴发时,应先电话报告,然后填写卡片报告;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也可作病原学分型报告。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问答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问答文章来源:辽宁省健康教育中心发布时间:2014-2-13 14:53:38 浏览次数:667 1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症状多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也可有无症状感染者。
2 .病毒性肝炎有几种分型?目前按病毒类型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型。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危害较大。
3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 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
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为散发性发病。
乙肝可以经血传播,如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拔牙、针刺、共用剃刀、共用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播。
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含有乙肝病毒,因此,性接触等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途径。
此外,还可经母婴传播,如怀孕的妇女血液中含有乙肝病毒,胎儿在子宫内及分娩过程中可能被感染。
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基本相同,但体液中丙肝病毒含量较少,对外界抵抗力较差,其传播较乙肝局限。
4 .如何预防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预防应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加强饮水消毒,不喝生水;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吃未煮熟的河鲜或海鲜;不吃被苍蝇、蟑螂污染过的食品;食品要蒸熟煮透再吃;餐具要消毒。
不使用新鲜粪便施肥。
不在河塘洗甲肝患者衣物。
接种甲肝疫苗可以预防甲型肝炎。
5 .如何预防乙型肝炎?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及血制品;不共用注射器;到正规医院进行口腔疾病治疗;不共用牙刷、剃刀;不去消毒不严格的美容院或诊所进行纹身、穿耳孔等操作。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感染乙肝病毒的妇女怀孕生产时,应采取母婴阻断措施预防新生儿感染。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病毒性肝炎的类型

病毒性肝炎的类型作者:叶军来源:《健康博览》 2010年第6期对于肝炎,说的较多的,一种是主要表现为慢性化的乙肝:另一种是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性的甲肝。
事实上,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这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目前已被证实的还有丙、丁、戊和庚等类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以侵犯肝脏为主并导致肝组织发炎、坏死的病毒所引起的,其主要传播方式,一种是以乙肝为代表的经血液传播:另一种是甲肝为代表的以肠道为主婪传播途径。
虽然病毒性肝炎发病最多的是甲肝和乙肝,但其它几种也不能勿视,丙肝、丁肝、戊肝等肝炎一旦染上而发病,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小,如戊肝常表现为急性重症肝炎,容易导致死亡;丙肝常通过输血途径传播:丁肝常与乙肝合并存在而使得肝炎的诊治更为困难。
在此,对丙肝、丁肝、戊肝的防治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和体液传播,占输血后肝炎的70%。
染上丙肝,也和乙肝一样容易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此外,丙型肝炎还有以下特点:1、急性患者症状较轻,常无黄疸或黄疸较轻,黄疸患者仅占25%。
2、慢性化程度高,50%的急性肝炎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3、部分病例常与乙肝重叠感染,症状较单纯丙肝重。
传染源丙肝病毒存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急、慢性丙肝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通过输血和应用血制品引起传播已确定无疑。
此外,针刺、滥用注射药物、纹身、粪口途径、母婴垂直传播,以及唾液、飞沫、接吻和性接触等传播,也是引起丙型肝炎的可能原因。
易感人群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者:注射(尤其是静脉注射)、吸毒者、血液透析及肾脏移植病人;丙型肝炎家庭内接触者,尤其配偶:有不正当性行为或同性恋者,均是易感人群。
此外,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处理血或血制品者,其丙肝的发病率也较高。
预防丙肝预防与乙肝基本相同,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
所以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包括注意输血安全等。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科普知识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属于传染病中的乙类。
病毒性肝炎病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分别对应HAV、HBV、HCV、HDV、HEV。
依据病毒类型、临床表现、病程可将病毒性肝炎划分为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以及肝炎肝硬化五种类型。
发病原因主要是感染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血液、母婴、性接触等,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疲惫无力、食欲减退、不喜油腻食物、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胃食管静脉曲张、畏寒、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不同的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是不同的,本文将具体阐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方式。
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做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
其次,做好隔离与消毒,不同的肝炎患者采取不同的隔离方式: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途径传播。
而丁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类似。
以甲型肝炎患者为例,如果患有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得与他人接触,独自居家隔离。
将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或销毁,以免他人误触进而扩大感染范围。
患者自身应自觉隔离,不把病毒带出去。
当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无法到院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居家治疗,通常隔离时长为3周。
在隔离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不与健康人同吃同住,患者的个人用品单独摆放,比如床品、碗筷、洗漱用品、衣物等,注意区分开来。
患者吃的食物单独准备,没有吃完的食物及时处理掉,正常人不可以继续吃。
(2)患者个人常看的书籍、常玩的物品等不可借出给他人,若是必须借出,注意提前进行消毒,非必要尽量不借出,消毒也可能存在不彻底的情况。
(3)患者居家隔离期间,亲朋好友最好不要上门探望,以免不小心被传染。
患者自身也不得外串门,不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在外进餐。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 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同时,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等。
02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病例选择标准
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选择经临床诊断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例。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病毒性肝炎病例分析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 病例分析方法与结果呈现 • 病毒性肝炎治疗策略探讨 •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建议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 起的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 疾病。
分类
根据感染的病毒类型,病毒性肝 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 型和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 性感染者。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 、腹胀、便清、明显消瘦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肝肿大和压痛。
选择的病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特征和临床特点。
排除其他疾病干扰
应排除其他疾病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干扰,确保病例选择的准确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raph showing the course of Hepatitis-A virus infection
粪中HAV SGPT
Anti-HAV
Anti-HAV, IgM
HAV infection Weeks
0
1
2
3
4
5
6
7
8
26
52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带包膜的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 family)。电镜下有三 种形态: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为RNA病毒,呈圆形颗粒,直径2738nm,无包膜,表面有突起。基因组为 一单股正链RNA,8.5Kb。只有一个血清 型,世界不同地区分离的HEV均有强烈 的交叉反应。
目前尚缺乏标准检测试剂。一般采 用ELISA法检测抗HEV、抗HEV-IgM。
庚型肝炎病毒(HGV):
未接种疫苗者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HBV:
anti- HBs (-) 感染时年龄 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流行特征
1、散发性发病: 2、流行爆发 3、季节分布 4、地理分布
Prevalence of Chronic HBV Carriers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安徽省中医院感染病科 施卫兵
概
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嗜肝病毒 (Hepadnavirus)引起的,以肝脏炎症 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 表现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全身疲乏 无力,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 病例出现黄疸。
甲、戊型肝炎大多数顺利恢复, 少数乙、丙、丁型肝炎可迁延为慢 性(Chronic),演变为肝硬化 (Cirrhosis )、肝癌(carcinoma)。 极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Sever Hepatitis) ,预后差,死 亡率高。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甘肃 青海 辽宁 北京 河北 天津
西藏
四川
陕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上海 浙江
>3%( 14 省) 2~3%( 11 省) <2%( 6 省)
云南
贵州
江西 福建
广西
海南
台湾
( 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992~1995 )
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
HAV
基因组 RNA
HBV
DNA 血液/体液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病变。
其病因复杂多样: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脂肪肝;临床十分常见
•药物性肝炎:抗痨或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药物等
•其他病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 •工业化学物中毒:四氯化碳、二甲苯、二恶英等
•其他:肝脏缺血、胆道疾患、多脏衰等
20
24
28
32
50
75
100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又称δ肝炎病毒,为一单链环状 RNA缺陷病毒,需嗜肝DNA病毒(HBV)协 助,才能装备成有传染性的完整病毒。
病毒为球形,直径35-37nm,有核 心、包膜。核心中含HDAg和HDV RNA。 常与HBV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主要依 靠HDV RNA和HDAg阳性诊断。
DNA polymerase Envelope
Small surface antigen
RNA primer
HBV DNA的结构及意义
为一不完整的双链环状DNA结构, 全长3.2Kb,由正(短)链、负(长) 链组成,含HBV全部遗传信息,有4个 开放读码区编码全部病毒蛋白。 HBV DNA是病毒复制最直接、最 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可终身阳性
乙 肝
(6)HBV 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
(7)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
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8)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
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流行病学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HAV and HEV: 急性期患者 隐性感染者 HAV -自潜伏期末至
发病后10天传染性强
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HEV体外抵抗力及传染性较HAV低,发病无 家庭集聚现象; - 暴发流行较多见
HBV/HCV/HDV:
HCV
RNA 血液/体液
HDV
RNA 血液/体液
HEV
RNA 消化道
传播途径 消化道
慢性化
血清学 检测
否
抗HAV-IgM 抗HAV-IgG
是
HBV M
是
抗-HCV
是
HDAg
否
抗HEV-IgM
抗HDV-IgM 抗HDV-IgG
发病机制
甲型肝炎:
发病原理研究较少,很多问题尚 未阐明。 HAV 感染有自限性,无慢 性化或病毒携带状态。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有很多: •黄热病毒(YFV) •EB病毒(EBV) •巨细胞病毒(CMV)
•单纯疱疹病毒(HSV)
•风疹病毒(RV)
它 们 均 非 嗜 肝 病 毒
所 致 肝 损 害 为 继 发 性
病原学
病原学及肝炎的命名
病原 HAV(RNA) HBV(DNA) HCV(RNA) HDV(RNA) HEV(RNA) HGV(RNA) TTV(DNA) 肝炎命名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 ?
HAV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 可能通过细胞免疫介导肝细胞损害。 感染后期体液免疫参与。
乙型肝炎的发病原理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组织损害:
主要原因:机体的免疫应答 肝组织-细胞免疫
肝外组织-体液免疫
次要原因:病毒的作用
乙型肝炎的转归与机体的免疫应答
■急性肝炎:抗病毒免疫应答正常,病毒 迅速清除,自身免疫反应是一过性。 ■慢性肝炎:抗病毒免疫能力低下,病毒 不能清除,自身免疫反应持续发展。 ■重型肝炎:抗病毒免疫应答较强。
■无症状带抗原者:抗病毒免疫反应耐受。
IL-4、12, IFNγ 、TNF α
CD4+ Th1,2 APC
肝炎肝损伤机制 IL-4,10
(Kupffer cell)
IL-2,IFNγ
细胞因子IFN γ ,TNF α ,IL-2
CD8+ CTL
TCR 受体
B细胞
FasL Fas
诱导间质细胞或吸 附炎症细胞
病毒标志: HCV RNA (逆转录巢式PCR 法) 抗HCV (ELASA法)
Graph showing the course of the Hepatitis-C virus infection
Hepatitis
HCV-RNA
a
Anti-HCV
HCV infection
Weeks
0
4
8
12
16
Percentage chronic HBsAg carriers: < 2% – Low 2–7% – Intermediate
> 8% – High
Margolis et al, 1991
丙肝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概况
WHO. Wkly Epidemiol Rec. 2000;75:18-19.
我国不同省市自治区抗-HCV 流行率
●抗-HBs 对相同 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
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3)HBeAg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
HBV C基因
乙 肝
前C区
C区
表 达
前C / C 蛋白 切割、加工
HBeAg
分泌到细胞外 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
HBcAg
乙 肝
●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大球形颗粒(Dane Particle):直径42nm,核心 直径27nm,完整的乙肝病毒。
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长杆状形:长度为50-230nm不等
HBV过剩,外壳 只含HBsAg。
血清中Dane颗粒和外膜颗粒
HBsAg小球形颗粒
乙肝病毒
Large surface antigen Middle surface antigen Nucleocapsid Genomic DNA
病人 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 粪口途径。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 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 水产品最易引起
乙 肝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传播途径: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
水平传播
性传播:不少见。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乙 肝
pre-s2
pre-s1 S
2. HBV基因组结构
编码 pre-S1
P
pre-S1蛋白 pre-S2蛋白 HBsAg HBeAg HBcAg DNAP HBxAg
pre-S2 S pre-C + C
HBV DNA 3.2 kb C
C P X
HBsAg
pre-c X
pre-S2 pre-S1
乙肝病毒基因变异(mutation) S基因变异 前C基因变异 P基因变异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微小的RNA病毒科(Picor navirus family),无囊膜圆球形颗粒 (nonenveloped icosahedron particle) 直径27-28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