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及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其他少见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性肝炎发病后不清楚病原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修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和转归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临床实践中,对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症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黄疸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例如,乙型肝炎常伴有关节疼痛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等。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该结合具体的症状和患者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anti-HCV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程度。
病毒检测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毒检测是确诊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病毒标志物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如HBV、HCV等,并进一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鉴别诊断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
在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基础上,结合病毒检测的结果,可以最终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毒检测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怎样判定为肝炎

怎样判定为肝炎一、肝炎的发病原因肝炎是指肝脏组织的炎症病变,临床上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毒性肝炎等多种类型。
其中,病毒性肝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有Hepatitis A virus (HAV)、Hepatitis B virus (HBV)、Hepatitis C virus (HCV)、Hepatitis D virus (HDV)和Hepatitis E virus (HEV)等。
此外,肝脏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不良,也可能导致肝炎的发生。
二、肝炎的临床表现肝炎的症状有时候不太明显,但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表现:(一)典型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甚至高热、出疹等。
(二)皮肤和黏膜的症状:皮肤苍黄、黄疸、色素沉积、咖啡色尿、灰色排泄物等(三)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头痛、头晕、失眠、抑郁、焦虑等。
(四)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厌油、腹胀、便秘或腹泻等。
三、肝炎的治疗方法治疗肝炎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毒、控制病情,预防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其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休息:应保持充足睡眠,适当的身体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二)饮食:应以低脂、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为主,要注意补充各种营养素,例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碘、铁、氨基酸等。
(三)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肝炎类型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四)其他治疗:针对肝功能异常及黄疸等严重症状,可采取肝保护治疗、利胆通便治疗、中药治疗等。
四、肝炎的注意事项(一)预防肝炎:加强个人卫生,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物及病源;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发现肝炎。
(二)避免饮酒:过度饮酒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损害,应注意避免饮酒。
(三)规范用药:在应用药物时,必须严格遵照医师的医嘱和用药指导。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确诊,一个全面的方法涉及对患者的病史、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细致考量。
在收集病史时,我们关注患者
是否报告过感染经历、出现了肝脏受损的症状,以及是否有相关的接
触历史。
这些细节对于定下诊断的基调至关重要。
接着,临床表现为我们提供了诊断的另一个重要视角。
常见的症
状包括全身疲倦、对食物的兴趣减退、恶心、呕吐,以及肝区的不适。
肝脏可能会出现肿大,皮肤和眼睛可能会出现黄疸,而肝功能的测试
也往往会显示出异常。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一系列精确的检测被用来确认病毒性肝炎的
存在。
这包括对一系列血清酶水平的评估,如ALT、AST、ALP和GGT,它们通常在肝细胞受损时升高。
胆红素水平的检查也能显示肝细胞对
胆红素的处理和排泄能力是否受损。
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学检查进一步揭示了病毒感染的特定信息,而
肝活检则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揭示了肝细胞的损害状况和感染的类型。
在鉴别诊断方面,我们必须考虑到病毒性肝炎可能与多种其他肝
部疾病相似。
例如,近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而长期饮酒的人则可能发展成酒精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也是需要
考虑的一种可能性。
肝硬化这一疾病也需要与病毒性肝炎进行区分,
尽管二者在病史上可能有所重叠。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是一个需要多方面考虑的复杂过程。
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与其它肝部疾病进行区分。
病毒性肝炎诊断和监测指标的研究与优化

病毒性肝炎诊断和监测指标的研究与优化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根据病毒的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
这些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关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并探讨相关研究和优化方法。
一、临床诊断指标的研究与优化1.1 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黄疸、肝区不适、肝大等。
然而,这些症状在不同个体中表现有所不同,对于早期诊断和监测来说并不敏感和特异。
因此,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监测需要更具体的指标。
1.2 血清学指标在乙型肝炎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是主要的血清学指标。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标志物,可以用于初步诊断。
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指标,可以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的活跃程度。
HBcAb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指标,但不能判断活动性。
然而,这些血清学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完美,病毒感染开始阶段HBsAg 可能呈现阴性,而HBeAg可能标志着潜伏感染期。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些指标。
1.3 分子生物学指标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为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核酸检测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DNA或RNA,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这些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病毒株系的类型和变异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如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监测指标的研究与优化2.1 血清学指标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血清学指标可以用来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例如,在乙型肝炎治疗中,血清HBsAg和HBeAg的消失可以预测疾病康复。
血清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也是常用的监测指标。
病毒性肝炎【104页】

戊肝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 戊肝,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 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与甲肝类 似,不转为慢性。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HEV感染后可长期存在,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8)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 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
乙肝
●介绍三个概念:
① “两对半”
② 血清抗原—抗体转换率:HBeAg 抗-HBe
③ “转 阴” 常用指标:血清HBeAg抗原—抗体转换率
HBV DNA 阴转率
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三)发病机理
丙肝
与乙肝类似,也以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
(四)临床特点
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
① 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无症状HCV携带者多见
特
② 急性丙肝较少见
点 ③ 慢性丙肝表现酷似慢性乙肝,但起病较隐匿,
临床症状及ALT升高水平较乙肝轻。
(1)HBsAg 曾用名:HA、澳抗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
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HBsAg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HBV S 基因
整合
肝细胞 DNA
持续表达
乙肝
HBsAg “空心汤团”
●HBsAg 的亚型 长江以北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是由几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种类型。
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引用受病毒污染过的水源、食用受病毒污染过的食物等;乙型、丙型、丁型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如使用含病毒的血液制品、与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发生性关系、与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共用刮胡刀等。
预防措施:
(一)切断传播途径
1、甲型和戊型肝炎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品消毒等工作,防止“病从口入”。
2、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及模过钱币的手一定要洗净后再进餐;提倡个人生活用具,食餐具只能个人使用;不用公共场所的剃须、刮脸刀;美容器材用具一定要一人一份。
不纹身,不穿耳,不随便到消毒不完善的门诊部拔牙,做小手术等。
(二)注射疫苗
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苗;
2、乙型肝炎新生儿在首次接种(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后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接种1次疫苗,可有效预防乙型肝炎。
3、目前对丙、丁、戊型肝炎尚缺乏有效的疫苗。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甲肝诊断标准

甲肝诊断标准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甲肝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甲肝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甲肝的诊断过程。
1. 临床表现。
甲肝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肝肿大等症状。
在诊断甲肝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
甲肝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生化检查和血清病毒学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血清病毒学检查则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帮助确认诊断。
3.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还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 等,以评估肝脏的病变情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并对甲肝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
4.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医生可以最终确定甲肝的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甲肝:(1)有明显的甲肝临床表现;(2)血清生化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3)血清病毒学检查阳性;(4)排除其他肝病和黄疸性疾病。
5. 注意事项。
在诊断甲肝时,医生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卫生工作者等,要及时进行甲肝的筛查和诊断;(2)在诊断甲肝时,要与其他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如乙肝、丙肝等;(3)对于怀疑甲肝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总之,甲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最终确定诊断。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甲肝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甲肝,减少疾病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1.形态结构
HDV是单股负链RNA缺陷病毒,其自身不能复制。 存在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细胞、血液和体液中。
2. HDAg和抗-HDV
• HDAg和HDV RNA均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 抗HDV-IgM:是HDV早期感染标志。 抗HDV-IgG:是HDV既往感染的标志。
大三阳,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 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在乙肝 两对半检查报告中的体现是HBsAg(+)、HBeAg(+)、抗 HBc(+)。大三阳也是村庄名称。
所谓乙肝“小三阳”是指在乙肝的“两对半”检查的五 项指标中,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 (HBcAb)检测均是阳性。而在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中的所 体现形式是HBsAg(+)、HBeAb(+)、抗HBc(+)。
(五) 戊型病毒性肝炎
1.形态结构
为无包膜球形颗粒 HE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潜伏期末和急性期初患者
粪便中 图 HEV电镜图, 球状无包膜,呈晶格状排列
2.抗原抗体系统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 诊断价值。
• HBeAg阳性---感染早期,HBV在体内复制,有传染性的 重要标志。多出现在无肝硬化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HBeAg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 抗-HBe阳性---恢复期后期。HBV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 传染性 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有肝硬化慢性活 动性肝炎。
大三阳,小三阳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
4.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
黑猩猩、狨猴和恒河猴等灵长类动物。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 HBV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
HBsAg
(外膜蛋白)
HBcAg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
外壳: HBsAg和前S基因的产物(前S基因1和前S基 因2与HBV感染有关系)
(一)甲型病毒性肝(HAV)
1. 形态结构
●为20面对称体
●电镜下可见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 ●单股正链 RNA 病毒,急性期病人的粪便中,
尤其是潜伏期末
●可分为7个基因型
2. 抵抗力:
•耐酸、耐碱、耐乙醚。 •对热和紫外线敏感。
3.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 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 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 丁型、戊型五型肝炎,庚型肝炎病毒 (HGV/GBV-C)、输血传播病毒(TTV)等是否引 起病毒性肝炎尚未有定论。
4.抵抗力
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5.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
(三) 丙型病毒性肝炎(输 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
1.形态结构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可能属黄病毒属
区含 三 个 编 码
C区 M区 E区 (易变)
基因型:>10个,我国主要为1b型
2. 抗原抗体系统
目前尚无法检测HCV的抗原成份。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 HCV RNA是HCV感染和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
抵抗力
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度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 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可以灭活。
常见概念:
① “两对半”,“大三阳”,“小 三阳” ② 血清转换:HBeAg 抗-HBe ③ “转 阴”
常用指标: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BeAg抗原—抗体转换 HBV DNA 阴转
急性乙型肝炎病程中各种血清学标志动态变化
病毒性肝炎及临床表现
内容
概念 病因与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诊断要点 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要点 预防
概述
肝炎病毒引起 特点: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泛、
发病率较高。 临床主要表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
力、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 分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
存在受感染的肝 细胞核内
• HBcAg---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和抗原性,使 感染者产生抗-HBc
•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 毒活动的标志。急性感染可持续6-18
周
抗HBc-IgG:凡“有过” 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以往感染的标志。急性感染后6-12个月出现
(3)e抗原抗体系统(HBeAg和抗-HBe)
乙肝五项检查分别是:1.表面抗原(HBsAg)2.表面抗体(抗
HBs)3.е抗原(HBeAg)4.е抗体(抗HBe)5.核心抗体(抗HBc),
HBV 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
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 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
pre-c X
X
HBxAg
3.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和抗-HBs、) ➢HBsAg---HBV感染的一个指标,无传染性。 ➢急性感染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转为慢性
可能。 ➢血清HBsAg阳性提示已感染HBV或HBsAg携带者 ➢HBV感染后2-6周ALT升高。
核心:DNA多聚酶、环状双股DNA、 HBcAg和 HBeAg
黑猩猩和恒河猴是易感动物
抵抗力强
pre-s1
pre-s2
S
2.HBV基因组结构
编码
P
pre-S1
pre-S1蛋白
pre-S2
pre-S2蛋白
HBV DNA 3.2 kb C
S pre-C
HBsAg HBeAg
C
HBcAg
P
DNAP
3.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抗-HBs是感染HBV后唯一的保护性抗体。特点是出现 迟,滴度低,持续时间长(数年)
抗-HBs阳性提示HBV感染恢复期或层感染HBV HBsAg和抗-HBs同时并存,提示患者体内免疫紊乱,
多见于慢性活动型肝炎和重症倾向。
(2)核心抗原抗体系统(HBcAg和抗-HBc)